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021-11-29成述儒
成述儒
(甘肃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作为我国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动物育种学”的地位至关重要。面对育种技术手段的改善,家畜育种工作理论的日益更新,以及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提升,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动物生产人才的使命更加艰巨。“动物育种学”是一门实用科学课程,来源于实际经验的积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由于该课程生涩抽象,大多数学生对于育种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相对肤浅,传统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极易造成与后续创新人才培养的断层,为此教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从“动物育种学”的特点和现阶段教学处境出发,结合我国养殖业发展的需求,就如何提高“动物育种学”课程的授课效果展开研究,以期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动物育种工作的实践技能和创新应变能力。[1]
1 “动物育种学”的特点及教学面临的挑战
(1)“动物育种学”的内涵。“动物育种学”理论抽象难懂,其实践来源于生产生活,对于刚接触该课程的大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然而该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且是畜牧学科的重要分支,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基于其学科自身承上启下的特点,在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下,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构建“动物育种学”精品课程体系显得尤为紧迫。通过课程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育种知识,以及独立进行育种设计、研究和规划的能力,缩短步入岗位的适应期,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效益。
(2)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目前,农林本科院校“动物育种学”教学缺乏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渗透,教学内容依然延续教材资源。受教学大纲的束缚,学生无法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动物育种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为此课程平台内容亟须转变。其次,教师个人专业育种实践能力缺失,不具备实际操作的经验。单纯通过理论式的讲解,难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网络多媒体技术全面普及的当下,利用网络资源、成熟案例或者教学课件成了教学的主流,然而一些“动物育种学”任课教师缺乏对网络平台教学的重视,在线下课程中只是采用了蜻蜓点水式的应用,造成教学体系与学科前沿化和多样化需求产生矛盾。长此以往不仅引发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不足,还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心理,从而违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初衷。[2]
2 “动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动物育种学”的特点及教学面临的挑战,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秉承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模块的优化。例如本科农林院校都会有实践基地,如何充分利用基地中的动物,制定实施选种选配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实验课开设要突出连续性和创新性,力争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全员参与育种。
(2)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远远不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应该围绕新的课程体系,重新编写实验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动手机会少的现状,降低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比重,适当考虑增设育种学实验环节。将综合性实验课程作为引领,强化学生对本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以此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
(3)探索应用型课程体系。 动物育种学课程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与时俱进地做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调查和总结。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反馈和趋向,不断摸索课程内容与培养方向的协调衔接机制。一方面,学院要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投入,对现有师资结构进行调整,利用绩效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作为,以期保障课程项目改革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应用型课程体系要以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第一要务,结合有效的指导、监督和评价,为课程体系提供坚实的后盾。
(4)改革成绩考核方式。现有课程的考核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不利于应用型动物育种人才的培养。为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设计前期,需要依托严格、规范的评定标准,采取客观、全面、准确的考核方式,处处体现学生实验动手操作情况的评价。成绩考核方式的设计思路要侧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降低出勤、平时成绩的分数,重点对实验报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考查,重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育种学”课程体系构建的举措与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师资水平是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兴趣的根基,教师能力与素质的高低与课程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科生的思维活力强,对于课程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具有自己的标准,如若继续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势必会引发师生之间的需求矛盾。为此高校要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与动物育种学课程相关的最新行业动向和信息,积极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汲取大量系统的生产实践知识,虚心请教、访学或研修研习,掌握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发展的视阈拓宽自身的知识内涵和视野,旨在提高整体授课水平和质量。同时定期去畜牧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实践教学的专门训练,实现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教师要持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边缘学科知识的渗透要恰当合理,提升应用型知识模块的完整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学好课程基础的同时,在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方面能够融会贯通。[3]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动物育种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性地投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托,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及时修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在课程内容设置和重构的过程中结合生产实际需要,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专业课内在的逻辑关联日益增强,课程内容体系要最大限度地摆脱衔接脱节和不连贯的不足,确保知识体系具有完整的结构。面对时代和学科的发展速度的加快,课程体系改革一定要与学科前沿保持同步,教学内容安排要重点体现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凸显课程的活力和时代属性。针对现如今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教学内容和章节应该增强学生实验技能的比重,及时对教学情况反馈进行统计和梳理,处处渗透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识和能力。关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把握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做好理论课和实验课设计的有效衔接和补充。为此课程内容安排要在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力求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连贯性。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认真学习,从而巩固理论学习成果。教师要重视实验课的前期准备工作,侧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个环节。同时避免学生对实验教学的依赖性,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勇于尝试,全身心参与到实验当中,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4]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动物育种学教学中,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该课程体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需要明确学情的特点,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正确教学方法的引领下,会更容易地理解育种相关的知识模块。当然传统的教学并不能完全抛弃,新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要凸显实用的价值。针对课程不同章节的特点,选取的教学方法要有所区分,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境,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和交互性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知觉,利用图片、影像、动画等多元化的呈现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培养良好的求知精神。为此教师要充分研究和精心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在互动教学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助力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其次,综合应用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育种学知识实例来讲解,避免单调的教学形式带来的消极性影响。在抽象难懂的育种学领域拓展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生产实例,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多思考,鼓励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授课教师要积极引进校外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或案例,积极建设动物育种学学科精品课程网站,将现代大数据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抽象内容的具体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全效吸收。[5]
(4)依托科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光荣使命,随着国内院校科研和创新氛围的日益浓郁,借助科研工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成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任课教师要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研究。教师在做好全面统筹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参与同学进行明确的分工和指导。经过科研熏陶和历练,学生从事创新创业的热情被点燃,实践与应用能力势必会全面提升,从而有效开拓科研视野。与此同时,任课教师还可以将所支持的科研成果在课堂中呈现,一是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的科研行为产生崇拜心理,强化对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创业的信心。此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做好学生查阅育种课外领域延伸的引导,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各尽所长。同时通过因材施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分类引导和训练中设立奖励分数制度,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夯实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社会适应力的应用型动物育种专业人才。
(5)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构建新的育人模式,充分利用课程进行实习,结合产学研教学新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实习和实操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动手测量,结合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农业院校大多数新生对于动物育种十分陌生,甚至很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猪、牛、羊等大家畜,难免对实践项目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实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同步发展,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使学生明析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预先了解畜牧行业生产特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珍惜各种实践的机会,坚持实际参与育种并切身体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专研劲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研实践活动内容。此外依托实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健全的考核机制,力争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
总之,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动物育种学”课程改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应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借鉴相关经验,以高度的责任感持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遵循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的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的平台效应,打造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新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输送高质量专门性、综合性人才提供保障,致力于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所从事的育种或相关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