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良性肿瘤门诊手术治疗体会
2021-11-29王胜琦
王胜琦,米 良
(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延安 716000)
头皮包块种类较多,门诊以头皮血肿、脂肪瘤、表皮样囊肿、皮脂腺瘤等多见,而头皮血肿外伤史明确,容易确诊;头皮恶性肿瘤因形态、生长方式等因素,门诊初步诊断后收治入院。初步判断为良性肿瘤患者,大多因影响美观,部分发现增长加快或胀痛、触痛,选择手术治疗。虽然头皮良性肿瘤切除术在神经外科门诊手术中占相当大比例,但是尚未见相关文献对手术方式进行全面总结和报道,多以个案或单病种形式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门诊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笔者担任住院总期间,由门诊医生经影像学检查或查体初步诊断的头皮良性肿瘤,于门诊手术室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术患者63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4例,年龄23~65岁,平均45.3岁。
1.2 方法
患者就诊我科门诊后,门诊医生作出初步诊断,预约门诊手术室,行包块/肿物切除术;常规术区备皮,消毒,局麻后行头皮切开,暴露包块边界,尽量完整切除,止血后,缝合、包扎。送组织标本行病理学检查。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无1例头皮感染,动态随诊,尚未见复发;门诊初步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符合率95%,表皮样囊肿15例,脂肪瘤19例,皮样囊肿3例,皮脂腺囊肿21例,汗孔瘤2例,钙化上皮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2例术前诊断皮脂腺囊肿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表皮样囊肿,1例表皮样囊肿误诊为脂肪瘤。
3 讨论
门诊手术多于局麻下完成,我院门诊手术室没有配备电凝、双极、吸引器、撑开器等止血、暴露术眼器械;头皮血供丰富,术中出血多,视野暴露受限;对于表皮样囊肿、皮脂腺囊肿等一些囊性包块,很容易在分离过程中包膜破裂,内容物溢出,污染术腔,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而门诊手术时常一个人独立完成,难度加剧;如何安全、快捷、有效地切除包块,临床医生有各自的手术小技巧,在笔者担任住院总期间,独立完成门诊包块手术63例,在查阅众多老师文献分享基础上,谈谈自己心得体会。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总结不同良性肿瘤的形态学诊断依据。
3.1 门诊手术操作流程
3.1.1 术前准备 包块可位于发际内外,额颞顶枕各个部位,手术体位随包块位置决定,常规采用仰卧、侧卧、俯卧位,调整头的位置使包块位于视野最高处,暴露充分,便于操作;因美观因素,术区备皮不要求完全剃头,采用包块边界外1~5 cm范围,氯己定彻底消毒后,无菌贴膜贴覆术区及周边毛发;一次性洞巾最好于边界做胶布固定,防止术中移位污染术区,同理布洞巾最好用布景钳做固定。
3.1.2 手术切口设计 切口设计一般沿包块长轴方向,如有选择,沿毛发走向或皮纹方向;能发际内不选择发际外,能小不选择大;对于头皮凸出明显,皮质变薄,根据皮纹方向选择梭形、月牙形或者双S形切口,去除多余皮肤;对于包块位置深或形状扁平状者,头皮微凸,设计直线切口,画出边界,防止局麻后头皮肿胀,术中不易辨别肿块及范围。李振勇,等[1]报道发际内切口治疗额颞部皮下良性肿瘤;梁立明,等[2]报道眉弓上缘切口治疗额部包块,对于美容要求高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对于囊性包块,易破裂,感染风险增加,操作难度大,需要较高的手术技巧。头皮包块感染尚未破溃者,根据肿物大小,设计“-”、“+”、“++”形的切口排除脓液,已发生破溃者,根据破口设计合适的切口进行引流,许小芬,等[3]报道鱼石脂软膏在继发感染的皮脂腺囊肿中应用效果显著。而李景春,等[4]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即使皮脂腺囊肿感染仍行I期切除,辅助抗生素治疗,均无复发。
3.1.3 手术操作 ①消毒铺巾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个人经验,沿着切口走行注射即可达到效果,切皮后,根据患者疼痛反应,追加注射;切忌刺破囊性包块壁。切皮时选择圆刀,刀腹缓慢深入,明显出血时纹饰血管钳夹闭出血血管,直至看到包块包膜;忌一刀深入,囊壁破溃,污染术腔,感染风险增加。②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等囊性肿块,大多与头皮界限清楚,部分基底部粘连紧密,手术切口需等于或大于包块范围,钝性分离周围组织,争取一次性完整剥离。陈泽凯[5]推荐小切口微创摘除术,需切开囊腔排出内容物,感染概率也较低。若囊肿比较大,切口需大于肿块范围,充分暴露,分离时若发生破裂,需先清除囊肿内的异物再剥除囊壁,双氧水冲洗;囊肿已经发生感染或者破溃者,切一小口,清除囊液,剥除囊壁,双氧水冲洗后碘伏消毒,填塞油纱条或纱条,每天换药1次,一直到伤口彻底愈合。③脂肪瘤、血管瘤等一般位置较深,大多位于帽状腱膜下层累及骨膜,形状不规则,切皮时可选择小切口,长度取囊肿长径的1/3~1/2,但需视野清楚,分离脂肪瘤一侧边界,看到瘤壁时用组织钳提起,钝性分离基底部,完整取出,尽量减少残留。④对于突出于头皮的肿块如汗腺汗孔瘤等,需切除基底部,部分基底部较大,形状不规则,导致头皮缺损,不易缝合,设计梭形或S形切口,游离皮下或帽状腱膜下层,一期缝合。若延伸至发际外,建议缝合时从发际外开始,减少因皮缘不对称导致头皮愈合瘢痕大,影响美观。⑤包块切除后,术区形成残腔,双氧水冲洗、压迫等彻底止血后,一般全层缝合;位于发际外切口,为减少疤痕形成,可使用1号线或美容线缝合皮下,表面创可贴贴覆。对于头皮突出明显者,包块切除后,头皮疏松变薄,即使行梭行切口,皮缘容易对合不良,垂直外翻缝合不失为合理选择,忌打结过紧,容易引起皮缘“鱼嘴样”。⑥术中发生囊腔破裂,术后建议口服抗生素3~7 d;常规建议术后3 d换药1次,若切口干燥,1周拆线。
3.2 头皮良性肿瘤形态学鉴别诊断
3.2.1 表皮样囊肿 是常见皮肤囊肿之一,特点:①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生长缓慢;②可位于发际内外各个部位,单发,突出于皮肤表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有弹性;③与皮肤无粘连,大多可移动,部分包膜与头皮组织粘连,使基底部移动受限;④包膜为纤维组织,内容物为灰白色的干酪样分层角化物质,多混杂破碎表皮组织;⑤少数可恶变或破溃感染[6]。
3.2.2 皮样囊肿 是由于胚胎期偏离原位的皮肤细胞原基所形成的先天性囊肿,其特点:①发病年龄较早,好发于幼儿期或青春期,增长缓慢;②多见身体中线附近,如颅骨骨缝处、眼眶周围、鼻根、枕部等处;③肿块所在部位较深,不与皮肤粘连,可推动,常与基底部粘连紧密;④质较软,有囊性感,囊肿的内壁由皮肤及附属器组成,囊腔内含有淡黄色油状液体,包括皮脂,脱落的上皮及毛发[7]。
3.2.3 皮脂腺囊肿 俗称“粉瘤”,指皮脂腺导管堵塞后,皮脂腺于腺体内聚集而形成的囊肿;特点:①好发于发育旺盛的青年人;②生长十分缓慢,单发多见,多发偶见;大小不等,小到几毫米,大近10 cm。肿物突出于皮面,呈圆形或椭圆;③与皮肤粘连,不易推动,表面光滑,韧而有张力,无波动感,与基地无粘连。肿物中心有针头大脐孔凹样开口,呈蓝黑色,可挤出灰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呈腐臭味,一般切开头皮,即可闻及。④癌变罕见,易继发感染。
3.2.4 脂肪瘤 起源于脂肪组织,特点:①多见于成人,30~50岁多见,20岁以下少见;②生长缓慢,多为单发,少数多发,多数体积小,少数直径可达5~6 cm,境界清楚,呈扁平分叶状,质软,可有假囊感,无痛;③位于皮下,有一定活动度,用手指沿肿物两侧相向推挤局部皮肤,可出现橘皮样征;④极少恶变[8]。
3.2.5 钙化上皮瘤 是由表皮毛皮质分化的细胞肿瘤,又称毛母质瘤,特点:①好发年龄为小于10岁或超过60岁,女性多于男性[1];②位于皮下,多与皮肤粘连,基底可推动;③常单发,缓慢生长,质硬,直径3 cm以下;偶有大者;④过度伸展时,可出现多个面和角的“帐篷征”,当压住肿物的一侧会导致对侧上翘,即所谓的“跷跷板征”;⑤恶性极少见[9]。
3.2.6 小汗腺汗孔瘤 特点:①多数发病于40岁以上,男女无差异;②常为单发,开始为小结节,逐渐生长,部分呈疣状改变,通常表面光滑,可有分叶,可结痂或糜烂;③可癌变[10]。
头皮包块多为良性病变,生长缓慢,临床症状轻,多数出现胀痛等不适时就诊,病史少则数月,多则数十年,随着对美观要求的重视,就诊人群年轻化,应致力于疤痕最小化,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并通过熟练的手术操作,减少复发率,提高满意度。随着经验累积,初诊时根据包块形态、活动度,必要时结合影像学资料作出初步诊断,采用适合的手术方式,遵循个体化原则,以达到治疗目的。严格无菌原则是预防感染的基础,到位的麻醉是手术完成的前提,团队配合是手术进行的保障,包块完整切除是减少复发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