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

2021-11-29乌兰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空间服务文化

乌兰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文化馆,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2021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公共文化空间。《意见》指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那么。什么是公共文化空间呢?《意见》进一步指出:“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实际上,这指的是一个以“小而美”为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为什么此时要提出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呢?这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说起。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正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

文化空间这个概念,是由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最早提出来的,本来是指“空间和文化”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而形成的融合体。列斐伏尔认为,城市空间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体。文化空间则是一种精神网络和社会生活场景的空间表达形态。这一理论应用于城市管理,就体现为城市规划的方法论建构。如英国通过在莎士比亚故里还原名人生活场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标识意义的“名人故居文化空间”,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名人故居系列神聚形散的空间布局,关联延伸到相关产业,发展主题性文化产业,形成一种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项目经营的可持续目标。”胡惠林认为,“城市在规划自己、塑造自己、表达自己和美化自己的时候,总是竭尽所能发挥一切能够发挥出来的想象力,建构自己的物理空间形态,并且通过这种物理空间形态的分工、布局与结构,展现所有关于人的精神关怀、精神满足和精神炫耀,并由此而把社会构造成一个纷繁复杂的精神生命的载体”。

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有别于历史文化街区、城市雕塑、主题公园等一般的城市文化空间,也有别于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传统的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而是在实体空间的构造上深入城市的肌体,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强烈的现代人文关怀和文化体验,集中体现著文化设施的开放性、时代性、便利性。它是一种具有现代气息,强调文化氛围,比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在功能上有更多拓展可能,与各种各类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场馆功能相映成趣、各显神通的小、微型的现代城市文化空间。因为规模普遍较小,更加容易操作,在可及性、参与度上,更能够满足公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更具有适应性和亲和力。它以贴近社区、贴近居民的优势,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

推进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合理规划。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体现城市宜居性和人文精神内涵的关键。从实践上看,每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都有其特色,它是时代精神、地域风情、文化根基的结晶,对塑造城市文化、培育市民精神特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如上海的时尚之都气息和海派文化底蕴,深圳的科技文化特点和白领文化特质,江浙的江南情韵,呼和浩特的草原文化氛围等。因此,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过程积淀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质、不同区域、地段群体的文化特点,认真规划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利用各种闲置的小空间、休闲景观、废弃厂房,合理开发、规划、打造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如浦东新区有一条狭长地带,以前曾经是废弃的边角绿地,如今经过改造,成了一方充满江南园林意境的家门口的公园——月半湾。规划人员花了两个月时间开展调研,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与高颜值的公共空间产生了亲密接触:子们的最爱的手绘大赛,老年人钟情的评弹表演,方便生活的公益集市……让美好空间深深融入城市肌理,用规划的力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首创的长三角公共空间设计大赛搭建起一个由100 多名成员组成的长三角设计师库,助力优秀的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从想象走进现实、走进居民日常生活。

二是要重视氛围的营造。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节点和基础阵地,直接面对着居民的高质量文化需求。因此,要紧紧把握公共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避免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僵硬化。要围绕打造具有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的公共空间环境,加强对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同时合理利用现代时尚元素,合理利用空间,丰富空间变化、打造空间文化、提升空间意蕴,以高标准的文化品位、人性化的环境、便捷舒适的服务、方便的利用条件,将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样板和示范。

以广州为例,她们正在加快推进“老城市新活力”,迈向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这其中,承载着广州城市气质和市民精神的形形色色的小而美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延申到了市民身边,在社区、在商场、在创意园……它们是城市的“肌理”和“血液”,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通,烟火气十足。居民在下班路上或者周末走进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可以随时进行阅读、观演、看展、分享、交流。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起着城市精神“补给站”的作用,成为喧嚣都市生活中的一片心灵“绿洲”。传统的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相互之间功能独立,随着社会发展,尤其需要打破功能边界,多种服务功能融合叠加,把购物消费与文体相融合,突出城市综合体的多样化功能。现在,在发达地区的城市,文商、文旅、文教结合,博物馆+文创,城市书房+咖啡店,图书馆+茶室,商场+展览等都已司空见惯。未来,空间的功能将更加花样翻新。

三是要积极探索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无论是地铁文化空间,抑或咖啡馆+阅读、数字化借阅+24 小时开放,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都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公共文化设施,而是以更加现代包容的方式,在开放性、公益性的基础上,兼容、涉足图书出版、艺术展览、影视放映、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和互联网、餐饮、地铁等多种多样的产业业态,因而其管理运行机制也不拘一格,可以是政府单一投入和管理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和社会合作模式;可以是购买社会专业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也可以是以奖代补鼓励社会参与模式等,体现出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总而言之,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要立足群众多样化的现代文化需求,大胆探索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多元、多样、精品、跨业态的多功能服务,努力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比如,上海市陆家嘴近年涌现出来的众多社区空间,就是复合性的。陆家嘴乳山路的“活力102”新型“体育+社区”生活空间就是一个融合体育健身、文化展示、互动体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在这里,最具特色的要数国际象棋。“活力102”的林峰国际象棋图书馆,是国内首家智力体育图书馆,现依靠志愿者实现高度自运转。射箭也是“活力102”的优势项目。相比一些商业俱乐部,“活力102”提供的射箭活动价格较低,教练的指导也更专业。这里原是城中村,拆除后征求居民意见,建成一个体育和文化融合空间。动区包括篮球场、幼儿游乐区、健身器材区,静区是一栋两层的配套用房,引进海派秧歌、国际象棋、射箭、垂直登高这四大陆家嘴传统体育品牌。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着城市居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素质,彰显著城市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趋势。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今天,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更有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因此,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成长潜力巨大,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空间服务文化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谁远谁近?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QQ空间那点事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