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如何让广播文艺节目成为时代精神的宣传大使
2021-11-29林伟栋
林伟栋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012)
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源于百姓的真实生活,因此容易引起受众共鸣。它节目形式多样化,有音乐类、文学类、晚会类、综艺类、访谈类、欣赏类,等等;节目特色定位鲜明、亦庄亦谐,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听众的审美追求和娱乐品味。广播文艺节目既可以是通俗文艺,又可以是高雅文艺,因此成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形式。由此,融媒体时代广播需要打造好文艺节目,让广播文艺节目成为时代精神的宣传大使。
一、广播文艺节目要把握时代脉搏,传承创新,争取更多的年轻受众
说到底,广播文艺节目以“听”为核心,不同年代,语言表述的风格、文字修辞的采用、播出结构的使用等,都要有潮流特色,与当下人们的语言交流喜好和收听习惯相吻合,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同时创作不是凭空想象,精品需要不断总结前面的作品,深入实践,不断求变,与时俱进,引领潮流,这样,才可成为新的经典。在传承创新、创作出把握时代脉搏的广播文艺节目这个问题上,我们从以下三点展开探讨。
(一)发挥文艺节目可带给听众想象空间的特点,燃点希望,创作出格调积极的作品
广播之长,就是发挥声音的可想象性,让听众在丰富的联想空间中理解广播作品的深度和作品主题的意义。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节目的特色在于如何抓住一个主题,通过抒情、咏叹、夸张、谐趣、比拟等艺术创作手法,让作品与听众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让听众在品赏文艺节目时理解主题,感悟哲理,提升自我。由此,文艺节目的创作人员和编辑很重要,在制作节目时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将时代的声音贯穿作品,让受众及时了解资讯;还要注意作品的创新,包括形式、题材、体裁等,让人“耳边一亮”,深入记忆,接受主题,并跟着主题思想进一步思考、思索。南方生活广播曾经在《传承好家风》系列活动中,邀请了一队小朋友朗诵《新三字经》,宣传辩证人生观和人生励志,选用小朋友来朗诵,寓意正向思想要从小培养,也通过小演员们节奏明快的朗朗童声,展示这个时代的阳光面貌,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选用《新三字经》则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举措,一下子激中听众的国学知识记忆点,更快接受新的理念,这个节目因为把握了时代脉搏,创作出了引发听众共鸣的文艺作品,同时小演员们的天真可爱、投入演出,吸引了听众的关注,获得好评。我们的广播文艺节目,就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创新,制作出号节目、好作品,争取新的受众群。
(二)广播文学节目,由富有文学素养、声音表现力强且感性的主持人担纲,二度创作、编辑节目,让广播文学节目在广播各种形态的节目中独领风骚。
广播文艺节目的制作,从策划、创作,到编辑、合成,这些前后期的幕后工作都十分重要,但最终仍需要演员将它体现出来,尤其是日常的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他们的执行和临场发挥,决定了整个广播文艺节目的可听性,因此二度创作必不可少,好的主持人,将可打造一档叫好又叫座的节目栏目,通过节目将宣传主题和要点传播出来,引领舆论的正确导向。南方生活广播的文学节目《罗兰心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听众可以从主持人罗兰的每一段话感受到她是理解选题而后讲出、读出,字里行间渗透着生活经验、人生历练,该节目是一档长青节目,2021 年广州抗疫期间,南方生活广播创作的短视频《广州,一定赢!》就是罗兰配音,她饱含感情又切合流行的演绎风格,让作品增色不少,该作品36 小时点击量过10 万,很好地传播了大医精诚、社会各界齐心抗疫的广州精神。
广播节目有很多种形态,好的广播文艺节目,必定与新闻资讯等节目一样,是正确舆论导向的传道者。
(三)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更能增添听觉艺术的魅力,广播文艺节目编辑要不断提高音乐素养
广播作品的演绎全赖声音,因此,不论是文学节目还是艺术节目,音乐在广播文艺节目中的作用均十分重要,它可以在听觉上为一个作品定调,用错音乐可将一个作品全盘否定,毕竟听众不会喜欢一个摸不着感觉的节目,但用得好的话,不少时候音乐可以为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21 年广州抗疫期间有一个典型例子,一位粤曲发烧友根据《荔枝颂》曲调重新填词创作了《验核酸》这一短视频的文艺作品,因其接地气、讲现实,用的又是家喻户晓的曲调,一下子引发广大民众的共鸣,几天之内赢得过亿点击率,这其中,调寄《荔枝颂》是成功的关键,《荔枝颂》饮誉全球粤语人群,家喻户晓,曲调一哼,马上就是广府的代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当然,这个作品迅速走红还有一个原因,它是短视频,通过新媒体短时间大范围得到覆盖和传播。所以,融媒体时代,广播文艺节目要与时俱进用好新媒体,图文音视频将是广播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二、融媒体时代为广播文艺节目增加了什么优势?
融媒体时代,广播文艺节目的一大变化,就是实现从“单品”向“延伸与衍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广播文艺节目内涵和表现形式的发展。
作为提供给听众一种文艺欣赏模式的传统广播文艺节目,不管是何种表现形式,均是单品节目,属于你播我听的模块。如小说连播,听众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每一集环环相扣,直至整个故事连载广播完毕。综艺类、访谈类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文艺节目,受覆盖、通信、地域以及传统广播的技术所局限,只能有限度地展开,读书节目是典型例子,主持人朗诵其中的美文,采访作者、读者,谈创作、说感想,中间加上电话听众的参与,整个节目更配上与主题吻合的音乐和歌曲,精心制作出一期文艺精品节目,但仍然是你播我听的单品,毕竟参与人数非常有限,即使每天播出,版面仍然有限。曾经有文艺编辑尝试过与作者一道,以重写一本小说的结尾作号召,组织了一次开放式结局的综艺节目,却因为始终收版面限制,能够展示出来给听众听到、“看到”的来信和电话听众参与人数仍是有限,同时活动组织时间拖得太久,让结局的选择产生歧义,影响了作品的收听率。
随着新媒体与广播的相融叠加,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文艺节目在创作、制作的思维格局上均发生了变化,如声优的出现,短音频的流行,图文音视频同时出现的叙事作品,等等,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改变了传统广播文艺作品的原有格局,新型广播文艺节目有什么优势,如何吸引更多受众。声优是新媒体出现后的新型声音类别,它可以是真实的人声,也可以是电子合成声音,它的出现,丰富了传统广播文艺节目中主持人、配音演员的角色配置,许多普通人声难以达到的角色要求,声优可以完成任务,让文艺作品更趋完美。短音频的流行丰富了广播文艺节目的表现形式,随着手机APP 的普及,收音机时代听众长时间听大板块节目的习惯发生了改变,广播文艺节目除了保留完整节目,也分成N 个独立章节,满足受众的碎片化收听新习惯。图文音视频同时出现的叙事作品,让受众一目了然主题、内容,以一种立体的资讯瞬间抓住受众的心理,达成强烈的共鸣,如2021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宣传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短音频中展示的精彩唱段,放在多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中播出,评论区的空间足够大,听众相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发表个人感受,同时在评论区接收到其他听众的不同意见、感触,彼此之间可以反复互动,这种不断叠加的交流,让更多人认识了粤剧,感受到粤剧的进步和魅力,吸引更多受众到电影院去观看这部颇有创新特色的新粤剧电影。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从发布渠道、覆盖面、技术上,让传统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制作、传播等得到了提升和拓宽,在经年打造的坚实基础上得到发展,多种表现的文艺形式更能反映社会现实和民众生活,引起受众共鸣,从而在舆论导向和宣传中更有说服力,这是融媒体时代广播文艺节目之于传统而言增加了的优势。
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广播文艺节目是时代精神的宣传大使
一个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不仅政治经济需要强盛,文化同样要强盛,文化是国力的软实力。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方针,是全体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广播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更要在贯彻执行这一方针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民族的就是国际的”这个理念很能说明问题,当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 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常态,中国文化,凭什么打动世界,让世界透过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洋为中用、借鉴他山之石固然需要,但只有打造出让人赞叹的中国特色,才能有力打造出中国文化名片,传播时代精神,赢来社会效益,让世人感受到当下的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和中国实力。
由始至终,“好听”是广播文艺节目的硬核指标。制作上,首先要制作出好听的广播文艺节目,这样才能让人主动传播、接受,才有机会赢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好听的广播节目不但具备思想性、社会性,更具备不可替代的专业性,体现文艺节目的魅力,吸引更多听众;传播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叠加,建立立体发布渠道,扩展覆盖面,让优秀的广播文艺作品及时发布、流传,运用好新媒体评论区的作用,分层、详细地诠释作品的主题、观点,引导受众与作品宣传的理念产生共鸣。制作与传播这两者的结合,将可让听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收获思想的进步,毕竟,广播文化节目既是内宣的必要也是实现对外宣传的很好方式,这里我们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曾经播出的一档外宣节目《小哈看世界》为例,该节目从一位来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变化,主人公“小哈”以亲身体验生动有趣、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下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现状,讲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由此而来对同一事情的不同反应,传递中外时代资讯,让世界了解中国,社会效益显然易见。
广播文艺节目,还要考虑文化及审美功能。一档节目,要能提升听众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受众情操,培养受众健康审美观念,才算得上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读书节目是很好的例子,广东新闻广播的《岭南书香》节目,伴随着南国书香节开办了十多年,不断向听众输送、推介好书,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娱读书生活,活跃了读书环境,提高了市民的读书兴趣,也成就了一批作家,从而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学习氛围和知书达理的形象,这节目既适应了听众的文艺审美要求,又引导了听众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听众的欣赏能力,节目成为了时代精神、文化理念的代言人,收到明显的社会效益。
广播文艺节目在传播时代精神、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为广播文艺节目赢得成长、发展的经济基础。广播电台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拓展,也有所作为。如小说连播节目,很多年来,不仅制造了万人空巷的事实,也刷新了节目特约的记录,时至今日,新媒体的介入,让小说连播的播出模式有了改变,变成短音频与长篇连播相结合,成功孵化出收费阅读,其他的广播文艺节目,只要有高的收听率,同样可以实现收费阅读,并在音频播出中间,插播图文音视频的各种广告,不同的收费形式,构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经济收益,这告诉我们,广播文艺节目完全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时代在变化,今天出现了新媒体,随着科技进步,明天可能还有新新媒体融入我们的生活,但时代精神始终是引领人们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所以,作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广播文艺节目,有必要运用好新媒体,全方位播出,担当起引领舆论导向的责任,塑造、宣传时代楷模,成为传播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的宣传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