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2021-11-29冯豫红
万 翾,冯豫红
(1.南昌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3;2.江西开放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6)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为江西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江西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根据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江西乡村人口1787.8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9.56%。做好农村社区教育,提升服务“三农”水平,对于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31年,作为乡村建设践行者的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对乡村教育促进乡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1937年3月,梁漱溟出版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在这部书里,他对自己主持开展的六年乡村建设运动做了总结,进一步梳理了自己的理论观点,构建了自己的乡村建设理论体系。虽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状况特别是农民的需求,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理论非常系统和完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现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特别是梁漱溟先生在乡村建设中形成的乡村教育实践与理论更是对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面向乡村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有着积极作用。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中的教育观
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梁漱溟提及“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复兴农村入手”[2]313,“教育顶可以贯穿一切的东西,教育恰好贯穿了人类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3]。梁漱溟先生认识到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和农民问题,办好中国教育首先要扎根农村大地,服务乡村建设。城市的教员要到农村去,把教员的知识与农民的经验相结合,通过教育改变村民的认知,进而改善整个村庄、乡镇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梁漱溟在《民众教育何以能救中国》中说:“乡村建设运动之做法即为民众教育。此点毫不含糊,清清楚楚:走民众教育的途径,完成乡村建设。”[4]479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5]611。作为杜威的“学生”,梁先生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深。根据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梁漱溟主张将教育社会化,创造了“社会学校化”的方法,提出要在农村创办“乡农学校”。该学校既是一处教学场所,也是一个团体组织。利用乡农学校的平台,可以用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来提升村民素质。通过乡农学校的多元化形式将村民形成团体的合力共同来解决农村的各种问题,同时积极鼓励知识分子到乡村任教,向乡民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引导和组织激活乡民们的“向上进步”心,继而让乡民自己随时保持“自觉”和“向上求进步”的状态,率领乡民们走“建设新礼俗”的道路。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教育实践
在1931到1937这6年多的时间里,梁漱溟以山东邹平县为实验区,开展了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其在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实践探索:
1.先试先行,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这是梁漱溟先生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举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1931年,梁漱溟先生基于“社会改良”和“教育救国”背景,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梁式”乡村建设实验,并亲自撰写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对乡村研究院的组织机构体系做了设计,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奠定了基础。文中,梁先生把乡村研究院分为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实施乡村建设的试验县区三大块。乡村建设研究部主要是广泛提倡引导全社会进行乡村研究,具体地研究山东省各地方的乡村建设方案,同时招收研究生进行项目研究。人员训练部的主要职责是训练预备到乡村服务的人才,训练课程涉及党义研究、精神陶炼、自卫常识与技能、乡村经济研究、乡村政治研究等五大类。研究院的开办为乡村建设的开展做好了人才保障。
2.构建组织,成立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在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中是开展乡村建设的主要平台。在梁漱溟眼里,乡农学校不仅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场所,更是组织村民合力解决乡村问题的一个社会组织。梁漱溟说到:“以乡农学校来表示《乡约》,表见我们的组织”[2]346。在乡农学校的实际运行中,梁漱溟非常重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约”“向上”的引导作用。梁先生认为“乡约这个东西,它充满了中国人精神——人生向上之意”[2]322,“乡农学校这个东西,是补充改造后的《乡约》中自然要有的机关”[2]346。
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提出乡农学校服务的对象范围应为“一百五六十户至三四百户”[2]347,学校由校董会、校长、教员和乡民组成。乡村学校安排农民和校董里的乡绅聚合,提供齐心合力解决乡村问题的机会。学校里除了教员是外来的,其他都是本地人。学校教员都是有知识、有眼光,有新的方法与技术的知识分子,他们可以引导、鼓舞村民解决问题。
3.一岗多责,鼓励知识分子下乡交流。教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乡村教育实施过程中,梁漱溟主张知识分子作为教员到乡农学校任教,把“教员之知识头脑与本地人之实际经验交换而切磋”[2]355,促进村民睦邻友好积极向上,进而引发村民的自觉。在梁先生看来,知识分子教员作为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核心力量,不仅要承担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还要肩负促进乡村进步的使命,教员要用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帮助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教员们还要经常与村民开展交流,灵活开展工作,要引发村民的兴趣意志,引导村民积极向善,吸引村民主动参加乡村建设。
4.贴近实际,安排乡村学校课程。在梁漱溟的安排下,乡农学校在课程方面涉及了文化基础,主要有扫盲识字课程、音乐课程和精神陶炼课程等。识字课程能帮助村民识文断句,有助于文化水平的提升;音乐课程能够和村民产生和声共鸣,有助于情感关系的融洽;精神陶冶课程能够帮助村民提升精神面貌,有助于“中国民族精神”在乡村的重塑。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希望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价值观培养,把传统观念内化到村民心中,最终形成自觉。
5.因地因时,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梁漱溟也非常重视村民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乡农学校要因地因时、灵活多变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他提出“各乡校不必相同的功课。各乡校事实上必须应付它的环境来解决问题,才能发生我们所希望的作用与效果,故须自有它因时因地制宜的功课”[2]356。如梁漱溟根据山东省邹平县南部多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乡农学校教员可以围绕“山地造林”对村民进行实训教学指导,如引导他们如何育苗护林等。而且乡农学校还可以随时成立各种短期的职业补习班和讲习班,通过教员实践指导,让村民在实训中掌握如织布、种棉、养蚕、烘茧、造林等职业技能。此外,乡农学校还可以组织村民成立各种专业组织开展活动,如机织合作、林业公会、棉花运销合作和储蓄会等。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江西近现代社区教育发轫于二十世纪初,最早以通俗教育馆的形式出现,继而又以公民教育馆的形式发展壮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统区和解放区都开展面向群众的平民教育运动,如首发于南昌的“新生活运动”、民国江西省政府创办的“百业教育”、国民政府的“识字运动”和中央苏区的扫盲运动等。这些教育活动或多或少对江西的社区教育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江西省正式以社区教育名义开展的教育活动始于2006年南昌西湖社区培训学院和2008年新余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就是以社区为主要场所,整合社会资源,以满足人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而开展一系列多元化的教育活动。目前江西的社区教育活动主要是在城区开展,兼顾农村。但农村有其独特性,有着独特的经济制度与政治结构,他们对血缘高度重视,农村管理多为混合式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的乡村社区产业机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农业化现象非常突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多,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孩子。因此,实现乡村振兴首要问题就得解决“人”的问题。按照《江西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社区教育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就是要解决:面对农村老年人开展怎样的教育活动?面对留守儿童开展怎样的教育活动?面对农村中青骨干劳动力开展怎样的教育活动?但我省社区教育发展现状是“发展比较薄弱,社区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发展布局不够平衡,工作开展不够广泛,内容形式不够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求相比尚有差距”[6]。江西省的农民社区教育现状更是如此。
(一)江西农村社区的发展困境
1.对农村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江西省大部分涉农县区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农村社区教育与全面振兴乡村战略很好地结合。从2020年江西省委组织的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农村社区教育分项考核反馈情况来看,江西省农村社区教育呈现出发展水平不均衡、社区教育活动单一、教育投入有限等问题。特别是部分农村已有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管理松懈,开办教育活动随意性强,且师资难以保障。例如在宜春市进行农村社区教育调研,我们发现在一些乡村,包括乡村干部对于组织村民参加教育培训都认为是非必要的,有些村民直接说参加培训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有一些人最初去参加了学习,但过段时间就不去了。造成这些现象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却反映出农村对接受教育培训还不主动这一事实。个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主要一点还是相关干部和村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于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不熟悉、不认同、不了解,进而导致村民参与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配合力度下降。
2.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水平低。农村社区教育是为提升农村居民综合文化素质服务的,不同地区社区教育水平有很大差异。目前,在江西省各地市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有些农村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培训不以学习需求为导向,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脱离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更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社区教育培训过多关注如何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问题,忽视对农民素养的提升与情操的陶冶。这不利于农村社会治理的长期健康发展。此外,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匮乏也是影响教育服务水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和专项师资培训,农村社区教育缺乏像乡农学校教员那样的人才,难以找到既能组织村民又能开展教学的“教员”。
3.农村社区教育缺乏经济支持。作为社区教育主要实施者的县区和乡镇,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农村社区教育的推广与开展。这主要反映在政府对社区教育投入不足,且社会力量投入不够,导致大多数乡村的社区教育办学条件不达标、教学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不足,直接影响农村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南昌市为例,四个涉农县区只有新建区和安义县的社区教育经费由政府保障投入,能符合要求按县常住人口每人1元拨付经费,且这些专项资金也大多用于城镇社区教育活动,真正用于农村基层的社区教育经费较少。
4.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按照《江西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江西农村社区教育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办学体系。目前,我省在县区级层面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但在乡、村二级,社区教育管理体系还不健全,不少乡村还没有建设社区教育学校和社区教育学习中心,更没有建成像“乡农学校”这一类既能教学又能组织村民的办学实体。这主要是社区教育牵涉面广,其办学业务很多是由政府其他各部门分条块负责。如果党委政府不高度重视,教育行政主管虽作为社区教育牵头部门,也是统筹乏力,职权有限。这直接导致涉及社区教育时各管理部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工作效率低下,各类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农村社区教育的预期目标和任务无法达成。
(二)推进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思考
1.抓住书院传统,完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江西自古以来就是崇文重教的地方,广大农村中有着晴耕雨读的教育传统。书院作为江西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江西人的骄傲。江西省作为书院文化的重镇,在发展社区教育时应进一步梳理江西书院的历史经验,提炼其所积淀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建设经验,将书院发展模式进一步植入我省社区教育当中,以书院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我们要学习梁漱溟先生对“乡农学校”的办学定位,让书院既是学习场所也是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村民道德、文明素养上的培育功能与组织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作用,建成一大批类似“乡农学校”的社区书院。社区书院可以和党群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为一,聚焦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主题开展教育服务。如:江西上饶市广丰区“明德书院”是上饶市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一个代表性项目。广丰区利用书院平台,通过募集图书、举办讲座、阅读分享、博士讲学等形式开展公益活动,推动了本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的画溪书院,则是利用村庄里的祠堂,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吸引村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受到村民的喜爱和欢迎。这些都为我们利用书院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引才注智,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梁漱溟先生指出,“所谓乡村建设,事项虽多,可类归为三大方面:经济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虽分三面,实际不出乡村生活的一回事;故建设从何方入手,均可达于其他两面”[4]105。梁先生非常重视乡村教育对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他主张城市的知识分子要到农村与农民进行联合。同时他特别要求乡村学校教员要与村民多接触,“随地尽其教育功夫”[5]681。只有这样,乡农学校教员才能真正融入乡村,取得村民信任,更好地推进乡村建设。
鉴于此,笔者认为依靠各级各类学校参与社区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特别是师资共享,是助推江西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截至2020年,江西省有教职工76.4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4.75万人,职业院校教职工5.24万人,专任教师4.02万人。庞大的教师群体,可为社区教育注入大量的鲜活血液。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教师,结合自己所长,积极参加社区教育志愿服务。2020年江西省教育厅职成处举办了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院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骨干教师培训班。这是江西省解决社区教育师资匮乏的一种积极尝试。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2018年,江西省教育厅印发《江西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这些文件都为教师特别是职业学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外,社区书院应有专职教师负责。在专职教师配备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只有靠学校教师轮岗社区方能有效解决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是因为学校教师既有传授知识的本领,又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完全符合梁漱溟先生乡农学校教员的要求。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完善教师轮岗政策,将职业院校教师纳入轮岗范围并安排教师轮岗社区,保障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有能之士参与社区教育,在社区书院兼职任课。在农村,可以聘请农科所、农技站的专家给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聘请文化站(馆)的老师,开展文艺培训;聘请人社部门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老师向农民传授家政、护理等职业技能。总之,社区教育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引导各级各类知识分子积极参与,以充实师资,实现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3.需求导向,合理安排农村社区教育课程。梁漱溟先生指出,“由于乡村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乡村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能力和志向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7]。在农村社区教育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以需求为导向,努力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教学。新时代的农村社区教育更要重视面向各个年龄段的村民开展教育:既面向成人开展农业生产的技能培训,又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关爱帮扶;既面向独居老年人开展养生保健,又面向农村妇女开展家庭教育等活动。
四、结语
虽然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其乡村建设理论和开展乡村建设的勇气直到现在仍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宝贵财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始终在努力践行的初心使命。作为农业大省、文化大省,江西省厚重的人文教育资源为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自信。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博采众长,立足当下、聚焦三农,把梁漱溟先生关于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作为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有益参考,定能取得江西农村社区教育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