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礼述略
2021-11-29罗伽禄
罗伽禄
(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 抚州 344000)
在王安石家族中卓有成就者,首当是王安石,其次则应是王安礼,但对于王安礼的研究甚少。可以说,开展对王安礼的研究是研究王安石的有益补充。时值王安石诞辰1 000周年之际,本文就王安礼的生平、兄弟关系、文字创作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1 王安礼的生平
王安礼,字和甫,王安石的弟弟。《东都事略》卷七十九《王安礼传》载:王安礼“再知扬州,改永兴军、太原府。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宋史·王安礼传》载:(绍圣)“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痺,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1]7464《宋会要辑稿·礼四一》载:“资政殿学士,充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王安礼,三年九月。”《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载:“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王安礼,三年九月,赠右光禄大夫。”从这几则材料看,王安礼在绍圣三年(1096)九月去世,而在同月被赠官。由此而推算,他当出生于景祐二年(1035)。
王安礼“幼性慧,六岁能属文”,父亲王益在宝元二年(1039)二月去世,此时他年仅5岁。嘉祐六年(1061),王安礼进士及第,年仅27岁。王安礼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才华横溢。《东都事略》卷七十九《王安礼传》载:“安礼姿貌魁伟,有口辨,尝以经纶自任,而阔略细谨。”及第之后,王安礼开始步入仕途,任莘县(今山东省)主簿。嘉祐八年(1063)八月辛巳,母亲吴氏于京师去世。丁母忧,他离开了莘县主簿之位。治平三年(1066),王安礼服丧期满,赴任池州司户参军,王安石写有《闻和甫补池掾》诗。不久,因唐介的举荐,改任并州总管司管勾机宜文字。王安石在《寄和甫》有“闻道并州九月寒”,说明王安礼九月已在并州。
唐介离任后,接任的是王素。王安礼与王素关系也不错,在王安礼留存极少的诗中就有一首为王素庆生的诗《上王端明生日》:“梦帝资良辅,生申协圣期。妙龄谈国体,初筮得家规。侃侃当官色,循循待士辞。法官曾触佞,谏纸讵容私。外历蕃宣久,归参待从宜。政声虽召杜,学术本皋夔。”诗中对于王素大加赞美,将他比作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又把他比作贤臣皋陶、夔,足见他们的关系不错。熙宁三年(1070)七月,吕公弼改任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出知太原府。次年四月,吕公弼调任郑州知州,刘庠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太原府。而他们任职太原时,王安礼均为他们的幕僚,管勾机宜文字,与他们关系都很融洽。在公务交往中,吕公弼发现了王安礼的才能,将他荐之于朝,受到神宗的召见,正当神宗想重用安礼时,却遭到时为宰相王安石的推辞。熙宁五年(1072)正月王安礼改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九载:“己酉,试校书郎王安礼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安礼先掌河东机宜,吕公弼荐于朝,谓材堪大用,代还,召对称意,欲遂加竣摧,兄安石辞之,乃有是命。”
在太原任职时期,王安礼与自己的下属关系也不错,田昼就是其中之一。田昼,字承君,阳翟(今属河南)人。为枢密使田况的侄子。《宋史》对他略有介绍:“昼字承君,阳翟人。枢密使况之从子,以任为校书郎。调磁州录事参军。知西河县,有善政,民其德之。议论慨慷,有前辈风。”[1]10959此中说的“前辈风”,指的正是田况。田况举进士,补江陵府(今属湖北)推官,官至枢密使,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在嘉祐八年(1063)去世,谥号“宣简”。田昼在王安礼幕府有十五年之久,与王安礼关系较密。田昼生于嘉祐四年(1059),比王安礼小了二十多岁,两人是忘年交。南宋楼钥在《王魏公文集序》里说:“田承君昼,天下士也。……在公幕府,至十有五年。”[2]98提及田昼,就绕不开王安礼,提及王安礼也绕不开田昼,可见他们之间交谊之深。田昼在王安礼去世后,写下了《王安礼行状》及《祭王和甫文》。在祭文里田昼回忆了王安礼的一生,也回忆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谓情深义重。正如南宋大臣、学者楼钥为王安礼著《王魏公文集序》所说:“公在幕府,至十有五年。微公不足以致此客,微承君不足以入公之幕也。”又说:“昌黎有曰,‘知其客可以信其主,知其主可以信其客。’公之贤足以表千古,承君之言可以信后世。”[2]98-99
熙宁五年(1072)五月受命编修《三路义勇条贯》,七年(1074)二月,王安礼再次升迁,为馆阁校勘。熙宁八年(1075)十二月至元丰二年(1079)六月,王安礼先后任润州、湖州(今属浙江)知州及开封府判官。元丰二年七月,直集贤院兼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这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张方平等许多重臣出手相救都效果不佳,形势已是“众危之,莫敢正言者”,此时王安礼却出手相救。神宗、李定都劝其保全自己不要出手施救。张璪对他的出手相救更是“忿然作色”。但王安礼对他们的建议不理会,仍力劝神宗放过苏轼。也正是王安礼等人的极力营救,苏轼“其后狱果缓,卒薄其罪”,得到从轻发落。
元丰三年(1079)春,任知制诰;七月,知开封府。王安礼开封府上任不久,即有皇室宗亲赵仲騑诉案,即便是皇帝出面干预,王安礼也要追他的责,罚他的俸禄。开封有告富家逆谋之状,王安礼查明真相,予人清白,再查明诬告者,绳之以法。这一案件处理得漂亮,得到世人夸赞,被记载在宋代郑克《折狱龟鉴·核奸》卷六中,作为断案的典范。开封府积压了数以万计的案件,王安礼不畏权贵,顶住压力,认真剖析案情,秉公执法,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把积案审理完,受到皇帝的嘉奖,官升一级。《宋史》中的《王安礼传》载: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1]7464
元丰五年(1082)四月,王安礼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载:“壬子。知开封府王安礼言三院狱空。诏送史馆,安礼迁一官。”
王安礼还勇于建言、善于建言。有一年,皇帝几次失去了皇子,太史说那是因为民间的墓地离京城太近了,不利皇家的后代。皇帝急下诏要求迁坟。而墓地有坟数十万座,众人为之震动。“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皇帝听其言,停止了这荒唐之举。元丰四年(1081),宋与西夏交战,正当“王师问罪夏国”时,泾、原承受梁同上奏叶康直饷米腐烂不可食,令神宗大为光火,要宰杀叶康直。王安礼认为不可听梁同一面之词,坚持要查明事实,再作判决。真相查明之后,“出康直于狱,复其使事”。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卷八引用刘挚的话来称赞王安礼“在神宗朝为左丞,数敢论事,少屈于王、蔡,一时翕然推重”。
元丰五年(1082)四月,王安礼被任命为尚书右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载:“壬子。知开封府王安礼言三院狱空。诏送史馆,安礼迁一官。”“甲戌。翰林学士、承议郎蒲宗孟为中大夫、守尚书左丞,翰林学士、朝奉郎王安礼为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不久王安礼又改任尚书左丞。
王安礼在生活方面也有被人诟病的软肋,即“狎游无度”,加之为人刚毅耿直,勇于直言,公正处事,自然有得罪人之处,免不了有人弹劾他。张汝贤就是弹劾者之一,也正是由于他的弹劾,王安礼去左丞职,求外任。元丰七年(1084)七月,张汝贤连上《分析王安礼陈乞奏》《再分析王安礼陈乞奏》[2]23-26。在《分析王安礼陈乞奏》中张汝贤指出:“况安礼素行贪秽,所至狼藉,名在儒馆,则日出游于淫舍。”接着列举出王安礼之罪,如:在湖、润州与娼女共政,在其兄安国“丧假仅满,呼妓燕饮,嬉笑自若”,又“结四方豪富”“东南大姓”“特以贿交”等。另一则是应皇帝诏分析他所奏的“王珪、王安礼陈乞子侄差遣,法许用例奏钞”。遂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此外,满中行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上《劾王安礼奏》[2]191,奏章里指出了王安礼的三条罪状,盼望皇帝议罪。
元丰七年(1084)七月,王安礼出知江宁。次年三月,赵煦继位,是为哲宗。新皇登基,推恩天下,王安礼也得到了官爵财货的赏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三载:“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王安礼寊衣、金带、银、帛有差。”又载:“知江宁府王安礼为资政殿学士。”元祐元年(1086)四月,皇帝下诏王安礼移知青州。此时王安石在江宁去世,于是王安礼辞而不就。办完丧事后的十一月,朝廷任命他为扬州知州。而扬州之任不久,朝廷又将他派往成都府任职,他以身体有病不能远任为由推辞,最终没有赴任。《王安礼传》:“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
在青州任上,王安礼被岺象求、杨康国、刘唐老等人弹劾。岺象求在元祐五年(1091)十月向朝廷连上《论王安礼贪恣不法状》三则,王安礼因此被免去青州之职。岺象求对朝廷处理王安礼仍不满意,要求更严厉处理。十二月,杨康国上《弹劾王安礼奏》说:“勘会新知青州,资政殿学士王存与安礼同是谢绛之婿,窃恐将下本州体量,必是顾情盖庇,蒙昧朝廷。”[2]72次年正月,杨康国上《再弹王安礼奏》。王安礼因青州事,调任蔡州,接着又被调任舒州。元祐六年(1092)二月,岺象求上《论王安礼劄子》《又论王安礼劄子》,要求将王安礼放归田里,还应追究其监司的职责。刘唐老在元祐六年(1092)正月上《乞将监司所按王安礼事迹明白旅行奏》,要求“按王安礼事迹明白旅行,以正朝廷之纪纲,以肃官吏之贪秽”[2]218。其实这已是新旧两党之间的政治斗争。王安礼也因此而失去了资政殿学士的头衔,但仍知舒州,不久“复资政殿学士”。在元祐七年(1092)十月,王安礼已知宣州。之后,又恢复了他端明殿学士衔。哲宗时期重新起用变法派人士,欲恢复新法,实行新政,以章惇为相,王安礼的起用自然在其列。绍圣二年(1095)王安礼知太原府,次年(1096)因病逝于任上。
2 王安礼的诗词创作
楼钥《王魏公文集序》说:“公之五世孙直显谟阁厚之编次遗文,属钥为序。”由此也可见,在裔孙王厚之编辑之前,王安礼的文集是没有被编定的。今存王安礼作品集《王魏公集》,初编有20卷,现存8卷,为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
2.1 王安礼诗
王安礼不以诗词名世。今王安礼存诗43首。从内容看,王安礼诗大致可分为赠答、纪事和抒怀三大类。其中以赠答诗居多,其次为纪事诗,再次为抒怀诗。
2.1.1 赠答诗
《常州寄吕进之五言一首》:
峨峨霍邱上,可以望九州。衮衮蔡河底,日夜无停留。子与山水近,官冗亦少休。登高望我居,寄书托东舟。非唯慰我思,亦以解子忧。我欲问子讯,冰泥塞邗沟。又欲识子处,东山岂高邱。惜哉所处异,会合宁易求。何时春风来,从我繁台游[3]247。
这是一首五言长诗。王安石在嘉祐二年(1057)四月任常州知州,王安礼随往,写下了这首诗。吕进之是他的一位朋友,正在远方任职。诗写霍邱山,写蔡河,为写思念友人作铺垫,两人分处异地,但期待与友人相见的那一天。王安礼期待的是与友人其乐融融的相游,因此全诗写思友,却没有那种沉闷的气象,而是充满憧憬的较为欢快的意境。
王安礼与同僚关系不差,一些同僚离别时,他也往往以诗相送,如《送别范希声》云:
驿吏闯晓鼓,仆夫乐晨征。叙别何草草,君今千里行。捧檄近京国,拜亲还洛城。层峦望太行,慷慨无俗情。嗟我寔僚友,追攀劳至诚。赠言岂无意,爱子智虑明。抱才太华高,视利鸿毛轻。世路有夷险,君行常直清。朝廷正博采,幕府讵久撄。少别勉自爱,他年看名卿[3]248。
这首诗从内容看,他的并州同僚友人范希声要回洛阳,临别之时王安礼写诗相送。诗中写出了对友人离别行千里的惜别之情,赞美了他的才华与品行,也表达王安礼对友人殷殷嘱托与期待。在并州期间,王安礼与同僚感情深厚,范希声是一位,而君重也是其中的一位,他写有《赠别君重安抚太尉》,这首诗是王安礼在与君重离别时写的送别诗。王安礼又写有《寄君重安抚太尉》,回忆了在并州与君重愉快的同僚经历。王安礼还为一些朋友赴任写诗相送,如《送吕陶赴阙》赞美了吕陶才识与政绩。吕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人,仁宗皇祐年间进士。再如《送卢大雅赴阙》《送子玉赴阙》《送吴殿中知景陵》《七言一章则别吴兴太守中父学士兄》《谨赋五言一章赠别致政太师》等,在这些送友人上任诗中,王安礼均称赞友人才华,并送上美好祝愿。
王安礼也有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诗并赠友人。如《过王整状元墓寄薛唐卿郎中》:“始任监州便殒身,我来临奠重悲君。一名曾冠千人榜,三尺翻如百姓坟。古木带风号晚照,野花和雨泣秋云。贤侯若为刊碑碣,乞取东床内翰文。”[3]253王整字子齐,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状元。年近50中得状元,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殿中丞、提点河北刑狱等。而薛唐卿的生平事迹不得详知。王整虽然贵为状元,但“三尺翻如百姓坟”,睹墓思人,只有泪两行,“野花和雨泣秋云”,悲切之情跃然纸上。
王安礼还写有四首同题诗《清明日赐宴琼林苑奉酬宫使太师相公》赠宫使太师。一首律诗写的是琼林宴,琼林苑景色之美,宴会档次之高,受邀者之荣幸,以至于久久不愿离去,希望时光慢点消退,“鱼钥恩留方锡劝,柳边迟日莫相催”。其他三首绝句写于宴会之后,多言并州之事。此时他还写有《琼林苑赐燕饯别留守太尉辄继元韵》,这首诗重在写留守太尉的政绩。王安礼除了与政界的朋友多有交往外,还与佛道之人有交谊,如他有诗《赠道光法师》。此外,他还有贺友人生日诗如《上王端明生日》,挽词如《中父礼院学士挽词》《王夫人挽词》。
2.1.2 纪事诗
纪事诗在王安礼诗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些诗多写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或物什,如宴饮、出游、夜值等。
王安礼作为一名官员,参加各类的宴饮是常事,其间常赋诗送友人。如《次韵仆射相公侍燕集英长句》:“御沼环流瑞景长,集英宫殿紫宸旁。香随银漏留春色,花压琼筵斗日光。仙乐缓调瞻凤扆,天人高拱对龙章。皇家多庆千官喜,万岁声中献一觞。”[3]251这些诗多描写歌舞升平的景象,歌颂帝王、朝廷之事,也有描写自己心境心情的诗,如《春日即席有题》:“早是天涯多病客,可堪春末少年时。风流任使花王笑,欢乐除非酒伯知。荆岫定为郊社器,渭川终作帝王师。琅玕未实烟空老,不恨年来紫凤饥。”[3]251与《次韵仆射相公侍燕集英长句》不同,这首诗多了一份伤感与无奈。
王安礼还有纪游诗,如《游集禧中元东轩分题得东字》:“策马从仙子,探春游帝宫。爱此高尚志,开轩池水东。鸭绿漾残日,树碧留清风。生我潇洒思,超然尘世中。”[3]247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这一天主要是祭祖、礼亡魂。集禧观原名会灵观,供奉着三山五岳的神灵,是东京的大观,宋仁宗时毁于大火,后重建改名集禧观。这首诗虽然是大家游观后的戏作,但描绘了观中之景,表达了超然物外的心情。再如《题灵壁兰皋张氏园亭》:“池塘脉脉春泉动,亭馆阴阴夏木凉。砌叶乱风摇月色,檐枝留雪宿年芳。四时气象谁长见,一夜追游我太忙。从此与君携酒后,梦魂应不隔沧浪。”[3]250张氏园在灵壁兰皋,这是作者在游园后题写在园中亭子里的一首诗,描写了园中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表达作者向往之情。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三月应张氏之子张硕之邀写下了《灵璧张氏园亭记》一文,对于园亭进行了一番描写:“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2]408读王安礼诗,品苏轼文,都能感受到园亭之美,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王安礼虽是位官员,但也有文人的浪漫,会在雨中与友人登古寺,赏寺景,且诗兴盎然,援笔赋诗,如《丙寅九月二十日同蒋颖叔从长干雨中登高座寺诗》云:
弭节萧帝寺,驱车成子冈。莽卉翳涂泥,霖雨沾衣裳。跻攀踰百寻,险滑步寸量。生公不可见,雨花空此堂。当时听说法,神鬼久已藏。烟云渺无穷,凄风来我旁。山川万邑屋,所见未毫芒。驾言吾将归,重劳徒御将。迟明羲与和,宇宙观暄旸。安行凌太虚,旷朗观八荒[3]248。
这首诗写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高座寺位于今南京雨花台,是一座晋朝名刹,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初名甘露寺,历代高僧辈出,是人们乐游之地。王安礼与蒋颖叔(之奇)冒雨从长干巷登高座寺,诗中写寺之历史悠久,写自己游历的情形,也写所见、所听与所感。
《恭和御制上元观灯》:“銮舆清晓出瑶台,羽卫瞻迎扇影开。凤阙张灯天上坐,鸡林献曲海边来。修文可笑秦无策,能赋休夸楚有才。星汉末斜钧乐阕,君王宣示万年杯。”[3]253这首诗写于元丰五年(1082)。上元日晚上,皇帝带着满朝文武大臣上街观灯,感受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世象。王安礼的纪游诗还有《和踏青》《游齐山》等。
在王安礼笔下,也有写物什的诗,如《酒罩》:“妙绝因心匠,华堂此集英。轻尘避绿蚁,密影占香琼。醉有陶彭泽,狂如阮步兵。瓮头篱菊下,弃掷任纵横。”[3]248这首诗写的是日常用具酒罩。开篇写造罩之术高超,随即写饮酒场地之华丽及饮酒者都是各路精英。表达了王安礼希望摆脱藩篱的束缚,希望过上陶渊明、阮籍那样的自由生活。
王安礼还有两首《宿直》诗。其一:“天上春风水外寒,琉璃瓦湿月团团。千门纳钥尘飞远,一夕联文火禁宽。人想柝声来睥睨,鸟惊花影堕栏干。少陵老去唯便静,此地优容欲报难。”其二:“烛泪漼漼罢赋诗,幅巾乘兴步东西。银河逼夜光芒堕,玉宇参天次第迷。稍梦荆江三里鹄,忽惊汉殿五时鸡。平生出处无心较,亦似庄周万物齐。”[3]250
宿直是宋代翰林学士的值夜班制度,值单日称宿直,连日值称儤直。宿直多是一人值班,往往比较孤独难熬。王安礼的这两首诗写得细腻,第一首诗写的是夜里值班的“静”。如果说第一首写的是室外,那么第二首写的就是室内了。写烛,写梦,写鸡鸣,写感受,自己与万物相融相齐。而王安石也写有一首同主题的诗,叫《夜直》。诗云:“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这首诗被认为是政治抒情诗,表面写的春色夜景,实则写的是自己政治上的追求与抱负。一人夜里值班,翦翦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春景,激起了作者思想上的波澜,使其夜里不能成眠。兄弟两人的思绪不一样,所写出的内容也不一样。
在王安礼的纪事诗中,也有关注民生的诗,如《曲院输麦二十二韵呈开父》。这首长诗把农民与官人(我)作对比进行描写,农民顶着六月炎日辛辛苦苦地耕作,所收获的粮食送给官府去偿官债,而官人坐华堂。他说:“爱民一心劳,慰我百忧遣。谁人坐华堂,玉簟罗婉娈。清樽近美竹,冰纨依素扇。贤愚定劳逸,贵贱天所绾。”[3]248官员过着轻松闲适的生活,而不知农民的辛苦,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深切的同情。王安礼的纪事诗还有《捧香人》《梦长》等。
2.1.3 咏怀诗
王安礼还有几首咏怀诗,如《昔日》:“昔日登名级,天街是胜游。昔日初得志,潘鬓未惊秋。逸驭乘风远,迁莺出谷幽。琼林颁宴处,楼殿彩云浮。”[3]247这首诗通过忆事而抒发感情,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与不懈追求的精神。再如《鸿鹄诗》写的是鸿鹄之志,也是诗人之志;《春日感怀》“春色正浓人未老,掷觞飞笔好追随”[3]254,写的是人生如春日,正值人生好年华,当好好地干番事业。
纵观王安礼的这些诗,可以看到他的诗清新明快,通俗易懂。如“天上春风水外寒,琉璃瓦湿月团团”,寒湿之气似乎向读者袭来,静境突现在读者的眼前。而“池塘脉脉春泉动,亭馆阴阴夏木凉”,春夏之景跃然纸上,春意勃勃,夏意凉凉。又如《为爱》:“为爱诗家景,分题昼幕褰。寒生洞庭石,翠滴华峰莲。刷羽天门过,潜鳞海窟眠。未饶元白辈,争购百金传。”[3]249这是一首评画诗,作者以文字为工具作画,特别是中间“寒生洞庭石,翠滴华峰莲。刷羽天门过,潜鳞海窟眠”,寥寥二十字把画显现于读者眼前。又如“春色正浓人未老,掷觞飞笔好追随”“何时春风来,从我繁台游”“一名曾冠千人榜,三尺翻如百姓坟”,等等,都是通俗易懂的句子,但又形象生动。
王安礼的诗善于韵律与用典。如“深沉智虑三冬学,磊落胸怀万卷书”“古木带风号晚照,野花和雨泣秋云”。这些都是较为经典的韵律工整之作。王安礼还善于用典,如“醉有陶彭泽,狂如阮步兵”“平生出处无心较,亦似庄周万物齐”“赋比相如已绝伦,即论才识又名臣”“行看致主唐虞术,与笑淄川典学人”“犹胜海上客,逐臭了平生”“深沉智虑三冬学,磊落胸怀万卷书”,等等。
2.2 王安礼词
王安礼还善词,他的《王魏公集》收录了《西江月》一首。全词如下:
梅好惟嫌淡竚,天教薄与胭脂。真妃初出凤凰池。酒入琼姬半醉。东阁诗情易动,南楼玉管休吹。北人浑作杏花疑。惟有青枝不似[3]254。
这是首写梅的词,开篇即点出梅之澹泞的性格,梅有天然之美,无须胭脂等去修饰,接着以出浴的杨贵妃、半醉的仙女琼姬作比,对梅花拟人化。如果说上阙是从视觉上写梅,那么下阙就是从听觉上写梅,动情的诗、好听的管都不如梅花,北方人看似杏花,但青枝不似。这首词写得形神兼备,令人赏心悦目。王安石善写梅,有两首著名的咏梅诗:《梅》与《红梅》。后者云:“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4]《西江月》词后两句与《红梅》诗的后两句颇为相似。
唐圭章主编的《全宋词》中收录了王安礼另外3首词,即《万年欢·雅出群芳》《潇湘忆故人慢·薰风微动》《点绛唇·春睡腾腾》,可见王安礼也是位写词的高手。《万年欢·雅出群芳》写梅,不仅写花,还写果,写出了冬天里的梅雅出群芳,充满生机与希望。《潇湘忆故人慢·薰风微动》是一首忆人词,格调清新明快。《点绛唇·春睡腾腾》是一首小令,写的是女子思远人,词风婉约。
3 王安礼的散文创作
王安礼的文章主要见于《王魏公集》及今人编纂的《全宋文》,有320多篇。这些文章一类是公文式的应用文,如代拟的诏、制、诰等;还有一类写人、事、物的,如书、记、启等,属文学作品类。
公文类如《赐夏国主诏》:
朕以尔膺受封爵,世为藩臣,职贡之修,岁时无怠,朝廷待遇,恩礼加隆。顷以权强,敢行废辱,达于予听,良用震惊。常令边州,就往移问,居而不报,继犯疆陲。王师徂征,盖讨有罪,义存拯患,非获已焉。今者遣使造廷,辞礼恭顺,仍闻国政,悉复故常。朕心释然,深所嘉纳,巳诫边吏,无辄出兵。尔其遵守先盟,愈励臣节,永绥宠禄,庸副眷怀[3]257。
这是一篇代拟的给夏国主的诏书,即以皇帝的口吻说事。诏书指出了宋夏战争发生的经过,而引发战争发生的原因是西夏国罔顾朝廷恩礼加隆,继犯疆陲。在夏主动求和之后,宋皇帝释然,不计前过,深所嘉纳,接受和谈,无须出兵。诏书把大宋皇帝写得有礼有节,有理有据,字里行间替皇帝自我赞美了一番。全文基本为四字句,短而有力。诏是一种程式化的公文,有规范的写作格式与写作规律。
《言时政札子》是一篇王安礼向皇帝分析时政的奏书。本文从彗星出现这一特异天象说起,提出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建议:“伏愿陛下察观亲近之行,使无以济其私;杜群枉之门,使得以归于直。省不急之改作,纾弗胜之力役。凡可弛以利民者,一切罢之。则善言可以退舍,美意可以延年,复见于今日矣。”[3]297因为是对皇帝的劝勉,所以话很委婉,要皇帝节制近臣,让权力回归台省,不要着急改制等。
王安礼的文章,流传下来的绝大多数是公文,散文类除书、启外,仅见《高唐县学记》一篇记文,全文约400字,是为高唐县(今属山东省)兴县学而写的一篇记。时在嘉祐六年(1061),万伟来为高唐县令,发现学校废久,教化不张。次年,在民众的支持下,他兴县学、建学堂,于是弦诵之声又起,王安礼因事路过高唐县而“闻弦诵之声,低回久之”。作者对于万县令兴教之举很是钦佩,夸赞说:“今万令为百里之政,而兴起弊废,开延诱掖而进之,与士子讲论夫子之道,而不为苟简之见,须迟久之功者,良有以也。”[3]325学堂建成的当年(1061)十一月,作者写下这篇文章。此时的王安礼很年轻,刚入仕途,自然对万县令是羡慕的,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施展才华,能像万县令一样建立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王安礼的文章自古就得到人们称许。南宋初楼钥在《王魏公文集序》里对于王安礼文章有一番评论。首先他同意田昼“踔历骏发,卒归宿于道”的评价,同时还评价王安礼的文章:“制诰温润丰美,得中和之气,而属辞赡洽”。清代《四库全书》在《王魏公集》提要里也称说:“其中内外制草颇典重可观,叙事之文亦具有法度。”总之,历代对于王安礼的文章大多是赞赏有加。今天读其文,亦诚如是。
4 结语
王安礼从早登科、早入仕,自最基层、最小职务做起,官至副相尚书左丞,而后又辗转各地为官,历时四朝,可谓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一生起起落落,既有辉煌的政绩,也有被人诟病的短处。他虽所著诗文散佚严重,难以窥全貌,但从现存的诗文看,其诗文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生活,对当时和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所喜爱和称赞。其现存作品不仅是研究王安礼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参考内容,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