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馆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探析
2021-11-29刘丽娜
刘丽娜
(东营市东营区文化和旅游局东营区文化馆,山东 东营 257000)
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得群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然而这并不表示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完善了,其中依旧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一些地方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忽视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没能改善条件,导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开展方式也存在滞后性,品牌建设不力等,这些问题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尤为突出,降低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因此,基层文化馆只有想办法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才能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基层文化馆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重要性
基层文化馆属于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辅导、培训、研究、艺术普及、收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等任务。基层文化馆长期以来作为政府部门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职能机构,打造了业务示范能力、辅导培训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都较强的专业群众文化队伍,这些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直接关乎政府公众形象、社会稳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看是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基层群众的文明水平,这不仅是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性文化职责,还有利于政府提升自己在群众心里的地位,促进和谐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而且在一些基层区域,特别是比较闭塞、贫困的地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不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基层发展。因此,基层文化馆搞好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区域的群众踊跃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对维护地方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1]。站在基层群众的角度,基层文化馆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既能让群众的业务文化生活更充实,又能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拉近基层群众间的距离,促使人和人近距离接触、沟通,提高基层群众的归属感、凝聚力。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还能锻炼身体,提高身心素质,甚至升华人生价值。
二、基层文化馆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建议
(一)做好基础工作,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条件
基层文化馆为了在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应有效改善活动条件,提供质量保障[2]。例如基层文化馆要提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地,并营造优良的活动氛围,奠定顺利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文化馆要体现组织职能,对各项基础工作都有较强的积极性,包括投入文化活动资金、建设场地、安排时间等,作出全面的考量,通过组织基层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达到正向引导广大群众的目的;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要融入时代元素,通过载体的形式有效传播文化活动,实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方向性、指引性;积极引进各种基础设施和设备,为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支撑,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另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突出地域特性。中华大地物产丰富,有很多文化形式,每一个区域的文化形式也有差异,基层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要考虑这一点,坚持因势利导,有机整合地方文化特色、鲜明时代特色,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新的内涵,尽可能满足群众求知和求乐的现实需要。
(二)丰富内容与形式,开展多样性群众文化活动
任何文化的生存、传播、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一味墨守成规必然走向消亡,群众文化也不例外。针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基层文化馆要想提高其质量,使群众文化获得更好的发展,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内容要创新,形式也要创新,兼顾高雅的“阳春白雪”形式、大众的“下里巴人”形式,从而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增添新的活力,促进文化新品种的诞生,保证满足基层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的人的文化需求。例如把握传统节日契机,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组织各部门及群众利用好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底蕴,抓住大众的怀旧情结,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包含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等活动,吸引更多市民群众的参与。
基层文化馆还需充分利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实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形式。即丰富广场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更深厚的内涵。广场文化活动是现阶段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丰富广场活动形式是推动广场文化活动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3]。例如依托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原有模式,鼓励业余社会文艺团体新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元素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文化馆的进一步业务提升,从而拓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促使广场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舞蹈也是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通过广场群众舞蹈文化活动的创新,让民族舞、街舞、舞剧等精品舞蹈活动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大,改变中老年群体支撑广场舞蹈发展的情况,吸引更多青壮年群众参与舞蹈文化活动,促使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普及、发展,提高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质量。同时可以聘请高水平教授进行经典文艺作品的创作,增强精品意识,反复打磨和改进,同时在优秀文艺作品的呈现形式、惠民手段、推广渠道等方面不断创新,如借用网络直播等手段,集中展示令市民群众耳目一新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市民群众参与观看和互动,不断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三)加强数字媒体运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实效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加上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线下活动不宜开展,基层文化馆要根据形势追赶潮流,主动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有效运用数字媒体建设数字文化馆,提升文化供给,让市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促成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针对业务培训,基层文化馆要面向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业务指导、工作培训,在实施实地培训的同时建立远程网络培训系统,方便基层文化工作者在线上学习。例如构建馆员学习平台,让网络辅导员、网络文化员等在线上接受业务教育辅导,获得一对一的指导,展开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增长学识,学以致用,提高队伍业务水平,为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提供可靠的人力支持、智力支持。
针对文化宣传,线上资源主要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场视频、讲座视频、培训视频和图片等。活动现场视频包括群众文艺汇演的彩排录像、演出录像和某个作品的表演录像等,还有把群众文艺汇演剪辑为多个小视频展示;讲座视频是基层文化馆邀请专家学者围绕群众文化建设的某一专题举办的讲座的视频;培训视频主要是基层文化馆专员的文化艺术培训录像;图片作品大多是以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典作品、群众上传的一些优秀艺术作品等,基层文化馆负责解析这些作品,附上作者信息、鉴赏信息等。有了数字媒体的支撑,基层文化馆创办群众文化艺术讲座和培训班,录制讲座过程、培训过程,精心编辑之后上传网络平台,同时注意视频的数量、质量,方便基层群众观看、学习,在创新形式、精简时间的基础上与群众积极互动,尽可能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效果,提升群众满意度。
针对文化活动,利用数字文化馆让基层群众及时了解各项文化活动的内容,在网络上就能报名参与。基层文化馆可以策划一些戏曲大赛、网络歌手大赛、书画摄影作品评比等,参与的群众把自己的作品传到网上,由网民投票,根据所获票数排名决定群众是否获得现场比赛资格[4]。对数字文化馆而言,网络报名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例如比赛演出、文化讲座、公益培训、功能室的使用等活动都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让基层群众获得提前预约服务,馆员根据群众填报的详细信息筛选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确认合格以后发布通知。基层文化馆还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牢牢把握信息化传播优势,打造“互联网+”推广平台,大力挖掘文化惠民演出的内涵,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渗透教育和旅游等,融入文化惠民理念,利用数字媒体的便捷性、高效性,多层次、全方位推广文化惠民演出,真正让基层群众受益。
(四)推进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发挥良好引导作用
除了良好的条件、丰富多样的实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还要彰显特色,依托品牌建设保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好群众文化建设引导作用,吸引群众、凝聚力量,辐射带动整体群众文化健康发展,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致力于打造基层品牌文化活动。努力将固有品牌做大做强,打造区域重点文化品牌活动。例如在品牌和特色的引导下围绕社会生产与生活、旅游产业等领域打造重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花的优势局面。其次,致力于打造基层品牌文化团队。基层文化馆在团队建设中以知名群众团队为带动,以老带新、夯实基础,辅助建设新型文化团队,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壮大规模,突出鲜明的特色和品牌[5]。再次,致力于打造基层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馆基于当地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和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鼓励并支持文化名人和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积极开发当地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贯穿地域文化,从而把群众文化活动转化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载体,在用地域文化增添群众文化活动色彩的同时促进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做好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突出的民歌、雕刻、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着以浓重的地域色彩,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三、结语
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惠民工程,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制约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对此,基层文化馆积极解放思想,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探索提高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改善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条件,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多样化、高效化,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为在基层开创群众文化建设新局面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