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应用
2021-11-29李扬雎胜勇单清曹子佳
李扬 雎胜勇 单清 曹子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是近年来卫生行业的重要工作,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对公卫事件防控投入显著增多,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化技术也日新月异。结合突发公卫事件处置的特性,采取适宜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
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过程中对信息化的需求
(一)医患沟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由于政府应急响应和医院管控措施,客观上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直接进入医院、进入病房与医务人员当面沟通,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1];处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恐惧,医患之间直接沟通的时间也明显缩短;医方参与沟通的医务人员水平、能力限制也会影响医患沟通质量[2]。因此,在特殊时期,不见面沟通、标准化沟通等问题需要通过非传统的信息化手段解决。
(二) 技术储备与技术应用
由于早期对不明原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认知不充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前沿性技术培训传播不到位等因素,加上大型医院临床医护人员的专科化发展越来越细化,势必带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技术储备不足,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技术、院感防护技术、专业救治技术等[3]。技术储备不足将造成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中产生负面效应。
(三)物资管理和高效利用
目前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多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发生性和医疗救治技术上的专业性,对应对疾病诊疗的药品、耗材、防护用品、生命救援类设备等势必带来管理压力,一方面是全院现有物资储备量究竟如何与是否充足,另一方面是物资的利用是否高效,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的前提下,需要强大的管理能力支撑[4-5]。
(四)多渠道信息传递
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期间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以制订决策意见[5]。对于医院而言,一方面需要统一数据来源并获取及时、准确的数据,另一方面也需要应对多部门、不同口径的数据上报需求。如果仍局限于单个信息系统甚至手工数据统计,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也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二、 当前针对关键问题所采取的主要信息化技术
(一)专业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统一管理
目前有多种专业的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平台在用,如传染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分析系统、卫生应急管理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库等,已在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疾控中心使用,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目前主要采用急诊管理系统实现基本信息管理或采用相关信息上报系统与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信息系统对接。专业平台建设重点解决了信息传递问题和数据统计分析需求[7-8]。在突发公共卫生额事件应急处置和防控过程中,可迅速采集和整合相关数据信息,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二)“互联网+医疗”技术缩短医患距离
近年来红遍大江南北的“互联网+医疗”技术,既为患者提供了在线咨询、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一般医疗需求,也为医院之间打通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查房等技术壁垒,为高水平、先进医学诊疗服务技术的迅速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9]。本次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过程中,不少医院采用“互联网+医疗”技术面向患者提供不见面医疗服务,解决了医患不见面沟通问题。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利用前期建立的“江苏健康通”互联网医院综合监管平台,组织全省各医院开展线上咨询活动和线上疫情感染风险自测,全国各地也采用该技术用于本次疫情的多学科会诊甚至是远程指导湖北救治医院现场救治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10]。
(三)异构业务系统集成解决数据互通问题
当今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各类用于医疗服务各环节的专业软件不断涌现,其开发语言、数据架构各不相同,导致多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工作较为困难。[11]近年来各大医院开展数据治理工作,采用信息集成平台技术解决各异构业务系统的数据集成问题,除解决业务运行外,也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过程中所需要业务数据的快速、准确提取。此外,多个省份也要求本次疫情定点收治医院实时上传患者病历资料,通过信息集成平台也可短时间内满足该技术需求。
(四)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实现科学预警
“信息沟通”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承担着信息收集、分析、传递、发布与反馈等重要功能。近年来,各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陆续建立覆盖全省大中型医院的数据中心,直接抽取采集各医院诊疗数据,并用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和预警[12]。同时,部分卫生健康委员会也采用信息化手段接入医院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相关信息系统,搭建统一应急医疗资源系统管理平台,在应急处置过程中便于迅速调集各种医疗资源。大数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重点提升了顶层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五)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实现精准施治
近年来国产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成熟,临床应用领域已逐步从影像专业发展到病理、检验、临床专业。本次疫情期间,人工智能辅助影像诊断在患者的临床判断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如联影、腾讯等公司均推出了相应的产品,供各大医院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手术在外科领域也蓬勃发展,国产手术机器人设备也逐步走向成熟。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为解决卫生应急过程中的专业技术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帮助。
(六)“5G”技术的应用提升数据传输效能
“5G”技术为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信息技术。利用“5G”部署快、低延时、高安全等技术优势,结合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混合现实等技术,可迅速为突发公共卫生发生地提供远程、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与指导,目前已在个别区域开始使用[13]。本次疫情期间,武汉部分大型医院已采用该技术运用于患者的救治、学术的交流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已利用“5G”下的混合现实技术,对患者病灶发展情况进行精准研判,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5G”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必将在突发公卫防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展望
(一)物联网与无人设备技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技术目前已逐步进入人民生活之中。在本次疫情期间,也有利用物联网与无人设备技术开展防疫工作的案例,如无接触配送的实现,无人巡检应急防疫、医疗废物定位管理等。未来在云计算与“5G”环境的支撑下,物联网与无人设备技术将会更加蓬勃发展,在医疗技术应用、物资管理、环境状态监控、院感防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卫生信息互通与共享
目前,用于应急响应和管理的信息集成度还较低,各地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标准化问题尚难以统一,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随着党和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以上问题终将逐一克服,区域间、行业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将解决。更大范围和更加精准的医疗信息归集必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带来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三)人工智能技术与决策支持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仍在医技诊断、手术操作等领域应用,但仍未深度参与医疗行为和应急响应措施的决策过程[14]。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计算机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疗风险过程模拟、疫苗研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损害评估、干预措施决策、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决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选择信息化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结合选择应急响应需求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应急处置的辅助手段,在选择信息技术时必须首先考虑到自身的业务实施和管理情况。因此,信息技术的选择首先要符合自身业务开展需要和技术应用的稳定性。此外,先进的技术必然带来投入的巨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也有时间的紧迫要求,因此,在信息技术利用时也要同步考虑其是否能快速部署,是否成本适当,是否可重复利用或者回收等。
(二)照顾不同事件的实际需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种类较多,需要制订个性化的处置方案,此外地区和人群的差异性也导致事件处置方式与结果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的事件响应过程中,需要个性化选择不同的信息化技术。目前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的信息技术多集中于重大疾病的防控,在群发意外伤害事件处置、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恐怖袭击事件处置等方面涉及不多。在处置各种公共卫生事件时,必须考虑到事件的差异性和实际需求,选择利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三)注重平战结合的早期投入与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突然性需要应急响应的迅速应对和快速处置,如在前期未提前引入所需要的信息化技术,在实际过程中难以快速、成熟投入使用。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应在平时有计划地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信息化技术的投入与建设,并提前做好演练与试用,方可在战时发挥信息化的作用[15]。
(四)注意投入与效果评价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过度的投入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在相关信息化投入时,需要评价到其产生的效果,包括对数据提取的精准性、管理决策的高效性、医患沟通的有效性、技术培训的便利性等,避免无效或低效投入。
信息技术作为横跨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技术革命的重点内容,已经并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各行各业的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也必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走向精准、高效,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