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1-29张丽娜
张丽娜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既具有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又具有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未来职业定向的专门化而需要面对的特殊性问题。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体现在课程内容较多而且复杂,专业性极强,学制较其它专业长,实践操作技能要求高等,医学生长时间处于高压力感的状态下,进而导致医学生较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著和复杂。近年来,医疗卫生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出现紧张态势,部分媒体的失实或“患者一边倒”的报道导致了社会民众对医务人员的误解和不满,使得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倍增,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研究者开始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在目前医疗职业环境下对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鉴于此,在医患关系的背景下研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适合医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健康教育模式具有现实意义[1]。
1 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不丰富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虽然在各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围绕着自我发展、人际关系、爱情、挫折体验、情绪管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只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却忽略了不同性质学校和专业特殊性背景下学生特殊心理问题。基于此,在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医学专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问题。例如,当今社会医患冲突不断,对医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目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缺乏对目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分析,没有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引导医学生理性认识医患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无法给与学生正确和适时的引导,会对医学生的职业心理产生影响,导致医学生就业积极性降低,甚至使得部分医学生重新选择职业[2]。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陈旧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高校必行的教育内容,但是几乎所有高校都以课程或是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包头医学院为例,我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面向全校各年级的学生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班(6个班,约300人)教学形式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不可避免的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多年来我校虽然在教学模式上尝试过进行改革,但是由于场地、师资和学生选课人数等现实问题的制约,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文化知识教育”模式为主,兼有讲座、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等辅助教学模式,所以改善陈旧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将有助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2]。
1.3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全国各高校均以课程或是讲座的教学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简单、易行,但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忽略,导致学生只能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不同,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不同选课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就会导致学生上课分神、玩手机、睡觉;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配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目前现实情况是无论哪个年级无论什么内容主要是课堂讲授为主,难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深入和发挥作用[3]。
1.4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 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培养需要5~8年的时间,随着我国医学生培养中规培制度的实行,部分医学生的培养时间更长,需要学校和个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和努力。专业学习、非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实习、规培和职业等方面的压力伴随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每一个阶段困扰医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不同,大一年级困扰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新生适应,这种适应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等发面。大二年级到大三年级困扰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学习、人际关系的深入。许多学生初次接触医学专业,对其庞杂的学科门类和复杂的课程内容缺乏心理准备,上课内容听不懂,学习方法不得当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同时,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较中学阶段更加复杂,如何处理宿舍关系是人际关系困扰的核心表现。大四到大五年级困扰医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临床实习和就业发展问题。随着医学生临床实践的开始,医学生的角色逐渐开始由学生转变为医生或护士,逐渐开始参与急救和治疗,直接接触患者、家属,不断面对死亡和无能为力,职业压力感倍增。这一阶段困扰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就业还是考研,感觉所学知识无法应对职业需要等。综上所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贯穿在整个学生的发展阶段中,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自主选课的学生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级,意味着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没有了,但是心理问题还存在和演变,这就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恶化,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应贯穿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并针对不同年级的问题系统性的进行教育[4]。
1.5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举措不及时,心理干预的强度不足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显著,但是目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或已经可以诊断为心理障碍,这部分的学生单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暂时起到缓解的效果,实质的问题依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加重,这部分学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医学生面对复杂的专业学习和5年的大学生活,承受各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出现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和人格障碍等,据报道有些更严重的出现自杀和危害他人生命安全的过激行为,诸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是无法满足具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需求,也反映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举措不及时,心理干预的强度不足[4]。
2 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引发的心理问题 比较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的性质及学习方法发现,医学专业的学习时间长、需要掌握的内容多,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掌握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学习任务繁重,业余时间较少,导致学生人际交往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的时间受限,单调和乏味的学习生活影响了医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发展;医学专业的学习性质决定其学习方法更多的是以记忆为主,导致很多学生不仅觉得学习任务繁重更多的体验是学习的无趣和单调,医学生和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娱乐生活不丰富,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少,导致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思维的活跃性不足,容易引发心理问题[2]。
2.2医学专业就业趋势引发的心理问题 在全国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每年医学生的毕业人数众多,医疗卫生职业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较高,需求有限;许多医学生在经历了辛苦的求学过程后对自己的职业定向偏高,都希望在三甲或较好的医院工作,但是本身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职业的高期待和社会现实的巨大差距使得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很多医学生危机感倍增,加重了由于就业引发的心理问题[4]。
2.3医患关系的紧张趋势引发的心理问题 当下社会医患纠纷频发,暴力伤医事件屡见不鲜,医患关系不仅对医务人员产生影响,更触动了医学生的敏感神经,甚至很多家长都不支持甚至建议孩子改学别的专业,这些都会导致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前途感到迷惘和担忧,对自己将来能否适应医疗卫生职业产生怀疑,无法专心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热情受到影响,心理压力感倍增,这些都会引发学生焦虑、抑郁、自我价值感下降等心理问题的出现[5]。
3 医患关系视野下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3.1学习方面 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无法通过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就对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校学习期间,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学习要求更严格。医学专业学习内容多、课程难度大,学习周期长,理解和掌握的难点较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投入成倍的精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探究未知、活跃思维的学习特点;大量记忆和背诵的知识使得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内容较难理解导致考试不及格现象很常见,医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6]。
3.2就业方面 医学专业由于专业性极强,所以就业面非常具体,就业途径单一,很多学生都希望就职于公立医院,由于编制等因素的限制,面对每年大规模的毕业生,很多医院的需求量有限,就业难是医学院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职业的信心,导致很多医学生的择业观开始动摇,甚至不愿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改成医院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专业价值感无法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验,加重医学生的心理问题[7]。
3.3升学方面 紧张的医患关系使得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看中医务人员的学历背景,读研成为很多医学生必须的选择。本科阶段的医学教育使得很多医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考研内容多而杂,升学给很多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大四大五的临床实践使得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了工作中,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的同时,许多学生对单纯的理论学习感到没有兴趣,更希望加强临床实践能力,所以升学和就业的抉择始终困扰着医学生,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8]。
3.4人际关系方面 医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导致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缺,社会活动参与较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内心的孤独感体验较深刻,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后没有可以宣泄和寻求问题解决的同学或朋友,只能自己承受,长此以往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使得原本不严重的心理问题逐渐演变为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9]。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与患者交往时的表现,加深患者的误解,进而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导致职业压力的增加影响身心健康水平。
4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刘琼瑶等人(2015)的研究显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医患关系的现状显著相关;乔文达(2014)等人的研究指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医患关系水平。作为未来医学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行为表现产生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医学生在校期间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能够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职业规划等方面有更多积极的体验;另一方面,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践中,更能积极主动的适应新环境、勇于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有效的发挥专业技术能力,这些都有利于与患者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鉴于此,医学教育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专业教育和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
相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医学生会对将来职业中遇到的医患关系问题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方面,医学生在校期间过多接受和关注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育,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对自己产生的心理困惑不敏感或任其发展导致严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将来从事医疗卫生职业时没有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高压力、高风险临床工作,特别是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背景下,不仅专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展现,更容易损伤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面对医疗职业带来的长时间的应激状态,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易激惹、睡眠障碍、工作倦怠、情绪波动、烦躁等身心不良反应,直接导致工作表现不佳,影响个人专业技术水平的发挥、临床诊断和治疗容易出现失误,医疗纠纷数量上升,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可见,医患关系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的同时,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决定了未来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4, 6, 8]。
5 医患关系视野下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5.1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医学轻人文的现象严重,已有研究显示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专业技术因素,而是非专业技术因素导致的。医学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开课对象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年级,三年级开始课程设置中就不再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校和学生的不重视导致医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较重。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延续到学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并且将心理健康指标作为实习医院考核医学生是否可以胜任医疗工作的重要指标;实习医院要高度重视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与学校形成联动机制,对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教育阶段[5]。
5.2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如前所述,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差异,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学校适应和如何与人交往,引导新生逐步了解医学专业的性质和概况;大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帮助学生适应医学专业的学习,及时疏导学生由专业学习引发的负面心理反应;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是及时帮助学生缓解随着专业学习内容的增多和复杂性增加导致学生焦虑、紧张情绪的加重,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由人际关系,恋爱等亲密关系引发的社交退缩、自卑、强迫等问题,及时发现早治疗尽快缓解心理症状;大四大五医学生步入临床实习阶段,现实的医疗环境不同与单纯的学校环境,学习繁重之余工作压力大,职业环境适应是这一时期心理健康的重要专注点,同时同学分散在各个科室实习,临床带教老师繁忙的工作使得医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与教师的交流普遍较少,导致高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隐蔽性的特点,所以这一阶段实习医院要重视实习生的心理行为反应,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和情感表达能力的训练,更好的处理与患者的关系,有利于医患关系的积极发展[1,4]。
5.3创新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契合医学教育的特点 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医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主要通过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讲授;大三年级的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增加,个体体验更敏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团体心理辅导、案例分析等形式结合理论教育进行;大四大五步入实习阶段,环境不同,学生较分散,心理问题的个体化表现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多采用个体心理咨询的形式更有效[2]。
5.4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医患关系教育的渗入 目前医学教育中关于医患关系的教育内容严重匮乏,医患关系的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讲授医患关系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将医患关系的教育渗透在医学生的各方面的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原因,了解医患关系的不稳定是医疗改革的必经过程;已有研究发现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很多来源于教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持理性的态度,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理性认识问题的思维框架,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建设[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