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溟山》的艺术分析
2021-11-29胥蓉蓉
胥蓉蓉
一、筝曲《溟山》的概述
在筝曲《溟山》这首作品的作曲者是王中山先生,王先生在1991年完成创作,这首乐曲十分体现作曲者的创作功力和情感色彩。《溟山》在诞生之初就在我国的行业领域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它的出现使得我国的古筝艺术开启了新的创作道路和创作形式,从诞生之初《溟山》就在国内被广泛传播。
进行曲调创作时,王中山先生大量参考并借鉴了我国湖南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通过对这种民间音乐进行赏析,来进行相关这创作。《溟山》的创作手法较为新鲜,曲调的色彩对比鲜明,整首曲调中作者除了应用大量的中国传统古筝艺术外,还较为前卫地应用了许多西方先进的乐曲艺术,这些都体现在《溟山》这个作品的结构和演奏形式等方面。整个乐曲所体现出的情感色彩都是热情奔放的,这首曲子的旋律独特,突破了传统古筝的特点,以原有的静美的曲调为基础,添加了一些极具冲击力的色彩,使得整首曲调风格由原来的柔和温柔添加了一些刚强有力的元素。这些都使得整个曲调在听起来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听众在进行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座神秘的大山的四季之景的变化。
二、古筝曲《溟山》的音乐特征
(一)旋律分析
古筝曲《溟山》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音乐的点就是整个曲目中,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筝曲的音乐元素——山歌。我们刚才已经了解过,在进行曲调创作时,王中山先生大量参考并借鉴了我国湖南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通过对这种民间音乐进行赏析,来进行相关创作,可以说《溟山》这首乐曲就是基于民间音乐所创作起来的。在创作之时,王先生创作性地选取了一些来自于山歌中的音乐元素并巧妙地融合到了筝曲中,使这些音乐元素成为了《溟山》的基础旋律。整个作品中的引子部分,这部分的旋律乐句较为短小,表达的情感抒情,起到了贯穿全曲的一个作用。整个曲调中,每三小节为一句,在作品的结尾处,有着与引子处相似的乐句,以此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
《溟山》的第二主题主要是通过舞蹈性地较为跳跃的旋律来对这座神秘大山中的万千生灵进行描述。通过对这些生灵的生生不息的这种现象来比喻人应当有着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在这一主题的描述中,作者为了更显示艺术张力,四次应用了变奏的手法。
(二)节奏节拍分析
想要整个曲调变得更加具有活力,这就需要在曲调的节奏上进行一系列的设计。节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情感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溟山》这个作品中,王中山先生深谙节奏的特性,并针对性的进行了节奏的组合,在整首作品中大量的应用具有动感性质的节奏,从而为作品营造一种紧张积极的氛围,在《溟山》中,一开始的引子部分运用了散拍,紧接着是稍慢的行板,转为了四四拍。到了第158小结又转化四三拍。然而紧接着159小结又转化为四二拍。除了节奏变化莫测,王中山先生更多的还是运用了切分、附点以及闪板等节奏形式,通过这种节奏形式来突出曲调中那些不定位的重音的力度,从而达到营造紧张氛围的目的。在进行相关的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大量的运用左手来完成相关的演奏,用左手来奏出大量的规整性重复性的节奏。
(三)拍板音乐解读
由于古筝乐器的各个部位都能够进行拍击,且不同位置拍击发出的声音也不同,所以想要进行拍板音乐,就需要演奏者自身具有较高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溟山》中快板部分第77到92这15个小节中,需要演奏者以模仿打击乐的形式进入,并在低音区用合拢的手指进行琴板和琴弦的交叉拍击,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拍击琴弦时,发出的声音较高,而拍击琴板时,发出的声音清脆,这两种声音的交替出现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古筝作品中还很少用到这种演奏方法,而《溟山》中,作者确巧妙地利用了这一演奏技法。
(四)调式定弦
王中山先生在《溟山》这个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筝艺术上对音阶定弦的束缚和限制,他认为与其进行临时的移码转调,不如直接对其进行排列组合,打破原有的顺序,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我国一直以来的古筝乐曲风格单一的局面,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推动古筝乐曲出现更多的不同的演奏风格,演奏者在进行创作时,可以根据创作对象的风格来自主地对音阶进行重组。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进行调式定弦时,参考了湖南的民间音乐特色和形式,这也就使得《溟山》在调式定弦上就开始具备较为浓厚的我国湘西地区的音乐风格特色,而这也侧面体现出了音乐的地域性特点。
三、古筝曲《溟山》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处理
(一)对技巧上的难点进行拆解
《溟山》是以低音的钩劈作为曲调的开头,这样的开头会给听众一种扎实浑厚的感觉,《溟山》描绘的是大山四季的景色,关于对大山的想象,在第一个音调上就已经开始了。《溟山》这个作品应用了很多演奏的技法,尤其是左手进行弹奏的部分,演奏者需要弹出强有力的快节奏的旋律,这是整个作品最为出彩的地方,也是整个作品最难把控的地方,如何练习左手进行演奏,并熟练地演奏出强有力的快节奏旋律,是每一位演奏者都需要认真进行思考。此外整个曲子中还有两处进行转调的地方,这种短时间内片段式的转调,需要演奏者具备相应的较高的反应力和;在用左手进行节奏的把控时,演奏者需要注意,在练习曲目的引子部分时,必须要先准确把握这一段乐曲的节奏。通过对曲目进行拆分,并分别对拆分后的段落进行练习,很多难度较大的难点都可以逐渐被演奏者所化解。
(二)左手技法
在演奏《溟山》时,演奏者需要频繁地使用左手,这也就要求演奏者的左手必须能够准确的掌握把控节奏的力度和频率。在曲目的开头部分,左手更偏向于把控曲调节奏,在曲目的小快板27小结到40小结,更要求演奏者的左手手指之间配合连贯;而《溟山》中用左手进行演奏第13到17小结的部分,除了对左手对节奏和力度的把握有较高的要求外,还要求左手能够准确控制好曲调节奏的快慢,防止演奏的节奏过快,从而导致整个作品失去了原有的意境。用左手进行演奏的这一部分是这首作品中最出彩的部分,其音乐特色也十分鲜明,在进行相关的转调时,需要注意此时左手的旋律感。
对左手技法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演奏的指法,在用左手进行快速轮指时,需要用到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这几个手指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节奏感进行演奏,因此想要更好的进行左手弹奏,除了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
(三)擦弦特色技法
擦弦就是指演奏者用义甲飞快地划过琴弦,在进行这一动作时,琴弦会被划出“嚓嚓”的声音。在《溟山》的引子部分,通过使用擦弦这种特殊的演奏技巧,使得这一段落所演奏出的山谷的静谧显得更加清冷空旷,让听众在欣赏这一段曲调时,更有彷徨之感,并且通过使用这一技巧,还使得该曲调更加苍穹有力,更好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演奏出的曲调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在《溟山》的快板部分,这一部分所表达的感情与引子部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在第110到117小节中,演奏者需要用双手进行撮弦,从而完成相对合拢和拉开的动作,从而达到一边弹奏一遍擦弦的演奏效果,从而为听众描绘一幅动态的展现大山中万物生灵的画面。
王中山先生所谱的乐曲中,并没有详细的对擦弦的应用进行注明,但是在王中山先生进行传授时,他又对这一演奏的技法重点进行了说明并反复进行了强调,对此王先生是这样解释的,他认为不在演奏的乐谱上进行过多的标记和注明,是为了给演奏者一个更大的发挥的空间,不把演奏者局限在一个固有的圈子内,不对演奏者的思维进行禁锢,他本人在进行《溟山》这个作品的演奏时,也是抱着这样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
(四)情感处理
弹奏的动作直接影响着乐曲演奏的效果,如果进行演奏时没有好的动作来进行配合,那么这首曲子就会缺少必要的生命力。如何掌握动作的时机和动作的大小、力度等,对于演奏乐曲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溟山》在进行演奏时,更多的动作是在乐曲的慢板部分得到展现,在这一部分,演奏者的动作需要迎合该部分的旋律和表达情感,尽可能的柔美,这时动作的气息需要控制在深沉的层面上。在演奏《溟山》的快板部分时,演奏者需要加大他们的动作力度,使得动作变得节奏感和力量感都较强,符合该部分的旋律和表达情感。
四、古筝曲《溟山》的历史意义及价值
(一)个性化曲风的启迪
上世纪的古筝音乐正处于萌芽发展的阶段,它经历了传统流派阶段、亢奋阶段、然后到了八十年代的新潮派音乐阶段,又迎来了一个兼容性的九十年代,在这个年代,古筝乐曲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多作者早传作筝曲时,都融入了并强调了个人风格。而《溟山》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所诞生的,这是一个时代所发展结果的体现,可以说《溟山》这个作品上面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的印记,它融入并以民间音乐的旋律为主,引入了西方音乐的框架结构,在作品中应用了多种丰富复杂的筝曲演奏技法,这首作品与王中山先生以往的创作风格有所不同,真正实现了曲调曲风的创新。
(二)快速指序双手演奏的技术突破
《溟山》中用到了快速指序的演奏技法,这使这个演奏技法得到了弹奏筝曲的人的高度的关注与练习,快速指序的双手演奏,是对演奏者左手演奏的提出的高要求,这使得大家开始关注并大量练习左手弹奏技法,为筝曲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多种的可能。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演奏者都还没有意识到快速指序在左手上的应用,他们大多数在进行演奏曲目时,都选择左手不佩戴义甲,而这样的选择就会使得他们无法做到对左手进行训练。而在王中山先生的《溟山》中,王先生把左手的快速指序应用发展到了极致,使得演奏者的双手动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统一,而这样的演奏方法,也使得古筝曲谱在进行创作时,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实质性的技巧上的突破。通过王中山先生所创作的《溟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作品,是如何以它新型的理念和独特的演奏风格来推动时代音乐的发展。
结 语
《溟山》的创作时期正是我国古筝乐曲的一个探索时期,而《溟山》的出现,对古筝曲的创作来说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王中山先生在整个曲调中所采用的演奏技法、演奏理念等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也为后来古筝曲的创作开拓了一片更广更深的创作空间。而《溟山》这首曲子也成为了现代筝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各大音乐学院在进行古筝教学时所广泛使用,在开办古筝音乐会时是演奏者常选的曲目之一,在古筝界《溟山》具有较高的艺术地位。
作品《溟山》突破了传统的古筝艺术和演奏形式,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更多的运用左手技巧,除此之外还新创了一些不同于原有演奏方式的新型演奏技巧。曲调的色彩对比鲜明,整首曲调中作者除了应用大量的中国传统古筝艺术外,还较为前卫地应用了许多西方先进的乐曲艺术。曲子的旋律突破了传统古筝的静美的特点,添加了一些极具冲击力的色彩,使得整首曲调风格变得又有一些刚劲有力。这些都使得整个曲调在听起来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听众在进行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座神秘的大山的四季之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