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学与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的演进

2021-11-29王彦明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虞山春秋钱谦益

■王彦明

在钱谦益家族引领下,虞山诗派形成了绵延百余年的《春秋》学传统。一方面,他们从《春秋》的研阅实践出发,构建通经汲古的经学传统,造就了虞山诗学的“学人气象”;另一方面,基于《春秋》兼具经、史的特性,他们重视史书修撰,倡导诗以存史,构建杜甫的“诗史”典范。同时,“隐而微”的《春秋》笔法,本就带有“存史”“写心”双重意蕴,他们借径李商隐以学杜甫,将心灵感悟包裹在重重典故、意象之下,“隐迷”诗风的背后透示出高超的“写心艺术”。经学、史学、诗学圆融的《春秋》学体系,不仅为虞山诗学提供了活水源头,也助益于清代考据学传统的生成和诗学思想的演进。

虞山诗派是以江苏常熟(又称虞山)为中心的区域性诗歌流派,与云间派、娄东派并称江南三大诗派。它以钱谦益为宗主,以冯班、冯舒、钱陆灿、钱曾、严熊、瞿式耜等为辅翼,以王应奎、赵执信等为后劲,发端于晚明,至康熙、乾隆年间绵延不息,在明季清初诗学演进中居重要地位。罗时进称其“气局之大,承传之久,影响之巨,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最后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1](P135)。这也引起了学界的充分关注,诸如何振球、罗时进、李茀民、赵炜等人的研究①,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虞山诗派的发展进程、诗学思想及理论分歧,殊具启发意义。虞山诗派推崇学有本源,倡导由经入史、兼及子集的诗学进路,带有明显的“学人气度”[1](P135)。在钱谦益家族(以下简称钱氏家族)引领示范下,家族、姻亲、师友等多重因素钩锁连环,自明嘉靖至清康熙,虞山诗派形成了绵延130余年的《春秋》学传统。遗憾的是,学术界或因他们无《春秋》学著述传世,除孙之梅、严志雄等少数学者在考察钱谦益诗学理论、经学思想时偶有涉猎外②,尚有诸多待发之覆。因此,钩沉虞山诗派《春秋》学的生成,并结合其学术思想和创作实践,剖解虞山诗学的生成、内蕴,揭示它对明季清初学术传统和诗学思想的影响,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虞山诗派《春秋》学的生成

区域学术文化传统的生成,往往由地方望族引领示范,而家学传统亦多发轫于族中先哲的成功实践,且经数代传承不息。虞山诗派的《春秋》学传统亦复如是。盖此诗派作为专有名词使用,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单学傅的《海虞诗话》。然细究之,崇祯十五年(1642)钱谦益所作《虞山诗约序》,已透示出虞山诗人群体创作倾向的生成。因此,以钱谦益所属虞山钱氏为中心,探寻虞山诗派的《春秋》学传统,是符合历史实情的。

虞山钱氏源出吴越,宋末元初始迁常熟。它由外迁异姓成长为虞山望族,得益于以《春秋》中第的家学传统,此发端于钱谦益曾祖钱体仁。体仁(1509—1574),字长卿,“通经史,习书法”,极重庭训,尝“延请名师宿儒,自为除舍,朝夕上食,如事家大人”[2](P155)。长子钱顺时诞生时,卜者称“鸲鹆来巢,书于《春秋》,生儿当以《春秋》举”[2](P159)。体仁遵其言,延师以《春秋》教之。钱顺时“不踰年辄熟烂”[2](P159),嘉靖三十八年(1559)“会试举《春秋》第一”[3](P1634)。次子钱顺德亦幼习之,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春秋》成进士。顺时子钱世扬幼承父叔之教,习《春秋》。钱谦益称:“家世授胡氏《春秋》,训故充栋。先君网罗放失,搜逖疑互。老师宿儒,穷老尽气,莫知原本者,莫不泝流穷源,了若指掌。”[2](P739)钱世扬曾著“《春秋说》十卷”[2](P744),可惜不存;又“采剟正史中异闻奇事,可以耸见闻、资劝戒者”[4](P1493),撰《古史谈苑》三十六卷,以寓“《春秋》之志”[3](P1637)。世扬子钱谦益承家学,万历三十八年(1610)以《春秋》中式。《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进士序齿录》载钱谦益“治《春秋》”[5],惜后半残缺。《明神宗实录》载是年闰三月初四,“授一甲第一名韩敬为修撰,二名马之骐、三名钱谦益俱编修”[6],知廷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他晚年亦以《春秋》教诸子孙,如去世前半年所作《病榻消寒杂咏》其六云:“稚孙仍读鲁《春秋》,蠹简还从屋角搜。”[4](P640)所谓“三传《春秋》推武库,一门簪笏俨灵光”[3](P341),称《春秋》为钱氏家学,殆不为过。

钱谦益本支祖孙三进士,自然成为虞山钱氏翘楚。旁系宗亲钦羡之余,颇有追慕之意。如钱时俊撰有《春秋胡传翼》,钱谦益称是书为“胡氏功臣”,“导明经者之先路”[7](P104)。时俊子钱裔肃,万历四十三年(1615),“以《春秋》举顺天”[4](P1148)。裔肃子钱曾,随钱谦益习《春秋》,“予昔侍牧翁于云上轩,晨夕伏承绪言,每叹此书(按:指《春王正月考》)绝佳,问津知涂,幸免冥行摘埴,皆先生之训也”[8](P68)。其《读书敏求记》中,对《春秋经传集解》、陆淳《春秋微旨》、赵汸《春秋师说》等皆有题跋,概见浸染之深。虞山诗派另一成员钱陆灿,曾手批《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今藏国家图书馆。该本钤有“陆灿”“湘灵”等印。后附嘉庆二十三年四月李兆洛《跋钱湘灵先生批左传》,光绪辛卯正月,义州李葆恂又跋之,足见诸人珍爱之情。康熙三十一年(1692),钱陆灿批校明金陵抱青阁十乘楼刻本《增补春秋左传杜林合注》,钤“钱陆灿印”诸印,乃其八十一岁装订、八十二岁以后续笔的第四阅本。[9]

由钱谦益一支至虞山诗派,《春秋》学已成蔓延之势,这又得益于钱世扬的科举教育。钱世扬举业多舛,退而筑吹藜阁授《春秋》,虞山子弟多随之学。声名较显著者有:(1)翁应祥、翁宪祥兄弟。翁应祥,字兆吉,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有《杭州集》《云朔集》《苜蓿斋集》《归田集》行世”[10]。钱谦益《赠翁朔州兆吉二首》自注云:“朔州为先夫子高足弟子。吹藜阁,先夫子授经处也。”[3](P341)翁宪祥,字兆隆,万历二十七年《春秋》房进士,房主邹德溥,会试“三甲五十六名”[11]。兆隆子汉麐以《春秋》举崇祯壬午(1642)进士,著《春秋备要》三十卷,“以胡《传》为主,亦节录《左氏》以明事之本末”[12](P254),钱谦益称“得《春秋》之深者”[2](P435)。(2)何允澄、何允泓兄弟。此二人“皆执经于先夫子”,其中何允澄“少授《春秋》,经传疑互,能通晓大义”[2](P768)。(3)瞿纯仁。瞿纯仁幼随钱世扬习《春秋》,与钱谦益结拂水文社,称“吾往从尊府先生授《春秋》,见子之长与书案等耳”[3](P1373)。(4)许儁。许儁“授《春秋》于先宫保,为入室弟子”[4](P1053)。他以文、武二经教子,“文经除《尔雅》,加《家语》、胡氏传为十四”[4](P1053),子士柔举天启壬戌(1622)进士。故晚明虞山《春秋》学之盛,钱世扬功不可没。他与张尚友分门授徒,称“吴中治《春秋》者,皆名为两家弟子”[3](P1539),不无自得之意。

虞山以《春秋》传家者,尚有冯班、冯舒家族和严熊家族。冯班、冯舒曾亲炙钱谦益,其父冯复京撰《六家物名疏》,“其所采集自六经、正史以至诸子百家、稗官小说,与夫谶纬、医卜、天文、历数诸书,无不搜引连类”[13](P30)。其中,引《春秋》者17部。冯班亦视《春秋》为家庭教育之典范。他认为,一家之是非标准,当以孔子为准衡,“孔子之是非,乃千古不易之道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部《春秋》不过如此”[14](P20)。在《家戒》中,他反复强调《春秋》的教化之功,如称:“朱子云:‘《公羊》《穀梁》善说道理’。今之读《春秋》者,可不知道理乎!”[14](P123)虞山严氏家族,亦视《春秋》为家学。严讷以《诗经》举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亦精研《春秋》,著有“《春秋国华》等书”[10]。故自讷孙严栻始,此家族便转向《春秋》。崇祯三年(1630),栻携五岁子严熊应举,崇祯七年(1634),以《春秋》成进士[15]。故严熊《贡院局中限韵》云:“数卷堆胸空岁月,一经传世有《春秋》。”句末自注:“崇祯甲戌(1634),先君以《春秋》捷南宫,今惇儿亦习是经,五试棘围矣。”[16](P125)严熊身经国变,落寞里居,以耕读教子为乐,冀望子孙绍继家风。其子严惇六岁就外傅,习《春秋》,严熊每以祖业相期。如《除夕怀惇儿在燕》称严惇“六岁就外傅,法祖诲颇勤”,自注云:“先君以《春秋》发科,惇儿亦习是经。”[16](P159)《怀惇儿在燕》又云:“循环天运如周复,法祖麟经六岁传。”句末注曰:“先府君以《春秋》举前庚午(1630)乡试,惇儿幼习是经,今年庚午(1690),以法祖期之也。”[16](P158)在此六十年间,他们饱经沧桑,然《春秋》传统从未断绝。

可以说,由嘉靖三十八年(1559)钱顺时“会试举《春秋》第一”,至康熙二十九年(1690)严熊以《春秋》教子,此130余年恰为虞山诗派的鼎盛期。由钱氏开创的《春秋》学传统,蔓延至冯氏、严氏、翁氏、何氏、瞿式、许氏等虞山望族。称《春秋》为虞山诗派学养之源,殆不为过。

二、《春秋》学与通经汲古的学术传统

虞山诗派虽有“学人”“诗人”之异,然“学人”乃“诗人”之本,“学人气度”是其典型特征。他们基于《春秋》学的研阅实践,确立了通经汲古的学术传统,为“学人气度”的养成提供了活水源头。

明代《春秋》科,专取《春秋胡氏传》。故此诗派之《春秋》学,多发端于《胡氏传》。如钱谦益自称:“仆家世授《春秋》,儿时习胡《传》,粗通句读。”[4](P1316)以《胡氏传》为基础,衍生出的《春秋》类科举著述,亦为研习重心。举其大者,则有:(1)邹德溥的《春秋匡解》。邹德溥乃江右理学名家邹守益之孙,其《春秋匡解》,“专拟《春秋》合题,每题拟一破题,下引胡传作注,又讲究作文之法”,四库馆臣一度疑为“坊刻伪托”。[12](P248)钱谦益儿时,钱世扬“授以《匡解》一编”,曰:“此安成邹汝光先生所删定也。”后来,钱谦益“乡、会二试,以先生之书得俊”。[3](P876)(2)赵恒的《春秋录疑》。是书“本胡氏《传》而敷衍其意,专为科举而设。故经文可为试题者,每条各于讲义之末,总括二语,如制艺之破题。其合题亦附于后,标所以互勘对举之意”[12](P247)。钱谦益在父亲指导下研习之,如其在《与严正开书》中称:“犹记儿时,先宫保授以《春秋录疑》,训之曰:‘此晋江赵恒夫先生所著也。’”[4](P1318)

然而,由于事涉晚明党争,中第者功名亦多不显。他们优游林下,家富藏书,精于赏鉴,诸如钱谦益之绛云楼、钱曾之述古堂等,享誉江南。毛晋汲古阁之典藏刊刻,亦有盛名。彼此商讨旧学,腹笥益博,识见亦精。他们省思明代《春秋》学现状,批驳虚浮学风。如钱谦益认为,唐代“舍传以求经”,肇开凿空好新之习,学者“入主出奴,三传皆茫无质的,而《春秋》之大义益晦”。[4](P1316)至明,此风愈演愈烈,尤以明初熊过《春秋明志录》和明中叶季本《春秋私考》为重。关于《春秋明志录》,钱谦益称:“本朝富顺熊过有《春秋明志录》,援据该博,而于彭山李氏杜撰不根之说,亦有取焉,则亦好新说之过也。”[4](P1316)四库馆臣亦称是书“凿空立说”“出于臆断”“意造事迹”[12](P231)。至若季本的《春秋私考》,钱谦益跋云:“近代之经学,凿空杜撰,纰缪不经,未有甚于季本者也。本著《春秋私考》,于惠公仲子则曰隐公之母;盗杀郑三卿则曰戍虎牢之诸侯使刺客杀之。此何异于中风病鬼,而世儒犹传道之,不亦悲乎!”[3](P1753-1754)据史言,鲁桓公生母系仲子,鲁隐公生母为声子。凡此史实之误,盖起季氏于九原,亦不容置喙。四库馆臣阴承之,如“《春秋私考》提要”称:“本不信三传,故释经处谬戾不可胜举。如言惠公仲子非桓公之母……未有于二千余年之后,杜撰事迹,以改易旧文者。盖讲学家之恣横,至明代而极矣。”[12](P246-247)无论是所举例证,抑或对明代“杜撰事迹”“恣横”学风之批驳,显然受钱谦益影响。

为力纠明代《春秋》学虚浮之弊,他们倡导“据传以通经,据经以订传”[4](P1317)的学术路径,着意构建通经汲古的虞山之学。钱谦益在为毛晋所刻《十三经注疏》序中说:“《十三经》之有传注、笺解、义疏也,肇于汉、晋,粹于唐,而是正于宋。”[3](P850)由宋代之王安石、朱熹,至明代之王守仁,经学数变,“熙宁中,王介甫凭借一家之学,创为新义,而经学一变。淳熙中,朱元晦折衷诸儒之学,集为传注,而经学再变”[3](P850),“自儒林道学之术分歧于儒家,而古学一变,自江门、姚江之学侧出于经术,而古学再变”[4](P850)。其结果却是每况愈下,“经学之熄也,降而为经义;道学之偷也,流而为俗学”[3](P851),“于是乎封蔀之以制科之帖括,沦乱之以剽贼之词章,举世胥变为俗学,而江河之流不可复返矣”[4](P851)。辁材小儒嗤点六经,呰毁三传,“生心而害政,作政而害事,学术蛊坏,世道偏颇”[3](P851),经学与大明国运并衰,甚有亡国之虞,唯通经汲古、反经明教以挽之,“诚欲正人心,必自反经始;诚欲反经,必自正经学始”[3](P851)。正人心之要在“反经”,“正经学”之途在越宋明而归汉唐。他以杜预为例释云:“学者之治经也,必以汉人为宗主,如杜预所谓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餍而饫之,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抉擿异同,疏通凝滞。汉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几圣贤之门仞可窥,儒先之钤键可得也。”[3](P1706)受钱谦益影响,虞山诗人多能潜心问学,青灯黄卷,终老不辍。如冯班称:“虞山多诗人,以读书博闻者为宗,情动于中,形于外,未尝不学古人也……东涧老人亡来,流风未泯,作者间出。”从钱曾《读书敏求记》、毛晋《隐湖题跋》以及冯舒、冯班、钱陆灿诸人的古籍评点来看,冯班所言不虚。就诗法言,“读书”“学识”便为重中之重。如冯班云:“余不能教人作诗,然喜劝人读书。有一分学识,便有一分文章。但得古今十分贯穿,自然才力百倍。相识中多有天性自能诗者,然学问不深,往往使才不尽。”[14](P53)

虞山诗人不唯口头倡导,亦付诸躬行。这不仅成就了虞山诗学的“学人气度”,且对清代学术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人论及清代考据学,每归功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殊不知虞山诗派已先发其端绪。如清初考据大家阎若璩从考据学的立场出发,称:“博而能精,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仅仅得三人焉,曰钱牧斋宗伯也,顾亭林处士也,及先生(按:指黄宗羲)而三。”[17](P133)又《与戴唐器》云:“弟此等考证辨析,在古人中亦属绝学,不论今人……生平所心摹手追者,钱也、顾也、黄也。”[17](P178)在阎若璩看来,钱谦益俨然成为清代考证学的“头号宗师”[18](P59)。且此三人中,黄宗羲曾亲炙牧斋,为绛云楼之常客。钱谦益殁后,黄宗羲作《八哀诗·钱宗伯牧斋》,称:“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以考据精审著称的四库馆臣,诋钱谦益“颠倒贤奸,彝良泯绝”“颠倒是非,黑白混淆”。然而,他们所撰《春秋》类提要,承袭牧斋处颇夥,更遑论他书了。又如近世著名学者梁启超称:“(清)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所独占……考证学盛于江南。”[19](P4015)若就缘起而言,盖滥觞于钱谦益。如钱氏所撰《楞严经疏解蒙钞》,“总算是佛典注释里头一部好书”[19](P8977)。

可以说,虞山诗派基于《春秋》的研读实践,反思明代虚浮之风,确立了通经汲古、反经明教的虞山之学。这不仅养成了他们的学者气象,也有助于清代考据学传统的生成。钱仲联云:“虞山诗派,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者也。”[20](P1)洵为确论。

三、诗史圆融的诗学实践

从通经汲古的经学传统出发,虞山诗派倡导由经入史、下及子集的诗学进路。他们以经为权、度,以史为轻重、长短,所谓:“经犹权也,史则衡之有轻重也。经犹度也,史则尺之有长短也。”[4](P679-680)由经入史,是儒者养成之蹊径,亦为学者必经之途程。盖“古之学者,自童丱之始,《十三经》之文,画以岁月,期于默记。又推之于迁、固、范晔之书,基本既立,而后遍观历代之史,参于秦、汉以来之子书,古今撰定之集录,犹舟之有柁,而后可以涉川也,犹称之有衡,而后可以辨物也。”[3](P1115)如此一来,“经术既熟,然后从事于子史典志之学,泛览博采,皆还而中其章程,櫽其绳墨”[3](P853),于是“儒者之道大备”,出而为名卿大夫,以效国家之用。钱陆灿亦云:“先经后史,下逮诸子百家,源流井井。”[21]

在此观照视阈下,虞山诗派颇重史学。如,钱谦益甫中进士便授职翰林院,天启年间又参与纂修《神宗实录》,得阅内府秘藏。降清后,充《明史》副总裁。他每以“旧史氏”“旧史官”“野史氏”自称,史官是他颇为看重的身份标识。他以深沉的史官意识,秉承实录原则,探寻“信史”的撰修路径,提出了以国史为经,以野史、家乘为纬的总体理念,强调“开国之功宜录”“革除之节宜录”“抗节之贤当录”“理学之贤当录”[3](P1854)的撰述内容,倡导“讨论贯穿,先理长编事略之属”[2](P491)的编撰方法。明亡后,他的修史之愿更加强烈。顺治二年(1645),他上疏福王朱由崧,愿仿司马光之先例,“即家开局”[22](P12)。建文朝史事沉晦不彰,他深以为愧:“祖宗功德,泯灭于余一人之手,魂魄私憾,宁有穷乎?”[4](P683)在此重史、存史意识驱动下,虞山诗派的修史实践颇值得关注。就国史言,钱谦益在明亡前已完成了《国初群雄事略》《太祖实录辨证》等史著。明亡后,他又网罗明代史料,撰修明史,惜书未成而毁于绛云楼之火。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钱陆灿、严熊等人纂修《(康熙)常熟县志》,又参与编修《江南通志》。严熊《漫兴二十六首次钱遵王韵》其十七称:“三钱鸡笔绍《春秋》,谁卧元龙百尺楼。宋史繁芜唐史谬,纷纷未数万毛牛。”句末注曰:“去夏,同湘灵修《常熟县志》,秋冬之交,与修《江南通志》,今皆告成。”[16](P126)此乃区域之史。再如,钱谦益撰有《牧斋晚年家乘文》,钱陆灿撰有《河阳钱氏家谱略》,载录虞山钱氏源流,此乃家族之史。由国史至区域史再至家族史,虞山诗派修史重史颇得后人赞誉。如素以气节著称的黄道周,就义前对友人说:“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4](P687)这透显出虞山诗派修史风习在晚明清初之影响。

虞山诗派的重史意识,表现在诗学层面,便是诗史意识的高扬。他们秉持“六经皆史”的理念,称:“六经,史之宗统也。六经之中皆有史,不独《春秋》三传也。”[4](P1310)《诗经》不仅是先秦诗歌总集,更有载录历史之用。由先秦时期“诗”“史”混一,至三代以后“诗”“史”分途,二者间的血脉因缘从未中断。故而,钱谦益将观照目光转向了两晋诗学,称:“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而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曹之《赠白马》,阮之《咏怀》,刘之《扶风》,张之《七哀》,千古之兴亡升降,感叹悲愤,皆于诗发之。驯至于少陵,而诗中之史大备,天下称之曰诗史。”[4](P800)从崇祯六年(1633)至康熙三年(1664),在此三十余年间,钱谦益倾尽半生精力,发掘杜诗的“诗史”价值,著成《钱注杜诗》,终为杜氏功臣。是书的最大特色,乃在“诗史互证”。陈寅恪曰:“牧斋之注杜,尤注意诗史一点,在此之前,能以杜诗与唐史互相参证,如牧斋所为之详尽者,尚未之见也。”[23](P993)由晚唐孟棨首次拈出,经钱谦益阐释发明,杜诗的“诗史”价值遂大彰于天下。钱谦益自称“凿开鸿蒙,手洗日月”[24](P4),不无自得之意。

如此一来,便顺理成章地确立了杜甫在虞山诗学中的典范地位,尊杜也成为其主导面向。如,陈璧《集唐》云:“看到明皇天宝后,尤于老杜意偏长。”[25](P47)至钱陆灿,更是声称“诗,非杜弗学也,亦誓不杜不止”,其批点杜集,至有六七遍者。如,上海图书馆藏有其批点《杜工部集》,以《钱注杜诗》为底本,钤有“钱陆灿之印”“调运斋”等印,于钱笺或依或否或补,每有发明。康熙三十三年(1694)十月,钱陆灿参与了“每月于花时晴日祀子美”的浣花会。康熙四十五年(1706),钱陆灿去世近十年后,又得以在浣花会中陪祀杜甫。同时,虞山诗人以“诗史”之笔,载录了晚明清初波诡云谲的历史变局。如,钱谦益、钱曾、陈璧等人作百韵长诗,哀悼常熟籍南明殉难英雄瞿式耜,“直摩少陵之垒”[26](P205)。又如,钱谦益所作百余首《后秋兴》组诗,“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之绝大著作也”[23](P1169)。

在此“诗史”观念下,诗歌显然承担着记录历史的重要职责。孔子删《诗》、作《春秋》,同为存史。钱谦益称:“《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4](P800)以《诗经》代表的诗学传统,与《尚书》《春秋》的史学传统交相融汇,诗歌也就担负着存史、续史之功。后人对前代诗歌的整理,也就隐含着借“删诗”以“定史”的深层意蕴。这为董理明代诗歌奠定了理论基础。天启初年,钱谦益受程嘉燧“《中州》之诗,亦金源之史”启发,“撰次国朝诗集几三十家”[4](P678),未几罢去。入清后,钱谦益重理旧业。顺治五年(1648)岁暮,钱谦益至金陵拜谒遗民领袖林古度,见架上残帙,怆然发出“可怜野史亭前叟,掇拾残丛话甲申”[4](P41)的感慨。此中有凄凉,有悔恨,更有以元好问自励,为存明诗而矢志不渝。顺治六年(1649),钱谦益狱解还乡,书亦脱稿。几经权衡,他将原定之“国朝诗集”易名“列朝诗集”,交付毛晋刊行。次年,绛云楼火,钱谦益毕生珍藏毁之一炬,幸是书先付梓而脱烛龙之厄。该书选录明代诗人1832家,尤重网罗底层文士之作,庶可实现了“存诗”“定史”的初衷。此外,冯舒亦如钱谦益般,仿《中州集》之例,编《怀旧集》,收录同邑23位友人之作,但书甲子,不书清廷年号。其后王应奎苦心搜访二十年,仿《中州集》《列朝诗集》之例,“以诗存人也,而亦以人存诗”[27](P652),选录清代常熟诗人182家1888首诗,系以小传,编著《海虞诗苑》。道光年间,虞山著名藏书家瞿绍基进一步网罗放佚,编成《海虞诗苑续编》。二书前后相继,已然勾勒出虞山诗派的发展谱系,成为保留地方诗歌文献的力作。

四、“微而彰”的写心艺术

纵览明代诗学之演进,堪称“师古”“师心”的争衡史。在阳明心学和性灵诗学的双重激荡下,“师心”渐成晚明诗学的主调。虞山诗学上承公安三袁、汤显祖,从复古派的禁锢中破茧而出。钱谦益“灵心”“世运”“学问”三位一体的诗学体系,堪称虞山诗学总纲。故虞山诗学重学问,重史,亦重写心。由此出发,《春秋》俨然成为“治心”之书。如,冯舒《代泉州刺史重刻心史序》云:“《春秋》者,治心之书也。孔子以匹夫操衮钺,无其事,无其时,而乱臣贼子惧惧者。何惧?以心也……心与事判然为两强,而比焉,非《春秋》也。”[13](P92)“心”“事”不可剖判为二,存史与写心亦应圆融如一。

《春秋》之“治心”,盖通过历史事件的隐晦书写,传达政治、道德判断,尤以杜预的“三体五例”说为著。他在《春秋序》中,称孔子修《春秋》,“发传之体有三”:一曰“发凡正例”,二曰“新意变例”,三曰“归趣非例”。此谓之“三体”,盖就《春秋》的书法原则而言。其后,杜预又拈出“五例”: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汙”,五曰“惩恶而劝善”。[28](P3700-3703)“三体五例”的共同特征是借用隐晦性的修辞手法和“引事比类”的托喻系统,阐释《春秋》的道德劝诫和政治旨趣,“存史”与“写心”兼重。对此,虞山诗人至为熟谙。如钱谦益对孟子的“《诗》亡然后《春秋》作”下一转语,称:“今将曰《春秋》亡而后《诗》作也。”[4](P914)实着眼于“《诗》《春秋》之大指,明王道、扶世运”,表彰“尊周攘夷”的《春秋》微旨。这显然与《春秋胡氏传》“多存托讽时事之心”[29](P255)相关。钱谦益认为,孔子作《春秋》,“考正国史,刊正君臣华夏之大经大法”[4](P817),本就蕴含“尊周攘夷”之意。成书于北宋末年的《胡氏传》,维护以华夏为主体的大一统思想,恰与明朝建极、结束蒙元“夷族”之统治暗合,故受明廷眷顾。入清后,虞山诗人遭逢清朝“夷族”统治,面临文化认同之巨变。他们极力宣扬《春秋》之“攘夷”,不仅为反清志士提供了思想、舆论支撑,更通过隐晦性的笔法抒写内心感触,构建出独特的“明遗民性诗学”。[30](P23-84)

虞山诗人发掘杜甫“诗史”价值时,已然注意到杜诗“微言大义”背后的写心艺术。钱谦益笺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称:“‘身退’以下四句,一篇讽谕之意,总见于此。”[24](P278)他着重剖解杜诗微旨,实与杜预以“三体五例”释《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将写心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李商隐。李氏“当南北水火,中外箝结,若喑而欲言也,若魇而求寤也,不得不纡曲其指,诞谩其辞,婉娈托寄,隐谜连比”[4](P704)。钱龙惕亦曰:“义山成名于文宗开成之年,仕于武、宣之际。其时南北水火,牛李恩怨。义山浮沉下僚而实被钩党之祸,故其诗抑扬怨诽,呼愤抑塞。”[31]发之于诗,迂曲隐迷。故王安石称:“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唯义山一人而已。”[32](P399)元代诗人亦“惩西江学杜之弊,往往跻义山,祧少陵”[4](P703)。借径李商隐以学杜甫,成为虞山诗派的一大诗学取向。如石林道源云:“吾以为义山之诗,推原其志义,可以鼓吹少陵。”[4](P704)钱龙惕亦称李商隐“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升少陵之堂而入其室矣”[33](P216)。他们慨于“无人作郑笺”的诗史遗憾,在钱谦益推动下,石林道源、钱龙惕等勾隐探赜,开启了清代李义山诗笺注之热潮。诸如冯班、冯舒、钱良择等人,也都以诗学李商隐著称。

虞山诗人大多经历明清鼎革,面临清初严酷的文化监控,其身世遭迹、心理感触,与杜甫遭逢安史之乱、李商隐在牛李党争中“若喑而欲言也,若魇而求寤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发之于诗,他们不得不把诗心包裹在重重典故之下,如严熊所云:“诗文一道,故事中须再加故事,意思中须再加意思。”[34](P139)形成了以“隐迷”为主的创作倾向。进退失据的钱谦益,堪称此风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颇为自嘲地辩解道,晚年诗文“用事奥僻”,盖因“苦畏”“苦贫”,“苦畏之病,仆所独也;苦贫之病,众所同也”。[4](P1366)对于“苦畏”,钱谦益释曰:“昔者夫子作《春秋》,度秦至汉,始著竹帛。以《公羊》三世考之,则立于定、哀之日也……始犹托寄微词,旋复钩牵隐语。”[4](P1365)“志而婉,微而昭”的“《春秋》遗法”[3](P1122),“隐而微”的修辞指向,实为“显而著”的诗人之心。如,《胡致果诗序》明确写道:“《春秋》有变例,定、哀多微词。史之大义,未尝不主于微也。二《雅》之变,至于‘赫赫宗周’,‘瞻乌爰止’,《诗》之立言,未尝不著也。扬之而著,非著也;抑之而微,非微也。著与微,修词之枝叶,而非作诗之本原也。”[4](P801)诚然,在钱谦益的诗学体系中,作诗之本原为灵心、世运、学问,“变例”“微词”属修辞技巧和表达策略,也是彰显诗心的媒介。

虞山诗人以其广博的知识储备,调动多重修辞策略,将诗人之心包裹在重重“隐迷”之下,形成了独特的写心艺术。其大者有四。一曰纪年。中国古代主要有年号、干支、太岁等三种纪年方式,每当易代之际,作者多借年号之书写,暗寓政治倾向。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末云:“晋元兴三年岁次阏逢,于时天子蒙尘,人百其忧。”[35](P272)“阏逢”系太岁纪年,干支为“甲”,即元兴三年(404)。元兴二年(403)十二月,桓玄纂晋自立桓楚,年号永始。故元兴三年亦为永始二年。慧远此书,实尊晋而抑桓楚,故被钱谦益誉为《春秋》笔法,“书晋元兴三年,黜永始,并黜太亨也,此一字书法也”[4](P1428)。同样,虞山诗人入清后多不书清朝年号,以干支、太岁代之。此中微意,与慧远如出一辙。二曰夷地风物。出于“尊周攘夷”之笔法,他们借夷地名物、掌故、风俗代指清朝。细而剖之,则有夷语音译类,如“地更区脱徒为尔,天改撑犂可耐他”之“区脱”“撑犂”;有夷族音乐类,如“白翎雀断海青过,蜀魄啼如来路何”,分别指元代教坊乐《白翎雀曲》和女真新声《海青拏天鹅》。再如夷族风俗之“诈马”“只孙”,夷族名物之肃慎、骆驼,皆于文外见深意。三曰星象。观星象以通天人,本为史家职责。他们“仰占俯视,以佐时政,步变擿微,通洞密至,采祸福之原,睹成败之势”[36](P3214),因星象之变异而谏言献谟,补察时政。钱谦益以史官自命,其内心隐忧亦多借星象明之。据初步统计,《初学集》《有学集》收录诗歌,借用星象者400余处。诸如“招摇”“梗河”“玄戈”“旄头”“狼星”等象征胡汉战争的星象构成星象群,隐喻军事政局变动,寄寓反清复明志。然而,对虞山诗派“廋辞隐语”内蕴的发掘,却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在钱氏家族的带动下,虞山诗派拥有绵延百余年的《春秋》学传统。他们基于自身的学术实践,构建通经汲古之学,造就了虞山诗学的学人气度,有助于清代考据传统的生成。他们秉持由经入史、兼及子集的诗学进路,倡导诗史圆融,建构杜甫的“诗史”典范,并通过史书编撰和诗文创作付诸实践。基于“隐而微”的《春秋》大义,他们借径李商隐以学杜甫,以“隐迷”之笔抒写明清之际的心灵感触,体现出较为高超的写心艺术。可以说,虞山诗学重学问、重史、写心,与《春秋》学传统有着天然联系,对清代的学术传统和诗学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注释:

①关于虞山诗派的形成、演变及其诗学思想,参见:何振球《论虞山诗派的形成、发展及诗论》(《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罗时进《清代虞山诗派的创作气局》(《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清初虞山派诗学观分歧及其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李茀民《清虞山诗派诗论研究》(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赵炜《明末清初虞山诗学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②参见:孙之梅《钱谦益与明末清初文学(增订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严志雄《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中华书局2019年版),吴海兰《钱谦益经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探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虞山春秋钱谦益
虞山行
朋友,请随我来游虞山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钱谦益墓志铭初探
吟咏常熟虞山的古诗研究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