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机制研究*
2021-11-29程明霞
程明霞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安徽 宣城 242000)
教育教学的环境和对象在手机媒体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和阵地[1]。但由于手机媒体传播信息质量繁杂,传输对象虚化等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给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2]。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手机媒体环境下的有效传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者主导性逐渐弱化
长期以来,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者大多以课堂作为主要“阵地”、以思政理论为“武器”传授思政教育知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评判标准进行制定和考核。这种理论传播的课堂环境使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传播信息的权威性更强,较好地保障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但在手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当下,过往的思政教育氛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3]。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空间广的特点,大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借助手机媒体网络平台,大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者还未接触到的信息,使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信息劣势的窘境,教育者授课内容的权威性不断弱化。面对手机网络媒体的挑战,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一些不能及时转变教育理念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的教学实践未能与手机媒体进行有效融合,缺乏利用手机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服务的能力,将逐渐丧失教育内容的信息优势,直接影响着教育者的主导性。
(二)受教育者价值观念泛化
手机媒体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边界,给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模式。作为时代青年的主体,当代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乐于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这一媒体形式满足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渴望,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同时手机媒体也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吞噬着大学生知觉的独立性。一方面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利用手机浏览网络资讯、发送微信消息、阅读电子小说、玩电子游戏等来消磨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知识的摄取。在课下的自主学习中,大学生借助手机网络搜索即可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和答案,缺乏自主思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学习的自主效率[4]。
此外,在当今社会,不同社会制度在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较量从来没有结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且面临着激烈冲突。手机媒体上的信息覆盖范围非常之广,众多的网络信息在上面进行传播和扩散,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动机不纯的团体和势力将带有民族分裂言论、暴力等内容的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中,严重影响了手机媒体环境。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欺骗和蛊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话语鸿沟增大
互联网技术在当下日渐繁盛,不同于真实世界的话语形式,在互联网空间中形成了许多“网络语言”,打破了固有的语言体系。借助手机媒体载体,大学生通过豆瓣、微博、微信等表达思想,传递心声,这些新兴的话语模式成为大学生表述自我的方式。流行词汇的背后代表着不同于过往的语言环境,这无疑给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如“内卷”“集美”“后浪”“凡尔赛文学”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这些语言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得到了迅速地传播和应用。以“凡尔赛文学”为例,倘若高校思政教学者不了解该词汇的实际内涵,自然想不到“凡尔赛文学”是一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看似低调的方式达到炫耀目的的话语形式,因此很容易与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产生某种程度的脱节。
新型的话语形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碰撞,教育者若不能对这种新兴的语言形式清楚地分析和掌握,就无法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以及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产生交流的鸿沟和障碍。尤其是在高校的大学思政教育教学中,网络空间语言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沟通增加了障碍。在语言的应用上,如果教育的主客体在语言的应用上产生的分歧较大,势必对教育者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价值逻辑
(一)拓宽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但同时也离不开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和书籍来获取知识,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和资源有限,他们所接触的知识难免过时。而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学习的渠道和平台,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在书本和课堂,学习方式变得更加多元,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灵活便携、功能强大的手机媒体能够帮助大学生将零散的时间组织起来,大学生可以在手机网络上浏览网页,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借助“有声读物”“文本阅读器”等相关软件在线阅读和收听文学作品,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整合网络上有用丰富的信息,为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服务。此外,在手机的社交软件上,大学生可以和朋友实时分享自己的见闻、抒发自己的心情,拓展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除此之外,在手机上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预定餐馆,出行定位导航,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变得不再单调,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
(二)创新大学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手机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手机媒体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和传播方式,改变了教育工作者向学生灌输书本上内容的单一形式,借助视频、图片、动画、文字等方式对思政教育信息进行传播和讨论[5]。作为追求个性化信息的大学生,这种教育形式易于大学生接受,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大学生对教育内容主动进行探索,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内容,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使手机媒体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手机媒体因其信息量丰富、实时互动等优势,成为大学生使用最为普遍的交流工具。借助校园公众号,手机媒体即可将校园中的感人事迹以及好人好事及时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同时,对于一些思政教育相关论题还可以通过手机问卷星和投票等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及时了解大学生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和思想动态,从而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价值体系。
(三)促进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
大学生的身心与健康发展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需要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手机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且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校园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借助手机网络平台,利用班级主题日、短信编辑大赛等形式可以开展“微信党课”“红色文化”等活动,鼓励学生干部和广大同学对该主题活动进行微信编辑创作,通过班级交流QQ群、微信群、微博等形式将编辑的内容进行传播,增强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从而促进校园主流文化的蓬勃健康发展。
传统的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由教师进行指导,把学生召集在固定的办公室、体育场、教室等实体的场所。手机媒体则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远程交互式沟通。通过手机和老师商讨合适的时间,随时即可组织和参与主题活动,将自己关注的话题和问题在手机上与同学进行探讨,使得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氛围更加宽松自由。这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不仅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形式,同时也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绿色传播实践机制
(一)创新教育主体传播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育人的需求,手机媒体时代向高校思政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思政教育的理论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推陈出新。为了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育人理念,提升教育素质和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6]。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原先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充盈自身的成长。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还需走在实践的前列,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手机传播方式,努力学习和掌握手机媒体的传播技术和知识,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操作。
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大学生和思想教育工作者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这时就需要教师审时度势,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和分享信息,缩小获取信息的差距,提升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此,教育传播主体可以借助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思政教育载体。作为一种移动网络技术,微博以其能够实时关注信息,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较为频繁的网络软件。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机会,开通具有本校特色的微博账号,创新发布内容形式,使平台更多地覆盖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针对一些留言和评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平台上进行浏览和回复,从而实现双向互动。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时代,还可以对校园思政教育APP进行开发,利用新颖的手机应用图像和名称吸引大学生下载,以此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
(二)重塑受教育者主流价值体系
鉴于大学生在手机媒体上接受信息渠道的广泛性,一些扭曲与负面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得以肆意传播,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体系。大学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应当做好一定的防御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7]。一方面,利用学校特色门户平台发布一些主流价值观的视频、文章以及热点话题,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在主题网站的运营方面,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网站舆论的引导,向当代大学生传播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在网络平台上设置有关红色经典影片的专栏,供学生浏览观看,发挥经典题材影片的教育功能。还可以将先进人物的传记以及重大会议的理论等上传到该网站,丰富网站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现阶段的国情和重大方针。另一方面针对一些低俗、暴力等不良信息,为了更好地加强审查与监管,还可以组建和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媒体监督”志愿者团队,使学生参与到手机媒体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媒体监督”志愿者团队还应加强彼此间的配合,对网络媒体上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加以鉴别和甄选,建立“传、帮、带”的志愿队伍,保障监督工作的长久有效运行。
(三)加强主客体间的沟通机制
在手机媒体的传播环境中,大学生群体接触到的思想文化更加多元,关注问题的取向和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以往与学生沟通的方式[8]。首先,在具体教学的开展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减少单向灌输式的教学,通过网络资源提出问题或者列举案例,优化授课内容,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能够进一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走向和思考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其次,不同学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欲望存在着明显差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当看清新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进行剖析,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个体存在的困惑和问题,采取不同的育人方式加以疏导和沟通。最后,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积极打造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育空间,弥补课上教育传播的不足。借助手机媒体软件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以此更好地安排线下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将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话题与思政教育理论进行结合,减少与学生沟通的障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近年来,手机媒体成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连接载体,给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学习也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由于手机媒体传播内容良莠混杂,一些负面信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体系,高校如何借助手机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现阶段思政教育传播需要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转变教育主体的传播理念、重塑受教育者的主流价值体系,加强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象和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