心理资本视阈下中职学生学习效能提升路径
2021-11-29祖久春张颖
祖久春 张颖
(衡水卫生学校,河北 衡水 053000)
考虑到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方面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想要在中职教育目标的统一指导下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难度较大,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就需要积极思考如何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提升。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原则逐渐得到重视,就更应当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潜力,获得学习能力的增长,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将其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素质人才。
一、学习效能提升的心理资本价值
想要心理资本发挥一定的作用,必须拥有前提基础,例如良好的学习氛围,个体对于学习保持良好的态度以及充足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个体所拥有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的学习策略,同样也影响着心理资本最终所产生的作用。而上述因素综合在一起,在心理资本的作用之上,获得具体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关于学习效能的理解是只针对学习任务完成的能力进行判断以及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在整个判断过程中心理资本作用机制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意味着学习效能和心理资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是用心理资本针对学生的学习效能高低进行评价,同时,前者也为后者提供了动力源泉。
(一)心理资本与学习效能的历史共存
通常认为心理资本和学习效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心理资本会对学习效能产生直观影响,心理资本越丰厚,学生表现出的学习效能越高。部分学者借助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拥有更高的心理资本水平,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能,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而在一些中职生的追踪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中职学生拥有更高的心理资本水平,在学习方面拥有着更强的学习信心,表现出的学习效能和学习行为水平更高。部分研究指出,在基本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心理资本越积极,对于心理能产生的决定性作用越明显,由此可见,心理资本会对学习效能的提升产生制约作用。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学生所拥有的心理资本足够丰富,越能够在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前进,可见心理资本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信心以及学习态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能够助力学生获得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增长,运用更加科学的学习策略,取得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心理资本与学习效能的动力相关
由于心理资本和学习效能都属于状态类的个体特征,是个体内在的发展性指标,因此都可以通过外界的开发以及培养获得提升。学生个性之间在学习效能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受到个体本质的影响,例如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于相同事件所呈现出的反馈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对于拥有积极心理资本的学生而言,所得到的反馈更加积极乐观。因此学生所拥有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在整体效能方面表现得更加强烈,这也成为该类学生表现出强大学习效能的重要动力源泉,其直观表现是拥有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同时在自我思考,观察,自我调节以及反思方面的能力更强,而这些方面的改善,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学习信念都有良好的提升效果,使得学生个体表现出更加高水平的学习效能状态。可见学生在心理资本方面,在学习动机方面也就更强烈,在学习欲望方面也更加浓烈,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愿意积极进行克服解决。
(三)心理资本与学习效能的效度关联
学生所拥有的心理资本越丰厚,越能够在各种客观效能指标中获得提升,在应对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更加良好的自我调节,反思和开发能力。这是因为心理资本属于深层次的心理特质和心理能力的,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受到心理资本正向的影响。其次,心理资本属于个体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潜能的一种,也就预示其将对个体心理成长以及学业成就产生促进作用,学生所拥有的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在对学习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更加灵活多变,完成学效率更高,并且善于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从而不断优化学习行为和过程,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和教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所选择的学习策略会直接受到心理资本的影响,最近表现在记忆,认知等方面。
二、基于心理资本的学习效能提升策略
正是由于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因此,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关注学生心理资本的正向引导,发挥其机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获得正向的学习效能,提高改变其学习态度,建立强大的学习信心,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系统,善于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节,优化学习策略,才能够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重视心理资本和学习效能之间协调关系的应用,促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用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发挥内外因素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认为,基于心理资本视域下,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提升的策略应当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以成功体验和正确归因为指导的心理能力培养
学生表现出的良好学习效能来源于积极的心理驱动,并且积极的心理驱动能够保证高水平学习效能的长时间存在。这就需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调节,确保其心理状态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情况。而针对学生的健康心理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要从成功体验和正确归因方面着手。成功体验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的学习心情进行树立,帮助学生强化自我效能感应,引导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而正确归因则主要对学生的乐观性格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明确对学生的心理能力进行培养的要点基础之上,展开具体的培养措施,首先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拥有机会去感受成功,享受学习所获得愉悦,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性。考虑到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水平,整体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此时就应当适当降低成功的评价标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过程中,多采用具有建设性和表扬性的话语,善于发现中职学生的优点,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特长的机会,才能够帮助更多的中职学生收获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其次,需要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具体措施是帮助学生针对当前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分析,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势,准确把握学习情景以及努力程度,针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评估。将导致学习成果失败的因素归类于可控的、外部的、暂时的,将成功的因素归类于内部的、持久的、普遍的,确保中职学生对于现实情况的接纳,并积极寻找乐观的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帮助中职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塑造积极乐观的学习情景,保持其态度和情感的积极性,同时引导中职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摆脱无效学习方法。
(二)以学习策略的运用和知识建构为依托的学习能力培养
由于学习效能的核心是个体对于学习能力表现出的感知水平,因此学习效能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和培养获得提升。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关键点在于所运用的学习策略与以及所建立的知识体系结构,因此,在针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就需要关注科学学习策略的应用,同时还需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关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于对于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能力基础的打造,而知识体系的构建基础在于学习迁移和知识获取。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该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对应的任务和内容的差异,所使用的学习策略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如在学习之前运用好计划策略,基于对自身学习起点、学习任务、“最近发展区”的把握、制订适宜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好监督策略,基于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过程的调控,调整学习策略;在学习完成后运用好调节策略,在评价或反馈中获取有益于自身学业改进的建设性意见。借助良好的自我管理,监控,评价和反思,能够帮助中职学生获得学习方法的优化,逐渐找到与自身相匹配的学习策略,在面对不同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其次,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迁移能力,才能够打造坚实的知识体系。影响知识构建的关键在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加工和应用。因此针对该能力进行提升,需要着重针对三方面进行,首先是知识获取阶段,需要引导中职学生掌握正确的对知识信息进行注意感知和诊断的能力,该环节主要用于获取基础知识。而加工阶段的主要步骤是围绕知识进行同化,顺应,这是建立初级知识结构体系的关键。最后是在知识应用方面,是将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应用于不同的环境中,实现对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以和谐校园营造民主课堂构建为主导的文化滋养
积极的文化氛围传递的是崇高的信念和精神价值,和谐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规范、调节着个体的行为习惯、思维特征、价值观念,对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形成和高学习效能的维持具有渗透作用。据此,亟须构建以和谐校园和民主课堂为主导的多维文化滋养空间,使师生之间可以在学习态度上相互感染、学习动机上相互激发、学习期望上彼此赋予,增强师生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能。学习效能的提升首先需要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首先,在安全、友善、舒适的人际环境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使学生的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在和谐的空间环境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间有机会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习效能。其次,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学习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中职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效能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成果,基于心理资本视域下,针对学生的学习效能进行提升,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的转变,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丰富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促使中职学生建立合适的,积极的自我认知系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自我调节管理能力,最终获得学习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