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60例食管黏膜病变疗效观察
2021-11-29王觅柱孟宪梅
王觅柱,孟宪梅,党 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30)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胃肠镜健康体检趋于普及,同时随着色素内镜、内镜下碘染色技术的开展,食管黏膜病变(即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大幅度提高。既往对于食管黏膜病变,多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或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患者不易接受;EMR可切除食管黏膜较小病变,但对于长径大于2 cm的平坦病变,只能行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而EPMR术后复发率较高,无法全面普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以根据病变形状进行剥离,有效的解决了大病变以及切除不完整等问题。该技术被逐渐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我们对胃镜检查发现的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行ESD治疗,临床效果可靠,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等检查发现的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行ESD治疗。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44~76岁,平均(57.6±5.2)岁。所有病例术前未行放疗及化学治疗,术前均告知手术可能风险及手术益处,并获得知情同意书。
1.2手术器械 使用电子放大胃镜(GIF-H260Z,Olympus公司,日本),电子胃镜(GIF-Q260J,Olympus公司,日本),内镜用注射针(NET2522-G4,ENDO-FLEX有限责任公司,德国)、Dual Knife(KD-650L,Olympus公司,日本)、Hook Knife(KD-620LR,Olympus公司,日本)、一次性电凝钳(FD-410LR,Olympus公司,日本)、可旋转重复开闭软组织夹(ROCC-D-26-195-C,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高频电切装置(VIO-200D,ERBE公司,德国)、氩离子凝固器(APC300,ERBE公司,德国)。ESD 治疗过程中胃镜头端置透明帽(D-201-11804,Olympus公司,日本)。
1.3ESD方法 患者术前30 min口服链霉蛋白酶溶液去除食管粘膜表面粘液,术前5 min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咽部局部麻醉和润滑,并祛除食管内泡沫。常规气管插管麻醉,生命体征监护,静脉给予解痉灵减少食管蠕动。胃镜使用气体为二氧化碳,窄带成像(NBI)加放大胃镜观察并确定病变位置,用生理盐水冲洗掉病变区域及周围的粘液,使用喷洒管自下而上雾状喷洒1.5 %卢戈氏液于食管黏膜,约15 s后冲洗食管黏膜,观察见病变区域呈淡染或不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及边界。(1)标记:沿病变边界外约3~4 mm处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APC)电凝标记(标记点间隔3~4 mm)。(2)完成黏膜下水垫:标记完成后,更换为普通具有附送水功能的电子胃镜,将生理盐水100 mL +玻璃酸钠10 mL +靛胭脂2.5 mL +肾上腺素1 mL配成的混合溶液,沿标记点周围及病变区域多点注射,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在剥离过程中,根据剥离及视野需要,随时追加注射。(3)剥离病变:用Dual Knife或Hook Knife沿标记点外3~4 mm环周切开黏膜层,同时电凝出血点止血。根据先难后易原则,用Dual Knife沿黏膜下层剥离病灶(Endocut模式,effect 3,输出功率60 W)。小心剥离,遇较粗血管时,用电凝钳钳夹充分电凝后电切,防治出血。剥离过程中,尽量避免牵拉固有肌层,保持电刀与固有肌层距离,避免伤及固有肌层。如见固有肌层小的穿孔,及时用软组织夹封闭穿孔处。(4)处理创面:仔细检查创面,较细血管用电凝钳头端直接电凝,较粗血管用电凝钳钳夹后抬起电凝,边电凝边冲水,避免局部固有肌层电灼伤。对较深的固有肌层损伤,用软组织夹局部封闭。如创面较大或为环周病变,术后创面多点注射曲安奈德,每点2 mg,点与点间隔1 cm,将针头较浅的插入创面注射,避免伤及固有肌层,术后第3 d给予醋酸泼尼松龙口服治疗(首周每日0.5 mg/kg),并逐渐减量,共治疗8周。手术过程中,定时进胃镜至胃腔内吸气,防治胃内气体较多引起贲门撕裂。术毕,如有必要,内镜直视下放置胃肠减压管,放置时避免损伤手术创面。退镜时,充分吸去胃腔及食管内气体及液体。
1.4ESD术后处理 ESD术后48 h内禁食水,常规补液、抑制胃酸治疗,根据术后体温、血常规及术中是否有穿孔等酌情给予抗生素。观察胸痛,颈部等处是否有皮下气肿,肺部呼吸音等情况,及时发现迟发性穿孔发生,必要时行胸部CT明确。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胃管引流物颜色等判断有无出血。如无特殊情况,48 h后可拔除胃管,进温凉流食,逐渐过度到正常软食。出院后继续给予保护食管黏膜治疗2~3个月。术后3个月、6个月使用电子放大胃镜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病变有无残留和复发。所有剥离病变均标记口侧及肛侧,基底面涂墨。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必要时行免疫组化染色,确定病变性质,侧切缘及基底切缘有无病变残留,病变侵犯深度,有无脉管内瘤栓等,据此判断是否需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2 结果
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普通电子胃镜表现为局部黏膜红斑,糜烂,伴或不伴有黏膜表面微凹陷或隆起;胃镜NBI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褐色区;放大NBI下表现为黏膜表面异常的微血管变化(IPCL);卢戈氏液染色见边界清晰的淡染或不染区。超声内镜表现为黏膜层增厚,但病变局部超声各层次清晰。
60例食管黏膜病变中57例成功接受ESD 治疗。术后病理结果39例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腺癌,标本基底切缘及侧切缘无累及。其中18例癌性病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浸润深度小于200 μm,未见脉管内癌栓。ESD成功率95.0 %(57/60)。2例食管黏膜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较重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1例术后病理为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肿瘤侵犯黏膜下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基底切缘可见小灶肿瘤浸润,行外科根治手术。切除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创面处理结束)为35~118 min,平均59 min。
所有病例术中均有少量出血,经电凝成功止血;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 %(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 %(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创面多点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口服醋酸泼尼松龙8周,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
3 讨论
食管癌在中国发病率较高,在食管癌的防治中,发现食管黏膜病变特别是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非常重要[1]。由于胃镜检查的普及和色素内镜等技术的出现,食管黏膜病变检出率逐年升高[2-5]。对于食管黏膜病变,既往多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EMR以及EPMR等方式治疗,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且术后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返流病等并发症仍困扰着临床医生。EMR及EPMR只能切除较小病变,且术后复发率较高,无法全面普及。因此,寻求新的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方法在食管癌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ESD术。临床实践表明[6-7],ESD可根据病变形状,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完整剥离,并能够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也较低[8]。同时,ESD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9],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
食管ESD术手术耗时长,风险高,术前评估尤为重要,心肺功能较差者属手术禁忌。有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时,建议停用2周再行手术。食管ESD术窒息风险高,多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手术的益处及可能发生的风险,特别要交待术后基底切缘阳性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的必要性,并取得书面知情同意。
为了保证ESD治疗成功,术前超声内镜确定病变侵犯深度非常重要,病变超过黏膜下层者不易行ESD治疗。无超声内镜时,可根据黏膜下注射后抬举情况判断,病变全程抬举良好时可行ESD治疗。为了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术前NBI加放大胃镜观察食管全程及可疑部位卢戈氏液染色同等重要。染色观察见病变区域呈淡染或不染色,确定病变范围及边界,沿边界外3~4 mm处标记,再沿标记点外3~4 mm切开黏膜。往往同一患者可能有多处病变,本研究中,60例患者中就出现4例患者同时有2处食管早癌,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因此可见NBI加放大胃镜观察食管全程及可疑部位卢戈氏液染色的重要性。
穿孔和出血是ESD术的主要并发症[10-12],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食管固有肌层较薄,且无浆膜层,因此食管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更高。保持术野清晰,同时在剥离过程中保持刀头的稳定性,以及良好的水垫非常重要。在剥离过程中,要充分黏膜下注射,并保证剥离层次在黏膜下层浅层,避免伤及固有肌层[13]。术中见较小穿孔,在不影响继续剥离情况下及时用软组织夹夹闭穿孔处,可避免气道压力升高及皮下气肿的发生。同时,术中用气为二氧化碳可以促进溢出气体的吸收[14]。如术中发生穿孔,术后要给予抗生素,并动态观察白细胞变化。本研究中,3例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夹闭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同样,术中有意识的预防出血非常重要。出血会造成术野不清,盲目止血又容易导致穿孔,因此,ESD术中必须有意识地预防出血的发生[15]。在剥离过程中,剥离速度不易过快,见较细血管,先电凝止血后再行切开;如遇较粗血管,应使用电凝钳钳夹血管,并远离固有肌层后先充分电凝后电切,防治出血。术中一旦发生出血,应反复冲洗确定出血点后钳夹电凝止血。术后仔细检查创面,电凝掉可见的大小血管;对于较粗血管残端,再次钳夹电凝,预防迟发性出血。对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再次内镜检查创面,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更为可靠。本研究中,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
贲门撕裂是另一术中并发症,对于刚开始行食管ESD的术者,发生贲门撕裂并不少见。原因为术中反复给气,造成胃内积气太多,胃内压升高所致。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定时进胃镜至胃腔内吸气,防治胃内压力过高,可有效避免贲门撕裂发生。术毕退镜时,充分吸去胃腔及食管内气体及液体。食管狭窄是较大食管黏膜病变ESD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如病变横向范围较大或为环周病变,术后创面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形成,往往会造成食管腔狭窄,重者影响进食。本研究中,5例患者环周剥离病变,术中创面多点注射曲安奈德,术后口服醋酸泼尼松龙8周。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
综上所述,ESD对食管黏膜病变的完整剥离率高,可以提供完整病理学资料,术后复发率低,且该术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因此,尽管ESD技术要求高,学习周期较长,但ESD术在治疗食管黏膜病变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