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服务视角下地方院校与中小学共建“五色教育”育人模式研究
——以绥化学院为例

2021-11-29高思佳杨艳丽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绥化五色研学

李 丽,高思佳,杨艳丽

(绥化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基地建设。研学旅行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发主体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教育机构、文旅企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1]。地方院校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依托地方院校和中小学共建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旅行,不仅能够发挥地方院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也能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基地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探索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高校劳动育人新路径。

一、“五色教育”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一)“五色教育”提出的背景

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劳动教育已经成为短板,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教育发展极不平衡,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将劳动教育重新纳入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对大中小学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19年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个阶段,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2]。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从基本内涵分析入手,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为落实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精神,黑龙江省教育厅首次提出以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资源为依托,探索一条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为推动龙江劳动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和服务地方的重要阵地,应该起好带头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中有所作为,担当重任。

(二)“五色教育”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一是要全面化,从劳动技能到劳动思想,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二是系统化,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根据不同学龄段,分类施教,既有劳动又有教育,全程融入劳动教育。“五色教育”是在劳动教育思想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概念,即红色革命教育,绿色生态教育,蓝色科技教育,金色农业教育,银色冰雪教育。“五色教育”模式是依托五色教育资源,在地方院校、地方政府及中小学三者之间开展深度互动、合作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五色教育”模式要求深入挖掘大冰雪、大森林、大湿地、大油田、大粮仓、大学群中蕴藏的劳动教育资源,与红色传承基因、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相结合,引领全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健康发展。劳动的本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通过何种方式、如何育人就成为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绥化学院坐落在拥有393.9万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市——绥化市,是绥化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绥化师范学校,1971年在原绥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绥化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绥化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绥化学院。因此,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服务一直是学院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多年来,学院积极寻找高等教育发展新路,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绥化地区高等教育和服务地方的重要基地。

二、地方院校加强“五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国家劳动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地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与中小学共建研学基地,开展“五色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有助于提升地方院校的社会功能价值

依托“五色教育”资源,开展中小学研学活动,加强“五色教育”,可以将地方院校优秀的文化资源,如优良的校风、珍贵的校史、内涵丰富的校训等无形的精神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有助于创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研学旅行的发展为地方院校和中小学共建“五色教育”平台提供了契机,地方院校通过建设研学基地,将更多专业学生纳入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通过担任研学导师,由被动变为主动,身份发生双重转变,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四)有助于提高地方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方院校拥有独特的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院校依托校校、校政、校企合作,共建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旅行,为基础教育服务,弥补了绥化地区开展研学旅行基地、人才、课程的不足,发挥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实现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五)有助于提高大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强化我国科普教育以及提高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将“五色教育”融入研学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够促进当代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绥化学院“五色教育”资源分析

(一)红色教育资源

绥化是黑龙江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抗联武装的足迹踏遍绥化以及附近呼兰、木兰、巴彦、绥棱、海伦、北安、望奎、明水、兰西、青冈、安达等地,著名的抗日将领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马占山、张瑞麟都曾在绥化地区领导过抗日武装斗争。望奎县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绥棱白马石风景区、安达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已经成为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景点。

(二)绿色教育资源

近年来,绥化市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努力推进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拥有草场900万亩,林地1065万亩,湿地面积530万亩。绥棱四海店林场自然保护区、庙山生态旅游开发区、北林区双河林木自然保护区、兰西县大河岛生态公园、海伦陈家店万亩红松林和海伦转山子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色怡人,为绥化学院开展绿色生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蓝色教育资源

作为绥化市唯一的一所高校,绥化学院拥有2个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基地(特殊教育学术交流基地、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学术交流基地),4个学校研究所(陶艺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手语与盲文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多个校级实验室(旅行社管理实训室、农学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制药工程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数学模型实验室、剪纸艺术工作室等),校史馆、图书馆、音乐厅、体育场馆、大学生创业中心、九思湖等校园设施,以及学校和各院系开展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都可成为蓝色教育的重要资源。

(四)金色教育资源

农业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一个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的潜力和空间,农业资源禀赋也是开展金色教育的基础。绥化市位于世界上仅存的三块寒地黑土之一的核心区,是我国著名的寒地黑土特色物产之乡,拥有“北国大粮仓”的美誉。截至2019 年,绥化市共有A级景区63个,观光休闲采摘园区、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等小型服务主体110多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省级农业示范点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第三批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县1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19个[3]。

(五)银色教育资源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绥化市政府高度重视冰雪产业发展和冰雪活动推广,大力开发冰雪、利用冰雪、享受冰雪,积极推进冰雪旅游项目建设。目前已打造了绥棱冰雪七彩城、望奎妙香山初级滑雪场、肇东大似海冬捕、北林金龟山庄冰雪旅游、兰西黄崖子东北民俗节等五大冰雪旅游亮点,拉开了冰雪产业发展的序幕[4]。

四、地方院校与中小学共建“五色教育”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以绥化学院为例

(一)明确“五色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五色教育”的本质是劳动教育,地方院校开展“五色教育”,应明确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蕴含劳动素养、掌握劳动技能、富有劳动精神,能够担当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五色教育”,使大中小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在与自然接触中认识劳动,体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奉献创新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在劳动中形成满足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人类的伟大成就源自劳动,劳动的历史过程凝聚着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将劳动融入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教育手段。绥化学院应秉承这一理念,坚定培养目标,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工作,建构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新体系、新模式、新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坚持因地制宜,扎根于寒地黑土,根据绥化市农业地区的地域特点和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绥化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充分挖掘各行业、企业可利用的红绿蓝金银五色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二)与中小学积极开展合作,共建人才培育平台

目前,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旅游+教育的新业态产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变育人方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除了课程的开发,优秀的研学旅行人才是保证研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打造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因此,地方院校应紧紧抓住转型机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更好地助力于区域旅游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绥化地区拥有小学1 530所,在校生27.61万人,初中294所,在校生28.65万人,高中65所,在校生8万余人。现阶段绥化地区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研学人才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需求,成为限制研学旅行发展的瓶颈。绥化学院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着教师教育的传统,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实现与中小学互动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2007年开展的“顶岗式”实习支教,实现了大学生、乡村学生、乡村教师三方受益的效果,是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五色教育”育人模式是新时代下地方院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是与中小学共建育人平台的延续和创新。在“五色教育”共建模式中,绥化学院作为育人的主体,从培养人才、提高大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高度出发,将“五色教育”融入到研学实践活动中,利用自身人才和资源优势,制定精准的“五色教育”实施方案,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积极寻求和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以大学生为主体,为绥化市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提供课程设计和师资力量,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服务;利用“五色教育”资源为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提供环境,增强大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三)制定“五色劳动”课程,有效衔接研学课程

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地方院校各专业培养人才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难以塑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因此,地方院校应在“五色教育”理念的统一指导下,结合专业实际,找准自身专业特色,通过系统教学改革凸显专业优势。“五色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应用性导向,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有效衔接研学课程。在劳动课程改革中,适当增加研学课程设置,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如金色劳动课程设计改革可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农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等,增加部分研学课程;绿色劳动课程设计可结合旅游管理、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市场营销等增加部分研学课程;红色劳动课程设计可结合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融入研学内容;银色劳动课程设计可结合旅游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艺术设计、体育教育等专业展开设计;蓝色劳动课程设计可结合化学、生物工程、电气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融入研学内容。地方院校通过将“五色劳动”课程与研学课程有效对接,实现“五色教育”回归课堂,与时俱进地提升课程质量,突破原有过于狭窄的劳动教育课程,变粗方式、浅表式的劳动教育为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使自己受到教育,再通过研学课程的学习转变为研学导师,能够为中小学生设计符合其年龄特点、实用新颖、丰富多彩的研学课程,从而实现“五色劳动”和研学课程的一体化。

(四)依托“五色教育”资源,打造五色研学基地

研学基地是地方院校和中小学共建“五色教育”育人模式的重要平台,绥化学院应充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科技资源、农业资源、冰雪资源,打造五色研学基地,实现两个基地一体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多元化路径。通过依托校政、校校、校企合作打造五色研学基地,利用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研学旅行项目,确立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基地建设理念,以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立全开放的研学基地为实践平台,构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如红色研学基地建设可与望奎县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绥棱白马石风景区、安达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等场馆合作,突出立德树人,带领中小学生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遗迹,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绿色研学基地建设可与绥棱四海店林场自然保护区、庙山生态旅游开发区、北林区双河林木自然保护区、兰西县大河岛生态公园等企业开展合作,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带领中小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引导孩子热爱自然,爱护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蓝色基地建设可依托本院陶艺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手语与盲文研究所、历史文化研究所、旅行社管理实训室、农学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制药工程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室、物理实验中心、数学模型实验室、剪纸艺术工作室等,开展陶艺制作、剪纸展示、农业认知、物理实验、手语教学等研学项目,带领中小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激发创新精神。金色研学基地建设可与北林区现代农业文化产业园、海伦市有机富硒蔬菜生态采摘园、庆安县稻作文化观光体验园等企业开展合作,以学生为主体,担任研学导师,带领中小学生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农耕展示、田园采摘、农业观光等研学项目,体现农业地域特色;银色研学基地建设可与绥棱冰雪七彩城、望奎妙香山初级滑雪场、肇东大似海冬捕、北林金龟山庄冰雪旅游、兰西黄崖子东北民俗节等项目进行合作,开展滑冰、滑雪等冰雪研学项目,让学生感受冰雪的魅力。

地方院校与中小学“五色教育”育人模式的建设立足于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立足于国家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抓住了研学旅行发展的重要机遇,对于提高地方院校和中小学育人质量,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色教育”模式也是地方院校和地方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人才供给上的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选择和必然要求[6]。

猜你喜欢

绥化五色研学
何藩纪实摄影创作中的主观因素研究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绥化天气雷达系统建设实施过程的关键点回顾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研学之旅
新闻评论应注意在“度”和“点”上着力——《绥化日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五色人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