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养生辞赋研究

2021-11-29常先甫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辞赋苏轼

常先甫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宋代是注重修养的时代,奉行“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1]328的信条,宋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较之前代更为超脱、达观、冷静。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苏轼现存的38篇辞赋作品中,浓缩了他的养生文化思想。其中最为乐道的有饮食养生之赋:《服胡麻赋》《后杞菊赋》《菜羹赋》《浊酒有妙理赋》《酒子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哲理养生之辞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滟滪堆赋》《沉香山子赋》等;神养赋:《快哉此风赋》《酒隐赋》《和归去来兮辞》《归来引》《黄泥坂词》《清溪词》《醉翁操》等;环境养生之赋:《天庆观乳泉赋》《秋阳赋》等。当然,苏轼的这些辞赋往往又是多种养生理念的综合。苏轼无论在顺与逆的环境中都能以超尘脱俗的气质,寓意于文学作品中,从而展示其丰富的学术涵养,让人会心一笑的人格魅力,其中苏轼的养生实践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蕴。

一、饮食养生辞赋:再现安贫乐道的气骨

苏轼是古典文坛上几乎全能的奇人,钻研出了不少美食,流传至今。他能在看似寻常的饮食中,找到养生的契机。《服胡麻赋》就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服食胡麻有助寿养生的妙用。苏轼一生得志时少,失意时多。尤其在他困顿之际,生活的艰苦与智慧的闪光,在作品中表现得更加耐人咀嚼。

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新法”产生矛盾,不得已自请外任。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到了密州(山东省诸城)任上。此时的密州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困苦,苏轼也陷入困顿之中,不得不采杞菊以维持生计,并创作了文体赋《后杞菊赋》。之所以命名为《后杞菊赋》,从赋序中得知,是因为唐代的隐士文人陆龟蒙经常以杞菊为食物,并作《杞菊赋》自我解怀。陆龟蒙的《杞菊赋》篇幅不长,是一篇四言诗体赋,也是作者自我解嘲之作。陆龟蒙“沉沦”中的自得与傲骨精神,影响了苏轼。赋序中,苏轼起初对陆龟蒙的做法十分“怀疑”,当他自己日益贫困为一日三餐发愁的时候,深刻领会了陆龟蒙吃杞菊的境界。

在《后杞菊赋》中,苏轼颇为幽默地写道:“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2]2293从衣食无忧沦落到穷困之地,心有不甘,有些许无奈,甚至陷入佛家的令人难以相信的虚幻之境,只能以庄子齐物思想暂且释怀,借古人阴就、陈平、张苍、曹植、何曾、庾杲之、子夏等故事以浇块垒,深受儒道佛思想影响的苏轼,安贫有道,随缘自足,旷达超然。故而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3]981另一位学士张耒又模仿《后杞菊赋》作《杞菊赋》,序中说:“自初得官即不欲仕,而亲老矣,家苦贫,冀升斗之粟以纾其朝夕之急。然到官岁余,困于往来奔走之费,而家之窘迫益甚。向日悲愁叹嗟,自以为无聊,既读(苏子瞻)《后杞菊赋》而后洞然,如先生者犹如是,则余而后可以无叹也。”[2]2296很明显此赋是受苏轼赋的影响而作,更主要的还是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自解超脱姿态,像是向导一般,令其走出自我困扰。

其实,苏轼在密州的困顿远远比不上后来的苦难。政敌把苏轼贬谪到了海南,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即便到了似乎回天乏术之地,苏轼仍然展现了他的风神气骨。绍圣四年(1097),苏轼写了骈体《菜羹赋》等。

苏轼的《黠鼠赋》从一只老鼠装死逃过一劫的故事中,揭示出令人憎恨的宵小鼠辈们的狡黠,令君子防不胜防,似在告诫人们防人之心不可无;《秋阳赋》通过与友人一番争论,得出四季运行乃自然之理,人应当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沉香山子赋》是为弟弟苏辙贺寿而作,继承的是香草美人传统,表达的是君子德馨、善于自处而颐养天年积极生活的思想。苏轼美好的的品德修行与日益持重的精神修为,是后人喜爱他的重要因素。

宋人文赋的杰出代表,乃至后世难以企及的莫过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一直震撼着文坛,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功主要是由于赋作不拘文笔,蕴含宇宙人生的哲理,读之令人品味不尽,遐想无限,在物我的超越中升华心灵,故而可谓神笔。

苏轼喜欢饮酒,因为能忘忧。他的《酒子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浊酒有妙理赋》等,既有对酿酒过程的津津乐道,也有饮酒量数的理性节制,更有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最终达到以苦为乐、乐得逍遥,悠然忘机的达观境界。

二、哲理养生辞赋:超凡的理趣意境

“绿色”本是一个表颜色的单义词,是早在古汉语时期就出现的“绿”的双音节形式,它伴随着汉语双音化的趋势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不断发展演变。“绿色”的语义内涵不断丰富,适用范围日渐广泛。通过对汉语不同阶段有关“绿色”语料,对“绿色”出现的年代、语境进行细致地分析考察,发现“绿色”各义项之间不是简单的引申关系。

苏轼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煞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又似乎参透了人事。然笔锋一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2]1107道尽了人生的意蕴。既将个体融于自然,又有人为万物之灵,超于物我的气势。冲淡平易的语言,展现了不寻常的胸怀与气魄。《栾城先生遗言》云:“子瞻诸文皆有奇气,至《赤壁赋》,仿佛屈原、宋玉之作,汉、唐诸公皆莫及也。”[5]4《唐子西文录》云:“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彷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6]445前后《赤壁赋》皆以非凡的意境和超凡的理趣而赢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尘绝俗,如乘云御风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视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齿牙,亦不足入其灵台丹府也。”[7]1060茅坤《苏文忠公文钞》评:“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8]180《赤壁赋》中化用《庄子》和《楞严经》的语境,也有很多人关注。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云:“读此两赋,胜读《南华》一部。”[9]511

可以看出,此二赋既是苏轼在贬谪期间自我调节心理的抚慰之作,也因为参透之深,意境空灵奇幻,感发旷达今古之思,融合虚实奇妙文字,“赋欲不朽,全在意胜”[10]98,遂成千古绝调。

苏轼在贬谪黄州时,多有自旷意思,“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11]1834,“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11]1832“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饮村酒,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11]1892这也是不得已的,但却能慢慢化解沉重的打击带来的伤痛。然越是在危机和痛苦磨难中,越能对人事领悟得透彻。震古铄今的前后《赤壁赋》就是在这样的遭际下写就的。

这个时候的苏轼连杞菊也吃不到了,他将蔓菁、芦菔、苦荠放在一起水煮,也没有作料,然而却“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2]2332,就地取材,利用好能有的物质条件,自得其乐。他津津有味地叙说烹煮的过程、散发的自然之味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烹饪技术,由此可见苏轼丝毫没有被生活的困难所压倒。“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与?葛天氏之遗民”[2]2332,儒家贫贱不移,安贫乐道的精神,在苏轼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苏轼在《老饕赋》中别开生面地幻想出饕餮盛宴,虽然是游戏之文,但在那极为艰苦的时刻,却是自我慰藉的精神盛宴。苏轼在海南几乎濒临绝境,却以超人的意志力克服了重重困难。“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处之泰然。”(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4]1410着实令人感慨赞叹。

此后便出现了和陶热,这就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倾心和陶拟陶的是苏轼”,“和陶拟陶便是‘抑情自保’的突出体现”,“用以排遣情累,自我镇定,追求个体自由与生命价值。南渡以后,陶渊明普遍成了文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15]493-495可以看出宋人在进与退中的两难处境。苏轼在《扬州到任谢执政启》(元祐七年)中说:“择地而安,本非臣子之达节”,“未归田之须臾,犹思报国之万一”[11]1333,宋人的济世热情是多么强烈。“(轼)愚忠自信,朴学无华。孔融意广才疏,讫无成效;嵇康性褊伤物,频致怨憎。叨逢圣世之休明,未分昔人之忧患。故求散地,以养衰年。终成命之莫回,悼此心之未亮。”“眷此余生,实无他望。老如安国(汉韩安国),既倦北平之迁;蠢比方回(晋郗愔,字方回),终有会稽之请。归依之至,笔舌奚周。”[11]1333(《定州到任谢执政启》元祐八年)“富贵不为至乐,功名非有甚难。乐莫乐于还故乡,难莫难于全大节。历数当今之卿相,或寓他邦;究观自古之忠贤,少有完传。锦衣而夜行者多矣,狐裘而羔袖者有之。”[11]1346(《贺赵大资少保致仕启》)“言之何益,付之清议而已。忧患虽已过,更宜掩口以安晚节也。”[11]1581(《答李方叔》)又时时有急流勇退而自保之念。

三、神养辞赋:诗意般心灵的栖息归隐

宋人的思归之意在北宋后期和南宋时期的士大夫人群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此时党争恶劣循环,士人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既有报国展志之意,又有畏祸忧惧之心。苏轼谪居海南时作了大量和陶诗,表现了苏轼对现实充满希望而又达观的一面。和陶诗中对故土的思恋、故人的眷念、平淡生活的向往,可能是很多在仕途中饱尝辛苦者共同的心声。

在实际电工基础教学中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相反的规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规律,进而达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电阻、电容、电感三个基本元件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时,三个元件的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从而对三个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公式加深记忆。

苏轼贬谪儋州时作《和归去来兮辞》,次韵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道家“无何有之乡为家”[2]130为依托,又有《离骚》中屈原上下求索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坎坷与不得已,最终“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后身盖无疑。”[2]131拜陶渊明为师,精神上有了寄托,让自己的心灵得以安顿。苏轼最终没有像陶渊明那样脱离官场,去过自己欣然向往的田园生活。所以清代学者温汝能评云:“先生以垂老之年迁谪海外,其不昼夜思归者非人情也。故其欲归不得之怀,时时露于言外,此篇情思尤凄恻。”[14]125

硒含量在0.0052~0.0212m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0.0118mg/100g,不同部位含量的平均高低依次为最长背肌肉含量0.0131mg/100g、臀腿肉含量0.0198mg/100g、后腿肉含量0.0128mg/100g、前腿肉含量0.0117mg/100g、颈肩肉含量0.0098mg/100g、胸腹部肉含量0.0054mg/100g。

苏轼守密时,修葺废台,命名为超然台,苏辙、文同、张耒、鲜于侁、李清臣等皆有同题赋作。苏轼在守徐州时,遇大水,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战胜水患,于是建黄楼以庆。苏辙、秦观等皆有同题赋作,既有赞美之意,亦有旷达之情,传为雅谈。吴子良《林下偶谈》卷三云:“(王)德父尝为余言:‘自古享文人之乐者,莫如东坡。在徐州作一黄楼,不自为记,而使弟子由,门人秦太虚为赋,客陈无己为铭,但自袖手为诗而已。有此弟,有此门人,有此客,可以指呼如意,而雄视百代,文人之至乐,孰过于此?’”[16]26文人越加重视追寻生活中的雅趣,寄托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快哉此风赋》仿佛再现苏轼心骛八极,神游万仞逍遥自得的快意;从《归来引》看出苏轼劝慰友人归去的无比羡慕;从《黄泥坂词》可见苏轼与友人尽兴游玩,欣赏美景,大醉后挥毫的潇洒、悠然、超然、旷达;从《醉翁操》想见苏轼徜徉于飞瀑鸣泉的琅琊幽谷,心灵与幽美的旋律臻于化境;从《上清辞》那虚无缥缈的构想,想象苏轼欲乘风归去的欲望。现实中的苏轼没有走向归隐,他的心灵却总在归隐的路上。现实中的苏轼也没有完全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他在锤炼下旷而智慧、旷而自持、旷而有为。他总是能将超尘脱俗的气质,寓意于文学作品中,展现出自我说服的旷达。

四、环境养生辞赋:随缘旷达而得自适

最后,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应当依托作业盒子等应用程序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内容,并借助平台所具备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以此发现学生在知识学习、掌握方面存在的问题。

苏轼的理趣又是将形神、情理结合:“物有畛而理无方,穷天下之辩,不足以尽一物之理。达者寓物以发其辩,则一物之变,可以尽南山之竹。学者观物之极,而游于物之表,则何求而不得。故轮扁行年七十而老于斫轮,庖丁自技而进乎道,由此其选也。”(《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11]2067通过具体事物来说明某种事理。苏轼《滟滪堆赋》通过对人们认为的瞿塘峡口的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的议论,阐发了“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2]1103道家的祸福相倚之理,告诉人们在险恶的环境中,要善于危中求安。《唐宋文醇》卷三八评曰:“以神禹之力,奚难去此江中之石以安行旅?物固有留其患而患小,去其患而患反大者,则其患非患,乃为吾捍患者也。宋患辽,穷国之力以灭辽。辽灭,遂无可以屏金者,遂有北狩、南渡之祸。向使辽在,金固不得越辽而取宋也。轼其有见于此,而托意于滟滪石与?”[12]607虽然这不是原赋本意,但正如老子所说的祸福相倚,此赋认为“患”未必都是坏事,也是富于哲理的。明代陆深《后滟滪赋》序中亦言道:“昔苏公子瞻赋《滟滪》,盖曰江会百川,势易骄逞,不先之以龃龉,尽其快锐,为害斯大。嗟乎!是诚有之。夫当国家丰亨豫大之时,必有风靡波荡之俗,使无正人法家出气力以扞之,则末流有不可救者矣。此公作赋之旨也。”[13]84这种深刻含意的挖掘未必符合原作之本义,却又合乎情理。南宋时薛绂的《滟滪堆赋》立意也很别致。观望之际,“乃知大禹所以浚川而不去此者,匪特以杀水之怒。而四渎之长,江存滟滪,河存砥柱,则圣人之意亦将有所寓焉。”由水和石联想至人的欲望,“人心之危匪石,而人欲之胜甚于水,吾观兹堆,而有感于天则之严,是以忧讲学之怠,而述之于篇。”[2]1107今日为了航运畅通,滟滪堆已被炸去,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是文人笔下那份美好的记忆了。但是苏轼等人辞赋中蕴含的美好养生等哲理,一直都是值得玩味的。

苏轼被贬谪海南儋耳时:“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11]1841在万般艰难之际,只有看得开、放得下,才能得以生存。这种处世精神一直影响到今人,也是苏轼为人们所喜爱的重要原因。此间,苏轼创作了《天庆观乳泉赋》:

吾谪居儋耳,卜筑城南,邻于司命之宫,百井皆咸,而醪醴湩乳,独发于宫中,给吾饮食酒茗之用,盖沛然而无穷。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之我同。汲者未动,夜气方归。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吾三咽而遄返,惧守神之诃讥。却五味以谢六尘,悟一真而失百非。信飞仙之有药,中无主而何依。渺松乔之安在,犹想象于庶几。[2]1220

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取决于流体边界条件的设置。该流体的仿真运用的是Fluent模块,由于仿真时设置的流体状态是在理想状态下。在该阀体中流过的介质选用水,其密度为1000 kg/m3,动力黏度设置为0.001055 kg/ms,公称压力为1.6 MPa,流体进入的阀体是湍流状态,则需要运用k-e模型。入口的速度条件设置为1.5 m/s,出口为自由出口,壁面条件为静止壁面[2-3]。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柳展如论东坡文”条云:“东坡归自海南,遇其甥柳展如,出文一卷示之,曰‘此吾在岭南所作也,甥试次第之。’展如曰‘《天庆观乳泉赋》词意高妙,当在第一。……舅老笔,甥敢优劣邪?’坡叹息以为知言。”[17]26在艰难的生活环境里,苏轼能逸游天地间,探奇揽胜,自持守衡,无哀怨幽忧之意,将细腻的情感在空灵之境与淡泊的心灵接触中交融,生成奇妙文字,既得养生之理,又给人以无限遐思。虽然这是政治漩涡的冲击,近乎无法选择的政治崎岖坎坷之路,但苏轼能迅速顺应环境的变迁,入乡随俗,即便是孤寞独行,也不失一番孤芳自赏,化悲愤于冲淡,以生活气息极浓的乐观态度面对种种不公不平。苏轼的精神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李纲作为爱国将领,在国家处于不稳定的形势面前,所表达的情感亦多为内敛型的。他的《后乳泉赋》乃仿苏轼《天庆观乳泉赋》,表达“优哉游哉,饮水曲肱而枕之,诚可以养愚拙而全吾真” 的独善其身的思想情感[2]1225。

网络b若是接收到RLOC1的数据包,则会被其隧道路由器处理,而其他类型的数据包则会被遗弃,这也就表明网络b只能接收来自网络a的数据包,而向外输送的数据包也只有RLOC1数据包才能通过。反之,网络a同样如此。这两种网络之间的数据转发流程具体如下:

结语:“人生思考和心理状态促成了苏轼的文学杰作,反过来,文学写作也有益于其心理调适”[18]91,苏轼在辞赋中所体现出来的养生,都是对所遭际现实生活的真切反映,尤其是他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三地之时,创作了极富魅力的经典之作。饮食类辞赋中有生活的窘迫,哲理类辞赋中有仕途的几许无奈,神养类辞赋中有归隐不得的矛盾,环境类辞赋中有庙堂与江湖间的颠沛流离,种种这些,俱被苏轼的坚韧与智慧所化解。耕种自济,饮食中找到了乐趣;思想深邃,哲理中韬晦自存;养神自保,著书中追寻桃花源;随缘自适,命寄江湖而宠辱不惊。“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3](《答傅彬老简》)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不单是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与民为善的政举,更在于他在当时政治漩涡中善处逆境而升华心灵的精神品质。在竞争与压力频仍的社会,人们需要从苏轼的养生智慧中汲取养料,调适进取,争取更美好的生活。

猜你喜欢

辞赋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论民国辞赋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苏轼吟诗赴宴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