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NT-proBNP、RA、AngⅡ的影响分析

2021-11-29徐胜帝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21期
关键词:库巴组间心功能

徐胜帝

(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223700)

作为心肌梗死后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心力衰竭的出现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同时也是造成患者休克、猝死的关键原因之一[1-2]。因此,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基于此,本研究将84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当做观察对象,重点讨论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和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4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信封法将84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42例。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年龄不低于50周岁;(3)患者和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对治疗药物存在应用禁忌证者;(5)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84例患者入院后,临床应及时开展利尿、强心等抗心衰治疗,同时还应要求患者绝对静卧休息,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常规组患者采用依那普利片[Merck Sharp&Dohme(Australia)Pty.Ltd.,国药准字H20110011],严格遵照医嘱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每日5-10 mg,分1-2次口服,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可逐渐增加服药剂量,有效剂量为每日10-20 mg。治疗周期为4周。

实验组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Novartis Singapor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rivate.Ltd,注册证号H20170363)治疗,严格遵照医嘱口服治疗,起始剂量为每次50 mg,每天治疗2次;每治疗7d,应增加50 mg,直至患者每次的服药剂量为200 mg。治疗周期为4周。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3-4]:①显效:肺部啰音消失,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②啰有效:肺部 音有所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患者的心功能相对改善;③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或有加重。

(2)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例如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

(3)神经内分泌因子:治疗前后,还应分别取两组患者的晨起空腹静脉血约5 mL,经离心机分离血清后,通过免疫荧光定量法测定患者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通过免疫放射法测定患者的血清肾素(RA)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

注:NYHA心功能分级是指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于1928年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组别常规组实验组χ2/t值P值例数(n)42 42性别(男/女)24/18 26/16 0.197 0.656平均年龄(岁)58.27±4.41 58.31±4.39 0.041 0.966前壁19 21梗死部位下壁13 14 0.190 0.662侧壁10 7 III级30 32 IV级12 10 NYHA心功能分级0.246 0.619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临床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83.33%,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n(%)]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升高,LVEDD、LVESD等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指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LVEDD、LVESD等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s)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s)

组别常规组实验组t值P值例数(n)42 42治疗前57.52±9.23 57.48±9.31 0.019 0.984治疗后49.65±6.51 41.15±6.32 6.071<0.001治疗前43.27±4.52 43.38±5.21 0.103 0.917治疗后31.58±5.27 27.04±4.10 4.406<0.001治疗前41.82±5.14 41.76±5.18 0.053 0.957治疗后49.12±6.53 54.24±5.18 3.980<0.001 LVEDD(mm) LVESD(mm) LVEF(%)

2.4 两组神经内分泌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RA、AngII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RA、AngII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子(±s)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子(±s)

组别常规组实验组t值P值例数(n)42 42治疗前1024.63±42.15 1024.32±42.21 0.033 0.973治疗后528.53±37.65 415.23±30.24 15.205<0.001治疗前2.79±0.24 2.75±0.22 0.796 0.428治疗后2.58±0.14 1.83±0.26 16.459<0.001治疗前129.52±15.51 129.61±15.42 0.026 0.978治疗后118.23±14.58 108.54±12.11 3.313 0.001 NT-proBNP(ng/L) RA(μg/L) AngII(ng/L)

3 讨论

目前,临床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多采用药物治疗,经孙军奎等学者[5]研究发现,正确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等药物,既能改善患者病情,又能缓解心肌功能损伤。

在本组研究课题中,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指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LVEDD、LVESD等指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NT-proBNP、RA、AngII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有助于获得突出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在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治疗中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有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的同时,还能降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库巴组间心功能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芥末糖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