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儿科医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研究

2021-11-29凌靓丁欣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倦怠感职业倦怠儿科

凌靓 丁欣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极易导致不同职业人群产生职业倦怠。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医务人员更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儿科作为医学中的特殊学科,存在发病急、进展快,沟通难等特点,再加上近几年的“儿科医师慌”,使得儿科医师的职业倦怠感不断增加。儿科职业倦怠正逐渐成为医院管理和职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从业过程中因承受职业压力但自身未能顺利应对而产生的态度、情感、行为衰竭等一系列表现[1]。随着研究的深入,Maslach 将其归纳为一种情绪衰竭、工作效率低下及职业成就感低的综合症状,这一概念被广大学者广泛接受。

儿科医师作为一种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职业,长期处在嘈杂的工作环境中,且工作时间较长,工作量过大,努力-回报失衡。儿科医师职业倦怠是指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体验下,儿科医师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内科医学档案》在2012 年发表一份基于美国医务人员现状的研究结果指出:美国有一半的医务人员至少表现出一种以上的职业倦怠问题。《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研究发现:2015 年,我国儿科医师承担的日均门诊人次是其他执业医师的2.4 倍,承担的年均出院人次是其他执业医师的2.6 倍[2]。

二、测量工具

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职业倦怠量表是Maslach 和Jackson于1981 年首次提出,目前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运用,该测量工具有是三个版本,分别是通用版(MBI-General Survey)、教育工作者版(MBI-Educators Survey)和人类服务工作者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rt)。林武等人指出,目前在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方面运用比较广泛的是人类服务工作者版(MBI-HSS),该量表的信度较高[3]。

三、儿科医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国内开展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学者研究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对医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停留在综合医院,很少对儿科医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儿科医师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儿童,大部分儿童无法自主表达病情,儿科医师只能凭借经验进行诊治;所有的治疗基本都是在多个家属的监督下进行,稍有不慎即可能引起纠纷,导致儿科医师身心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叶俊英调查了11 家省级妇幼保健院儿科医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数据显示:省级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师中6.73%每周平均工作超过50 个小时,儿科医师的职业倦怠达到了56.6%,过高的医疗工作负担加重了儿科医师的职业倦怠感[4]。栾贝贝等以安徽省某三甲医院儿科为例,研究发现职业倦怠与职业认同呈负相关,社会支持、职业认同与共情满意维度呈正相关,即儿科医师在社会支持方面较少,共情疲劳方面较高,则职业认同感较低[5]。

医院管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儿科医师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的相关性开展研究。李璇等抽样调查了广东省39 家三甲公立医疗机构,对广东省公立三甲医院儿科医师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共300 名儿科医师,结果显示广东省儿科医师近60%有中重度职业倦怠,35%有重度离职倾向。儿科医师长期工作满意度较低会引起职业倦怠,最终引起离职的意向。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对离职意向的解释变异分别为32.1%和16.8%,工作满意度的解释作用更大,但职业倦怠的直接效应系数更大,推测工作满意度对离职意向存在间接作用[6]。

四、影响儿科医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不同个体对相同工作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如具有固执、自备、神经质等人格特质的个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年轻的儿科医师自我意识强,面对角色的转变缺乏良好的心态,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容易变现出倦怠。职业兴趣的缺乏会导致职业倦怠。相当一部分医学生选择儿科医师是因为要尽快就业,只有少部分是因为兴趣,大部分在择业时未认真考虑自己是否真正喜欢儿科医师这个工作,工作后发现目前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导致职业兴趣与职业的错位[7]。

(二)职业因素

儿科医师经常处在哭闹、嘈杂的环境中,加上患儿家属的训斥声、催促声,严重影响儿科医师的工作情绪,导致其无法集中精力进行诊治;儿科医师人力资源不足,儿科的沉重的工作负荷,导致许多年轻的儿科医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相较于成人医院的医师,儿科医师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儿科医师培养和晋升的途径也相对较少,导致其安全感缺乏及工作满意度低,从而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8]。

(三)社会因素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开放,儿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社会和家属往往会对儿科医师产生过高的期待,但由于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儿科医师感受不到来自家属的理解和支持;社会支持尤其是来自家人朋友的尊重,支持和理解较多,儿科医师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较高,个人成就感越高,职业认同感也就高,职业倦怠感相对较低。

五、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员工帮助计划,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工作态度。刘萍等研究发现大部分儿科护士还是希望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她们减轻心理压力,实施员工帮助计划,鼓励员工直面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科学分析压力源,在强化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同时,适度放松、劳逸结合,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参加社交活动,提升人际交流和医患沟通的能力,积极应对儿科医师的职业倦怠。

(二)发挥组织引导职能,实施更加人性化的员工管理。医学院校应该加快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从源头上改善儿科医师紧缺的现状。完善儿科的分级诊疗体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尽可能在一、二级医院就诊,缓解三级医院就诊压力。在制订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方案时,可适当向儿科倾斜,改善儿科医师福利待遇,使他们能够无后顾之忧投入工作[9]。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关注职工满意度,发挥院群团部门作用,多为儿科医师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保障。

(三)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职工遇到应激性事件,来自社会、家庭和亲友的情绪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其有较大的帮助,社会支持对儿科医师职业倦怠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有调查显示,来自上级领导的支持比来自同事的支持更重要,上级儿科医师应该给予年轻医师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和充分的肯定,关心爱护下属,理解他们的难处,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自己价值[10]。此外,还应对儿科医师的家庭支持予以关注和帮助,降低家庭冲突,是其得到社会家庭各方面更多的尊重和重视,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进行预防和降低职业倦怠感。

猜你喜欢

倦怠感职业倦怠儿科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中学生过程写作的思考
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自我调节及破解策略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