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美荟萃的传世美文
——赏析王勃的《滕王阁序》
2021-11-29武晶
武晶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一、精心营造环境美
(一)总览全景,巧妙布局
文章前三节以滕王阁为中心写景。第一节从大处着笔,将地理与人文相结合写洪州,为描写滕王阁铺开背景。洪州位居要地,“襟三江带五湖,控荆蛮而引瓯越”,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个钟灵毓秀的地方。因而这里代有贤人,人才汇聚。第二节描绘滕王阁,在洪州的大背景中,滕王阁耸出重峦。第三节写登楼望远,用周围的景象烘托滕王阁。洪州城内,一派富庶景象,百姓乐于升平;赣江之滨,一幅水乡画图,万物化在其中。美景之于滕王阁,犹如众星拱月。在前三节,作者使滕王阁居于中心地位,文思随视线而转移,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思路顺畅,行文有致。
(二)富丽典雅的建筑和清新秀丽的山水和谐统一
滕王阁以及洪州新府,依山傍水。王勃首先捕捉到了这一人文与地理相统一的景物特征,将富丽典雅的建筑和清新秀丽的山水和谐地统一起来,描绘出了美丽的画图。
滕王阁坐落于高处,倚靠着高耸的层峦。桂殿兰宫,随着冈峦态势,各抱地形,阁道凌空,丹红的色调与苍翠的山峦相映成趣;其下河流曲折,汀渚间于水中。打开精美的阁门,放眼望去:房屋满地,画脊相连,山原辽阔已见洪州之雄伟,川泽迂回又添新府之秀丽。王勃所描绘的鄱阳湖奇景尤令人叹为观止:三秋之季,云销雨霁,彭蠡之滨,阳光普照;向晚之时,绚烂的彩霞与缥缈的水鸟一齐飞翔,辽阔的秋水和高远蓝天同一色调;渔舟归航,有歌相随,雁阵南行,悲鸣惊寒。如此景观,每一种组合都是一幅画、一首诗,数美相聚,由此构成的大泽美景,又不知它赋予了洪州新府多少画意诗情。飘飘有凌云之气的滕王阁,恢恢如人间仙境的洪州新府,都与山水相辅相成。读之,如觉心灵在和谐与美妙中飞翔。
(三)于富贵气象中寄托高雅的审美情趣
所谓“富贵气象”,指的是殷实富庶的社会状貌,在文章中,这种状貌是由富丽恢弘的建筑和豪华名贵的用具表现出来的。滕王阁,旧时帝子建于长洲,今日阎公增其旧制,其中“桂殿兰宫”,加之“飞阁流丹”。洪州新府,“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如此景观,尽现富贵气象,凸显社会升平。
王勃生于仕宦家庭,自幼生活荣华富贵自不待言。然而,他承父兄之志,信奉儒家教义,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高洁的人生观帮助他自觉抵御了物利的熏染。因此,文章中没有一点追求物质享受的浮浅和炫耀生活安逸的低俗,让人感到有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寄托于其中,描绘富贵气象,是王勃把握生活诗意的手段,富贵气象所折射出的是王勃气质的高贵、精神的丰富和心灵的充实。
二、尽情渲染人情美
宴会上,如春风吹拂的清脆箫乐和遏止白云的柔美歌声,搏动了王勃心灵的琴弦,触发了他诸多的人生感慨,文章由状写景观转向抒情言志。第四节以后,作者极尽笔力,抒写人间真情。
(一)怀才不遇的悲情
个体的人比之于无穷的宇宙,渺小莫若微尘,短暂不如一瞬,巨大的反差常令志士感慨万千。王勃“穷睇眄于中天”,也不觉“兴尽悲来”。自身虽有济世之志,经国之能,却“关山难越”,怀才不遇;即便是圣主在世、昌明之时,也常遇“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怎样评价王勃怀才不遇的悲情?
其一,悲情与王勃一生的遭遇有关。王勃从十五岁追求仕进,但大部分时光是在“途穷仗友生”(杜甫诗句)的流浪中度过,虽然多次属文以逢迎朝廷,但不为所用,二十四岁才勉强捞到一个“虢州参军”,可第二年因善杀官奴而见黜。仕途坎坷,人生虚度,他不能不悲。悲从心生,言出由衷,所以感人。其二,王勃的悲情是经过心灵反复体验,然后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能够震撼心灵、陶冶性情的审美情感,悲叹而不哀伤,它给予读者的是战胜艰难的崇高感。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这一句饱含哲理,王勃在心灵与社会的碰撞中,看到了主观和客观对于人生发展的双重制约性,也许,他也发现了自己恃才傲物的偏执,才主张相时而动、尊重规律。这是王勃深邃的理性思考。
(二)不甘寂寞的豪情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句一出,文章立即扬起一片亮丽,它充分表达了王勃追求理想、不甘寂寞的豪情壮志。读此句,总有浩气冲天、高风绝尘之美感。王勃缘何有此豪情?
中国文化在先秦时代,儒家就为人们制定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人生规范,指明了“学而优则仕”的发达之路,从而造就了人生的远大理想。汉唐以来,在奠定政治社会巨大规模的基础上,尊崇儒家教义,进一步培养了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王勃之家奉儒守官,儒家思想业已深入其心灵。王勃又凭借自己的聪明博学,广交名流,他在社会交际中,感受到的初唐昂扬奋进的时代倾向,这也是推动他积极进取的一种社会因素。
除以上悲情和豪情之外,文章还表达了孝敬父亲的亲情,结交名流的友情,也都感人肺腑,彰显着人情之美。
三、极力展示语言美
“赋”是汉代形成的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运用四六句的语言结构,讲究平仄和骈对,诵读起来,和谐上口。王勃以赋体作诗序,他充分利用了赋在语音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审美因素,为自己写景状物、抒情言志找到了一种理想的表现形式,因而,更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铺彩摛文、激扬文字的能力。然而,《滕王阁序》的语言美不仅在于形式,而且在于内容:
(一)发挥语义功能,创造意境,语言诗化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起句状写秋水,一个“尽”字,写积蓄的雨水消尽,给人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清”写潭水清澈,同时用“寒”修饰“潭”,将人的感觉移就于潭水,让人感到晚秋季节所特有的寒凉和清爽。对句描绘傍晚的景象:暮霭低垂,烟光凝聚,远处高耸的山峰映着落日余晖,呈现出浓重的紫色,于蓝天的大背景中勾勒出了自己清晰的轮廓。文章二、三两节,在遣词造句上颇用功夫,因而充分发挥了词语的语义功能,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诗趣盎然,读之,会沉醉在美妙的意境中。
(二)利用古典文化,用典寓意,语言典雅
“用典抒情”是“赋”的一种写作方法,王勃在第五节中,成功地运用这一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史实,演绎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命题;用贾谊和梁鸿的遭遇,归纳出“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结论。以“贪泉”反衬人格高洁,由“涸辙”引出乐观精神,起“北海”、乘“扶摇”则象征追求远大理想。评论东汉孟尝报国之志,表达怀才不遇的幽怨;讥讽西晋阮籍穷途之哭,表明永不放任的坚定。此一节一步一典,王勃将古典文化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借典故抒情言志,语言繁复典雅,耐人寻味。读来只觉王勃胸中有万卷史书,笔下无一点俗气。
一篇文章,众美荟萃。如果我们能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既参悟了寄托在文章中的深沉心理意蕴,又把握了作者在创作上的匠心,那也就找到了《滕王阁序》超拔当世,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