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11-29郑州师范学院孔庆寒
郑州师范学院 孔庆寒
一、黄河流域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没有根据自身的定位进行定向培养人才
我国拥有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复杂的高校教育体系,从层次来区分,可以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从维度来分辨,包括基础技能实用型高校、中等知识应用类高校和高等知识创造类高校,从类型上划分,包含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理工类高校等专业型高校。在明确自身的定位后,这样丰富的教育体系就能够为整个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不同类别的新生力量。但事实上,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也缺少个性化培养方式的建立,甚至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与其他类型高校相似,导致在对学生培养时,知识提供不足、技能培养不充分、评价标准制定缺失等问题的出现,最终造成与社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要求错位。在一些应用型专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中,这一情况尤为突出。
(二)教学模式不够多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基地
与“课题式教学法”相比,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讲”为主,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把课堂主动权给学生,课上和课后的习题缺失探究型问题和合作向问题,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引导作用。而大多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中也习惯了“听讲式”学习,对自身学习主人公的地位认识不够。同时即使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区域中,都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更强调课堂上的教育改革,忽视课下的学校文化和校园风气的建设,学生学习观念和习惯的培养,被动学习的学生数量增加,主动学习的学生数量减少。这类传统的“课堂保姆式”教育既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消磨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学生出现被动学习、低效学习、缺失发散性思维、在学习中缺少进取心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老套,实践环节敷衍
现在大多高校由于缺失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交流,导致课程设计有偏差,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代的需要脱节[1-2],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仍有差距,出现学生在毕业后求职难,用人单位用工难,科研成果实现难等情况。
知识内容也以理论为主,以书本为主,书本更新迭代不及时,专业课不深入,通识课程选择面小,导致专业课不与时俱进,各类学科仍相互割裂相互独立。在讲授过程中又重理论轻实践,脱离真实使用环境。在实践环节上又多是在对已经被证明过的理论性实验的验证,缺失对创新性实验的探索。多数高校内部的实验室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出现基础设备不完善、实训软件老旧、指导老师挂名等情况。这类问题的叠加导致学生们的理论知识量跟不上,技能熟练水平不达标,同时一大批学生出现期初学习不认真,期末追着老师要重点,考试敷衍了事,60 分及格皆大欢喜等不负责任的情况出现[3]。
(四)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和考察模式建设不够完善
重视成绩,缺少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书本理论知识仍是成绩评价体系中占比最多的一部分,在学分评比中,课程考试分数占比过重,技能类学分、创新类学分占比较少,对学生获得专利、科研、和相关技能证书的激励不够。同时在近几年论文抽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研究成果多是重复性研究,缺少突破,并且缺失实践的根基,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的指引、研究和评价还不够,导致学生整理资料、科研能力的缺失[4]。
(五)学院间、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外界交流不够,导致学科闭塞、高校封闭式教育
学院间的交流和互通可以跨越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和思维的限制,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综合性地审视社会问题,也更容易突破传统思维,对前沿研究提出创新性思考。但当前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的选择面很窄,导致学生没有办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为了拓宽培养渠道,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一部分高校间签订了合作教育协议,如上海交大和郑州大学建立的对口合建关系,也与科研所、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和河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但是在落实教育合作时,一些高校出现了沟通合作浮于表面,合作方式简单粗放,只是简单地共用数据库或是毕业前走过场等状况,学生没有真正享受到合作教育的优惠,也没有真实地深入到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为学生接触前沿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提供知识技能应用背景的理念。
(六)教师队伍建设单一,理论者多,实践者少
高校教师队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忽视了“技能型”“实践型”人才的招收,导致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理论型”人才,缺失科研和企业实践经历,无法从创业创新的角度传达经验,更无法支撑起创业创新相关课程。单薄的教师队伍很难培养出新时代所需的创造型人才。
(七)思想教育仍有欠缺
思想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根,也是培养有担当、有时代责任感的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思政、文化自信融入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然而存在一部分教师课堂上缺失思想教育的融入,下课马上走人,不与学生沟通。
二、原因分析
人才培养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底,拥有良好和完善的培养能力能够加速创新型人才的产出[5]。通过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一)“双师型”教师缺少,大量教师缺少实践能力
创新型人才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综合性人才,高校教师队伍急需理论教学扎实、实践教学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也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地位,但由于高校过往的招聘方针和教师人才评价体系更偏向理论型和科研型人才,导致实践型人才缺失。同时,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高校的基础工资更低但福利制度更强、科研支撑更强,天然地吸引实干能力低,理论能力强的理论派。
(二)教书育人能力需要提升
“身正为师”,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的引领者和指南针,需要在各个方面为学生作表率,尤其是在道德情操上。但有些学校存在教师考核制度不全面,忽视师德的审核,进而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培养,包括诚信培养等。校园文化也忽略思想道德的建设,出现一批丧失爱国主义情怀、缺少时代责任感、在学习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同时也存在一批有着丰富科研经验的老教授和青年骨干只醉心于科研,放弃教学。以及学校间沟通少,各个高校教师信息闭塞,青年教师和老教授沟通少,缺少对教学方法的沟通和交流。
(三)信息现代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足
高校间合作教育的一大方向是教育资源共享,例如慕课,这方面的基础就是教育现代化,这对于高质量高校较少的黄河流域尤其重要。在疫情中,信息现代化技术也为网上授课做好了保障。同时,网上课程的开放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拓知识版图、弥补个性化的需要。然而网上课程的质量管理还不严格,相关学分转换制度还未建立,这将降低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6-7]。
(四)专业建设改革不到位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框架,在面对这个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和世界未有之大变局,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需要更多创新、知识面更综合的新时代人才,相应地,高校专业建设也应当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动态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此外,要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区域内专业布局,培养优势特色学科。黄河流域区域内高校不少存在定位不准、学科建设重复的问题,出现学科建设跟风、专业建设质量不高等情况。
三、建议及对策
(一)依法扩大人才培养的“数与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黄河流域正处于快速发展进程中,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是十分的迫切。然而,目前河南省的研究生培养能力十分薄弱。河南省不仅要适度扩大本专科教育规模,也急需迅速发展研究生以及博士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结构层次。面对知识总量的迅速增长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和造就各种特色和能力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
(二)依法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河南省除了要继续有序地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必须重视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