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托斯拉夫斯基双钢琴《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2021-11-29田梓荧
田梓荧
一、二战下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波兰作曲家之一。帕格尼尼(1782-1840)为小提琴所创作的《24首随想曲》中第二十四首的“a小调”主题在历史上被众多优秀的音乐家所采用并进行改编,也成为了不朽的名作流传于世。而鲁托斯拉夫斯基创作的双钢琴版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在众多改编中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创作于1941年,当时二战爆发,德国占领华沙,鲁托斯拉夫斯基也受到战争影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鲁托斯拉夫斯基就靠在咖啡厅和歌舞厅弹琴为生,这期间与他在华沙音乐学院的同学帕努夫尼克(Andrzej panufnik,1914-1991)经常一起演奏钢琴,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钢琴弹奏技能,有意识的将自己所弹的第一钢琴部分在技巧上创作的要难于帕努夫尼克弹奏的第二钢琴部分。他俩合作期间创作了200多首曲目,但是在1944年的华沙起义后,鲁托斯拉夫斯基带着母亲逃亡,这些作品全部遗失,仅剩这一首保留下来并且出版。
二、演奏注意事项及难点
20世纪的音乐是多元化的,作曲家们大多突破了传统作曲方法,二战前主要流派有以下几种:一是印象主义音乐,以德彪西为代表,强调瞬间的感觉,和声增强色彩性而减弱功能性,有很强的朦胧感;二是表现主义音乐,以勋伯格为代表,试图使用不协和音来表现潜意识;三是新民族主义音乐,以巴托克为代表,现代音乐技法、尖锐的不和谐音、打击乐般的节奏和古代的调式来表现民族音乐的独特品质;四是新古典主义音乐,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希望回到巴洛克时期,但只是采用古典形式和体裁、引用古典旋律但是技巧是新的。鲁托斯拉夫斯基这首双钢琴正是处在二战时期,这首变奏曲也受以上新音乐的影响,和弦功能性减弱、注重色彩、不协和音以及打击乐般的节奏等20世纪音乐特点等。
(一)演奏时注意事项
读谱的重要性。20世纪的作曲家写作越来越成熟,作曲家们会尽可能的把自己想表达的情绪标注在谱面上,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认真读谱,争取正确的表达出作者真正想传递出的情绪。
首先,在速度上鲁托斯拉夫斯基标注的非常清晰,主题写的是144每分钟,再加上音符跳跃,144的速度显示出一种欢乐跳跃的情绪,变奏Ⅱ作曲家标注上“Meno mosso”(稍慢),速度降到100,欢愉的情绪稍缓和,变奏Ⅵ写上了“Poco lento”(稍缓慢),这段迎来了整个变奏曲中最温柔、抒情的段落,变奏Ⅶ回到每分钟100,变奏Ⅺ回到起始速度144,尾声达到情绪最高峰,“Ancora piu mosso”(还需要更快一些)一分钟到176的速度。速度上呈两边快中间慢的弧形状,演奏时速度一定尽量要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很大程度上,速度和强弱都代表了作曲家想表达的情绪,演奏时要格外注意。
其次,力度上鲁托斯拉夫斯基在这首《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中强弱标注的非常细致,细致到每一小节甚至一个音符都标记下来,作曲家用许多力度标记符号来尽量让演奏者读懂作曲家意图,曲目中出现过p、meno p、mf、f、sub sf、molto sf、poco sf、sf、ff、fp、piuf、sff、sfff,这首变奏曲的强弱记号比一般传统的曲目里的力度标记要多很多,更不要说渐强渐弱了,作曲家有意频繁的标注这些力度符号,这在演奏中要格外注意还小心,把作曲家想表达的意图用不同层次表达出来。
再次,踏板上的使用,弹传统曲目的时候他们不一定会很细致,和以前的钢琴和现代钢琴也有关系,20世纪的钢琴和作曲家们都非常的成熟,《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中关于踏板也有明确的使用,除了延音踏板外,有些地方会明确标出“senza ped”(不用踏板),还有“con ped”(弱音踏板),不用踏板的地方是作曲家想用干净清晰来表达,弱音踏板的加入也是希望有更多的音色色彩,踏板也是我们读这首作品时要格外注意的。
最后,句子方面鲁托撕拉夫斯基标注的非常清晰,连线、跳音都在谱面上表达的非常清晰,句子可以让演奏者更好的表达音乐的语气,主题的旋律也大多隐藏在每个变奏中,需要细细找出来。
以上是我们在演奏前就要做好的读谱工作,读谱是最基本的,除了音符,更多的是如何正确读懂作曲家表达的意图,做好读谱工作可以更好的诠释作曲家希望通过这首曲子想表达的感情。
(二)演奏中遇到的难、重点
1、双钢琴配合
双钢琴是一种需要配合的艺术,如果双方默契不足就不会有好的音乐打动观众。除了要在一起多磨合配合默契度,还有以下几点需要克服:1、两个人的律动要在一起,中间有太多变速,除了变速在174小节由原先的24变成44,182小节又突然转为34,过来四小节后又突然转回44拍,单独练琴时候频繁的转拍子都会有困难,何况两个人要配合,所以两个人的律动一定要完美的契合在一起;2、呼吸要在一起,《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中有许多两个人要一起下键的重音,上一句的呼吸不在一起,会导致重音不在一起,本来就是重音,如果不齐听上去会非常的明显,如31小节、47小节等;3、两架钢琴要格外注意,双钢琴不是独奏,不是互相较劲而是如何互相配合,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要正视自己在每一段中的作用,有旋律的要突出,另一个要收敛;4、这首双钢琴所要求的技术较难,除了以上几点,手指要求也要跟上,如变奏7中双钢琴中都有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速度又很快,律动跟上了手指跟不上也会导致配合不上,包括变奏11中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会有6对13等同拍不同音符数量的对位,对两位演奏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
2、难点
变奏二的三十二分音符小二度的小三和弦交替演奏,由于两只手成交织状,速度较快,会不容易弹齐和均匀,fp的出现让第一个和弦出来后迅速小声,找好律动后手指要立住迅速下键,给双手找好所在位置,不要碰撞。
双音跑动难点,变奏四中右手出现一连串双音音程跑动,断奏,手不要有太大的动作,不要抬太高影响速度和音符的位置,合理安排好指法,放松大臂小臂做手指跑动。
双音连奏,变奏6是全曲最温柔、甜美的一段,用连奏使音色更柔和,双音跑动连奏的技术性更加难,手指技术要求高,指法更是要合理安排,可以安排好手指自行写下来再开始练习,避免指法乱套影响旋律连贯性。
大跳跃音符的准确度,除了大量的跑动,有许多把位比较远的大跳跃,这种大跳最难的就在于会影响准确度,不断的练习当中要注意有意的记住音符跳跃后的位置,会提高准确度。
八度的练习,卡尔·莱默尔与吉泽金的书中提到“八度可以单纯地用手指弹奏。当手指固定时,可借助手腕、肘关节及肩关节来弹奏。”《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中有太多的和弦和八度和弦,大多是力度非常大,一定不要用蛮力去演奏,不仅音色不好听还会使肌肉过分紧张。
三、简述阿格里奇与基辛演奏版本研究
网络上听到的好一点演绎这首双钢琴的就是阿格里奇和基辛的这一版本,基辛演奏第一钢琴,阿格里奇演奏第二钢琴,用时5分10秒,谱面上标注的时间是6分钟,比作曲家标注了速度快了些,不过作曲家在不同时期演奏还会不一样,所以6分钟只是个参考的大概时间,并不影响其他。
主题响起给人以轻快而有弹性的感觉,演奏的非常轻松,没人会感觉到跨越的幅度非常大,而后不断跳跃逐渐拉开,激情而又饱满。强弱对比大,一个重音后十六分音符以P的力度再跑动。
变奏一中复倚音装饰的音十分突出,正是突出了主要的旋律音,阿格里奇的第二钢琴一直处于伴奏状态,持续三连音跑动,这一变奏我们会感觉到节奏感十足且运动着的状态。
变奏二织体换成更密切的三十二分音符,基辛演奏的时候并没有夸张的用fp来演奏,用一种更舒适的mf一般的力度来演奏三十二分音符,并且格外清晰,像极了小只的动物们偷偷摸摸东跑西颠,给人诙谐的感觉。虽然这里标注上稍慢,但是却未给人慢下来的感觉。
变奏三,是这首曲子第一个小高潮,激烈且短小,两人的柱式和弦强有力,气势宏伟,充满力量,基辛与阿格里奇演奏的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在这时没有主次,都十分有力,两人整齐的音色将曲子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变奏四阿格里奇的第二钢琴高声部包含了主题旋律,所以第二钢琴音色突出,但是基辛演奏的第一钢琴双音跑动伴奏实则更加有难度,力度上很轻巧的跑动,推动着主题一起快速跑动,从轻巧一遍一遍重复将主题的声音渐渐放大。
变奏五与变奏四无缝衔接,变奏四进来的时候便是强奏,所以变奏5刚出来时并没有觉的很重,第二钢琴厚重的和弦以及第一钢琴低声部的突出,反而给人一种隐忍的感觉,直到四小姐以后piu f和阿格里奇的第八度演奏才给人以隐忍后爆发的感觉。之前就提过被战争侵略过的波兰音乐家们骨子里是有抗争、反抗思想的,从这一变奏就能体现出来。
第六变奏突然反转,温柔、抒情,速度被放的缓慢自由,两人下键变缓慢,虽然缓慢轻柔,却富有穿透力,直达人心,仿佛想起了人生除了抗争还有美好和温暖一样。
第七次变奏又突然回到快板,两人的情绪转换也非常快,使听众完全已经忘记前面温柔的美好,马上进入到一个紧张而又神秘的环境,阿格里奇演奏的第二钢琴在这部分当中虽然不是突出声部,但是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跑动营造的神秘的紧张的气氛也非常重要,这里一旦却是第二钢琴,就完全不成立。
第八次变奏非常有意思,阿格里奇的第二钢琴一直延续上一变奏的三连音,气氛继续紧张,基辛的第一钢琴换成了织体没有那么密切的八分音符,并且基辛的下键明显柔和很多,音色圆润,两架钢琴情绪对比大却又很和谐,这种听觉冲击让听着“耳”前一亮。
第九变奏两架钢琴又突然统一起来,复杂的节奏,大跨度的跳跃,sf和p之间两人并未做过大的力度变化,基辛的低声部所标出来的重音记号的音符反而比较突出,这种节奏复杂且跳跃性大的双手交替给人以群魔乱舞的感觉,像是战争爆发四处逃窜的情绪。
第十变奏中第一钢琴一直在烘托那种恐慌的气氛情绪一直递增,阿格里奇的第二钢琴的八度突出。
第十一变奏中速度更加快,不过两人的力度上并没有到达ff的状态,用一种轻巧紧张的织体来演奏,预示尾声中真正的高潮。
尾声中基辛的第一钢琴中谱面上的fff并没有完全放出音量,而是遵循突出主要旋律的原则,让听众能清晰的听到阿格里奇的主要旋律,在最后几小节中放小音量,给人以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尾声是全曲中最大的高潮部分,速度最快,情绪最为高涨,两人对尾声的演绎真的让听者感受到十分过瘾。
总的来说,在笔者听过两人的合作之后感受两人在配合上和技巧上合作默契,分工明确,两个人都是独奏非常棒的,能弹好独奏并不一定能弹好双钢琴,二人在配合上并未“争奇斗艳”,而是相互成就,阿格里奇和基辛的演奏力度配合非常好,伴奏的时候标记f也未完全放出音量而是配合主旋律,让听者不会觉得两架钢琴在“打架”。另外两人演奏时不管是很难的技巧还是配合都给人以轻松的感觉,对作曲家谱面的标注十分尊重又有自己个性的发挥。
结 语
本文以研究鲁托撕拉夫斯基的双钢琴《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为方向,对这首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演奏时所容易碰到的问题,以及笔者在听过阿格里奇和基辛演绎版本的感受和分析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如今双钢琴、重奏、四手联弹、室内乐等合奏类的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而且二十世纪的钢琴作品没有像巴洛克、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那些作品流传广泛,希望近现代的优秀作品会有更多的人演奏。通过一学期对二十世纪钢琴作曲家的学习使我对二十世纪的音乐更加了解和感兴趣,这种学习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希望以后的道路上接触和学习更多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