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国外借鉴与启思

2021-11-29徐天戍史玉民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伦理案例科技

徐天戍, 史玉民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26;2. 合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601)

1 国外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教学模式

1.1 独立课程模式

独立课程模式指单独开设专门的科技伦理课程,课程主题多样,包括“科技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伦理”“生物伦理”“信息伦理”“计算机伦理”“基因伦理”等。课程性质既包括必修课也包含选修课,授课教师有来自科技类专业的理工科教师,也有来自哲学类专业的文科教师,而在一些发展成熟的高校,则形成了文理交融的跨学科教学团队。例如,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起“工程伦理”课程就一直由工程师与哲学家来共同授课[1]。普渡大学也在其科技伦理教育中组建了由工程学、通信学及伦理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团队利用学科互补,合作开发了一个架构式、互动式和反思性分析(SIRA)的教学框架以及创新的互动式学习系统,提高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满意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2]。

独立课程模式因其教学目标单一明确,教学时长充分保障,不失为科技伦理教育较为理想的模式,但该模式对师资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师资充裕的高校,如哈佛大学,独立课程可谓丰富详尽,仅2019年春季学期,哈佛医学院就开出相关伦理课程16门次,其中包括“临床伦理”“生殖医学伦理”“动物伦理”“基因伦理”“儿科生命伦理”“神经伦理”等。而在师资相对缺乏的院校,独立课程的开设则难以保证。同时,由于独立的科技伦理课程占据一定的学时学分,在有限的学分体系中势必会挤占其他课程的空间,这也是独立课程模式无法大范围普及的原因。美国学者Herkert还指出,如果仅依靠独立课程模式,不在专业主干课程中补充伦理教育,会给学生造成伦理学习与专业学习的割裂,以及“伦理学习仅是他们专业学习的副边栏,而不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的误解[3]。

1.2 跨课程融合模式

跨课程融合模式指将科技伦理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内,使两者紧密结合,伦理学不是附加的东西,而是像“合金”一样,在不增加任何课程体积的情况下增加课程的强度。这种“普遍方法”已成为国外科技伦理教育接受度最高的一种教学模式[4]。许多高校将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等专业领域的伦理问题研究与教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例如,密歇根大学的工程类课程在教授方式上作了细微调整,着重强化诸如伦理和安全等主题是良好工程实践的共同属性[5]。麻省理工学院将学生的伦理学学习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确定工程师的一般责任,特别是在创造新技术产品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命方面的责任[6]。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伦理学部在许多专业课程中穿插生物伦理研讨会,以满足RCPSC(加拿大皇家医师协会)生物伦理教学目标[7]。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则采用了独立研究、课外活动、客座演讲等八种方式探索实现了在技术课程中进行伦理“微插入”的做法[8]。然而,跨课程中的伦理教育通常以模块形式穿插或覆盖于专业知识,伦理内容的深度和连续性受到挑战,这也是科技伦理教育跨课程融合模式的不足之处。同时,这一模式运用中,需要对更多的专业教师进行伦理知识与素养的培训,国外不少高校在此方面做了多种尝试。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莱昂哈德工程教育发展中心与洛克伦理研究所共同联合,自2002年起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创建工程伦理教育者社区的教师发展计划,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为工科教师在不同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伦理教育提供基本技能培训。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一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伦理跨课程融合项目”,就重点在教师发展计划中开展了如何帮助科技教师将伦理材料纳入其技术课程的内容[9]。多伦多大学在针对研究生的医学伦理教育实践中,每年定期举办互动讲习班等“教师培训”(Teaching the teachers)活动,鼓励受训者以辩论为手段,与标准化患者进行知情同意教学,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伦理教学水平。

1.3 STS融合教育模式

STS融合教育模式指将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渗透进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体系。STS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大学出现,当时许多知名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均成立了专门的STS研究中心,开设了各类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为核心内容的课程。STS教育随后逐渐在全球范围兴起并呈现出国际化合作的趋势。

科技伦理教育的STS融合模式是国外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拥有STS教育与研究机构的高校而言。这是由于科技伦理本身的教育目标与STS的教育目标存在部分重合。以Zeidler等为代表的STS价值中心流派就曾指出,STS教育应关注伦理问题,并且重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10]。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在很多大学开设的STS课程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2019年网页上显示,STS中心开设的框架课程、方法课程和三组相关课程中,与伦理相关的课程就有“生物伦理学、法律与生命科学”“科学与医学史上的伦理与判断”等[11]。麻省理工学院STS中心为本科生开设的一系列必修课、选修课、研讨课中,也包括了“生物伦理”[1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TS课程中包含了“人类环境与数据伦理”等[13]。

除了在STS课程体系中融入科技伦理的教学内容,有些高校还对STS教学中科技伦理培养的效果评估作了明确规定。例如,弗吉尼亚大学要求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每位学生在读期间必须修完四门STS课程:“科学、技术与当代问题”“社会和全球背景下的科学技术问题”“STS和工程实践”“工程师、伦理和职业责任”,其中第一门课程介绍了专业伦理的概念,第二、三门课程组织了对于伦理问题的讨论,第四门课程则以伦理为主要教学重点。学生在这些课程中习得的伦理意识和分析能力还将在最后一年的高级论文中得到集中检验。

1.4 在线网络课程模式

在线网络课程模式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科技伦理的教学活动和实质性教学互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这种模式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能够提升信息资源的可用性,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强化师生的高度互动性,种种优势使它在国外的科技伦理教育中受到愈来愈高的重视,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14]。其中,较为典型的经验包括:牛津大学面向初学者开设的“生物伦理”在线课程,共计10周,通过引导阅读、在线讨论、案例研究和其他活动形式探讨了医学、生物学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内容涵盖了克隆、转基因、延长寿命、种族和性别的遗传差异、遗传学和人性、发展中国家的临床试验、优生学、器官移植的私人市场以及人体组织的所有权等主题[15]。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基于Blackboard平台开设的面向计算机科学、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社会与职业伦理”课程,使学生通过完成阅读、研究、在线讨论、撰写小组报告和反思他人报告的同行评议等6项任务,掌握职业道德、隐私和数据保护、数字议程、版权和计算机犯罪等学习模块的内容。为保障学习和参与质量,该课程采用了分组讨论形式,每组同时配备负责行政与事务管理的老师及负责答疑、协调讨论、批改作业及组织考试的辅导员。自2000年该课程进行在线网络教育改革以来,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逐年提高[16]。同样基于Blackboard学习系统,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自2002年起面向联合健康专业学院学生开设了“医疗伦理”在线课程,学习内容采用模块化处理,共分8个模块,配以一定的阅读材料、在线讲座、测验、论坛任务及相关作业,教师每周的定期反馈能够让学生对在线学习成效进行检验[17]。在线网络课程模式能够让科技伦理教育突破时空的桎梏,打通教学资源的共享渠道,但就传统面授教学中的师生讨论、互动与反馈而言,这种模式并非最理想的选择[18]。Goold甚至指出,赖以技术而发展的在线课程模式,技术问题有时还会成为学习的阻碍。

2 国外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教学方法

2.1 案例教学法

由哈佛商学院于20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的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目前已成为国外科技伦理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或虚拟事件的案例为基础,通过糅合小组讨论、调查研究、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同行评议等多种手段,能够让学生从“第一人称”出发,培养学生在具体科学实践情境中辨别、发现、分析,并参与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在以多元文化为特点的加拿大约克大学,罗伯特·普林斯教授(Robert Prince)就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并结合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科学与工程伦理学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理解到科学与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及相关伦理问题[19]。匹兹堡大学则在为期14周的“生物工程伦理学”课程中,将案例教学法贯穿理论讲解、实践分析以及课程考核三个阶段。在理论讲解阶段,学生通过范例案例研究,阅读指定的教材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就案例中涉及的伦理概念进行解析,就产生的伦理困境进行甄别,就不同的伦理解决方案及合理性进行探讨;在实践分析阶段,已毕业的校友参与共同教学,分享自身的实践案例,学生在讨论中接触并熟悉生物工程领域的不同伦理推理方法;在课程考核阶段,要求学生将实际生活经历、专业知识及伦理推理方法应用能力进行整合,根据研究领域撰写、分析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案例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也让此课程连续两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金支持[20]。案例教学法有效性是直接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是案例,因此很多大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各出新意。拉菲耶特学院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类专业第一年的伦理学课程上采用历史事件案例与当代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历史上的失败案例如菲律宾台风、海地的地震后结构损坏、疫苗接种和猪流感肆虐、无人机事件等来评估当前的工程实例,通过探索历史伦理决策来促进当前职业领域内的伦理探讨[21]。伍斯特理工学院则在工程专业第一学年上半学期开设的伦理课程中,选取19世纪90年代的曼彻斯特伍斯特真实发生过的城市卫生项目作为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并最终以论文形式阐述复杂工程问题中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反思自己道德抉择的合理性[22]。

2.2 社区服务学习法

服务学习法(Service learning)最早发端于美国,近年来在普林斯顿大学、圣母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欧美高校广泛应用[23]。它提倡将学习内容在一定社会语境下予以直接应用,从而实现学习的真正意义。美国“1990年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要求,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性课程要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教育因素相整合。也就是说,在常规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与工程知识服务于社区,尤其是那些经济不发达相对落后的少数族裔社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实现了科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实际应用,而且深刻理解了科技实践的内在伦理向度,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例如,美国普渡大学自1995年起针对一年级工程类专业学生率先开展的EPICS项目(Engineering Projects in Community Service,社区服务中的工程项目)在世界范围具有示范意义,学生完成的社区服务包括为当地动物园的动物设计丰富的设施,为当地居民规划可持续住房等[24]。斯坦福大学在“全球工程师教育”课程中,要求学生与印度农村的一个贫困社区一起解决当地的卫生问题。除了讲座,他们通过Skype与社区成员合作开发解决方案。与印度社区的定期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实践中道德挑战的现实,同时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式学习、积极反思、跨学科阅读和社区互动让学生意识到工程工作的伦理意义,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研究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3 对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启思

通过分析国外众多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典型做法,不难发现,这些高校在科技伦理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上重视专业性与多样性的互补,注重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突出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同时强调伦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因此,科技伦理教育能够多维度、多领域、多方法地开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深入理解和认识作为科技主体应当具备的道德意识、道德责任与道德判断。国外高校科技伦理教育的实践特点对我国高校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要改变教学模式单一被动的困难局面,不能仅盯着独立课程的开设,而要尝试加大跨专业课程的融合力度、重视发挥利用在线资源、创新融合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综合采用并灵活进行不同模式之间的互补,这样才有望打开科技伦理教育的新局面。具体而言,虽然开设独立课程是进行科技伦理教育比较理想的模式,但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悬殊是拉开国内高校独立课程开设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资源充沛的北京大学,“生物伦理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伦理”等独立课程比较丰富,而在众多的省级及以下院校则依然存在很多开设困难。科技伦理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在加快落实队伍建设的同时,在现有外部条件下,国内高校可以通过对科技类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强化培训,以提高科技伦理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合力度与深度。同时就在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超星名师讲坛、爱课程网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搜索情况来看,与科技伦理相关的在线课程也很丰富。例如,在爱课程网上就有包含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复旦大学徐英瑾教授的“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山东大学曹永福教授的“生命伦理学:生命医学科技与伦理”等在内的科技伦理课程23门。这些在线资源如果得到充分利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科技伦理教育的实施困境。此外,由于我国的STS教学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科技伦理融合STS教育的模式在国内的适用范围大多限于有STS教学研究机构的高校,普适性有限。然而作为中国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在国内早已发展成熟,在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思政通识课程中融合科技伦理教育,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兼顾伦理教育的维度,不仅能深化德育的内涵外延,也能为科技伦理的意识传播拓展一条可行的路径。其次,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要克服教育与社会外部环境脱节的“孤岛效应”,在方法上就要寻求创新,不能停留在对科技伦理知识的单向传授,而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国外高校运用的典型方法中,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社区服务法,都清晰体现出伦理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科技伦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科技主体伦理意识与伦理决策的产生,而外在的社会监管与约束不足以使科技主体的伦理意识持久有效,关键还是要让主体从“他律”走向“自律”,将伦理意识内化为主体精神并产生内省式的自我约束。这种深层次的内化需要在具体问题和情境中感受体验、实训锻炼或服务社会时才能激发。因此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革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我国高校科技伦理教育将会更加卓有成效。

猜你喜欢

伦理案例科技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