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探索*
——以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为例
2021-11-29刘永辉唐艳华胡巧婕
刘永辉 唐艳华 胡巧婕
(1.昌吉开放大学,新疆 昌吉831100;2.新疆开放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01)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尤其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学逐渐出现在成人高校各专业教学中。它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营造良好的互动场域空间,推动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创新和变革[1]。本文以“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探索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被誉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课程设计师戴维·彭罗斯,在2008年秋首创了“微课”,这种以视频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方式,具有信息数字化的特性优势,引起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根据搜狗百科的相关释义,微课是指在人类既定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各种教学信息资源以凌乱化的形式集中分类展现出来,形成重点突出教学内容的数字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具焦点性的教学体验,以增强学生对微课内容的关注度。微课是教师自行设计、十分钟左右的课程范式,面向学生成长需要,而自主开发的一种个性化微型课程,具有类型多样、主题明确、情景交互以及使用便捷等优势;微课开发是基于学生的角度,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课堂知识整理成视频,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下预习或回顾,并进行相互探讨,以提高其应用能力。
所谓翻转课堂指的是通过对课堂内外教学时间的重新规划、调整,将教育教学的决定权重新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来讲授重点知识,而是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需,在教师的设定和指导下,通过阅读电子书、听网课、看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完成基础教学内容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只需根据学生课下学习情况,开展更多的师生交流、探索活动。此种教学方式,重点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价值,将教学自主权交给学生,在实施上更具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也便于教师针对教学问题与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在学生身上的内化,符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是教育信息化潮流中的一种新兴教学形态。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在微课的基础上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是“互联网+教育”的必然走向,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以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为例,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使翻转课堂与微课有效融合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教学中大力推广的一种优秀教学模式,而微课则是其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二者的融合建设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学中使用微课教学是让学生自己理解知识与知识内化的过程,也为学生构建了能充分释放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影响不断扩大,日臻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发力点[2]。对此,高校应紧跟教育改革需要,深刻把握信息化变革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步加大相关建设投入,用于信息化教育设备升级换代,增加高标准云桌面微机室数量,将网络的信息点覆盖到学校每个角落,在硬件设施的辅助作用下诱发更多的创新创造行为。
同时,微课作为适应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新型模式,强调其教学主导功能释放,加强微课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建设,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对此,高校一方面要予以足够的课程建设支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和教研活动,搭建好内外交互通道,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及时更新教师的思想理念,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共享有效实践教学经验,提升其综合素质及素养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确保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在微课教学中顺利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善于通过网络、教研活动等多重路径,了解教育发展前沿动态,革新思想观念,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以此来实现更高的工作价值创造。
(二)完善微课开发
微课开发是翻转课堂高效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在多元化教学资源的辅助下使学生极具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全国各类高校都在完善全科微课的开发应用,国家开放大学也不例外。其“工具书与文献检索”微课开发建设,要明确导向目标,注重做好学习者分析和学习情景分析,找准知识重难点,丰富相关素材支持,以此来提高翻转课堂教学实效。
具体而言,“工具书与文献检索”作为一门技能性质的通识课,旨在提升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信息检索与查询水平等,开发建设要从信息检索的基本意识、概念、能力和水平等几方面入手。基于此导向,结合学生成长个性及规律,设定科学的阶段化教学目标,讲求循序渐进的过程,重点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发现既定方案中的不足,继而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保证最终达到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需重视教学教材分析,结合学情分析反馈,查找出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构建系统的微课资源数据库,以便于随时调用,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强调实践案例在其中的有机导入,创造良好的虚拟现实场景,辅助理论知识教学,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完善的微课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可通过与其他院校合作,共同推进微课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三)创新组织形式
在“工具书与文献检索”微课的基础上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力求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大释放,让老师的“导”,学生的“学”深度融合[3]。在该课程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重新调配该课程的教学流程,将知识学习前置,通过已建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主预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梳理遇到的问题,以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该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微课内容。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视觉、听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换言之,教师利用微课每个章节设计线上和线下学习任务,让学生能通过任务实操加固学习效果[4],并且在整合该课程微课资源的基础上,既要利用学习环境的改变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让教师充分参与动态教学,对学习知识难点及时通过线上或线下进行指导,以保证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依照既定标准,在目标导向下,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予以全方位审视,并合理判断其价值。建立在微课基础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探索,在实践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如不同教学资源的衔接问题、网络资源共享共建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引入相应的完善的评价机制,且这种机制是有机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5]的机制。就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而言,即合理地将评价机制运用到该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就是引入课前学情分析、课中评价与课后评价等评价机制,以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反馈来指导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优化。其中,课前学情分析是在课程学习之初,开展水平测试、抽查、自评等一系列评价活动以综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并对学生能否独立自主地在教学平台完成如作业、微视频学习等情况予以充分检测,并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和建议;课中评价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课程学习阶段的学习动态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讨论情况、思维能力、协作精神等,对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予以检测;课后评价则为总结性评价,以作品展示、期末考试等形式来查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上述教学环节的评价机制的应用,发现、分析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优化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
翻转课堂的引入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更是一种教学资源上的拓展,能使教师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工具等翻转课堂教学软硬件设施的辅助下,将学生课堂对书籍、课本的学习拓展至课下的多种教学资料学习,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1.利用微课资源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任课教师可通过课前预习任务设定方式,将预习规划、目标、任务、要求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上,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查询、社会实践调查、专家在线问答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第一印象,为课程教学做准备。
2.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给学生留下刻板、严厉的印象,这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6]。“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这一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增设知识问答、小组讨论、游戏环节、课外知识拓展等多项教学活动,充分彰显学生的课程主体地位,转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工具书与文献检索课程是一门专注于大学生文献信息阅读能力、获取能力、分析能力等为主的综合应用型课程,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到该课程微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成效。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为达到更高的教育目标,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审视翻转课堂在“工具书与文献检索”微课教学中的应用,既应看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等的高投入,不能盲目建设,一定要量力而为地进行现代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也要认识到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微课都只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仍然在于教师的专业化讲解,切勿对微课亦或是翻转课堂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无条件、无限制的组织学生开展微课学习[7]。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十分重要,是信息化教育语境下的必然选择,对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作用显著。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扎实推进基础保障工作,注重完善课程开发、创新组织形式、优化评价机制,结合相关信息反馈,采取更多有效优化举措,实现其优势功能的最大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