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2021-11-29刘少华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古诗传统语文

刘少华

(万载县双桥小学,江西 宜春 336100)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理想信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有机整合,其中蕴含的精神意蕴、思想内涵、审美方法对于民族及国家的发展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小学语文作为培育学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学科,应积极承担文化教育责任,挖掘语文教材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助丰富多彩并契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打开通往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并通过师生交互、教学指导、创新实践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进而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

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从概念层面来看,文化有广义及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审美追求、价值观念及社会行为准则等的统称;广义上的文化囊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意识的统称、共同的文化行为倾向。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在中华儿女共有的行为、审美观念之上,而且包含根植于中华儿女头脑中的民族意识,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之中的民族情愫以及体现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之上的民族精神与思想[1]。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传统文化,如传统园林、传统建筑等,又包含非物质层面的传统手工艺、传统歌舞、地方风俗等。笔者粗浅地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是从我国文化发展脉络、文化历史中提炼出的具有区域特色、能够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先进性与生命活力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方法论及智慧成果,唯有以传统文化精神思想精髓涵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才能发挥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各领域对保护、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自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特色、渗透文化教育要素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一)有助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时代变迁、历史积淀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众多良好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与道德品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天下为公,这些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引领着中华儿女在探寻民族独立、国家壮大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坚持不懈。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其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抗挫折能力薄弱,在面对日常生活及学习困难时很容易因畏难心理产生放弃、应付的念头,再加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良莠不齐、对小学生思想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其在面对复杂、难度高的语文知识时会产生厌学等不良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讲解有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历史人物故事,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对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价值,理解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进而从精神与意识形态层面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其以饱满的热情、高涨的情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2]。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批判思维

高度信息化时代,小学生接收社会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渠道更加丰富,来自网络与社会的多元文化信息会导致学生文化价值观念模糊,难以基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在虚假负面、非理性文化信息的诱导下,学生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文化观念。不仅如此,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代信息格局内新媒体发展迅猛,其能够针对小学生兴趣及需求向其推送感兴趣的文化信息,长期接收单一类型信息会导致学生陷入“信息孤岛”,不仅会动摇其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而且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侧重于教授学生以辩证、普遍联系观、发展观看待社会文化现象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抵御不良文化信息,在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依然选择文化自信、坚持民族寻根、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批判思维[3]。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传统文化渗透重要性的分析,建议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以下策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小学语文是以国学文化为基础的学科,经过精挑细选汇编而来的古诗词、文言文、历史典故等是教师可以直接运用的传统文化资源。此外还包括课文、综合实践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韵等经过拓展与重新组织也可作为文化教育素材。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4]。

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教学为例,为使学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达手法,体会我国传统“伤秋”文化的意蕴,笔者引入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马戴《灞上秋居》两首拓展古诗,以教材内古诗为核心请学生提炼出诗句中寄托作者天涯旅思的景物。同时,笔者请学生联系生活,思考自己在元宵节、春节等阖家团圆节日中的体验,想象没有家人陪伴时的内心感受,学生在笔者指导下从“独”“异乡”“倍”等字眼中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当学生掌握古诗阅读及景物提炼方法后,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阅读拓展古诗,填写包含“字词诉乡思”“景物抒乡情”两大部分内容的表格,并结合自身理解与生活经验谈一谈“为何秋日会引发悲伤情绪”,一名学生表示:“秋天树叶落下,树枝光秃秃的,十分萧瑟”;另一名学生表示:“秋天有很多节日,比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些节日本应该团圆、喜庆,但如果远离家乡,看到别人团聚自己的内心会更加悲伤。”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已经理解“伤秋”“思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不仅自然而然地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而且教会学生通过联系实际、链接素材看待文化现象的方法。

(二)组织学生热烈讨论,培育学生文化批判意识

文化理解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受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文化知识储备量、理解与接收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学生对同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体现在文化鉴赏上便是学生有自己喜爱的文化类型,对多元文化持不同的态度。小学生成长于我国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面对多元文化时会产生非理性观念,如认为传统意味着“落后”;再如不能正确看待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学生以辩证、批判的思维看待不同文化。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题材课文教学为例,笔者以“中西方神话英雄形象对比”为议题串联《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精卫填海》组合成群文,通过绘制气泡图请学生提炼出中西方神话故事内英雄人物的共性特点与差异,如共同点在于为大众造福、顽强不屈、敢于牺牲奉献;不同点在于造福人类的行为、对英雄形象描绘的详略等。接下来,笔者引入学生易于理解的关于中西方神话英雄人物对比的文章,请学生结合自己阅读过的中西方神话说一说对英雄的理解,部分学生表示:“超人、蝙蝠侠都是英雄,他们无所不能、惩恶扬善”;部分学生表示:“大禹是英雄,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治理洪水”。笔者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揭示西方神话英雄的个人主义色彩以及我国神话英雄的侠之大义,以使学生运用辩证观看待中西方神话,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三)重视文化创新实践,塑造学生正确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其在历史推进中不断融合具有先进性与生命力的时代要素,基于不同审美及文化语境进行创新与变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融合之中如何坚持民族寻根则是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阐释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以此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塑造学生正确文化观念。

以《宿新市徐公店》古诗教学为例,笔者在导入环节播放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视频,为学生创设视听一体化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接下来讲解古诗内容,使学生掌握生字词意义,理解古诗营造的意境。随后,开展“我说诗意,你对诗句”活动,请两名学生分别说诗意,对诗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场景。如“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追逐着黄色的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使学生感受古诗语言与现代语言的差异,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形式美与韵律美。不仅如此,笔者请学生自主选择以“诗人”或“孩童”视角,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将古诗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体验文化创新的乐趣,可以使学生以发展观看待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育学生批判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特点组织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文化认知为起点通过挖掘教材内的文化资源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以文化批判为核心通过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培育学生辩证思维,以文化创新为落脚点引导学生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要素,进而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古诗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拟古诗”之我见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