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的文学表征
——解读理查德·福特的小说《体育记者》
2021-11-29何璐娇
何璐娇
(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理查德•福特(Richard Ford,1944- )是美国当代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体育记者》(The Sportswriter,1986)是福特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被《时代》(Time)杂志评为1986年美国最畅销五部书之一,其续篇《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5)被授予普利策奖和福克纳小说奖。著名南方文学评论家弗莱德•霍布森认为《体育记者》“是一部关于新泽西州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南方的作品,”这是“一部在南方传统下的南方小说”[11]57。他认为福特仍像“南方文艺复兴”作家那样遵循南方的传统思想,试图从不同的截面传达他的地方情结。然而,福特本人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南方’作家,他的故事没有以南方为背景”[8]14。
曾被称为“新福克纳派”的福特另辟蹊径,摈弃了对南方文学经典主题如历史感、地方感、家庭观念的阐释,开始关注个体的普通生活,重新定义当代价值观。“麦卡锡、汉纳、克鲁斯、福特等人的作品较为鲜明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在南方文学的出现。他们的作品在创作艺术、形象塑造、行为准则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元素。”[2]29后现代主义质疑被中心化、一统化、等级化的封闭体系,其小说的结构情节不再是固定统一、连贯一致的,而是非连续的、碎片化的、不确定的、多元的。小说《体育记者》的碎片化、浅表化叙事策略构成的故事表层结构之下,却清晰地传达了福特的价值观,体现了他对后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消费理念的密切关注。
一、场所的迅速切换:后现代图景的碎片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向往“城市之自由”,因为城市使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带来了人身自由和发展前景。19世纪末遭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的扩张之后,人们开始陷入孤独、焦虑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西方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重新看待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后现代时期南方作家如理查德•福特和鲍比•安•梅森欣然接纳城市生活,肯定其带来的感官愉悦和精神享受。《体育记者》展现了多元的、非连续的后现代城市图景,是流动性的美国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后现代主义指南》一书中,巴里•路易斯指出“后现代主义作家质疑传统小说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他们更喜欢采用其它叙事结构。”[12]116所谓“其他叙事结构”,是指为了情节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而安排的多种结局,或通过把空间、标题、数字等分离使文本分解为简短的片段或小节,目的是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呈现碎片化的结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明信(又译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具有零散化、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一方面,碎片化导致个体“无法使自我统一起来,没有一个中心的自我,也没有任何身份”[1]156。另一方面,它引导人们创造多元的自我。
在福克纳的笔下,地方超越了单一、表层的概念,被赋予多维、深刻的文化内涵。他刻画的人物昆汀•康普生与南方有牢固的联系,对他来说,密西西比不仅是地理层面上的存在,更是人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承载着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体育记者》中的弗兰克•巴斯克姆与昆汀•康普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巴斯克姆既不关心历史,也没有家族观念,密西西比州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出生地,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于他而言,城市代表人生的多重可能性,是寻求机遇和自由之地。他在不同的城市先后从事了三种职业,足迹遍布纽约、新泽西州、密歇根州和马萨诸塞州。
城市为巴斯克姆提供了事业发展的机会。在纽约时,巴斯克姆是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写作带来的丰厚报酬让他得以在新泽西州的哈达姆镇买房安居。有评论家认为《体育记者》围绕巴斯克姆在哈达姆镇的郊区生活展开,实际上哈达姆镇更像是一个被同质化的城市,那里有“定期垃圾回收服务、优良的排水系统、宽敞的停车场”[7]100,其生活便捷程度与大都市相差无几。巴斯克姆在哈达姆镇开始新的生活,他放弃小说写作,选择当体育记者,因为这个职业更具有发展前景。体育记者这一身份让他体验不同城市的生活。他去底特律采访著名前足球运动员时,发现那儿到处都是奢华的酒店,炫目的汽车,连地铁的空气中都弥漫着工厂的气味。底特律的景观令他心驰神往,“这里是我乐意到达的地方。如果你在寻找美丽的半岛,看看你的周围吧”[7]109。他甚至想在底特律定居生活,“如果我没有定居在新泽西州,我可以成为完美的底特律人。我可以搬到这儿来,融入密歇根州的生活,每年在工厂内买一辆新车。”[7]111巴斯克姆迅速被都市的繁华景象所吸引,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到了大溪城后,看到高品质的餐厅、酒吧、咖啡厅和种类繁多的商店,他不由感叹“人生的精华就在这里”[7]145。巴斯克姆没有迷失在繁华的都市景观中,他享受城市带来的便捷,同时也思考城市生活对人产生的影响,在碎片化的生活场景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生存模式。“碎片”总是与断裂、分离、不连贯等带否定意义的词相联系,其似乎割裂了局部和整体,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但对巴斯克姆而言,这种如同电影镜头中片段化的生活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对城市的好奇心。
城市生活场景的不连续使巴斯克姆的工作充满不确定性,一切事物变得相对化,但这种不确定性却让他更加重视内心的选择,把握当下的机遇。与其说做体育记者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不如说他善于取舍。从事体育记者工作之前,他当过大学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前小说经理人的亲戚请他去伯克希尔大学教书。巴斯克姆感到很意外,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当教师,惊叹“没有比这更疯狂的了。”[7]212虽然伯克希尔大学在马萨诸塞州,距离新泽西州的家很远,但想到或许去那里事业会发展得更好,他当即决定要尝试一番。“对于像弗兰克这样的后现代个体来说,新的地方概念形成了:地方感是表面的、简单的、易感知的,”[10]123巴斯克姆不局限于在一个地方发展,他选择去城市探索新生活,并和不同的城市建立紧密的联系。他并非被动卷入城市化进程,而是主动把握城市中的机遇,寻觅改善生存环境的机会,探求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对于《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来说,城市意味着自由,为他提供了发财、出名、成功的机会,但同时城市的繁荣景象带来的巨大冲击使他陷入精神困境,导致人性的异化。而在《体育记者》中,巴斯克姆以主动求变的思维方式在城市中发掘事业发展机会,寻求人生价值。福特认为巴斯克姆“并不是一个愚昧的乐观主义者;我认为他是那种能看到还有选择余地的人。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们’所需要的是每时每刻的选择。选择。”[6]84从纽约、马萨诸塞州、哈达姆镇、底特律到大溪城,巴斯克姆生活的场所不断发生变化,与某个地方建立的只是一种临时、短暂、浅层的联系,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却激发了他的冒险精神,对他来说,此时此刻的生活才是最真实可触的现实。
二、从小说家到体育记者:思维的浅表化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神话、历史、宗教等宏大叙事所遵循的真理遭到质疑,关注焦点开始向微小叙事转移。宏大叙事是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提出的现代特性之一,他对微小叙事和宏大叙事进行了区分,认为“我们的文化应该建立在前者之上,而非后者,因为微小叙事不像宏大叙事那样,对个体施加控制。”[12]275利奥塔肯定微小叙事对个体自主性的鼓励,否定宏大叙事制定的权威性、普适性的规则。波多盖西认为“后现代状况不再相信宏大的、中心明确的设计方案,不再迫切追求拯救什么,它在逐渐以视情况而定的小打小闹的具体性取代确切的目标。”[3]82由此可见,宏大叙事向微小叙事的转变引发了人们思维模式的变化,从追求深度内涵、目标明确朝着浅表普通、随遇而安的状态移位。与“南方文艺复兴”作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来抵御现代化的脚步不同,福特质疑历史阐释一切的功能,没有从过去的角度审视、总结现在,而从现实出发,重新思考历史的规律。他笔下的巴斯克姆追求去神秘感、表面化、简单化的生活,倡导当下时刻的体验,试图寻找新的思维模式来应对城市生活中的挑战。
詹明信认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之一是新的平淡感,表现在几种深度模式即空间深度、历史意识、本质与现象、“明显”与“隐含”、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与非异化、指符与意符的消失。巴斯克姆数次变换职业,丰富人生经历的表层之下并没有高深莫测的思维模式,他着眼当下,拒绝回望过去,试图从短暂、有限的事情中寻找新的生存策略,以开放的态度过好普通生活。巴斯克姆关注当下的现实,这种浅表思维使他能够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碎片化场景。他以浅表主义者和事实主义者为例阐释自己的人生理念。二者都想在大鲑鱼湖做钓鱼向导,一人在欣赏完大鲑鱼湖的风景后想留在那儿当向导,但另一人却考虑在温迪戈湖当向导的报酬可能更丰厚。前者不做过多的计划,只遵从当下内心的选择,他是浅表主义者。后者是事实主义者,他顾虑重重,取舍两难。“浅表主义者更多地参与当下的时刻,更易于接受,思考得更具体。”[9]95换言之,浅表主义者注重此时此刻的现实,他们乐于接受眼前的选择,倾向于关注有形、具体的事物,舍弃复杂、抽象的现象。
当连续的时间碎化成一系列片段后,富有哲理深度的思考已失去前提条件,应运而生的多向思维能有效应对充满变化的城市生活。福特质疑“南方文艺复兴”倡导的历史观,认为旧时的思想和理念已不能够应对如今的挑战,提倡在新时代发现一种新的价值观。面对职业选择和人际交往的问题,巴斯克姆遵循浅表化原则,即追求短暂、有限的当下体验,关注普通、具体的现象。巴斯克姆放弃文学创作,从纽约去马萨诸塞州当大学教师,然后去新泽西州的哈达姆镇从事体育记者工作。他把握当下的机会,摆脱了历史感、地方感的束缚,“那种深深的怀旧的个人情绪在后现代主义中完全转变成一种新的永远是现在时的异常欣快和精神分裂的生活”[5]236。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巴斯克姆也使用这种浅表思维。他注重个人的独立性,与朋友交往时保持适当的距离。虽然在哈达姆镇生活了十四年之久,但他与镇上的人鲜有交集。鸡尾酒晚会上遇到的伯特•布里斯克成为他在镇上唯一的朋友,他们只是每周在去纽约的通勤列车上碰面聊几句,对他来说,这是“现代友谊的本质”[7]41。巴斯克姆通过与他人保持联系来建立安全感。他加入离婚男人俱乐部,“我们互相不了解,有时喝酒前聊天很难进行下去,”[7]76成员间既亲近又疏离,但无助的时候总能找到朋友倾诉。巴斯克姆关注眼前的事物,追求简洁的相处方式。
巴斯克姆享受城市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把握城市提供的机遇,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变化,调整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积极应对种种不确定性。福特把关注焦点从深奥的价值理念转移到浅表的观念,从宏大的理想转移到平凡的追求,表面上看似偏颇、片面的叙事,却揭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存状态。巴斯克姆代表了后现代时期的普通大众,正如他所言,“如果体育新闻写作教会了你其它事,那就是生活中没有超脱的主题”[7]14。与其投身于抽象、复杂的事物当中,不如发现具体、普通的现象。他不断做出改变,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他专注个人世界,也和不同的群体进行交流。巴斯克姆对待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浅表化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折射出后现代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即以短暂有限的当下体验代替崇高永恒的感受,以即时化、表面化、简单化的选择取代深度、内涵、神秘的追求。思维的浅表化使人们从容地应对生活的变化,同时也更加开放、坦然地应对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带来的影响。
三、物质愉悦精神:消费的狂欢
早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南方就建立起以种植园经济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崇尚节俭,反对过分享受的消费理念。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美国工业迅猛发展,南方受到了现代技术、工业化大生产以及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标准化的后现代文化之中,体现在各种媒介、电视、快餐、郊区生活和和高速公路等各方面,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物质的大量消费成为可能。虽然“南方文艺复兴”作家们如珀西、福克纳、奥康纳等对工业文明仍持保守甚至抗拒的态度,警惕消费主义文化在南方的蔓延,然而在后现代时期,城市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引起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消费时代的到来。福特的小说呈现的并非对是对美国消费社会的批判,相反,他拥抱消费文化,展现了新的城市面貌。
消费不仅是一个交换系统,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而且是一个社会区分系统,在此结构中,物被“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用来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作为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的参照来摆脱本团体。”[4]41换言之,物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和符号功能,在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时,人们也可以通过其指涉的符号来创造个性化的身份。一方面,巴斯克姆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物质欲望满足,展现差异性和身份地位。他对城市中的一切都很着迷,大溪城种类繁多的餐厅、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和奢华的酒店无不令他留恋,他赞美城市生活,“人生的精华都在这儿”[7]145。置身于繁华的城市中,巴斯克姆享受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丰盛物质生活。他重视生活水准的提升,在选择住所时,强调哈达姆镇有“定期垃圾回收服务、优良的排水系统、宽敞的停车场”[7]100,以此显示自己追求极致的品味。巴斯克姆在小说中多次提到的哈雷摩托车和雪佛兰迈锐宝汽车不仅为他提供便利,改善生活品质,而且作为一种符号反映了显著的差异性和独特的个性。20世纪福特主义的开创标志着新的工业生活模式的形成,大规模的生产使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消费成为可能,汽车成为普及性商品。拥有一辆汽车表明拥有一种集体生活方式,满足了巴斯克姆获得安全感和集体身份感的需求。同时,迈瑞宝汽车成为巴斯克姆显示独特性的的工具,汽车颜色、配件、细节无一不表现物品的特性和使用者的身份。
另一方面,巴斯克姆从商品中寻求精神寄托。他遭遇困难时排解压力的方式就是阅读商品目录,儿子拉尔夫去世后,他订购大量商品目录中的产品来缓解悲痛。消费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受并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4]77商品目录是在广泛的消费群体内部交换的符号编码,巴斯克姆对商品的选择不是针对它的用途,而是针对不同的符号类型,商品目录产品的价值就在于其具有精神慰藉的功能。他认为“从商品目录中得到购物需求的满足,这是适合我们和我们生存环境的生活方式,”[7]191只有顺应消费社会的大环境,立足当下的价值观,才能找到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在得知沃尔特因婚姻失败而自杀的消息后,巴斯克姆感叹他本可以通过阅读商品目录避免悲剧的发生。对巴斯克姆而言,商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使用价值,具有抚慰精神、支撑人生信念的符号价值。后现代主义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无序性、虚幻性,在一个差异性符码之间的交流体系当中,人们从消费中获得特定的符号认同和精神寄托,以此寻找有意义的生存状态。
消费主义的盛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虽然消费主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以物质为导向的符号消费可能会导致价值虚无、信仰缺失和精神荒芜,甚至造成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异化。如何走出消费主义带来的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巴斯克姆在后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经历和坦然接受物质生活的态度,福特提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消费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4]199在后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担忧物质潜在的危害,恪守精神高于物质的价值观,而是享受城市带来的丰盛物质生活,通过物质的符号功能达到个人实现的冲动,寻求集体身份感和心灵依托。人们更加客观地对待物质的影响,它“从精神的对立面转化为精神的抚慰者和守护者”[2]336。
四、结语
新马克思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强调整体和过程的总体性范畴,即统一、相互关联的总体性文化模式和历史发展过程,推崇真理、规范、理性等普适性价值观,对后现代主义呈现的重视局部、个体、零散、孤立的趋势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具有普遍性和可行性。福特反其道而行,颠覆整体性、历史性的宏大命题,对后现代文化展现出不确定的、碎片化的、多元化的特征持乐观态度,“我不认为现在被称为后现代的60年代、70年代是一段糟糕的时光,也不为它目前似乎在衰落而特感欣慰。这一文学表现的是它所目睹的世界。我认为这样好,这样好。我对此持开放态度。”[6]91
小说《体育记者》明确地传达了这一观点,福特肯定微小叙事的模式效能,以独特的都市体验再现了一幅多元的美国后现代社会图景。他在小说中呈现的后现代状态是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西方人所面临的现实。他清醒地意识到工作场景的不连贯性、思维方式的不确定性和消费文化的盛行带来的潜在问题,同时又阐明这些现象的相对性,因为这种不连贯、不确定性激发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使其寻求新的生存之道。福特试图以后现代思维方式缓解工业化和消费文化带来的困境,旨在传达主动求变、把握当下的思维模式,调和物质和精神间的矛盾关系,构建以多元开放、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为导向的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