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学视角下实习教师教学困境研究

2021-11-29张兰婷张兴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显性所学体系

张兰婷,张兴明

(1.泰山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2.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中心小学,山东 泰安 271606)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形塑教师角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真切地体验教师生活,逐步建立职业认同,为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打下基础。然而,美好的设想并不总是与现实对等。实习教师在初次踏上讲台,体验教学生活时,面临着教育理论知识无法运用、角色转变困难、课堂教学经验不足、职业幸福感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当前实习教师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如何摆脱困境,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每一个问题的源头,逐一击破,逐步推进,这是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基本逻辑。因此,本文遵循这一逻辑,选取实习教师知识体系这一视角,深入分析由实习教师知识体系所引发的实习教师教学困境。同时遵循这一理论思路,今后研究还可以深入分析实习教师存在的其他教学困境,以最终真正摆脱困境,圆满实现教育实习的初衷。

一、尴尬的现状:书本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在实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听到实习学生这样的抱怨:感觉学了几年的教育学,掌握了很多教育理论,但是一旦进入到实践领域,就会发现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经常发出所学知识无用的感慨。为什么这些实习教师进入一线教学场域后会有这种感慨?当前实习教师的教学现状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刚刚结束为期一学期实习的六位实习教师进行了访谈。六位实习生均是来自某省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在研二期间进入当地较为偏远的山区小学进行顶岗实习。在访谈中,六位实习教师都对笔者提到感觉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很少能用到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只有正强化负强化等类似操作性的程式化行为可以在课堂中用到,而其他教育理念及其所学理论知识很少有用武之地。当谈及原因时,实习教师大都指出不知道如何联系书本理论和教育实践。总感觉书本理论更多的是理想愿景下的课堂,而扎根于实践以后,面对学校各种活动、各种复杂的教学情景、各色学生群体,加之自身缺乏教学经验,很难真正将所学知识为己所用。当被问及如何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时,实习教师们提到,当今自己课堂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求学经历或者先前某位教师的影响,在自己的课堂上,所秉持的教学理念及很多教学环节或者课堂管理的处理行为都是回忆过去教师的处理方法,进而进行模仿,从而较为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访谈中,教师们感慨在教育实习中经常感到困惑,有些知识点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教学,最终沦为“满堂灌”的单向传输。有两位实习教师说到实习学校后,学校安排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当自己遇到教学疑难时,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但是这种帮扶活动是较为自发散乱的,而其余四位老师提到自己所在学校并未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访谈中六位教师都指出,相关学校并未安排针对实习教师的专门培训活动。

通过与实习教师的访谈,可以看出当前实习教师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陷入较为尴尬的境地。理论上而言,作为研究生阶段的师范生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学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技能。但反观现实,走上讲台以后师范院校课堂上所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并未真正帮助他们顺利适应教师角色,完成教学工作。针对实习教师存在的种种困难,实习学校也未给予实习生实质性的帮助。实习教师只能凭借自己对教学情景的理解,联系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自身艰难地探索教学之路。

二、迷茫的背后:知识体系构成及其作用

如上所述,书本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当前实习教师的教学行为很大程度受益于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在实习教师这种独特的教学现状背后,需要我们深度剖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需要我们反思当前实习教师所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另一方面,除却关注书本知识以外,实习教师在自我探索中所依赖的那部分知识也是我们研究关注的焦点。换言之,这两种知识跟随实习教师共同进入教学场域,对实习教师的教学产生影响。基于此,深刻分析实习教师所具有的两种知识,并洞悉每种知识的作用,有助于从知识论的角度,帮助实习教师摆脱尴尬迷茫的教学困境。

经过3—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师范教育培训,实习教师踏入岗位之前,在课堂上不仅习得了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些知识与理念以较为直接、外显的方式进入实习教师的大脑,并在实习教师自身主动建构下,形成关于教育学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是实习教师有意识贮存在大脑之中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有意习得的书本知识称为显性知识体系。托尔夫曾说,“那些未来教师的头脑决非是一块缺乏教育知识的白板,他们先前的(教育)信念、期待、知识会影响到他们对在师范教育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评价与运用。”可见实习教师在学习这些显性知识前,他们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有着自身体认的关于教育关于教学的一系列观念及看法。同时,如访谈中提到的那样,实习教师一路走来的求学之路、某个教师对其的影响甚至实习教师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等都会深刻地烙印在实习教师的脑海中,这些间接的、内潜的知识并非实习教师有意识的主动获得,但它确实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实习教师对教育的认知以及教学行为的展开。相对于显性知识体系的有序化,这些知识来源较为广泛、复杂,汇集在一起,形成一种无序化的、内隐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因其难以清晰描述,被称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这一概念最早由波兰尼提出。波兰尼曾对以上两种知识做出过较为全面的总结。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1]。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正是这两种知识体系完整地组成了实习教师的知识结构。

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实习教师对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教育基本规律和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原则,了解到当前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及动态,为今后走向讲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知识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实习教师应有的教育知识及其教育理念,为初为人师的实习教师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的教育图景,引导着实习教师带着对职业的认同和坚定的职业信念走上讲台。

缄默知识自人类出生起,就伴随着人的发展进程,以不自知的方式不断积累并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实习教师在多年的求学经历中,体验过各种教学情景,接触过多种教学风格的教师,一些鲜活的教学场景及其教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无形进入到学生的脑海。当多年以后,登上讲台的实习教师面对各种教学情景时,会不自觉提取脑中相关的记忆,效仿以往教师的教学行为,解决眼前的问题。相比于自己将所学的理论主动应用于实践去创新,经验缺乏的实习教师则更倾向于用自己多年耳濡目染的教育理念和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去应对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习教师的缄默知识更能对自己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换言之,缄默知识体系为实习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型,真正意义上影响着实习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在一味抱怨显性知识无用,尽力改良显性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实习教师所裹挟的缄默知识,兼顾二者,实现二者的相互配合,理论与实践互通有无,才能真正走出为实习教师所诟病的“书本理论知识无用”的困境。

三、未来改进之策:实习教师知识体系重建

真正做到两种知识体系的相互配合,需要教师个人、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的共同努力。从实习教师角度而言,实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要做到:

(一)显性知识深加工,细化为可操作行为

实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要对头脑中已有的教育知识及其相关理论及时提取与运用。访谈中多数学生们谈到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运用,在于其可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运用频率较高。由此可见,如若让所学书本知识真正用到实处,需要我们将理论性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并细化为可供操作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实习教师首先要扎实掌握这些书本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任教学科、参考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上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探索出符合所学理论的具体教学行为。如实习教师学习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时,在深谙每种教学原则内涵后,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借鉴优秀教师教学行为,将教学原则细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步骤,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二)缄默知识凸显,融入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之前,实习教师要深刻分析自己的缄默知识体系构成。对自己长期秉持的教学理念、求学中印象深刻的教学事件以及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某些教师等进行梳理,并将这些生动的教学故事、回忆转变为文字,据此整理、总结出系统清晰、具有浓厚个人风格的关于教学的诸多认识的观点、记录相应的教学行为。在进行学科教学设计时,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书本教育理论,筛选符合教学理念的相应教学行为,融入到教学设计,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课后及时反思,实现知识体系良性融合

教学结束之后,实习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行为及时回顾反思,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活动分析”和“产品分析”,并撰写教学反思日记[1]。其目的都在于将课上鲜活的教学片断进行理性加工,还原和剖析教学事件,使得实习教师从混沌的教学情境中跳出来,理性分析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将出现的问题置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2]。最终以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基点,有意识调整知识体系,将自己的显性知识体系和缄默知识体系相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作为师生教学交往的重要场域,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基地。尤其对于初涉教学的实习教师来说,学校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更是实习教师获得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为缩短实习教师成熟时间,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学校应从改良实习教师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给予实习教师相应的支持。具体做到:

(一)扩宽学习渠道,鼓励实习教师参与多种培训活动

实习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及所属的县区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如学科教研活动、优质课评选活动等。这些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对实习教师而言,无疑是学习发展的宝贵机会。但在访谈中实习教师们提到,他们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实习学校与实习教师之间,应是相互需要互相促进的合作关系。因此,为了让实习教师尽快具备熟练的业务能力,胜任学科教学,实习学校应有意识分配名额给这些实习教师,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自己组织或者县区组织的教研活动中。通过与学校骨干教师的交流、听取优质课,不断提取自己所学书本知识并进行对照反思,从而学会合理选择运用书本知识服务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同时,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受其教学认知、教学情意等,从而丰富自己的缄默知识。除此以外,针对实习教师,实习学校可以举办专门的培训活动,定期组织该校实习教师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并针对实习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困难予以针对性解决,在切实帮助实习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同时帮助他们积累缄默知识。

(二)配备指导教师,“一对一”帮扶实习教师

如前所述,实习教师缄默知识体系作为一类“不可言说”的知识是很难以较为直接明显的方式传递的,这就给实习教师反思已有缄默知识和习得新的缄默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相关研究表明,缄默知识可以以实践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形式加以传递。这就意味着实习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应用和检验显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借助专家型“师傅”的言传身教,审视已有缄默知识,掌握和理解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缄默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为每一名实习学生配备一名优秀的指导教师,实习教师在实习期间始终跟随指导教师工作,与他们随时讨论遇到的问题;允许实习教师进入指导老师的课堂全面观察和学习,不仅认真倾听指导教师的课,同时仔细观摩他们组织的教学活动。由于缄默知识的获得是较为长久的过程,因此实习教师与指导教师的师徒关系应是一种稳定的、可以持久存在的关系。即使为期一学期或者一年的实习结束以后,实习教师也应尽量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以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指导教师不仅仅是实习教师学习的“技师”,给予实习教师课堂教学上的缄默知识,从而帮助其顺利开展教学,他(她)更应该是实习教师的心灵导师。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心灵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提供给我们好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回答不了教师到底是谁这个问题。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多年后通过回忆其当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重新点燃的真谛。”[3]可见对于实习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在于感悟和体认植根于指导教师心灵深处的对于教学的信念及其理解,感受导师的教学热情,体验导师高尚的职业情怀和精神。这是促进实习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作为培养实习教师的师范院校,是实习教师获取完整知识体系的源头。因此,在师范教育课堂上,要改变原有的单向灌输理论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以建构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为旨向,注重实习教师两种知识体系的获得。一方面,师范学校应选取质量较高的书本教材,确保实习教师获得科学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同时对书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命题、原理进行深刻分析,使这些现行的理论知识较为深刻地储存在实习教师记忆中。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带领学生剖析教学实例,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敏感意识。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学生们的声音,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对一些教育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教育经历中的趣事,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在平等的交流中,有意识地深度挖掘出学生们的缄默知识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相应的教育理论与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对比,相互交流,在交流与分享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除此以外,师范院校还可以增加实践考察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讲课、微格教学等,在实操实练中不断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显性所学体系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非所学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