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捐赠资产管理机制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29周瀛
周 瀛
(东北师范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长春 130024)
1 高校捐赠资产概述
1.1 高校捐赠资产的内涵
高校捐赠资产既包含高校资产,又包含高校捐赠。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九条规定,高校资产是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1]。具体来说,高校资产包括了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及高校自身创造或购入的资产等归高校占有或使用的各类资源。而高校捐赠在此主要是指接受捐赠,即高校接受由个人或组织向高校捐赠的实物、资金或某种权利的行为。必须强调的是,在这一行为发生过程中,作为受赠方,高校是主动而非被迫接受捐赠;而作为捐赠方,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也是自愿对高校进行捐赠,且捐赠方这一行为不以获利为目的。因此,高校捐赠资产是指个人或组织自愿的、无偿的、以非营利的方式向高校捐赠的自身资产或资源的统称[2]。
1.2 高校捐赠资产的特征
相比高校资产,高校捐赠资产更为特殊,其具有自愿性、无偿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基本特征。自愿性是指捐赠方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捐赠以及捐赠的形式、数量或受赠对象等事项;无偿性是指捐赠方的捐赠行为不以获利为目的,是一种无偿赠与行为;非营利性是指捐赠方与高校之间不存在买卖性质的交易关系;公益性是指高校捐赠资产是一种公益性的资产,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和服务社会进步。
1.3 高校捐赠资产的分类
当前,我国现有的规章制度对高校捐赠资产的分类鲜有涉及,而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高校捐赠资产的分类也各不相同。主要以三种不同的标准对高校捐赠资产作如下分类:第一,按资产形态,高校捐赠资产可以分为有形捐赠资产和无形捐赠资产两大类。有形捐赠资产具有实物形态,如高校建筑物、仪器设备等;无形捐赠资产则不具有实物形态,如著作权、版权、专利权等。第二,按资产形式,高校捐赠资产可以分为资金捐赠资产和实物捐赠资产两大类。资金资产主要有接受捐赠的现金、支票、汇款以及证券等;实物资产也就是有形的受赠资产,这部分资产中以固定资产居多,如建筑物、构筑物和仪器设备等[3]。第三,按资产是否限定使用用途,高校捐赠资产可以分成限定性捐赠资产和非限定性捐赠资产两大类。限定性捐赠资产是指捐赠方在捐赠时已明确指定其使用用途的捐赠资产,如专项奖学金、助学金等;非限定性捐赠资产是指捐赠方在捐赠时未具体指定其使用用途,高校可以自行决定如何对其支配使用的捐赠资产。
2 高校捐赠资产管理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2.1 管理机构职责不明晰,没有进行统一管理
(1)缺少独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当前对高校捐赠资产使用进行管理的机构名义上主要以资产管理处为主,但实际情况中,各学院或单位也拥有处置和管理部分捐赠资产的权利。管理主体的复杂性使得管理分散,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纰漏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同时由于缺乏独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对捐赠资产使用管理中出现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没有权威部门来进行妥善解决,往往听之任之,问题长期被积攒,因而导致捐赠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2)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高校资产管理处、财务处是捐赠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同时各具体使用部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享有管理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的职责划分问题必然会对其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相关规定中对各部门主要职责的划分并不明确,对于每一环节具体由哪一负责部门执行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使得各部门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职权交叉或推诿责任的现象,对捐赠资产使用的管理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捐赠资产使用的低效和混乱。
2.2 使用管理过程不规范、不透明
(1)没有一套完整统一的使用管理流程。高校重视对捐赠资产的使用,然而对于如何保证使用过程的严谨规范,如何确保资产使用的高效科学等问题,高校还没有针对其建立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在首要的登记环节中,便存在登记信息不完整、登记情况不准确、登记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这使得捐赠资产管理混乱,容易造成捐赠资产的流失。(2)捐赠资产使用过程缺乏公开化、透明化。就捐赠资产的公益性质而言,捐赠者和大众应有权了解和掌握捐赠资产的使用情况,然而目前高校并未对此建立相关制度,也并未设置相关平台以针对捐赠资产使用详情对大众进行及时公开。无论是捐赠者还是大众,都无法对捐赠资产的具体使用有清晰的了解,使得捐赠资产的使用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导致在过程中易发生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的问题。如一些受赠部门认为其捐赠资产已失去其效用时,未经申请便越权进行处置,不进行规范的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评估,未经公开拍卖,而是直接进行变现,内部交易,以低价格出售给特定人群[4]。这使得捐赠者和大众极易产生对高校捐赠事业的不信任情绪。(3)缺乏对捐赠资产使用的有效监督。高校并未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而是将监督工作也交由管理捐赠资产使用的相关部门负责,管理与监督职能由同一主体负责,使得监督的制约作用不能得以有效发挥。同时监督部门并未建立完整的监督体系,其监督往往不够全面和具体,导致对捐赠资产使用的监督仅仅流于形式而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
2.3 缺乏合理配置,不能实现捐赠资产充分利用
(1)没有建立调配制度。在实际情况中,一些捐赠资产在捐赠时是指定其具体受赠部门或单位的,这部分资产则交由各具体指定部门负责使用和管理,资产管理处并不负责对其进行合理配置和调配工作。然而这种做法容易忽视各部门的实际需要,使得捐赠资产不能物尽其用,如出现该指定部门并不急需这类资产,而另一部门急需却无权使用这部分资产的矛盾情况。资产调配制度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各学院、单位不能共享捐赠资产,另一方面使得捐赠资产无法根据实际需要流动,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2)缺少信息平台的建立。由于缺少对捐赠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内部公开的信息平台,高校各部门或单位缺乏对捐赠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的相关渠道,因而导致信息的不对称,这使得他们无法根据实际需要申请对捐赠资产的使用或转赠,不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部分捐赠资金被财政化使用。资金资产在高校捐赠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然而根据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高校的捐赠资金全部纳入非税收入进行管理和核算,收到捐赠资金时计入“其他收入”会计科目,年底统一将科目余额结转至“非财政补助结余结转”,然后转入“事业基金”[5]。这种处理模式使一部分捐赠资金最后被高校用于补充运行经费或作为职工福利发放,造成了捐赠资金使用的“财政化”。
2.4 缺少对捐赠资产使用的问责机制
(1)没有设立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高校对捐赠资产使用过程中的表现优劣如何评定,并没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标准。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如何计算相关工作人员在捐赠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绩效,高校没有规定统一的计算模式。其二,对于如何评定工作人员在捐赠资产使用过程中的表现,高校没有设置对优劣层次的具体划分标准。这使得捐赠资产的相关使用部门无法对自己的使用行为进行正确的衡量和评判,同时也缺乏规范自身使用行为以促进捐赠资产高效使用的正确意识,这使得高校对捐赠资产管理的考核只是流于形式,而不能发挥其实际作用,不利于高校中捐赠资产的合理使用。(2)不能及时采取公正的奖罚措施。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对捐赠资产使用部门的工作缺乏一定的奖罚机制,不仅对合理保护并有效使用捐赠资产的部门或单位没有相关奖励,同时对损坏或不能合理使用捐赠资产而致使资产流失的部门或单位不能及时给予惩罚。这种奖罚机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具体使用部门工作效率不高,缺乏工作热情;同时也将制约管理部门的工作,使管理部门的约束力下降,管理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3 高校捐赠资产管理的加强与完善
3.1 完善机构设置,建立统一管理机构
(1)合理设计捐赠资产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及各具体使用部门的权责,使各部门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建立一套适宜、高效的合作管理机制,尤其是应该对资产管理处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使其担负起捐赠资产管理的主要工作。(2)设立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对捐赠资产实行统一管理。这个机构的职责应包括对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以及各具体使用部门的捐赠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统一领导,通过对其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捐赠资产登记、核算、处置、考核等具体管理流程的顺畅进行,从而提高捐赠资产管理的凝聚力与执行力,真正达到捐赠资产管理的预期目标。(3)明确各管理机构的管理理念。不仅要让各部门认识到捐赠资产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把高效利用捐赠资产,充分发挥捐赠资产的价值作为其目标,以实现捐赠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在管理方法上也应使其科学合理,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如依法管理、尊重捐赠人意愿等,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3.2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捐赠资产管理流程
高校应遵循国家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受赠制度的具体要求,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殊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只针对高校捐赠资产的管理制度和办法,通过制定细则,对高校捐赠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约束。同时,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着手构建完整有效的监督体系。(1)高校应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独立负责监督工作,通过明确该监督机构的职责与权力,使监督与管理职能相区分,同时保证其不受行政部门的制约,敢于对捐赠资金挪用、误用等问题进行揭露和监管,高效率地执行监督工作。(2)高校应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对从捐赠资产登记到考核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发生管理者钻空或因监管不及时导致捐赠资产流失的现象。(3)高校应重视捐赠资产信息平台的建立,在信息平台上公开捐赠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如及时上传财务报表、收支明细等详细信息,另外也要对贪污、挪用捐赠资产等违纪问题进行如实披露,使捐赠者和社会群众能随时了解详情并给予监督,确保捐赠资产运作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
3.3 优化资产使用,充分发挥捐赠资产价值
(1)形成合理的捐赠资产调配制度。高校应制定相关办法,根据各部门及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获得的捐赠资产进行合理分配,尤其是对已指定其使用部门的捐赠资产,可以通过再分配使其被急需的部门使用,通过捐赠资产的灵活流动,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2)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畅通。高校应针对各部门获得及使用捐赠资产的具体情况建立内部信息平台,各部门及单位不仅可以在平台上了解捐赠资产的种类及具体归属、使用情况等,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平台上提出申请使用某捐赠资产的要求,既可以便利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又使捐赠资产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发挥。(3)捐赠资产用于促进高校发展的重要领域。高校应避免将捐赠资产用作财政补贴使用,而是将其用于高校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对高校发展起突出作用的关键领域,并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对捐赠资产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使捐赠资产发挥其巨大价值,实现对高校发展的推动作用[6]。
3.4 建立考核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1)建立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标准应该明确规定关于如何计算管理人员管理捐赠资产的工作绩效的具体方法,同时对如何评定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的表现优劣设定统一的标准,通过定期考核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评定,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起到一定的激励和督促作用。(2)制定明确可行的奖罚办法。在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优劣评定后,高校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奖罚措施,对于管理到位以使捐赠资产高效使用并保护得当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奖励,同时对管理失职以使捐赠资产存在流失或破损的单位或个人给予有力惩罚,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达到高效管理、高效使用的捐赠资产管理目标。(3)建立管理人员互评制,实现良好的平级监督制约。管理人员除了接受上级考核外,还可以进行互评,在互评中不仅可以参照对方的管理方法对自身进行反思,同时可以学习对方的管理及使用办法,以实现对捐赠资产更好地利用,从而对高校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