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价值探索
2021-11-29冯东飞曹逢春
冯东飞,曹逢春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在思想领域方面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动力思想,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价值,彰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价值,有利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
一、人类精神动力价值
“精神”(spirit)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一般意义而言,“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唯物主义通常将其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主要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其他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1]显然,这里讲的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一个哲学范畴,这一视角所谈论的精神问题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它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个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除了物质现象之外所有现象都归结为精神现象。
同时,相对于物质生活而言,人类精神生活所特有的目的性、无限超越性等特质,决定了精神的力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比物质的力量更为重要。这正如拿破仑曾指出的:“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来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2]人类发展事实表明了,我们的感性世界、现实世界中处处留下了人类精神活动足迹,人类精神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
进一步来说,人类精神绝非是铁板一块,其内在结构极为复杂,有着不同层次的精神诉求。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学说等。这说明了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分层次的,有本能欲望、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信仰等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其中,本能欲望的精神需求主要是指人类在满足其最基本的吃穿住等需求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兴趣爱好的精神需求主要是指人类在满足自身求知欲、创造欲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理想信念信仰的精神需求主要是指人类在追求理想、信仰和信念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正是由于人类精神需求的多层次性,从而决定了人类的精神动力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此,沈根华指出:“精神动力既包括由理想信念信仰激发的深层精神动力,又包括由兴趣爱好激发的中层精神动力,还包括由本能欲望激发的表层精神动力。”[3]其中表层精神动力主要是指由本能欲望等精神因素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推动作用;中层精神动力主要是指由兴趣爱好等精神因素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推动作用;深层精神动力主要是由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影响作用。
深层精神动力,即由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因素产生的动力作用。相对于表层精神动力、中层精神动力,深层精神动力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深远而持久的精神动力支持,它事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深层精神动力可以概括为“四力论”,即精神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精神引领力
引领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一般多用于人类社会。与汉语中“引领”相对应西文中“guidance”是指“guiding or being guided;leadership;direction”,[4]它相当于汉语中的引导、领导、指导等含义,在西方人的习惯用语中“guidance”也具有引领的含义。根据考证,关于引领力一词具体含义,目前仍未见有相关的《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辞书》等工具书中给予了明确论述。我们认为:所谓引领力,就是在指点、引导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力量,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牵引作用,并决定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来说,所谓的精神引领力,主要是指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要素在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指点、引导过程中所产生推动作用,它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导向性、引导性的作用,以保证人类社会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例如,古代中国的“厚德载物”“舍生取义”“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等价值观,为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精神引领力。近代西方国家在新教伦理精神和资本主义精神引领下,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精神创造力
创造力(creativity),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我们认为,所谓的精神创造力是指人类在精神活动过程中能够超越特定物质条件的束缚,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观念世界里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的过程。它为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例如,古代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使得古代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近代以来,由于中国长期处在保守、迂腐、闭关锁国等思想的束缚下,使得近代中国丧失了向前发展的精神创造力,最终使得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代西方国家一直崇尚科学精神,为西方国家近代自然科学创新型成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促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精神凝聚力
关于凝聚力最初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内在结构中分子、原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推动力量。后来引申为文化学、社会学等概念,凝聚力在社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一般来说,一个社会共同体发展状况与其内在的凝聚力是息息相关的,内在凝聚力愈强,社会发展就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人类社会就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反之,凝聚力愈弱,社会就处于停滞或甚至出现倒退状况。我们认为:所谓精神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对不同个体精神力量求同存异的基础上,集聚形成群体共同的价值目标取向,以形成群体共同的精神向心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汇聚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例如,在古代中国,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等民本思想,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它在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凝聚作用,有利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汇聚成强大的民众力量。在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鼓舞下,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中,汇聚成强大精神凝聚力,使得资本主义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精神战斗力
所谓精神战斗力,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力量在改造现实世界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它是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重要表现,它使得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到处都留下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足迹。例如,在古代中国,曾经涌现出一大批有责任、有担当的仁人志士们肩负起了民族振兴的重担,为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了闻名于世的中华文明,使得古代中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产生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为改变希腊罗马时代社会现实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呈现出强大的精神战斗力,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新教理论精神和资本主义精神,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概而言之,由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因素所产生的深层精神动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集中体现为,精神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它作为一种深层精神动力,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其主要表现为精神引领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形成,使得人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真正地掌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而绝不会迷失方向,它引领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精神引领力。
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明确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绝不会自动走向灭亡的,要彻底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5]419这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引领下,列宁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化,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现实。从此,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淀形成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引领力下,使得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引领下,使中华民族走向富起来。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上产生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诚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7]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推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精神引领力,以保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创造力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保持旺盛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对此,马克思曾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马克思晚年关于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过程中孕育产生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实践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建设相结合过程中,以列宁为代表的苏共中央集体领导,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其次,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组织竞赛,彰显广大人民群众独创精神。对此,列宁曾指出:“现在当社会主义政府执政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组织竞赛。”[9]再次,列宁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了:“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实行的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10]这为推动当时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创造力,使得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可惜这一政策在苏联后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没有能够真正地延续下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产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创新型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注入强大的精神创造力。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创造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彰显的科技创新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他认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11]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彰显了全面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他认为:“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12]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凝聚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凝聚了世界各国的无产者共同联合起来,为实现整个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懈奋斗。尤其是有利于把世界各国无产者的力量联合在一起,为共同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集聚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这为后来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汇聚了强大的民众力量。
列宁从当时整个世界历史的实际情况,对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列宁又进一步地指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正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凝聚了俄国人民以及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积极投身于苏维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之中,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列宁为代表的苏共集体领导就凝聚广大民众力量有着独到见解,这为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汇聚了强大的民众力量。他认为:“我们的力量主要源泉,在于工人很自觉、很英勇,始终得到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我们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我们党的苏维埃政权把当前的一切困难和任务公开告诉劳动群众,善于向群众说明为什么一个时期要用全力抓住苏维埃工作的某一方面,善于发挥群众的热情、积极性和英勇精神,把非凡的革命精力集中在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上面。”[1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凝聚广大民众的力量也有着独特见解。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14]在这里,毛泽东强调指出只有全体人民团结协作,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中国革命才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其中,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精神凝聚力。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汇聚了强大的民众力量。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集聚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之中。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这两个字出现了145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两字一共出现203次。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更具有凝聚力。步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弘扬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路线,坚持不懈地践行党的初心与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5]这充分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接地气,更有利于凝聚十四亿人民的磅礴力量,铸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前进动力。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战斗力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以来,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上多次强调指出理论变革现实世界的重要性。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9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精神战斗作用。
列宁认为:“共产主义是我们的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正是从这个理想得到最强烈的斗争动力。”[16]这就是说,正是由于以列宁为代表的苏共中央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指导下,使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呈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最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社会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产生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正是由于在这些不同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得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也正是由于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变革现实世界伟大作用推动下,使得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战斗力。这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家基辛格评论:毛泽东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华民族富起来,习近平将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7]一个国外政治家从中立的视角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作用进行高度评价,更具有说服力,这一评价更能够彰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变革现实世界中的伟大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动力价值,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价值,这不仅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还有利于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