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研究
2021-11-29王博
王博
(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5)
2018 年7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指出科技领域要贯彻落实“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以此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服”即优化服务,在高校社科科研领域,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为社科科研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了高校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
一、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服务中面临的困境
(一)科研服务意识薄弱
科研服务意识的薄弱取决于管理理念的陈旧落后。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在自身的思想意识中存在着官僚主义,“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他们依旧把自己当作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执行者与监督者,对待二级学院、科研人员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行管理,对服务对象态度不仅冷漠,更有甚者会存在无视、训斥的现象,使得学校的一些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教师敢怒不敢言,打击了他们的科研积极性,破坏了健康良好科研氛围的营造。在工作作风与方法上不思进取、因循守旧,造成了他们的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低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落后意识已经被经济社会创新驱动的不断发展所摒弃,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可以说,科研服务意识的薄弱严重影响了高校社科科研工作的发展与社科科研实力的提升。
(二)科研服务素质不高
素质,既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素质,直接决定着科研管理服务水平能否得到提升。一直以来,高校社科科研管理部门被当作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科研管理人员只是被单纯地认定为管理干部。无论从学科背景还是科研基础都可以发现,现有高校的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并非“科班出身”,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较低,工作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也不强,造成他们在实际的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中严重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同时由于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匮乏,使得他们往往忙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而没有空余时间参加校内外相关的辅导培训与科研学术交流,专业只是与业务水平长期都无法得到提升,长此以往,他们的科研服务素质自然也就不高。
(三)科研服务方式落后
一方面,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的服务方式较为单一。他们理解的服务就是只要为教师们做好项目管理、奖项申报、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经费管理、科研奖励等业务性工作就够了,而忽视了一些“隐性”服务,如政策制度的解读、社科动态的传达、项目申报的拓展以及新进教师的科研培训等。另一方面,高校社科科研服务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有些高校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由于过于陈旧,而无法满足当前的科研需要,甚至有的管理系统已经被高校弃用。这造成了学校社科科研信息数据无法实现共享,社科科研管理人员也无法做到及时、全面地掌握和处理科研管理信息,在涉及科研数据统计、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科研积分奖励等工作时,他们只能一遍遍查询平时存档的积累数据,甚至是纸质的材料,这极大浪费了人力,严重影响了科研服务的效能。
(四)科研服务精准度不够
随着科技改革的不断深入,“精准科研服务”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来讲,这是一种高要求、高标准的靶向服务,所带来的成效也是巨大的。但是目前一些高校的社科科研管理人员仍端坐在办公室,等候为走进门的科研人员服务。对于服务的认知,他们没有真正做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没有细琢磨深体会这种精准服务的重要价值,他们更没有真正“俯下身”去基层做详细的科研调研、“走出门”去主动找服务、“有的放矢”去培育科研骨干、团队与重大项目。社科科研精准服务的忽视或者做得不够,不仅会给社科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还很有可能会造成某些高级别项目乃至潜在高水平科研人员、团队的流失。
二、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对策
(一)强化科研服务意识
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本质上是科研管理人员服务科研人员的过程。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该转变自身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淡化行政意识,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意识,强化科研服务为先的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服务者。面对校内进门办事的科研人员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清茶”,充分尊重校内科研人员,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与矛盾时,能够做到平心静气、耐心解释,最终做到让他们期望而来、满意而归。同时科研管理人员还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从多方面了解、理解学校的科研人员,“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在处理一般性业务工作中,尽可能地通过简化工作流程、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便捷的服务,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社科科研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服务。
(二)提高科研服务素质
科研服务素质指的是科研管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首先,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爱岗敬业、责任担当的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热心于科研事业,还要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当作是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其次,科研管理人员应在已具备优秀的科研服务意识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学校尽可能地要为他们提供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素质和业务水平;再次,学校可以设立“科研服务之星”“科研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表彰奖项,奖励科研服务工作做得突出的集体与个人,来激发科研服务部门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动力;最后,学校、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也要为科研管理者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加科研调研与分析,更多地组织学校内部各项社科活动等,及时地将所学的业务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做好科研服务工作。
(三)创新科研服务方式
高校社科科研发展的动力源泉来于不断创新,科研服务方式也不例外。社科科研管理者不能仅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服务方式,而是要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去不断思考、开辟创新,达到丰富科研服务方式的目的。如:可以成立社科科研培训宣讲团,面对全校科研人员宣讲最新科研政策,做好各类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申报培训;定期组织举办社科科研沙龙活动,广泛邀请校内社科学人参加,进行社科学术交流,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了解,为潜在科研团队的建立打下基础;定期编撰发行社科科研工作简报,及时向全校教职工通报校内校外的社科工作动态,将校内一些优秀的科研骨干与科研成果展现在简报中,激发科研人员的事业心与荣誉感;尽可能地拓展项目申报的渠道,除了常规的纵向项目外,还可以将一些如文化和旅游科研课题、法学会研究课题、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软科学项目等引入到项目申报范畴内,以此增加学校的社科科研项目立项数与经费;带队组织校内社科科研人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与培训,并将这一举措常态化,让他们在对外交流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更新完善社科科研管理系统,或者采用最新的系统,力求功能板块全面、网上办事流程简化,使信息资源共享与查询达到最优化。
(四)增强科研服务精准度
在高校社科科研管理工作中,科研服务工作延伸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已经愈发突出,这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为科研人员做好精准服务。科研管理人员要基本了解全校科研人员信息,具体掌握科研骨干的科研状况,勤与科研人员沟通,广泛了解他们的科研需求与困境,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及时总结、对症下药,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后顾之忧。科研管理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还要做到“主动靠前”,深入到工作的一线与基层中。如:科研管理人员可以经常走访调研二级学院,听取科研人员的意见与建议,从中汲取营养,完善自身的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转变不合理的认知;积极参加二级学院高级别项目申报论证会,提出论证修改意见,为他们在项目申报上提供精准指导服务;在社科成果奖申报方面,可以依据学校前期的优秀社科成果数据,采用“一对一”方式主动联系相关科研人员,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三、结语
总之,高校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是一项多层次、多梯度的工作,在“放管服”科技改革的背景下,广大科研管理人员要顺应时代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业务工作水平,不断增强科研服务技能,积极创新科研工作新思路,以此提升高校社科科研创新水平,有力推动高校社科科研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