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21-11-29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赵会娟
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 赵会娟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关爱老年群体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古言有之“百善孝为先”,因此,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一种地步,做好社会养老保障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在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保障当中关键的一环即养老保障问题,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求完成的任务之一[1]。以甘肃省为例,在许多年前,甘肃省就作为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省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从2015 年起,甘肃省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可以占据到全国各省老龄化程度的前列,有大量的数据显示,甘肃省由于本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地域状况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老龄化问题相对而言较为严重,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社会提供给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机构、政策的不完善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低落,直接导致了甘肃省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一直被暴露在外,难以解决。
一、国内养老保障现状
如何解决国家的养老保障问题,首先,要从国家总体的养老保障背景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那么,从我国农村养老现状看来,国家目前的农村养老情况仍然呈现着一种老龄化,有数据显示近五年以来,65 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数量一直在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状态,而截至近四年来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仍然占据着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这样的数据比完全可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表现出了我国养老保障问题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疏漏。除此之外,随着发达城市不断地进步,城乡的差距逐渐由经济差距拉开到各方面的差距,那么,由农村养老问题所反映出来的便是城乡差距的根本问题。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大省,甘肃省与中国沿海城市和其他省份之间的经济差距仍然较大,一直以来受到经济压力的影响,只能发展旅游业及文化产业,因此,养老保障方面相对投入的资金和政策力度较少,无论是该省各地的养老保障政策和设备以及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甘肃农村养老主要问题
(一)基础机构单一,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是一个尊重传统文化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家庭养老的基本方式以子女赡养老人为主,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养老方式,使得一些家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纠纷,许多家庭受到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赡养老人或不愿赡养老人,这无疑是让人痛心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在许多地方都设立了相应的养老机构,让一些家庭能够依照老人的意愿或家庭的意愿安排老人到养老机构进行养老。这些养老机构能够在设备制度以及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确保老人能够享受到相应的养老环境和服务。在养老机构当中,老人能够与更多同龄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避免老年人产生一些心理疾病的问题。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国家虽然对这些机构投入了许多资金进行建设,但仍然出现了机构形式过分单一的现状,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内的养老机构基本集中在中心城市,比如兰州,而在一些县区及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则非常少见,甚至无人创办养老机构,且私人的养老机构不受社会上许多家庭的认可[2]。这样一来,导致原本因为养老问题产生的纠纷无法解决,也使得甘肃省经济发展受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大影响。除此之外,在甘肃省现有的一些养老机构调查过程中,一些养老机构内部设备不够健全,只存在一个外部框架,一些养老机构打着服务老年人的旗号,却没有对机构内部的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推进,缺少专业的人才,而政府在机构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更多关注一些工业化或旅游文化的发展,忽视了养老群体的保障。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缺少相关的先进医疗设备,因此,在老人患病期间,养老机构无法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老年人仍然需要到城市的大医院进行就医,久而久之,养老机构的医疗保障作用则成为一纸空谈。除此之外,农村的养老机构缺少与社会上一些较大的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条件单一,设备落后,大多数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并不能从中看到过多的合作可能性。老年人在就医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一些留守老人尽管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但由于农村地区的限制条件,就医时效率过低。农村的养老院在处理老人的医保问题时并没有条件提供给老年人相应的药物和医疗技术,一些养老院配备的医务人员基本职业素养较低,整体而言,仍然有待改进。
(二)甘肃省内部相关制度落实困难
国家对于养老保障问题所采取的相关制度,在随着社会发展进行完善,而这样相对完善的制度,在落实到实际过程中时,却遭受到不同程度地“缩水”,使得制度无法与实际的状况建立起联系。一些地方的养老机构只是表面的迎合政策,而没有真正的将政策落实到位,既没有在意识上形成关注,也没有在措施上进行创新。相关的负责人对于上级部门政府所提出的措施意见只是口头应付,由于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缺失,这些负责人逐渐忽视了养老保障问题对于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甚至一些官员从中牟利,这严重违背了我国养老保障政策落实的初衷和意义。例如,甘肃省一些地区的农村一方面缺少设备齐全的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在仅有的养老机构内部没有健全的相关制度,使得老人在进入到养老院之后,无法获得基础的生活保障。农村地区的养老机构由于硬件条件的缺失,无法切实的落实上级的政策,尽管国家对老年群体有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但难免在现实当中遇到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从中牟利。随着社会经济的优化,物价逐渐提高,养老费用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变得越来越高,而这些现状背后都是反映了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关注不足[3]。
(三)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低
目前阶段,养老主要集中于一些养老机构,而机构当中仍然以专业人员的服务为基础,但从甘肃省的一些乡镇养老机构调查过程中,可以看出养老机构仍然关注的是对于养老理念的宣传,而没有真正的将这样的理念落实到人员的培养上,一些服务老年人的专业人员,其实并没有拥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存在人员文化水平过低,技能不够熟练问题。另外,社会对于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青年人有个别看法,导致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在高校和中学内散播开来。甘肃省拥有专业化技能的养老服务人员不愿意去到农村进行养老服务,农村地区只能吸引来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且并没有依据国家政策标准和相关的要求,对这些人员予以定期的培训,从而导致护理人员整体素养不高。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问题解决具体策 略
(一)加大投入乡村产业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仍然要从大局入手,关注到全国各地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我国各地乡村能够充分地发掘当地的农产业,利用特色的产业激发当地的经济活力,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拉动经济效益,才能够为农村养老问题解决资金投入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因此,政府首先要根据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投入资金,鼓励年轻的人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农村产业的发展当中,这样一来,农村才能够有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强大的力量。那么,针对农村所产生的较为独特的养老问题,农村地区应当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背景下,鼓励农村地区的农民能够投入到农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让农村能够真正的依靠自己丰衣足食,结合政策的支持,不断的打造特色农村。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一直以来大力发展敦煌旅游文化为代表,而该地区周围的乡村也要紧随其后,能够利用乡村振兴战略开发更多的旅游文化产业,让农村地区的人民依靠自己建设最美乡村,这样一来,能够让甘肃省对农村的发展引起更多的关注,从而关注到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
(二)积极寻求利好政策支持
养老问题受制于社会上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受制于养老机构的建设,更加受制于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因此,各地区应当形成区域化、特色化的政策扶持,让当地政府能够依据农村的独特产业特色或文化特色来针对性的解决该地的养老保障问题。与此同时,利好政策的支持要建立在当地农村能够实施政策的基础上,只有农村地区的相关负责人充分地将政策的精神进行宣传和领会,让更多的村民了解政策、熟悉政策,才能够为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提供坚实的基础,而在落实过程中,也要加强监督,避免政策落空,从多方面加以保障,确保利好政策不被滥加利用。以甘肃省为例,该省政府和各乡镇政府可以进一步的去完善农村的村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激励化的缴费制度,充分的关注到一些家庭的困难问题,能够适度的走到群众当中去了解群众的实际问题。逐步在一些养老机构构建起更加严格的监管体系,联系医疗救助体系,在农村形成全方位的保障系统。
(三)开创新式养老模式
养老形式单一的问题制约着养老问题的根本解决,因此,在响应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地丰富养老模式。在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的现代社会,养老问题关系着民生的根本,在养老保障模式方面进行创新能够为养老问题解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仍然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在家庭抚养老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社会各界对老年群体的关注,推广养老模式,在全省内进行宣传。甘肃省应当注意到自己省内的经济情况落后的问题,把养老问题的解决与政策制度的推广联系起来,构建更多样化的养老机构,尤其是在农村创办一些养老机构,引入先进的人才,让农村的养老机构能够以城市的养老机构形成更加对等的服务水平,随着时代进行更新换代。除此之外,这些养老机构在设备环境健全的基础上,要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从服务意识、服务技术和理念各方面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并且以机构的文化形象,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投入到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当中,打造更加专业的团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养老问题即民生问题,如何切实地解决好养老保障问题仍然要以政策支持为基础,在现今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应当及时地利用好乡村振兴的战略,关注到农村地区独特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不断地学习先进,打造优质的养老环境,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安心享受晚年的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