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的形式动词用法及其语法化*
2021-11-29高逢亮匡鹏飞
高逢亮,匡鹏飞
(1.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
形式动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语法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典型形式动词如“进行”“加以”的研究较为充分,而一些普通动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具备了形式动词的属性,向形式动词靠拢,这种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表示”就是这样一个动词,它在言说动词的基础上衍生出形式动词的用法,使用频率较高,值得作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表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有两个义项:义项一是“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义项二是“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1]87。本文所讨论的具有形式动词用法的“表示”指的是其第一个义项。
“表示”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携带双音节及物动词作宾语,这一点一些辞书已经注意到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和《动词用法词典》均收录了“表示”一词,且都指出了它可以带动词作宾语的情况。①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页;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编《动词用法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第49页。其中《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对“动词作宾语句”进行分析时提到了形式动词和普通动词的区别,认为形式动词不能以名词为宾语,只能以动词为宾语,而普通动词既可以带动词作宾语,也可以带名词作宾语。②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页。形式动词即书中所说的B类动词,A类动词即普通动词,所举例词为“喜欢”“表示”“开始”。不过,朱德熙先生认为形式动词的宾语“其中有少数是地地道道的名词,例如:进行战争|进行(作)手术|进行口试”[2]。表面看来,《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和朱德熙先生在形式动词宾语性质的问题上观点不尽一致。但是,如果将“进行”看做兼有普通动词和形式动词用法的词,则双方的观点并无出入。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可以更清楚地界定形式动词的特征。“进行”并不是纯粹的形式动词,典型程度最高的形式动词“加以”就没有带名词宾语的情况。胡裕树、范晓两位先生就曾指出过“进行”类形式动词和“加以”类形式动词的区别,他们认为“进行”“作”还有普通动词的语法功能,虚化程度不如“加以”类形式动词。③参见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68-269页。与“进行”类似,“表示”既能以动词为宾语,又能以名词为宾语,这两种用法也应该进行区分。但是,“表示”的形式动词属性基本上没有受到研究者的注意,《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更是明确指出了“表示”普通动词的性质。值得提及的是,陈宁萍曾指出“表示”能够用来测定动词名性的强弱①参见陈宁萍《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第384-386页。。另外,袁毓林在讨论动词的配价层级时提到“表示”是形式动词,不过没有专门加以论证。②参见袁毓林《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18页。
本文的基本看法是:“表示”逐渐具备了形式动词的属性,而且其形式动词用法是在普通动词用法的基础上虚化而成的。下面本文将通过对“表示”和典型形式动词“进行”的比较揭示二者在语法上的共性及互补之处,并对“表示”的语法化过程作一分析。
二、“表示”宾语的不同类型
动词和宾语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宾语类型的变化会引起动词词义及语法功能的调整。“表示”具有不同的性质正是因为其宾语范围的扩大。
“表示”的基本用法是作为言说动词使用,和“说”意义相近,往往可以相互替换,也可以连用,例如:
(1)德国柏林中国问题专家霍尔特曼表示说,中国节俭办全运,让大家看到这项传统赛事的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9-04)
例(1)中的“表示说”可以替换为“表示”或者“说”,句义基本不变,这说明“表示”和“说”同样具有言说动词的性质。
“表示”带宾语一般用来记录说话者的言语。而对于谈话内容,既可以细致地原样引述,也可以简要地加以概括。所以“表示”的宾语从形式上来说构成了由复杂到简单的连续统。例如:
(2)联合国秘书长千年发展目标问题高级顾问杰弗里·萨克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经济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举措之一,这一倡议将带来美好愿景。”(《人民日报》2017-04-15)
(3)尼泊尔官方媒体《新兴尼泊尔报》总编辑拉玛苏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增进中尼间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而且有利于为中尼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民日报》2016-08-05)
(4)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感谢中国支持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建立亚洲安全与合作体系的倡议。(《人民日报》1993-10-19)
(5)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党,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6)a.为了开好这次外长会议,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他对此表示谢意,并期待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人民日报》2001-05-24)
b.习主席此前曾访问过芬兰两次,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能再次同他见面我很高兴。今年也是芬兰独立100周年,我们对习主席的来访表示感谢。(《人民日报》2017-04-04)
上面例(2)至例(6)代表了“表示”的不同分布情况。例(2)和(3)中“表示”的宾语都由复句构成,复句中的分句是主谓结构完整的句子。这种情况的“表示”与宾语之间必然存在停顿。一般来说,如果停顿用冒号表示,那么宾语属于直接引用原话;如果停顿用逗号表示,则既可以是直接引述原话,也可以是对原话进行调整后的间接引述。例(4)至例(6)中“表示”都是与宾语直接组合,不存在停顿。例(4)中“表示”的宾语是主语承前省略的从句,形式上不宜过长。例(5)中“表示”的宾语是偏正结构的短语。例(6)中“表示”的宾语是名词、动词。不难发现,从例(2)到例(6),“表示”的宾语从形式上来说越来越简短,和“表示”之间的线性距离越来越近,句法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例(2)至例(6)中的“表示”和“说”之间的差异也呈现递增之势。上面例(2)和(3)中的“表示”都可以用“说”进行替换,特别是例(2)中的“表示”在书面表达中还可以省略,默认值就是“说”的意思。例(4)中的“表示”也可以替换为“说”,不过根据语境,表达效果不如“表示”得体。例(5)(6)中的“表示”无法用“说”替换。这说明从例(2)到例(6)中的“表示”与“说”之间的语义关系越来越疏远,“表示”的词汇义越来越不具体。
从结构上来说,“表示”宾语的主要类型为:主谓结构的句子、谓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谓词或名词。这几种成分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主谓结构的句子省略主语就是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省略附加成分(如宾语、状语)则简省为谓词,谓词之前若添加定语则成为定中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一些谓词有对应的名词。具体来说,当“表示”的宾语是主谓结构完整的从句,而且宾语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所指相同,宾语从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7)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感谢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的领导作用,赞赏中国所作出的努力和巨大贡献,并希望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继续加强合作。(《人民日报》2017-05-04)
例(7)中“表示”之后的第一个宾语从句是完整的主谓结构,从句的主语“他”同主句的主语“他”同指,因而宾语从句的主语“他”可以省略,相关部分可以变换为例(8)。
(8)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感谢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的领导作用。
例(8)中“感谢”的宾语还可以省略,这样“表示”的宾语就只剩下一个谓词,当然,“感谢”的宾语也可以由介词引导置于“表示”之前,即例(9):
(9)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的领导作用表示感谢。
例(9)中的“感谢”可以添加定语,也可以替换为“谢意”。
可见,“表示”的宾语是无主句和动词这两种情况存在结构上的变换关系,将无主句中的宾语成分用介词提到“表示”之前,从形式上就只剩动词作“表示”的宾语,形成“表示+V”的格局。
总之,“表示”的内容可以用句子、句群具体地表达,也可以通过省略“压缩”成合适的动词或对应的名词概括地表达,由于名词和动词概括性强,适用范围大,因而显得程式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表示”以名词为宾语时不是形式动词,而是普通动词向形式动词过渡的阶段。
“表示”的宾语中心语除了双音节的名词、动词,还可以是双音节形容词,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典型形式动词不具有这种语法特征。例如:
(10)伍绍祖对日本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表示感谢。海部对北京亚运会圆满成功表示高兴。(《人民日报》1991-04-24)
因此,“表示”的宾语若是谓词,包含动词、形容词两种情况,且一般是用来表明情感态度的。只有在以动词为宾语的情况下,“表示”才是形式动词。因为形式动词最重要的句法特征是带双音节及物动词作宾语,同时双音节及物动词会失去带宾语的能力。“表示”以形容词为宾语时标记前置受事的句法作用并不明显。
三、“表示”和“进行”的对比
(一)“表示”和“进行”句法功能的共性
“表示”和“进行”在入句表现上具有明显共性:都可以带双音节及物动词作宾语,并且及物动词的受事须前置。下面例(11)至例(13)正是反映了二者的共性。
(11)在该法酝酿伊始,中方就对其中包含的多项反华条款表示过严重关切,并向美方进行过多次严正交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4年第13期)
(12)中国认为对于一些国家发生的严重违反人权的事件,联合国应该以适当方式表示关注和进行干预。(《人民日报》1995-10-26)
(13)施奈德被捕的消息公布后,德意志银行表示欢迎,准备对他进行指控,该银行的股票昨日开始下跌。(《人民日报》1995-05-22)
以上三个例句中“表示”和“进行”在句子中的分布位置具有同一性,区别在于“表示”的宾语动词一般表征心理活动,“进行”的宾语动词一般表征动作行为。下面我们进一步从意义和语法特征两方面对“表示”和“进行”的共性予以说明。
“表示”在“PP+表示+V双”的句法框架中呈现虚化态势①本文中PP指介词结构,V双指双音节动词。,逐渐具备了形式动词的属性,这是讨论“表示”和“进行”共性的前提。首先,在“PP+表示+V双”结构中,“表示”的词汇义不明显,如“表示感谢”和“感谢”基本意义一致。当然,“意义”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利奇将意义分为七种类型②参见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3-19页。,“表示+V双”和“V双”虽在理性意义上区别不大,但是二者在言语活动中却不等值,有不同的社会意义。“表示+V双”一般用在新闻报道或者讲演及正式谈话中。例如:
(14)江泽民首先对奥巴桑乔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我愿借此机会对阁下当选为尼日利亚总统表示祝贺”。(《人民日报》1999-04-13)
例(14)中第一个句子属于对事件的报道,第二个句子属于直接引用原话,都用到了“表示”。由于“表示”的存在,整个句子显得庄重而严肃。“进行”也是如此,例如虽然“进行调查”与“调查”理性意义一致,但是显然前者更加正式。
其次,“表示”具备了与“进行”相似的语法功能。宋玉珂对“进行”的语法作用作过探讨。该文指出了“进行”在语法上的六个方面的作用,其中前三个是相对关键的。①参见宋玉珂《“进行”的语法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第59-64页。我们认为“表示”实际上也具有同样的语法功能。如该文所说“进行”的第一点作用:“解决双音节动词加修饰语不能作谓语的矛盾”[3]59,“表示”也具备,在“向XXX表示亲切的慰问”中,若没有“表示”的支持,“亲切的慰问”不能单独作谓语。再如第二条:“解决状语定语不能并用于一个词的矛盾”[3]61,在“亲自表示亲切的慰问”这一结构中,状语“亲自”和定语“亲切”能够共同修饰动词“慰问”。第三个作用是“解决句子没尾巴的矛盾”[3]61,这一点,姜自霞、丁崇明称为“进行”的“完句功能”②参见姜自霞、丁崇明《虚义动词的完句功能及特点——以“进行”为例》,《汉语学习》,2011年第2期,第84-87页。。“表示”同样有完句作用,如在“向有关人员慰问”这一结构中,只有添加“表示”才能使结构站得住脚。“表示”和“进行”的共性还能从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看出,例如:
(15)北京时间9月17日,在广州恒大亚冠1/4决赛客场挑战莱赫维亚之前,恒大俱乐部官方网站发布感谢信,对辽宁宏运、上海申花、长春亚泰等俱乐部同意与恒大调整中超赛程进行感谢,同时也感谢中国足协和广州足协的支持。(《中国网》2013-09-18)
例(15)中的“进行”可以替换为“表示”,而且以用“表示”为常。
傅雨贤曾对“进行”谓语句及其相关句式的变换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③参见傅雨贤《“进行”谓语句及其句式变换》,载《句型和动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年,第151-167页。,“表示+VP”作谓语的句子具有类似的变换情况。有了“表示”的参与,一般情况下不作焦点的表征心理活动的及物动词作为新信息占据了焦点的位置。陆俭明先生指出:“在句(子)信息结构中,未知信息单元一般位于已知信息单元之后成为信息结构的常规焦点。”[4]“进行”“表示”等的作用都是将及物动词置于焦点的位置,使其成为全句强调的成分。和SVO句型相比,“S+P+O+进行/表示+V”使O置于V之前,V是未知程度最高的新信息,所以这种结构适用于O是已知信息的语境。例如:
(16)这样,修筑联结两大洋的“钢铁大陆桥”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当然,对于这一宏伟计划也有不同看法。有人对这项工程的效益表示怀疑。(《人民日报》1993-04-23)
例(16)中“怀疑”成为句子焦点,相关部分可以通过删略“对”和“表示”并调整语序变换为SVO结构的句子:
(17)有人怀疑这项工程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见,“表示”和“进行”有较为明显的相似之处,这说明“表示”不只是一个言说动词,而是具有了形式动词的用法。从言说动词到形式动词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吴福祥谈到“语法化的演变以‘词汇成分>语法成分’或‘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种特定方向进行”[5]。形式动词仍然属于实词,所以“表示”应该说并未虚化成语法成分。但是它词汇义减弱,语法功能增强,成为受事前置的语法标记也属于语法化的表现。因此,“表示”正经历“较少语法化>较多语法化”这样的虚化历程。“表示+VP”在新闻报道及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频率很高,促使结构整体趋于凝固。
(二)“表示”独特的表达功能
形式动词的成员之间除了共性也有区别。“表示”和“进行”在携带宾语方面有互补性。刁晏斌指出“绝大多数的心理动词不能做‘进行’的宾语”[6]。而充当“表示”宾语的双音节及物动词往往是表示心理活动的,比如“赞许、赞成、赞扬、赞同、嘉许、满意、认可、肯定、欣赏、应允、接受、欢迎、同情、宽恕、厌恶、反对、担忧、后悔”等。这些动词大部分都不能充当“进行”的宾语,因为“进行”一般以动作动词为宾语。所以“表示”在选择宾语方面恰好和“进行”构成互补关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表示”不同于典型形式动词的表达功能。
“进行+V双”和“表示+V双”中的V双存在交集,即某些动词既可以作“进行”的宾语,也可以作“表示”的宾语。下面例(18)至例(20)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18)a.湖北省人社厅相关人士表示,当地在税收、贷款等多方面对返乡大学生进行支持。(《人民日报》2016-03-18)
b.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及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都对中国的立场表示支持。(《人民日报》1996-09-27)
(19)a.他还率领干部、群众代表,带着慰问品前往戒严部队进行慰问。(《人民日报》1990-02-27)
b.芦山地震引起国际关注,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纷纷表示慰问。(《人民日报》2013-04-24)
(20)a.此外,华人还举行了10余场活动进行抗议,包括在美国广播公司东西总部所在地纽约和洛杉矶的活动。(《人民日报》2013-11-10)
b.另据报道,崔相龙9日在东京拜会了日本外务省次官川岛裕,对日本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表示抗议,并通告了被临时召回的事实。(《人民日报》2001-04-10)
以上三个例句表明,“进行”和“表示”都属于形式动词。但是,“进行+V双”与“表示+V双”的构式义有所区别。具体来说,“进行”和“表示”对它们的动词宾语存在不同的作用,凸显了动词不同的义面。①“义面”see Pustejovsky James.The Generative Lexicon,Cambridge,MA:MIT Press,1995,p.31.以“慰问”为例,“进行慰问”凸显“慰问”作为具体动作行为的义面,如例(19a)中慰问人员对戒严部队的慰问是实际的行动。例(19b)中“表示慰问”凸显的是“慰问”作为情感态度及言语行为的义面,不涉及具体的动作行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慰问”的解释是“用话或物品安慰问候”[1]1369,“用话问候”是言语行为,“用物品问候”是动作行为,这样的释义和我们上面所说的“慰问”的两个义面是对应的。
(三)“表示”作为形式动词的非典型性
朱德熙指出准谓宾动词的宾语“只能是某些双音节动词或偏正结构,而且这种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只能是体词或形容词,不能是副词”[7]。朱先生以“进行”为例来证明准谓宾动词的这种特点。如“进行调查”,“调查”可以扩展为定中结构“周密的调查”,而不是状中结构;“调查”不能再带宾语,如“进行调查农村”是不成立的;“调查”不再受副词(如“立刻”)修饰。②参见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9页。书中未作文字说明,但给出的具体例句表明了朱先生的观点。与此相似,“表示”以动词为宾语时,动词的部分语法特征也受到“抑制”。比如“向他们表示感谢”,其中“感谢”可以扩展成定中结构“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不能再带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体标记。不过,我们在前文中指出“表示”以谓词为宾语和以从句为宾语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且这两种用法都是“表示”的常见用法。所以“表示”和“进行”相比,作为形式动词的典型程度不高,其普通动词的用法仍然活跃,但是总的来说,“表示”向形式动词虚化的倾向比较明显。
四、“表示”的语法化
“表示”从普通言说动词衍生出形式动词的用法,这是一个共时层面语法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即我们在第二节讨论的“表示”的宾语类型的变化:从句子到谓词性短语再到谓词的连续统。概括地说,“表示”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描写为:言说动词→言说动词/形式动词→形式动词。前文中例(2)(3)代表“表示”为言说动词的情况,例(4)(6a)中的“表示”介于言说动词和形式动词之间,例(5)(6b)中的“表示”为形式动词。“表示”作为言说动词时意义实在,可以用“说”替换,当作为形式动词时则主要是在句法构造方面起作用。显然,“表示”经历了由实转虚的过程,即由词汇成分逐步转变为句法标记。当双音节及物动词充当“表示”的宾语时,宾语的动性减弱,名性增强。因此,“表示”的语法化过程也是其宾语由动性强的成分过渡到名性强的成分的过程。下面例(21)中的“表示”处于由言说动词向形式动词过渡的阶段,例(22)中的“表示”属于形式动词,它们对宾语成分施加的句法作用有强弱之别。
(21)他表示赞成世界银行关于从各国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减贫措施的战略。(《人民日报》1991-05-01)
(22)在谈到国内问题时,他对一年半以来中央的工作感到满意,对制定新的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表示赞成。(《人民日报》1993-11-05)
例(21)中的“赞成”是宾语从句的核心谓词,携带了宾语,词义具体。例(22)中的“赞成”降级为“表示”的宾语,无法再携带宾语,及物性减弱,词义上主要表明一种态度,相对而言概括性更强,词义更为笼统。两相比较,当“赞成”单独充当“表示”的宾语时名性增强,指称义得以凸显,也就是说形式动词对宾语成分的句法作用更强。根据Langacker的观点,动词刻画的是一个过程或者说场景,对过程或者场景的观察,既可以是总括式的扫描(summary scanning),即对过程的整体感知,也可以是次第式的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即过程的各个阶段之间存在变化。①See Ronald W.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2: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p.145.经过“总括扫描”的动词名性强,经过“次第扫描”的动词动性强。对“赞成”进行次第扫描的结果表现为程度上的级差,所以若“赞成”充当核心谓词,如例(21),其前面可以添加“十分”“很”“比较”“不太”“绝对不”等表示不同程度的成分。对“赞成”进行总括扫描的结果表现为程度上的固定,当“赞成”单独充当“表示”的宾语时,如例(22),只能添加“极其”“完全”等高程度词。“进行+V双”生成的构式义中同样凸显了动作行为进展程度之高,比如“进行调查”中“调查”若添加修饰语,一般是“全面”“认真”“细致”“深入”这样的词。所以,这是形式动词的共性,当动词充当形式动词的宾语时,对动词所刻画的过程的认知方式就是总括式的。
沈家煊、张姜知提出了“名动共变”规律:“动词的动性越强,宾语的名性也越强,反之,动词的动性越弱,宾语的名性也越弱。”[8]12他们认为“形式动词是动性最强的动词”,其统一功能是“增强谓语的陈述性,按名动共变的规律,增强谓语的陈述性也就是增强后边宾语的指称性”[8]13。“表示”与不同类型的宾语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符合“名动共变”规律。当“表示”的宾语是从句,从句陈述性较强,“表示”是典型的言说动词,动性较弱;当其宾语是光杆双音节及物动词,动词属性被“抑制”,指称性增强,宾语动词动性由强转弱,“表示”的动性则增强,表现出形式动词的性质。
“表示”进行语法化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reanalysis)②“重新分析”see Paul J.Hopper,Elizabeth C.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p.40-42.,重新分析的过程大致可以从“表示”宾语为“副词+动词”的情况看出。例如:
(23)两国外长对当前由联合国斡旋在日内瓦举行的叙利亚和谈表示完全支持。(《人民日报》2016-04-27)
(24)他对中国“自始至终给予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的支持”表示再次感谢。(《人民日报》1996-06-20)
(25)美国公民自由协会则对雇主可通过电子核查系统对雇员进行身份核实表示极为反感。(《人民日报》2013-01-30)
(26)欧共体方面在会谈中,对欧日贸易环境的严重恶化,尤其是日本对欧贸易顺差的持续高速增长表示极其担忧。(《人民日报》1993-01-17)
例(23)至(26)中的“完全”“再次”“极为”“极其”都是副词,副词只能作状语,若把以上例句中“表示”的宾语看做状中结构,那么“表示”就是普通动词。不过,当且仅当汉语母语者将以上例句所示的“副+动”结构识解为定中式,“表示”就可以看做形式动词,一般书写形式上在“副”“动”之间加“的”而非“地”就是证据。例如:
(27)声明说,阿盟秘书长纳比勒·阿拉比已经代表阿盟,对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表示完全的支持。(《人民日报》2011-08-24)
例(27)中“支持”的名性增强,动性减弱,成为表征态度的指称性成分。朱德熙先生认为形式动词的宾语若是偏正结构则只能是定中结构,修饰语不可以是副词。③参见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9-60页,书中朱先生所说的准谓宾动词主要就是指形式动词,不过范围大一些。我们认为,副词不是绝对不可以作形式动词宾语动词的修饰语,只不过其属性受到了构式的压制,“副+动”结构被重新分析为定中结构,这是总括扫描的结果。
“表示”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体表达的需求。形式动词可以使整体表达显得得体庄重,“表示”虚化为形式动词可以弥补一般以动作动词为宾语的典型形式动词的不足。冯胜利、施春宏对语体语法系统进行了建构,认为“句法语距是句法形式负有调距功能”[9],即用句法手段调节交际距离。“表示+V”这种结构一般用于正式场合,强调V所表示的情感态度,表态者往往是在交际场景中地位较高的人,因此这种格式的运用增加了听说双方的交际距离。可见,“表示+V”具备调节交际距离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对“表示”的宾语类型及各种类型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重点讨论了“表示”以谓词特别是双音节及物动词为宾语的情况。通过对“表示”以动词为宾语时的语法功能的分析,我们认为“表示”和“进行”有较为明显的共性,可以判定为非典型形式动词。“表示”在当前新闻报道及正式场合的谈话中使用频率较高,促进了“表示”向形式动词靠拢。与“表示”意义相近的“表达”缺少语法化的理想条件,较少带动词宾语,①如“抗议”既可以作“表示”的宾语,也可以作“表达”的宾语,但是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BCC语料库“报刊”部分进行检索,“表示抗议”有1 381例,“表达抗议”仅有35例。没有明显的标记前置受事的句法作用,词汇义也较为实在,因此没有向形式动词靠拢。
形式动词应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成员的语法特征和表达功能有共性但也有区别。②参见高逢亮《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的原型范畴及其演变机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年,第60-62页。“表示”逐渐进入形式动词的范畴,完善了形式动词的表达功效。“进行”“加以”“予以”等典型形式动词的宾语动词一般表征动作行为,可以称为动作类形式动词;“表示”的宾语一般是表明情感态度或者实施言语行为的动词,可以称之为表态类形式动词。表态类形式动词的成员和功能值得作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