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背景下幼儿绘画表征的实践探索
2021-11-29周雪娟
周雪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跨塘中心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绘画表征主要是幼儿有目的性地使用纸笔等各类工具,通过色彩、线条这类艺术语言或者构图和设色这类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图形符号,用绘画作品传达心理活动。因此,绘画表征属于幼儿思想感情的重要传达途径之一。在幼儿课程游戏化设计方面,可以与绘画主题相互融合,作为幼儿教育的媒介。教师应该探索绘画表征活动的教学路径,不断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一、思考教育要求理清教学思路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化的活动背景之下,教师组织主题活动期间,绘画表征属于视觉感官层面的审美再现,也是表达幼儿深度思想语言的一种形式,更是展现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主题背景之下,让幼儿参与绘画表征活动,是将绘画形式作为载体,培养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属于一类综合的教育方法。在绘画表征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将幼儿作为主体,关注幼儿、问题情境二者之间产生的互动,旨在引领幼儿真正走进学习状态。
(一)在活动中再现经验
组织主题活动之前,主要对幼儿原有经验唤醒,通过合理组织,让幼儿利用绘画表征方式将自己的经验、周围物质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对主题的分析和讲解就是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重要过程。幼儿需要根据自身对于主题产生的认知能力、联想能力,联系自身思考和情感,用表征行为将自己感兴趣的形象、情境相关表征画出来。参与主题活动后,幼儿学习经验能够得到提升,可以通过绘画呈现自己的经历或者学习感悟,与他人分享,展开语言交流,提高语言能力[1]。
(二)活动当中记录空间
主题活动实施阶段,需要对游戏环境进行布局,设计主题墙,在此过程,可以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幼儿以绘画表征,将学习过程记录和保存下来,清晰记录学习过程,使其学习过程的环境空间能够被记录下来。比如: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要求幼儿用绘画表征形式将游戏玩法、具体规则、游戏结果全面记录下来,这样教师可以更清晰地看见幼儿思想。如果参与室外游戏,那么还可要求幼儿以绘画表征,对于游戏的要求和游戏情境进行描绘,使幼儿游戏阶段行为能够表现出来。在幼儿园种养区域,还可组织幼儿对于植物或者动物生长过程全面记录,或者通过家园合作方式,组织亲子活动,让幼儿参与绘画表征,对于活动过程进行记录,使得幼儿情绪能够得到体现。通过上述梳理,根据不同游戏活动类型,设计差异化的绘画表征活动,以幼儿为中心,围绕其语言表达、创造思维的培养为主体,引领幼儿和游戏情境充分互动,通过主题活动,利用绘画表征重现经验、记录过程。
二、依托绘画活动探索教学方法
(一)探寻绘画表征价值
《指南》当中强调“幼儿发展属于整体过程,应该关注教育目标、教育领域之间的整合与渗透,设计游戏课程,让幼儿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切忌单纯追求片面发展,忽略了其他能力方面发展”。依托主题活动,完成绘画表征,从其价值角度分析,内容有多元化特色。在活动当中,需要教师转变原有教育观念,即“绘画即是呈现审美”,这样的价值判断过于单一,应该让绘画表征成为幼儿游戏的重要形式,放松身心的主要过程,在游戏过程释放幼儿天性,展开自主创造。鉴于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念,参与和绘画表征相关培训,对于绘画表征教育价值有深度理解,不断整合教育观念,重新梳理,总结绘画标准,了解到绘画标准属于审美抒情、智慧底蕴相互统一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将其视为幼儿心灵的窗口,作为幼儿教育的良好载体,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2]。
(二)精心设问引领创作
主题活动实施阶段,教师的提问是幼儿顺利参与绘画体验的重要引领,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况,设计兼具探究性、开放性问题,要求幼儿通过自主创作,完成绘画,将自身体验、认知全面表现出来。绘画表征阶段,幼儿应该对主题情境进行反复检查,对于其真实价值进行思考,据此来选择绘画工具、所用材料、绘画图案、色彩、绘画形象等,将自身情感、思想等传达出来。比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绳子”实施阶段,幼儿可以利用绘画表征的形式,将自身喜欢的玩法画出来。在“叶子故事探索”主题活动当中,幼儿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记录“树叶有哪些种?”“分别长在哪里?”“每个季节都是什么样子的?”在问题引导之下,转变幼儿学习形式,为其搭建自主探究空间,使其产生更加丰富的游戏体验。
(三)适度介入科学指引
幼儿在绘画过程,需要依托自身的观察力、感知力、想象力才能顺利参与活动。同时,还需要依托颜色、线条与图形作为载体。比如:观察主题活动组织阶段,可以要求幼儿观察花朵,让其对花朵的几何图形、色彩、构图等产生更多认知体验,能够利用多种表现方法表达出来。教师还需要在绘画表征当中引入“分形几何学”,让幼儿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渐提高绘画技能、智力水平。
在主题活动期间,教师对引导时机的把握十分重要,介入时机的把握可以彰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幼儿主题活动顺利实施和幼儿学习效果都可产生直接影响。幼儿根据问题,展开思考,完成表征创作。在此期间,幼儿遇到学习困境时,如果教师提前介入,那么不利于幼儿对于探究机会的把握,如果教师的介入时机过晚,那么又会影响幼儿探究兴趣。在游戏过程当中,如果教师出现理解偏差,或者出现非必要指导行为,还会影响幼儿思路。所以,只有教师介入适时适度,才能辅助幼儿按照自身意愿,表达自我情感。作为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对于存在独特想法的幼儿,应该给予其鼓励,如果幼儿需要帮助,那么还需要及时为其提供支持。
(四)形式创新游戏激趣
主题活动实施阶段,活动形式的创新有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可以利用绘画日记的形式,培养幼儿绘画表征兴趣。比如:在“我升班了”主题活动组织过程,笔者要求幼儿完成绘画作品“喜欢自己”,新年来临之际,我要求幼儿以“新年”作为主题,完成表征创作“新年邀请函”,经历多次绘画表征活动以后,幼儿在绘画创作方面,能够专注于细节,对于不同的主题,也可产生自己独特的想法,不但能够将自己身边的故事表达出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情感。通过活动过程,可以看出幼儿在绘画表征方面能力的成长,也能看出其对于绘画的坚持态度。除此之外,“图书漂流”这类活动同样具有趣味性,主要流程为,所有幼儿共同阅读一本书,完成内容记录,这本书每天会“漂流”到一个家庭当中,幼儿阅读以后,可以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还可以使用口述的方式记录,家长则配合幼儿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将阅读以后的感受或者读书心得记录下来。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幼儿从多个途径参与绘画表征,兴趣十足。
(五)幼儿主体多元评价
通过幼儿绘画作品,不难看出,大部分幼儿在参与绘画表征活动过程会使用夸张、拟人或者透明的形式,从多个角度视点出发,展开创作,且颜色、构图方面的运用具有随机性特点,偶然性十足。通过绘画布局、画面造型等方面还能看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将实物和绘画内容差异表达出来,属于童真间接表现形式之一。
幼儿创作以后,教师评价重点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激励,使其可以大胆想象、丰富表达形式。教师通过幼儿作品,能够判断其思维的发展,并且对于幼儿语言表达过程认真倾听,加以评价,逐渐提高幼儿学习自信,获得更多成就感。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并能读懂其思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根据其表达获知其思维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幼儿语言表达,善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提高其绘画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在活动期间,鼓励幼儿讲解作品,对于其想象力给予尊重是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引导幼儿说出“画的是什么?”“为何要这样画?”等内容,教师对于幼儿作品仔细观察,倾听幼儿语言表述,在此基础上展开客观评价,促使幼儿能力多方面发展[3]。
三、通过绘画表征分析儿童心理
组织绘画表征活动,可以探寻幼儿心理,明确其愿望。比如:“黑色气球”主题活动的组织,教师可为幼儿提供气球,让幼儿在气球上作画,有的幼儿在气球上画出小圆圈,有的画出爱心形状,还有的在气球上画出黄色的小鸟和红色的太阳。可见,幼儿在绘画活动当中能够将自己对于生活美好的向往表达出来,通过其作品,能够看出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丰富,更能体现出其内心的愿望。因为幼儿年龄较小,其作品当中可能存在成人难以发现的细节,所以,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善于发现,通过幼儿绘画表征的特点,解读幼儿作品内容,分析其心理发展,对其实施引导,培养幼儿积极情感。
四、经过反思实现专业能力成长
绘画表征活动实施以后,教师还应该不断反思活动过程,在反思当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成长。首先,教师在活动当中应该能够理解幼儿,因为绘画表征属于幼儿心理和外界环境之间产生共鸣形式之一。从绘画表征过程,能够看到幼儿发展水平,也能够找到幼儿能力发展最近区。教师引领幼儿探索绘画表征过程,能对幼儿产生正确理解,为其搭建学习框架,培养其绘画兴趣,引领幼儿探索,强化幼儿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与情感[4]。其次,主题活动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情感体验,为其观察、思考、感受提供更多支持。幼儿参与绘画表征过程,可以表达内心需求和想法,联系主题内容,运用绘画技巧,展现出完整的画面,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最后,绘画表征的组织阶段,教师应该相信幼儿具备学习能力,对其进行观察,给予其指导,为幼儿学习提供更多支持,促使幼儿发展,体现绘画表征价值。组织活动阶段,教师应该更新理念,不断增长智慧,才能实现自身专业能力成长。
结束语:总之,为了践行课程游戏化教育理念,组织主题活动,以绘画为载体,让学生参与绘画表征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思路,探索出高效的教学方法,根据绘画表征特点对于其心理进行分析,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以绘画表征活动作为载体,高质量完成幼儿教育工作,让幼儿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