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国学术期刊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2021-11-29赵蕴萱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料库孔子道德

赵蕴萱

(聊城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前言

近年来,大国博弈已经由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向核心价值和文化博弈的方向转变,这意味着谁占领了道德和文明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话语权①刘琛、张玉宁、陈俊侠、周杜鹃等:《镜像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儒家文化对世界而言一直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但海外受众因对儒家文化的缺乏了解而出现某种程度上的“理解鸿沟”。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海外传播基本原则,并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9月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故里曲阜召开,大会以“儒家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提出要构建儒学研究传播的高端殿堂,增强儒家思想的海外影响力。全球化背景下,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新儒学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与世界上其它伟大思想展开对话,对儒学进行客观地、理性地和科学地分析②吴霁霁:《“孔子文化走向世界”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21世纪要真正实现文化自信,需要有效地将视野延伸至中西两种文明的对比中,即儒学的传播既要重视本土化的“内部视角”,还应坚持在国际语境中进行文化拓展的“外部视角”③赵跃:《 跨文化语境下儒学研究与传播的三个维度》,《孔子研究》2015年第2期,第153-158页。。只有当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才能真正提升软实力,了解和分析孔子形象在美国当代文化中的接受情况是开展外交工作、制定传播策略的主要参考框架。总之,一个良好的孔子形象的构建需要将“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和解读有机结合起来,当代儒学研究不仅要放眼世界去认识海外哲学思想,还要了解海外学界如何看待中国儒学。

一、国内外孔子形象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人们在解读和建构孔子及其思想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需要和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林林总总的孔子形象”①张涛:《孔子在美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含“孔子形象”的论文,从1995年首次出现到2018年,共得到被EI,CSSCI和核心期刊收录的45条结果,1995-2005年间仅有4篇,2006年才开始有所提高,论文数量达到峰值的2015年也不过7篇。通过检索关键词发现相关论文聚集于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形象研究,经史子集构成了其基本资料库,主要包括《庄子》、《论语》、《华南经》、《左传》、《左氏春秋》及中国民间文学等历代文本中的孔子形象研究(例如,张岩,2006;段庸生,2006;祝宇红,2008;李剑锋,2008;陈林群,2009;张艳,2011;许雷、屠国元,2014;黄浩然,2015;孙董霞,2016;刘国民,2017;王玉彬,2017)。学者张涛指出:“自从耶稣会士向西方读者译介孔子论著,孔子已经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西方人在接纳和应用孔子思想的过程中,必然形成独具特色的孔子形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似乎仅仅满足于反复挖掘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②张涛:《孔子在美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国内关于海外孔子形象的研究极少,只有8篇论文,其中张涛(2009,2013,2015)分别探讨了早期美国(18世纪后半期)的孔子形象,排华酝酿时期(19世纪后半期)美国媒体中的“反文明”的文明圣人形象,和早期美国(19世纪上半期)教育书籍中的孔子形象;解藜(2013)和方厚升(2017)分析了20世纪德语世界的孔子形象;刘萍(2014)和吴素兰(2015)分别描述了近代日本和中世说话文学中的孔子形象;许雷(2018)探讨了西方镜像下孔子形象从传教士到汉学家的衍变。上述学者在精细解读海外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或明显或隐藏的孔子思想,分析孔子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孔子形象,在理论和方法创新方面做出有益尝试,为本课题提供了多元的参考材料和研究视角。

国外学界比较关注有关孔子思想和孔子影响的研究,而对有关孔子形象的研究似不多见。有国外学者将孔子与杜威、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甘地、柏拉图、维特根斯坦等人在伦理学、民主思想、美学、爱情、友谊和道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郝大维、安乐哲,2010;余纪元,2009;Geir,2001;Höchsmann,2002;Mullis,2010;Michael,2015;Peterman,2015)。还有一些学者探讨儒家思想同等级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政府以及外交政策的关系(例如 Bell,2007;Lahtinen,2015)。

总体看来,国内外学者对孔子形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孔子形象研究,学者们无一例外地将目光投向与孔子有关的经史子集,对海外文献未能引起应有的关注。尽管国外的孔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国内学者对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和动向仍有重视不够之嫌”③张涛:《 20世纪美国学术刊物上的孔子思想研究》,《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第176-181+189页。。通过梳理文献,本领域需要从三个方面予完善:其一,适应国际传播迅速拓展的现实,研究语料需更加多样化,海外文献资料不可束之高阁。其二,文本解读上,缺乏统一的、较为客观的形象评价标准,可以运用跨学科理论,借鉴不同学科的评价框架,在理论和方法创新方面做有益尝试。其三,目前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制度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很少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数据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尚待完善,需进一步使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现实操作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孔子及其思想在美国当代学术期刊中既表征出概念实力形象,也表征出一定的心理评价形象,即探索代表当代美国学术界观点的学术话语使用何种语义韵即概念功能框架,显性建构了孔子的概念实力形象;使用何用评价韵即人际功能框架,隐性建构了孔子的心理评价形象。本研究聚焦孔子形象的概念实力形象,将孔子形象定义为特定主体对孔子及其思想所形成的综合印象和评价,提出孔子形象描述的三个维度:一是地理维度,即美国;二是语料类型维度,即学术期刊;三是显性概念实力维度,即概念认知。拟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辅助下开展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孔子及其思想在美国当代文化中所表征出的概念实力形象。具体来说,探索代表当代美国学术界观点的学术语篇使用何种语义韵即概念功能框架,显性建构了孔子的概念实力形象,通过研究“美国学者”眼中即“他塑”的孔子形象,以期对今后儒家文化的对美传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二)自建“孔子形象专用语料库”

本研究基于J-store论文数据库选择出8种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学术期刊,包括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语料时限范围的选择突出改革开放的40年,1978年以来,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显著加快,对外传播进入战略转变新阶段。语料库语言学认为,意义的产生有赖于多个文本中的累积效应,即使仅出现一次,也会对全貌做出贡献。因此,从上述期刊中检索出1978年至2018年间所发表论文标题中含有节点词Confucius, Confucian或Confucianism,并指称“孔子”或者“儒学”之意,就被认为是满足本课题自建语料库的条件,得出有关孔子或者儒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共计294篇,下载论文后使用AntFileConverter文本转换软件工具将PDF文档转换为纯文本形式,库容总计约300万词。

(三)研究设计

基于自建的“孔子形象专用语料库”,本课题将在可观察的、可量化的语言证据的基础之上,按照从搭配到扩展共现词和语义韵的过程进行研究,提出对孔子形象进行分析的建构模型,推断出孔子的部分概念实力形象,以期对美国当代学术期刊中的孔子形象做出更加科学、客观的判断。具体来说,以语料库语言学所考察的与节点词(Confucius, Confucian, Confucianism)共现的概念词为参数,从意念功能层面对孔子形象进行描述和阐释,展现出美国当代学术语境中所表征的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显性概念认知(语义韵,即概念实力形象)。

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将语料分解为数据信息,发现话语累积效应所体现的话语变化,使定量分析的广度和定性分析的深度相得益彰。语料库语言学中,主题词(Keywords)指在文本主题方面特别重要和具有启发性的词汇,它们不一定非常频繁,但在某种程度上绝对具有统计显著性①Baker, P., Gabrielatos, C.& McEnery, T.(2013)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dia Attitud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Islam in the Britis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Keyword List(关键词表)可以反映出某一文类或主题文本真实内容的词语特征,可以避免琐碎和无关紧要的细节。具体来说,本研究以通用语料库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为参考语料,使用检索软件WordSmith6将自建的“孔子形象专用语料库”中排名前100的概念主题词进行整合归纳,得出概念认知的框架,即孔子的显性概念实力形象。

三、孔子形象话语建构之概念实力形象

(一)孔子形象之道德楷模

主题词moral,morally,morality,virtue, ethics在自建语料库中均位于高位,仅次于节点词Confucius和Confucian,可见儒家道德理论仍是美国当代学术期刊中孔子研究的核心问题。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孔子被视为“道德代理人(moral agent)”,即把道德作为生活中的最高要求,如果其它物质的或社会的利益与道德相冲突,应该让位给道德。孔子把自己塑造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楷模①Hwang, P.H.(1980)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0: 45-55.。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典范力量”而与学生之间实现一种“真实的‘品格传播’”,从而塑造出新的“合适的榜样”②杜钢:《美国汉学研究中的孔子教师形象》,《教育学报》2015年第4期,第87-96页。。道德知识的普及并非一蹴而就,普通人可能不会完全理解道德至上的人所做的一切。要挖掘道德智慧的深度,就需要伟大的学问,诚心诚意地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必要的③Leites, E.(1978) Confucian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Natural Morality and Social Reform.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8:143-159.。儒家道德培养是一个从内在做起,延伸到外在人际关系的过程④Lu, M.(1983) Was Mencius a True Successor of Confucius? 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3:79-86.。道德品质是通过家庭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之间的连续性发展起来的⑤O’Dwyer, S.(2003) Democracy and Confucian Values.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53: 39-63.。对孔子来说,道德教育不是强加给学生一套详尽的规范去管控他们内心和生活。相反,是要帮助他们培养和谐品格,并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显然,孔子强调唤起道德意识是因为他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转化为道德情感,实现情感与思想的内在和谐。也就是说,儒家金科玉律的道德力量并非来自任何超验性的存在,而是来自于道德典故,也就是说,来自于过去和今天的人们所树立的道德榜样,这些典故影响、感动、引导和教育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不是要求、命令和强迫人们行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领导人民,用刑法约束他们,人民只会求得暂时的免于罪过,但不会有羞耻感。以德治国,以礼治人,人民就会有羞耻感,而且人心归服。”因此,道德主要不是基于法律或政治,而是基于教育和自我修养。这种认识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的基调⑥Wang, Q.J.(1999) The Golden Rule and Interpersonal Care: From a Confucian Perspective.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9:415-438.。孔子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⑦Hwang, P.H.(1980)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0: 45-55.,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人们去做某事,他不是为了教育而从事教育,他没有沉迷于某种形而上学的人性理论,而是把他的思想导向具体的行动中,想把混乱的世界变成一个和平的世界。

也有学者对儒家道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提出异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认为如果《论语》文本中既没有自由的概念,也没有选择的概念,那么孔子就不可能是一个道德哲学家,因为没有自由选择,一个人怎么能做道德哲学呢⑧Rosemont, H.(1986) Kierkegaard and Confucius: On Finding the Way.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6: 201-212.?另外,也有美国汉学家批判儒家金科玉律的道德力量缺乏普世性和规定性。儒家道德理论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家庭是整个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基础。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个人自由和平等是几乎所有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基础。因此,儒家版本的金科玉律只有历史意义,只能在现代道德主流中发挥边缘作用⑨Wang, Q.J.(1999) The Golden Rule and Interpersonal Care: From a Confucian Perspective.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9:415-438.。也有学者认为孔子沉迷于“道德至上moral superiority”的观念中,没有跟上“扩张和进取精神”的步伐,以至于看不到科学和技术的任何进步⑩Theodore de, B.(1985) Confucian Liberalism and Western Parochialism: A Response to Paul A.Cohen.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5: 399-412.。

(二)孔子形象之“仁”者形象

主题词“Ren”和“Jen”(仁)在自建孔子形象语料库中均位于高位,这确定了“仁”在海外儒家研究中的关键地位,究其原因,《论语》中 “仁”出现了一百多次,主要出现在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对话语境中。与“ren(仁)”搭配频率最高的实词是“Li(礼),其次是 “love(爱)”,可见海外汉学家的研究论文对孔子“仁”者形象的分类解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韩非子·解老篇》“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那么,“爱人” 与“克己复礼”的关系如何?这两个决定因素中哪一个应该被视为中心?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没有社会关系、责任义务以及父母与子女、君与臣、丈夫与妻子等的情感网络,都会使人失去人性,变得与动物无异。一般的解释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例如,李泽厚认为“仁”包含着情感的心理概念,冯友兰说:“孔子对仁的讨论强调人的真实情感”,钱穆赫说:“仁就是情感”。“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海外汉学家大都认同中国学者持有的这一观点①Jia, J.H.(2016) Li Zehou's Reconception of the Confucian Ethics of Emotion.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6: 757-786.,只对礼顺从而缺乏内心感受,仅仅是一种缺乏人性善良的礼节形式。

然而,孔子并没有区分情感范畴的“爱”与道德范畴的“人善”之间的鸿沟,有学者质疑,既然爱是一种自然属性,它又如何决定什么是道德善呢?一个人可能爱他的父母、兄弟和朋友,但他可能仍然是一个银行抢劫犯、毒品走私犯,甚至是一个残忍的杀人犯。《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有云:“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这里学习就是学习“礼”,认识 “礼”,把“礼”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因此情感范畴的“爱”与道德范畴的“人善”是不一样的,需要受到“礼”的制约。“克己复礼”同样是道德善的基本条件,即做一个“仁者”的基本条件。海外汉学家认同李泽厚的观点,认为孔子讨论仁的目的之一是“克己复礼”,由于周礼的建立是家族关系的等级制度,“仁”的起点和实质是孝道。《论语》中,孔子充分强调了亲子之爱的真挚情感,这在孔子与弟子宰予讨论丧礼的过程中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也有美国学者指出,孔子对“克己复礼”的阐述和强调不足,传统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规则在近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仪式和道德早已过时,比如守孝三年,等级制度下的义务和情感等,因此,在现代社会,要区分两种道德,即传统宗教性道德和现代社会性道德②Yu J.Y.(1998) Virtue: Confucius and Aristotle.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8: 323-347.。

(三)孔子形象之宗教神学色彩

在当代美国学术语境下,religion/religions(宗教/宗教的),T'ien/ heaven(天),god(神),holy(神圣性的),sacred(神圣化的),mystic entity(神秘的统一体)等这些表示宗教神学色彩的词频繁地出现在节点词周围,说明孔子形象拥有一定程度的宗教神学色彩。在西方,《论语》最初可能是被当作近似基督教伦理箴言的东西来阅读的,或者由于预示了基督教神学,孔子因此而被发现是值得尊崇的。当初,西方人是以其本能的或直觉的方式来解读《论语》的,而且还不自觉地受到了用基督教术语、用欧洲思想的术语来思维的束缚③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国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刻意探寻孔子思想中的宗教属性,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超验论是一种关于宗教本质中共性的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假定超验者的存在是产生宗教的基本和决定性属性。信仰亚伯拉罕被视为构成西方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根基。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佛教、印度教、道教或神道教等信仰被视为宗教。有美国学者指出儒学的呈现方式使得孔子并不能代替超验者,因为孔子不创造奇迹,不能与神交流,也没把自己表现为一个拥有伟大或超验学识的人④Rodney L.T.(1990) The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Confucianis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孔子仅仅是凭借对中国古代圣贤之道的了解尝试向当时的统治者建议如何恢复和平,他试图影响他那个时代的政治事件,但没有成功,继而孔子余生只是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许多弟子,成为了一个传播古代圣贤学说的师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学者关注孔子思想中宗教属性的成果逐渐增多,强调了孔子的神奇魅力(magical)和宗教神学色彩。当Absolute(绝对)存在时,宗教属性便也存在。宗教内部的“绝对”属性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超越的或内在的,有神论论的或一元论的等形式。天(T'ien Heaven)和天道(T'ien-li, Principle of Heaven)是孔子思想和实践的中心,它是净化所有事物的焦点,是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的内部结构,它既是人类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它是Absolute(绝对)的①Rodney L.T.(1990) The Religious Dimensions of Confucianis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Sage(圣人)被视为通天之人,圣人是儒家“绝对”知识,也就是“天”或“天道”的体现者。《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从这个意思中衍生出“彻底理解”的意思,圣人对万事万物看得透彻,可以参透天地人和世间万物②Rodney L.T.(1998) The Religious Character of the Confucian Tradition.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8: 80-107.。美国学者刻画了孔子以“天”和“天道”为支撑点的宗教形象。杜维明创造性地将“儒学”重新阐释为一种宗教的急先锋。他声称“儒教”应该被人们当作一种全新的世界宗教来对待,应该与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宗教平起平坐。将儒学想象成一种具有宗教性的哲学传统。按照这一构想,儒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应该做到 “既精且博”,这一点都不下于其他属灵传统对其信徒提出的要求③詹启华:《制造儒学》,徐思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四)孔子形象之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齐名的哲学家

在当代美国学术语境下,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这些哲学家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节点词周围,还有席勒(Schiller),康德(Kant)、杜威(Dewey)和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等也出现在常规搭配词中,说明孔子被视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齐名的哲学家。尽管中西方哲学的传统有时是不可通约的,哲学家们长期以来都热衷于对比研究这些哲学传统是如何处理哲学问题的,特别是当来自两个传统的哲学家提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这为对比分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关于孔子《论语·子路十三》和苏格拉底《欧绪弗洛篇》中“亲亲互隐”的争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论语·子路十三》中,叶公告诉孔子说:“我们乡里有一个能行直道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作为儿子却出来告发。”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和他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道就在其中了。”《欧绪弗洛篇》中,欧绪弗洛的父亲不小心杀害了醉酒杀人的仆人,欧绪弗洛为此而要控诉他的父亲。当他告诉苏格拉底的时候,苏格拉底认定死者是欧绪弗洛的家族成员,如果是一个外人,欧绪弗洛不会控告他父亲犯杀人罪。Zhu Rui④Zhu, R.(2002) What if the Father Commits a Crime? 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63: 1-17.和Whitlock Greg⑤Whitlock, G.(1994) Concealing the Misconduct of One's Own Father: Confucius and Plato on a Question of Filial Piety.J.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2: 113-137.从儒家的角度对比了两个经典回应中的共性,可以说这类对比研究建立在“孔子化”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因为对比的前提是基于《论语》的论述,即把这种最初的相似性理解为一种共同性:父子关系,这正是《论语》的核心,其对比的结果是对共性的断言,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解决了孝道这同一个问题,却根本没有提到欧绪弗洛的困境。也有学者存在“苏格拉底化”孔子的倾向,Yu Jiyuan探讨了欧绪弗洛的困境,但他试图把这个问题强加于儒家的语境中是错位的。他关于共同性的前提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分别被视为希腊和中国哲学的奠基人,因为他们都赋予了宗教信仰新的含义,并对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解释。然而,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实践伦理方面有着“各自的理性基础”,但Yu Jiyuan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声称自己承载着“神圣的使命”⑥Yu, J.Y.(2005) The Beginning of Ethics: Confucius and Socrates.J.Asian Philosophy, 15: 173-189.。孔子《论语·子路十三》和苏格拉底《欧绪弗洛篇》的对比中,共同性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分别考察《论语》和《欧绪弗洛》的历史背景,以审视被解构的共同点是否仍然成立,或者可以关注当代语境或文本的后续叙述,了解学界接受《论语》和《欧绪弗洛》的历史。只有当对比研究中的指导性共同点被透明化,接受批判性的质疑,并且以一种完全合理的方式证明其合理性,该类对比研究才是有意义的①Murphy, T.& Weber, R.(2010) Confucianizing Socrates and Socratizing Confucius on Comparing Analects 13: 18 and the Euthyphro.J.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0: 187-206.。

总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只相隔一个世纪,生活在两个文化迥异世界中,这些思想家对人类的影响只能用最宏大的时空尺度来衡量。大约两千五百年的时光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思想塑造了西方和东方这两个最大的文化领域中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东西方文化的源头出发,美国学界开启了比较这些哲学家的思想的远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大哲学体系的发展历程。

结论

在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学术研究的今天,该研究论证了将语言学介入孔子形象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找到理想的切入点,将话语实现方式、运作机制及社会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评价”是人类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以美国为缩影,探索美国学术语境中所塑造的概念实力形象,重点是用评价理论框架的语义韵的运作机制对语料进行精细的话语分析,对美国人眼中的孔子概念形象的全貌进行深入剖析和具体解读。研究表明,改革开放(1978-2018)以来虽对孔子形象偶有警惕甚至贬损,但总体来说学术界在坚持西方哲学思想优越性的前提下,对孔子及其思想的恐惧感在日渐减少,评价也多是正面积极的。总之,通过论证受众即美国汉学家对孔子形象的接受情况,把“我们需要传播什么”和“美国受众需要了解什么”有机结合,以期对今后儒家文化的对美传播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语料库孔子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