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文化历史建筑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2021-11-29陈漫婷李罗黄小雯范云依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变迁摄影

陈漫婷 李罗 黄小雯 范云依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1843 年11 月,上海作为港口开放以后,东西方文化迅速融合,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随着上海的发展变迁,越来越多当先存在的事物需要被发现与重视,唯有注意到方方面面问题,不断反思与改进,城市建设才能不断进步。我因此我们以《看不见的城市》为研究主题,详细考察了上海最具特色的弄堂文化,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背景下,我们感受到了那份骨子里的柔情,当我们骑车穿梭在上海的弄堂里,叮当的车铃声敲打在青石板上,一切感觉那么的模糊而又真实,老上海人给予他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愫,上海市民同它一同成长发展,市民文化生活影响着城市建筑的发展与变迁,另一方面,反过来城市建筑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价值意识形态,我们小组希望通过摄影展览的方式,让喜欢上海、喜欢上海弄堂文化的朋友,能够通过直观,真实立体地了解上海的模样,对这座城市变迁历史能有更多的新的认识。当大家想起这座城市时,不仅仅想起的是窈窕旗袍、老上海滩、百年前的法租界、东方明珠、武康大楼等标志性事物,而更多关注的是这座城市的深层魅力,去思考上海为建筑变迁做出的改变是否可取,在变迁的过程中我们是否遗忘了什么?标志性建筑与居民生活的冲突如何解决,思想文化的变化的利弊……当一座城市的真实问题被关注,从图片真实的记录中,各界人士或许能够透过摄影照片发现更深层的问题,能够去反思并进行研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一一有解决方案,我们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终将能够让上海这座中国的“掌上明珠”越来越闪亮。

二、项目的研究方法

从百年前到今年,海派文化著作里书写关于上海发展历史、上海文化、上海人的物质与生活状态,用文字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整体风貌,艺术来源于现实,上海是海派文化蒸蒸日上的源泉,从文学作品里我们能将“上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为文字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方式,摄影亦然。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摄影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的高质量艺术呈现形式,他对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毋庸置疑起着促进的作用,因此摄影纪实是本项目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小组去记录这座城市的文化建筑、市民生活与艺术文化,将更为真实的“东方明珠”变迁史呈现在大家面前,上海是变革速度相当快的城市之一,用摄影暂停时间,记录真实,去发现与剖析更深层的问题,是项目研究的方法与特色,项目也成功运用了摄影这一方法去记录这个真实的上海。同时,我们为了避免摄影过于主观,保证研究结果是客观的、科学的,项目还运用了访问和文献调查方法去学习和研究,切身实际地去感受每一幅拍摄出来的作品是否有意义,真正做到了与实际相结合。拓宽了我们对城市形象的认知路径,确实有很多不同的渠道以及不同的维度,所谓的城市形象,是指城市过去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脉络,现在的生存现状和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创新的理念的综合形象,我们通过摄影角度展现城市状态、群众生活与心理现状等,用视觉的化的方式将上海现代的都市文化场景呈现在受众面前,使人们可以丰富、直观、真实的感受上海城市形象,这种形象包括市民生活、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未来憧憬,最后我们采用摄影方式也是在鼓励各行各业人员,除了用文字描述之外,还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现实状况、思想感情,不拘谨于一种表达方式,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多种创新思路的发展。

三、项目的感悟与收获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全市下辖16 个区,总面积6340.5 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37.85 平方千米,地理标志物数不胜数,小组成员难以决定究竟是应该以哪个地点作为主要研究地点,担心不能够将我们《看不见的城市》这一主题得到很好的呈现,最终选择了上海外滩与石库门这两个标志性建筑地点作为研究中心,“石库门”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上海最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外滩“则彰显了上海这颗”东方明珠’的国际形象,同时我们运用文献调查深入了解这两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与变迁因素,再通过摄影的方式去记录现如今的上海外滩与石库门,再延伸到一些周边街区居民的生活纪实,将建筑、文化、居民等因素联合起来,总结出这座城市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繁华大都市当中,也在最繁华的市中心商圈里,大家认为的上海居民生活应当是被高楼、小汽车、大商场包围,而现实中周围居民居住的环境是老旧小区、偪仄狭小的生活空间,街坊的邻里关系似乎还停留在上世纪,但高楼商品房中的邻里关系却不再是从前的上海。因此在这种冲突当中,很难解释怎样才能给这样的城市下定义。在以摄影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也面临许多问题,这是因为我们在面对摄影集在建构上海形象时,是否流露出理性价值的重视和表达,正所谓“真实的表达不仅仅是局限于素材取的方面,还有受众接受的参与,分析《上海人家》,总结胡杨的组照,可以透视中国题材摄影(此处是反映上海的题材摄影)在传播中出现误读的原一是技法方面,夸张的色彩运用;二是传播源自身的人生观无意识投射。综合起来,都是传播源的人生背景、世界观主动或被动地对自己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导致受众在理解作品时产生误读效果。经过初期的研究,发现也面临了这个问题,项目进行难以避免“主观化”,我们拍想要拍的,留下觉得不错的照片,这其中却“错过”了一些真实画面,这略微违背了我们想要记录“真实”的意图。因此,我们决定不能单一地依赖拍摄去研究这一课题,因此我们加强与街坊居民交流,对他们进行采访,从他们话语里总结出更多的“真实街区”,这让我们更加能够深入体会到该拍摄什么、研究什么,能够让我们走进这座城市街区时,更带着当地居民的情感去看待它的好与不足。在这一次项目研究当中,首先摄影集在直观层面传递出了城市,历史名城,市民生活的变化,接着通过文献、访谈,更深层次的传递出了城市形象,最终以多重理性视角确保形象建构的真实表达,传递出了我们小组开展此项目的初心,因此,在此次项目研究中,我们收获颇丰,小组合作更默契,也更善于彼此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课题研究当中,也能够更加不怯场地去与居民路人交流,真正做到了“走进群众”,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交际与表现能力,还让我们学会了将各种项目研究办法互相结合,同时不脱离实际、尊重真实。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数字媒体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同时其促使时代与时代背景下多种社会元素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困境与不足,针对这一系列特点,我们此次项目的采用摄影方式来研究,也是一种摄影文化发展的挑战,事实证明,以摄影的角度将城市的文化传播出去,也是一个可行之法,只是由于我们摄影的实力与眼界受限,我们在摄影表现方法上仍然存在着不足,在创新点上没能得到一个太大的突破,哪怕有想法,也难以将想法用拍摄的方式完美呈现出来,这是我们未来需要改进和学习的。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变迁摄影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清潩河的变迁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