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2021-11-29殷世涛甘肃庆阳市环县第一中学
殷世涛 (甘肃庆阳市环县第一中学)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策略
(一)突出历史事物时序
时序性可以理解为历史事物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在历史学习中,时序是进行历史推理的重要因素。只有按照时序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才能使历史的真实面貌得到还原,并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
为了突出历史事物的时序,通常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期方式。划分历史时期的基本作用就是突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本质差异,以便对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有较为准确的把握。一般来说,当前历史发展进程中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几个阶段。从这个层面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具有多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掌握历史分期方式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历史的纪年方法,这主要包括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掌握纪年方法,有利于换算历史时间。第二,掌握中外历史年表。现行历史教材的基本结构是“模块+专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历史知识的断隔,而借助历史年表,则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灵活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主要反映了历史活动的空间与进程,表现出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的特定活动。历史地图可以视为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因此,历史地图可以作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辅助工具。一般来说,历史地图主要包括疆域图、路线图、形势图、分布图、行政区划图等,主要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历史地图的应用中,首先要深入挖掘历史地图中的隐藏信息。历史地图中的文字通常是比较简洁的,所以为了合理运用历史地图,首先,需要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其次,要了解不同时代历史地图的内容。比如,不同时期的地名变化,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城市、工业等方面的变迁。
(三)注重地理环境影响
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物质生活的重要因素,同时,地理环境也是历史活动的空间存在形式。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地理上的事物均可以视为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地理环境的分析中,首先要明白不同环境伴随着不同的历史事物。反过来讲,地理环境是历史事物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环境作为依托,人类活动也便难以开展。因此,地理环境对某一地区民众的行为品质、风土人情有直接影响。如在不同的地区,地理风貌是不同的,所以造就了差异化的生活资料获取方式。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要充分关注不同地理环境下对历史发展轨迹产生的影响。如,大河流域和欧洲沿海国家的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四)历史知识时空迁移
将零散的历史事件加以整合从而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即时空迁移能力。由于历史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历史学习需要就各个领域的内容进行不同时空条件下的迁移。
在历史课程中,时空迁移的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知识内的迁移。学科内知识迁移的主要表现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者空间顺序拓展学习深度的过程。所以为了了解某一历史事物,需要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不同影响。如科举制创立于隋朝,1905年被废除,在不同朝代,科举制都有一定的变革。由于科举制附属于王权,所以科举制的变化可以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第二,中外时空迁移。如郑和曾在15世纪进行七次远航,而西欧国家在15—16世纪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相似历史现象中的共性与差异。第三,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迁移。现实生活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产物,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发展进程是对此前人类活动的不断完善,而不是抛弃旧事物的过程,在现实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历史痕迹。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如可以对比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五)分析特定历史事件
所有的历史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旦脱离相应的时空条件,那么历史事物便会丧失其意义。因此,在历史学习中要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当中,并将其视为还原历史事件的重要基础。
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分析历史事件时,通常需要经历以下两个基本环节:第一,明确历史事物的基本背景。为了了解历史事物发生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首先要明确历史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第二,注意延伸历史时空。历史是以时间为线索不断发展的,历史事物之间普遍存在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历史时空的延伸具有整体性特征,历史事物的起因与结果的关联点往往会显现在人类生活当中。如,“一带一路”倡议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而“海上丝绸之路”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通过海路向欧洲运送香料,以及明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通过时空的延伸,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而且能够使其思考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记历史事物时间空间
在高中阶段,学习时间比较紧张,而历史课程的内容是比较繁多的,且知识点比较分散。毋庸置疑,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对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记忆比较模糊。但是在历史学习中,识记历史时间与空间无疑是学习活动的重要根基,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判定的基础。
一方面,每一种历史事物都有相对应的历史时间,历史知识点必然是由“历史时间+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构成的。因此为了准确梳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要明确历史事物的时间。这主要包括具体的时间点、时间段、朝代,并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为了熟练记忆历史时间,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歌谣记忆法、顺口溜法等。
另一方面,要准确识记历史空间。在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地图内容是比较少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识记历史事物的地理位置和方位。一般来说,识记历史空间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记忆方位,如战国七雄的方位顺序可以这样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
(二)注重时间空间有机结合
所有历史事物都是历史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分析历史事物时,要尊重其整体性,将历史时间与空间进行有机融合。一旦将两者割裂,那么学生只能获得毫无关联的知识点,并且造成理解的片面。因此,需要注意历史时间与空间的联系,从而准确判断历史事物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
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例,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1978年以后开始确立。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点,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国家遭受严重损失,证明当时的发展观点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同时,邓小平也在20世纪70年代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作出了准确判断。而从空间角度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之所以开始于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该地区最具经济活力,交通便利。同时,此地毗邻港、澳、台,而广东与福建则是著名的侨乡,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通过对时间条件与空间条件的综合分析,可以使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期格局有更加准确的了解。
(三)关注学生时空观念差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也导致学生的时空观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一般来说,学生时空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历史知识整合程度和历史地图的信息获取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差异化教学,以此来逐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差异性,首先可以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阶段性的时空观念教学,即是进行阶段性的检测。其次,可以结合学生时空观念的层次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此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开设辅助性的选修课程。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具有不可重复性、过去性等独特之处,所以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相关的史实,必须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以此来对历史事物成因、意义及其与其他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这也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