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创融合”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进路*
2021-11-29何美婷廖子清
何美婷 廖子清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对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具有引导作用。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有条理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难的压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目的
(一)从个体的角度出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人的生存需要决定了高校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难免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2]。能正确引导大学生选择崇高的精神追求,用意义世界去引导和规约自己的物质世界,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身的政治方向,约束和规范其在创业时的行为,激发自身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动力,并塑造和提升个体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规划未来,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从社会的角度出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直到当今提倡全民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各行各业职业技能的人才,关键在于为社会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意识,并加以指导实践,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品格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价值
1.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价值理想。恩格斯在《在爱北头连特的演说》中首次提出: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3]。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不会只满足于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努力达到受尊重和爱等需要,最终从物质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满足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途径,因此,思创融合教育符合马克思的人学要求。“青年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加明确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高校准确定位双创的育人目标和要求,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能力、个性等方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在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也能从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实现的基础上创造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以满足自身的全面发展。
2.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在变化发展中寻求自身突破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螺旋式上升和前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新事物替代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旧事物。在提倡全民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把自身打造成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能立足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产生的新事物是先进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们活动的产物,它必然符合人们需求,这就启示我们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民深化改革。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是不断向前迈进的。
3.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点,在普遍联系中实现自身价值
恩格斯在谈及事物普遍联系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6]我们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更不能将事物割裂开来或试图作为单个的个体去看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因此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不仅仅是考虑个人的因素,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进行就业观的培养时,不能单方面考虑自身因素,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培养学生树立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就业观,在普遍联系中寻求自身的闪光点,谋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服务社会和国家,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二)实践价值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培育时代新人,要具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品质,因此具有正确的、科学的创业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创新创业这条路的必备条件。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导、感化功能,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正确面对挫折,具有高昂的斗志力和干劲,敢于迎难而上,主动创业。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是为了创造物质财富的阶段,认为自主创业是为了获得财富或者摆脱固定工资低的现状,甚至有的人认为自主创业追求的是自由自在的工作环境,创业便可不受体制的束缚,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创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正确看待利益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不仅敢于创业,同时也要正确创业。
2.锻造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铸造创新创业人格
自主创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过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期间有波动曲折但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只有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到达光明的前途。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在创业起步阶段遭遇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以及面对各类诱惑的抵制力参差不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大学生锻造坚强的品格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正确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会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创业过程中让大学生明白道路虽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学会吃苦耐劳,锻造自身坚强的毅力,提高面对诱惑时辨别是非的能力,便能正确面对自主创业过程中的诱惑、困难和挫折,塑造崇高的创新创业人格。
3.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就业难、就业竞争大、就业形势紧张已成为如今的就业现状,如何在就业难的大趋势下站稳脚跟就要尽早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遵循优胜劣汰的社会规则,我们只有培养创新意识同时具备创新能力,不断接受社会发展产生的新事物,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而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中,必须未雨绸缪,做好面对竞争的充分准备,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同时对自我与社会、国家之间的联系有正确的理解,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对自身定位准确,就业目标明确,对未来职业规划有条理性,敢于创业、乐于创业,从而推动我国新时代创新创业的发展趋势。
(三)时代价值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2008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部内分工安排》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奋斗精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这表明我国一直以来对当代大学生“双创”教育都十分重视,始终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进行教育时“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教育途径,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7]。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当今倡导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要充分认识新时代的新要求,尤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坚持实践育人,倡导当代大学生通过自主创新创业来提高自觉劳动的意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利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优势。但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不是很高,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不突出,而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时间较短,教育体系尚未完善,在二者有机融合的道路上仍需努力。
(一)转变教育理念,贯穿思创全过程
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全过程。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以引导为主,教师应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关注党和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最新的要求,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其次,发挥榜样示范法的引导功能,通过展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一方面,加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知,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接着,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材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资源,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进行指导,让学生模仿、感受和体验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在遭遇挫折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端正心态和思想。最后,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作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及大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创新双创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打造教育平台,汇通思创主渠道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已逐步覆盖,随着高校双创教育课程的开展,以及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已成为发展趋势和改革热点。首先,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及双创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针对有自主创业计划的学生专用的针对性教材和个性化的指导,课堂中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其次,打造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实践包括社团活动、文体比赛以及专家代表讲座报告等,可在其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例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杯”、“互联网+”等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挖掘学校典型的创新创业案例本土资源,邀请创业成功的校友返校开展讲座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平台的作用,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再次,打造校园创新文化建设隐性教育平台。“把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才能把思政课‘有意义’讲得‘有意思’”[8]。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氛围的营造,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创新案例资源,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创新的意识。
(三)提升教育能力,推动思创融合力
高校成立单独的创新创业学院,培养一支专业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关注教育的效果、加大教育力度,总结反思教师的教育能力,做到教育内容内化于心,而不是进行形式上的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能够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因此,高校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培养一支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创业课程骨干教师队伍,进行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同时又具备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技能,提高二者融合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促进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得到提升。
(四)力求实事求是,提高思创育人成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为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高校应大力倡导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但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自主创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任务是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来帮助大学生在择业时能够对自身拥有正确的定位,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挖掘自身的创新创业兴趣,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做到有教无类,但不以偏概全,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育人功能,又遵循创新创业教育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针对适合创新创业的学生来进行指导和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