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
2021-11-29周琼,徐俊
周 琼 ,徐 俊
(1.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2.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理念
1.1 “双一流”学科建设体现特色鲜明的目标
这里的特色鲜明有两种不同的向度。一种是学科特色,它指的是带有我国特定文化标识或者我国长期跟踪研究,有着自身鲜明的学术研究特色和研究方法。对于此类“双一流”学科,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学科建设态度,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充实原有内容,保持学科在相应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特色是为特色学科,一般扎根区域环境,依托地域矿产资源、历史文化、经济产业等土壤逐步成长起来的,具有不可替代性,大多分布在地方高校与行业类高校,一般是地方大学的名片,相对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甚至国家层面的支持[1]。普通高校的“双一流”学科或可竞争“双一流”学科的门类大致属于特色学科,同样,此类学科也是普通高校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科类型,容易走向世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1.2 “双一流”学科建设遵循传统、学术与社会需求的建构逻辑
阿特巴赫教授在论及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时提出,学术自由的环境、公平竞争的机制、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大学需要攻克的问题[2]。这与布鲁贝克对大学精神“知识至上”与“社会取向”二元本体论不同。首先,“双一流”学科建设既遵循我国传统,也就是历史“薪火相传”的大学精神和学术道统,破除唯西方论和意识形态的摇摆,客观地评价和继承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丰富遗产。其次,学术需求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如何为学术的自由发展提供相应的动力,同时为学术发展提供物质和制度的双重保障,都是“双一流”学科建设所要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术需求的满足与基础学科建设息息相关,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撑力度,是有效回应学术需求的可靠途径。最后,为社会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合理转化是“学以致用”精神的表现。社会需求的满足是科学发展的应用,科学的最终目的不是那些高悬于天际的空中楼阁,而是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需求的满足是科学发展的完成形态,既能够让科技服务于人民,又能够通过应用启迪新的科技进步。“双一流”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平衡传统学术和社会需求两者的逻辑关系,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建构逻辑进行合理的考量。
1.3 “双一流”学科建设强调国际化的交流与互动
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有一整套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制度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比较。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强调的是探索自然,有着极强的实证精神和实验理念,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注视制度设计与流程化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给予学生探索空间。我们可以将这些特点积极运用到双一流学校和学科的建设中。诚然,双一流建设瞄准的是世界舞台,但是这一定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既有制度上的、有条件的创新。要合理地吸收和利用国际经验,巩固和提高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水平。
2 “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
2.1 “双一流”学科建设改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整体建构
系统观念告诉我们,组织发展是一个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交换、资源置换和观念互换的过程。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仅仅肩负着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任,而是瞄准世界一流,用更为开放和更为积极的态度来实现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国际化一流水平的构建。因此,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架构必将依据“双一流”学科建设发生深刻的变革。具体而言,一流的学科建设促使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参照世界一流的学科发展规划和课程设计流程,加速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与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的无缝对接。其次,一流的学科建设要求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要适应世界学术发展的潮流,着重培养学生和教师的科研环境适应力和科研标准的主流化。最后,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完善域外经验的本土再植。国际化的目的是引进先进的经验改善国内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国外成熟科研体系 “他山之石”的宝贵资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是对国外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学习,在充分省思的基础上实现本土研究生教育向一流水平迈进。
2.2 “双一流”学科建设加速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机制完善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要想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不断完善体制建设以外,还要仰赖相关国际化具体机制的成熟与发展。“双一流”学科建设在宏观层面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机制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例如,一流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它支持本土教师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进行进修与深造。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不但要将学生送出国门接受更为先进的学术熏陶和技能训练,而且要将教师资源输出到国外,实现国内外导师合作的互换机制,这样就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行机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为了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需要改善对学生在外学习的效率和科研质量,除了用学分和学时互认机制来进行保障外,还需要创新机制来考核学生在外的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框架之下,如何逐步形成服务于整体架构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有效机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为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机制发展势必会行驶到快车道上来,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机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 “双一流”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科研绩效
科研绩效是“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一流的要求与标准必定不同于普通的科研质量要求,它必须以国际标准来衡量学科发展的真实进度与实际效率。向高水平层次看齐,要在资源配置方面进一步倾斜,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化教育进程中来,促进学科科研水平的发展。另外,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教师与学生的科研绩效考核也将一改以往只注重教学和论文数量的弊端,引入国际通用的标准对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训练和科研水平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众所周知,国外对科研绩效的考核相当多元,其中同行评议制度是保障科研绩效测评的重要制度。引入世界同行评议制度,用专业的眼光和专家委员会对学生或教师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绩效进行合理评价,结合其他有关的“数量化”指标进行综合,会大大提高绩效评价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加上不断提高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资助力度,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高水平科研绩效的有力保证。
2.4 “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价值传播
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意味着中外价值文化交流碰撞的机会增多,对我国价值文化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要通过学生和教师在中外交流中对价值的传播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外输出,同时也应当用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从而影响他人。另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对交换留学生的价值输出也十分重要。要积极引导外籍教师和外籍留学生主动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科研体系,向他们展示我国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及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优长部分,实现价值文化的良性交往。
3 普通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依赖及其滞后效应
3.1 相关制度建设的缺位,致使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缺乏规章指引
长久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法规体系还很不健全。我国 198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沿用至今,20 多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位条例》存在开放度和相关法规配套程度低等立法上的缺陷,构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大环境[3]。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虽然各校依据自身环境特点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制定了大量的规章,但是对国际化教育发展缺乏整体性视野,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教育资源和学科发展得不到宏观指导和合理配置,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错位和发展战略的缺位,不利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985”“211”“双一流”等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不同,普通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更加需要科学的发展指引与明确的制度指导。普通高校大多是省属或省部共建高校,其资金来源和权力归属取决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资源拥有水平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的资助不在同一数量级,换句话说,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允许的试错空间要比其他高校小得多。因此,如何节约资源办大事,更加需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的发展指导。另外,普通高校的自主权限较重点建设高校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更加依赖更高一级部门或直属机构的充分授权,缺乏明确的规章指引使得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实践显得亦步亦趋,缺乏创新和改革的动力和权力保障。
3.2 国外合作高校层次差距较大,无法获得更高标准的学术交流机会
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主要是通过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办学来实现的。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普通高校的国际化交流往往只能与国外同等档次或者更为低端的学校与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原有的合作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可能不利于一流学科的培育与建设。在普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早期,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如若向世界顶级学科目标发展,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必须完成一轮合作伙伴的升级,用更高层次的学校和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标准来促进学科的加速发展。
3.3 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模式单一,阻碍更多国际化教育的“溢出效应”
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模式囿于互派留学生的早期思维,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溢出效应”认识不足。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对学生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乃至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前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体系过于封闭,并未实现本土化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良性互动。国际化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本土学科向世界一流看齐,发展学科建设以促成科研教学体系的良性运转。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研究生教育缺乏交集,国际交流的成果并未在本土化研究生教育体系升级方面得到体现。国外开放的办学理念、成熟的学科建设体系、充分的教师激励机制都能为我国优化研究生教育提供启示。充分吸收国际化教育的经验,改善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行政资源配置与行政性主导评价和排名相挂钩现状,对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有着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4]。
3.4 人才培养回流率低,难以形成人才反哺学科建设的发展态势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逐步增强,人才流动的规律也呈现出金字塔型趋势。高一级的机构或者组织往往集聚着优秀的人才队伍,形成了所谓的学术高地。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开始以来,培养的尖端人才回流率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社会与经济条件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的科研环境,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海归人才回流呈现出了可喜的态势。但是,普通高校作为吸引人才的“弱势群体”,培养的人才流向其他更高平台高校的概率很大,难以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效互动。开放的人才制度、可靠的待遇保障以及校园文化的内化建设都是未来普通高校留住人才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面对着人才回流率低的现实,普通高校需要在加大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投入的同时,提升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人才薪资结构、科研支持计划等方面合理规划,全力支持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保障人才回流的重要手段。
4 “双一流”学科建设时期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优化路径
4.1 牢固树立开门办学,走向世界的研究生教育理念
首先,要做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先行的战略布局。一方面,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双一流”学科建设进行对接,吸引到更多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要争取上级部门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力度,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规章及制度的制定,与兄弟高校合作,成立国际化教育联盟,共同争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立法保障。其次,要做好高校的对外宣传工作,让学校尽可能为世界所知,向世界各国高校展示学校开放办学,渴望交流的决心与姿态,争取获得更多海外高校的合作资源和发展机会。再次,作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项目的主要执行者,高校的研究生院等机构需要破除传统的行政思维,打破部门之间的藩篱,与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所在的学院开展合作,了解学院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化资源,力促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更多服务于这些紧缺项目,助力一流学科建设。最后,要有 “一盘棋”的思想意识,明确高校自身的定位和优劣势,选择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定资源配置与人员发展的具体流向,引领本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4.2 争取与更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机会,以学习者的姿态向国际一流大学看齐
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一方面要促成相关合作的机缘,另一方面要以全面学习经验为抓手,逐步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世界著名高校的教师和毕业生加入科研队伍,并运用其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力和人脉关系取得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国际化水平,通过资助培训、交流访学等手段争取将更多的教师送到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交流,重视他们学成归来所带来的丰富见闻和亲身体验,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打破之前的外籍教师、兼职教授的数量限制,聘请世界一流高校的专家以兼职教授的形式参与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中来,在不断学习中完善自己。对世界一流高校的学习要采取全面借鉴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相关的教育优化路径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结合本校的学科发展特色,在学习过程中加入本土化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学科建设在世界范围的认可与超越。
4.3 丰富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海外研修+联合培养”的双重交换机制
打破传统的互派留学生的单一模式,促成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更大潜力。将研究生教育与教师进修结合起来,争取教师教育方式和科研水平的国际化转变。
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除了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建设路径外,更重要的是不能闭关自守,要开门办学,促进办学的国际化,加强师生的国际交流[5]。另外,除了双方互派留学生以外,还要逐步实现双方互派导师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方式。让国内学生也能够与世界一流教师面对面,吸收世界一流研究水平和研究经验的精华。教师的出国示教,能够让教师对国外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认知结构有进一步了解,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同时在与国外研究生的亲密互动中,能够为教师开拓思维,激发研究思路,为实现国际化教学相长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需要在未来逐步实现“海外研修+联合培养”的双重交换机制,促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全面发展。
4.4 大胆借鉴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成果,完成本土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转型
(1)要完成本土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国际化转型。科研创新通常起源于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是西方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国外很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多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也可以就某些问题阐发自己的见解和提出新的问题。 相比较国外的教师和学生,我国的一些初到国外的学者和在国外留学的研究生在研讨中很少发言,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才慢慢地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国内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深刻反思[6]。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以“讨论—问题”式课程设计为突破口,实现教育方式的国际化。(2)要完成本土研究生考核机制的国际化转型。完善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考核标准,组建跨国学术委员会,建立以同行评议、论文指标和学位论文评定三位一体的人才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地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第三,要完成本土研究生教学方案的国际化转型。改革课程设计,逐步实现与国外一流大学同步课程更新和课程设置计划,并通过双语教学和相互派遣实现研究生课程学习的国际化。最后,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策略,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培养人才并充实学科队伍。与研究生或导师签订“培养+工作”的双向保障合同,努力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坚持人才培养的外向型战略,在普通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留住人才,实现内部挖潜。充分尊重人才流动的意愿,为本学科的发展输送人才,增进高校在学科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