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供给视阈下思政课远程教育创新路径
2021-11-29相婷婷
相婷婷,李 苏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6)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1999年教育部启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在我国,远程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国家开放大学以及各省市县开放大学。目前,我国共有由省市开放大学组成的国开分部45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市县开放大学若干所。通过充分发挥系统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放大学实现办学网络立体全覆盖。《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网络教育招生人数占高等学历教育招生总人数的17.3%。[2]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远程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是摆在远程教育思政工作者面前的关键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重点是解决供需矛盾,实现“精准供给”。[3]这为在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准供给”中寻找思政课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一、思政课远程教育存在供给侧不平衡的失准现象
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相比,思政课远程教育存在着更大挑战。思政课远程教学媒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师生之间在时空上处于分离关系,同时也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4]从教学、管理等环节来看,思政课远程教育存在着供给失准的现象。
以江苏开放大学为例,该校在思政课教学组织中,采用学院—课程负责人—课程导师模式,对课程教学进行分级管理。为进一步了解思政课远程教育教学实际,基于江苏开放大学教学平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现状,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对学习资源类型、学习时长与学习效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是文档资源查看人数一般不到学生总数的80%。文档学习任务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难点、教学PPT、电子教材等。二是音频、视频资源查看人数随课程开展逐渐减少。视频资源涉及单元导向、学习重点内容等。第一单元视频资源的查看人数占学员总数88%,最后一个单元的视频资源学习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58%。近半数学生不能坚持完整学习视频资源,给获得课程学分带来影响。
(一)教学资源相对固定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思政课远程学习者多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成人在职学生,其学习效果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成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对资源类型、教学法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目前开放远程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缺乏深入的跟踪调查,个体对话沟通开展不深,不能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行为基本相同。这种相对统一、固定的教学无法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及时参与课程学习。
(二)督学管理意识不强,不能及时识别帮扶学习困难学生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依靠网络构建关系是远程教育的一大特征。在开放大学的思政课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组建班级缺乏现实集体的归属感,班级学习氛围较淡,学生竞争意识和评价意识淡薄,学习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课程导师的督学管理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当前学界对于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的指导思想。[5]学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管理过程中的督学是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重要内涵。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课程导师的跟踪管理意识不强,为学生提供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不够,不能挖掘学习困难学生背后的真正原因并进一步提供有效支持服务。
(三)考核评价机制陈旧,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真实学习成果
远程网络教育学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校学生,他们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依托网络进行自学,在时空上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黏性不强。课程考核形式多为过程性考核加终结性考核,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多以个人展开为主,终结性考核由学校组织统一开展。过程性考核多依托学习平台后台监测数据,只能考查学生是否存在学习行为或学习过程,无法准确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而终结性考核只有一次,多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学生集中到校参加纸笔考试。这对于无法及时平衡工学矛盾的学生来说极为不便,缺考现象时有发生,以致学生无法顺利获得课程学分。现行的思政课远程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不能真实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思政课远程教育精准供给的价值意蕴
(一)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背景下,5G技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技术飞速发展,政治、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势在必行。201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把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教育体系作为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之一。[6]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为思政课远程教学的精准供给提供科技赋能。
当前,我们应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供需双方存在的痛点,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思政课供给的质量、效率和精准度,使其更加贴近成人学生的需求和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模式,精准开展开放教育思政教学,同时了解课程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精准帮扶,从而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实现开放教育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远程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远程教育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受教育人数越来越多,远程教育的质量水平和声誉问题也逐渐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网络教育招生管理粗放、教学过程松散、教学过程及环节监控不到位、出口把控不严等问题使得网络教育社会声誉严重受损,其学位和文凭的含金量饱受质疑,质量与规模不匹配严重制约了网络教育发展。[1]人民是最公正的阅卷人,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远程教育必须做好提高办学质量这篇大文章。
思政课远程教育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优势,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教与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开放教育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建设优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思政课远程教育精准供给的实现路径
开放大学作为远程教育的实施主体,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其主要手段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新形势下,开放远程思政课教育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需求,根据成人学生年龄、职业、地域等精准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健全精准的管理服务体系,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实现开放教育思政课精准供给,是江苏开放大学乃至全国思政远程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创新需要关注的重点和突破的方向。
(一)合理配置资源类型,打造优质教学资源
对江苏开放大学教学平台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挖掘分析显示,相较于学术性、理论性较高的文本资源,学生更加关注音频、视频资源,且音视频时长与学习参与度成反比。基于此,思政课远程教育应打破学习资料相对固定化、模式化现状,合理配置资源类型。
在理论学习资源上,应多元化提供学习资料。对于擅长进行视觉直观学习的学生,多使用图表、图像、流程图等形式,运用丰富的色彩进行配色。对于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音频资料和口试途径。对于擅长阅读和写作的学生,提供精选的讲义和文档资料。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结合其工作实际提供教学案例和实践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学习资源中选择最适合的学习资料,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教学实效。
由于工学矛盾及家庭状况,大部分成人在职学生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因而在学习资料时长上,应尽量控制在3-5分钟,避免因时长偏长分散学生注意力。
(二)精准掌握学生画像,提供个性化支持
以学生为中心,是开放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开放远程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要精准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地域、职业、家庭状况、教育经历、学习动机等,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支持,切实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
相比于机械型记忆,成人在学习中更加仰仗理解型记忆的作用,更容易将学习与自身的工作生活经验相结合,用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构建学习体系。[7]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减少机械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地域、职业情况,提供易于理解的教学案例。此外,理论学习只有结合实践,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工作以及地域情况,个性化设计实践教学,让学生既高效地完成课程学习,让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又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真正让思政教育落地,打通思政课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三)增强时代感实效性,与时代同频共振
成人在职学生具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已经完成了社会化,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要想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就必须充分调动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必须坚持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与现实互动中实现远程思政课春风化雨的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紧跟时代脉搏,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关注学生所在地域、行业,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热点案例为切入口,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内容学习以及作业设置、BBS论坛等学生完成度较高的版块,精心设计课程,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内在机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并通过考核导向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让学生在理智和情感上真正有所得,切实提高思政课远程教学实效。
(四)开展跟踪培养管理,精准帮扶潜水者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说,一切有效而精准的学习支持服务是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关键所在。[8]当前,思政课远程教学辅导的效度和覆盖范围仍然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成人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淡薄、问题意识不强,师生之间互动性沟通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成为学习“潜水者”,无法及时跟上学习进度。这是思政课远程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
课程导师作为学生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结合成人学生的工作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在课程讨论区实施专题化的辅导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内部驱动力。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对学生开展跟踪培养管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依托大数据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在期初、期中、期末等重要教学阶段,精准识别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对潜在通不过考核的学生进行预警,开展教师干预。针对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分析其学习动机与偏好,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加强沟通,跟踪建立“一对一辅导”,实现对学生学习的精准供给。
(五)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升课程导师素养
在远程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中,课程导师承担着“供应方”和“需求方”两个角色。对于学生来说,课程导师直接接触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实际提供者;对于课程负责人来说,课程导师是教学团队的一员,在课程负责人的统筹安排下,开展教学工作。作为精准供给中的重要环节,加强课程导师培训,提升课程导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至关重要。
在专业素养方面,由于课程导师选聘难等一系列客观原因,部分课程导师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学科专业背景涉及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应选聘优质的、专业性强的思政课教师担任课程导师;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课程导师队伍的培训力度。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深入解读,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满足课程导师在理论知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等主观软实力方面的培训与辅导需求。
在道德素养方面,教师应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做有温度有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思政课远程教育多以网络授课形式展开,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学生无法真切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也会大打折扣。课程导师应重视并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组建学习小组,通过音频、视频形式以及定期开展线下实践教学活动等方式,近距离了解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思想动态,增强师生之间的黏性,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在良好融洽的氛围中高质量地学习。
(六)创新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动态考核机制
考核是学习的一部分。思政课应结合远程教育的学情,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建立适合远程学生的个性化考核方式。
首先,在考核内容的设置上,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合理配置主观题与客观题比例,注重学生思想的表达和引领。其次,在试题类型的设置上,不局限于文字类成果的呈现,增加图像类、音视频类、实践类成果的呈现,使考核类型多元化。再次,在考试组织形式上,不拘泥于一次性的线下纸笔考试,搭建线上考试平台,增加考试次数,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考核时间和形式。最后,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提升线下教学比重,强调学生的切身参与,依托但不照搬平台数据,注重教师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限作用,切实做到“以生为本”,精准供给。
四、结语
质量是开放大学事业发展的生命线。[9]思政课远程教育要深入挖掘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和根本需求,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大数据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精准提供支持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加强对远程开放学生的跟踪管理,提供精准、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动态灵活的考核制度,实现思政课远程教育的精准供给,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促进开放远程思政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