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诗歌地理初探
2021-11-29米进忠
米进忠
(东华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王安石曾经创作了大量诗歌,并且创立了风格独特的“荆公体”。从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对王安石诗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版了许多论著(1)如方笑一.北宋新学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倪祥保.略论王安石的佛诗[J].文学遗产,2000(3):130-133.史俊杰.王安石诗歌中的怨刺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6):101-104.刘成国.论王安石的翻案文学[J].浙江社会科学,2014(2):105-113.刘洋.王安石禅诗的美学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0-123.郑苏淮.王安石诗学思想的三个维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6(7):85-73.官亚兵.王安石作品的语言风格[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12):313-316.其他论著颇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然而,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王安石诗歌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目前还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王安石诗歌,以期初步构建王安石的诗歌地理,从而为当前王安石研究填补可能的空隙。
1 王安石诗歌中的江苏
在65年的生命历程中,王安石超过20年时间居住在南京。在南京,王安石先后为父母守丧,并三度出任江宁知府。南京也是王安石退隐、终老及安葬之地。所以,南京可谓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由此,在王安石诗歌中,南京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
《送吴叔开南征》有云:“金陵多丽景,此去属兰成。”[1]638诗中所言之“金陵”,为南京的古称,也是南京最广为人知的别称,源于春秋时期楚国设立的“金陵邑”。另外,《金陵绝句五首》[1]691《和陈辅秀才金陵书事》[1]585等诗,也都提到了金陵。除了金陵,白下也是南京的别称,源于唐朝设置的白下县。进而言之,“白下”之名,源于南京北部、长江南岸的白石山(今幕府山)。位于白石山下,所以称为“白下”。王安石在诗歌中,也曾多次以白下称呼南京。例如,《歌元丰》有云:“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2)(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38页。另外,《临川先生文集》将这首诗题为《后元丰行》,见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5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40页。。《暮春》其三有云,“白下门东春已老,莫嗔杨柳可藏鸦”[1]768。《次韵酬朱昌叔》其四有云,“白下门东春水流,相看一噱散千忧”[1]609。其实,不论是金陵,还是白下,在北宋时期都已经不是正式的名称。北宋时期,南京属于江宁府管辖,江宁府下辖上元县、江宁县等县。王安石以金陵、白下称呼南京,严格意义上来说,用的都是南京的古称。
据说,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南京筑起一座冶城,用以冶炼铜铁,铸造兵器。“冶城”可谓南京城的胚胎,故址在今朝天宫一带。因此,王安石有时又将“冶城”用作南京的代称。例如:“何时复能还,裹饭冶城宅。”[1]492“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1]772“游子故乡终念返,岂能无意冶城潮。”[1]643“寄声冶城人,为我问一丘。”[1]489
在南京,王安石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钟山,尤其是晚年退隐之后。在王安石的诗歌中,曾经反复提及钟山,留下了许多诗句。例如:“伫立望钟山,阳春更萧瑟。”[1]521“钟山独归雨微冥,稻畦夹冈半黄青。”[1]575“钟山漠漠水洄洄,西有陵云百尺台。”[1]709“看取钟山如许雪,何须持寄岭头梅。”[1]713“肠胃绕钟山,形骸空此留。”[1]489“寄公无国寄钟山,垣屋青松晻霭间。”[1]610“有怀无与言,伫立钟山暝。”[1]575“故畦穿斸知何日,南望钟山一慨然。”[1]584“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钟山薇。”[1]512另外,还有题为《同长安公钟山望》[1]691《游钟山四首》[1]691-692等诗。钟山在江宁城的东北方向,因此又称为北山。如王安石诗中所言:“北山老圃不外慕,但守荒畦斸荆棘。”[1]563“日日思北山,而今北山去。”[1]521“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1]798-799王安石还有题为《忆蒋山》[1]521之诗,描写的也是钟山。
在钟山,王安石经常去的地方为定林寺,写了大量有关定林寺的诗句。如《题定林壁》有云:“定林自有主,我为林下客。”[1]549又如《次韵张奉议》:“谁拂定林幽处壁,与君图写继吾真。”[1]617另外,还有《和耿天骘同游定林》[1]466《定林寺》[1]549《自白门归望定林寺有寄》[1]683《定林寺三首》[1]683-684《定林所居》[1]684《宿定林示宝觉》[1]685《题定林壁怀李叔时》[1]685《书定林院窗》[1]685,等等。在南京历史上,定林寺有两座,即“上定林寺”与“下定林寺”,均位于钟山南麓。“上定林寺”建立于刘宋元嘉十六年(439),“下定林寺”设置于元嘉元年(424)。刘勰曾经在“上定林寺”撰写了《文心雕龙》。然而,唐末五代时期,“上定林寺”逐渐被废弃。所以,王安石诗中所言“定林寺”,应该为“下定林寺”。据说,王安石退隐之后,在寺内开辟了名为“昭文斋”的书斋,并由书法家米芾题写了匾额。所以,王安石题为《定林院昭文斋》《昭文斋》[1]725之诗,记述的也是下定林寺。
南宋乾道九年(1173),僧人善鉴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方山,在方山重建“上定林寺”,也就是位于现在南京市江宁区的方山定林寺。而位于钟山的“下定林寺”,于南宋时期亦逐渐被毁。因此,当今的南京,很多人只知方山有定林寺,而不知定林寺原本在钟山。
另外,钟山的“宝公塔”和“八功德水”也是王安石经常游赏之处。关于宝公塔,王安石写有《宝公塔》《登宝公塔》《重登宝公塔二首》[1]702-703等诗。关于八功德水,王安石写有《与望之至八功德水》《同沈道源游八功德水》[1]520-521等诗。“宝公塔”为南朝名僧宝志的墓塔,初位于钟山独龙阜,修建明孝陵时迁往今灵谷寺内。“八功德水”亦位于灵谷寺内。
王安石之所以频繁地出入钟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晚年所居之半山园距离钟山并不远。半山园命名之原因,即因其在江宁城东门与钟山主峰之间,距离两者均为七里,恰为半途。所以,王安石在《示元度(营居半山园作)》写到,“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1]511。半山园的遗址,在今南京市玄武区的海军指挥学院。半山园旁边有“谢公墩”,据说是东晋谢安曾经登临之处。对此,王安石写有《谢公墩》《谢安墩二首》等诗。其实,谢安是王安石颇为仰慕的人物,据说淝水之战时,谢安曾经在土山与友人对弈。这座土山,又名东山,位于今江宁区政府附近。王安石多次至土山游览,留下“相随东山乐,及此身无憾”诗句[1]523,另有《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1]504等诗。
王安石的诗句,还包括南京其他名胜,如秦淮河(3)《再用前韵寄蔡天启》:“宁能复与我,摇漾秦淮楫。”见《王文公文集》,第515页。、乌衣巷(4)《和陈辅秀才金陵书事》:“休论王谢当时事,大抵乌衣只旧时。”见《王文公文集》,第585页。、石头城(5)《和王微之登高斋》:“钟山石城已寂寞,只见江水云端来。”见《王文公文集》,第481页。、长干里(6)《示董伯懿》:“长干里北寒山紫,白下门西野水明。”见《王文公文集》,第734页。、景阳楼(7)《春寒》:“春风满地月如霜,拂晓钟声到景阳。”见《王文公文集》,第766页。、青溪(8)《离北山寄平甫》:“青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见《王文公文集》,第656-657页。,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还曾频繁出入南京各个寺庙。除了上文所言定林寺、宝公塔,还有齐安寺、光宅寺、祈泽寺、清凉寺、龙光寺等。关于齐安寺,他留下了《题齐安寺》《题齐安壁》《庚申正月游齐安》《同陈和叔同游齐安院》《壬戌正月再游齐安次韵》[1]682-683。关于清凉寺,他留下了《与天骘宿清凉寺》[1]699等诗。关于祈泽寺,他留下了《饭祈泽寺》[1]548《祈泽寺见许坚题诗》[1]689等诗。关于光宅寺,他有“杏花园西光宅路,草暖沙晴正好渡”[1]524等诗句。
关于南京之外的江苏其他地域,王安石在诗歌中提到了苏州、扬州、镇江、常州、高邮、仪征等地。
在《送程公辟之豫章》中,王安石写道“豫章太守吴郡郎,行指斗牛先过乡”[1]484。诗中所言“吴郡”,其实指的是苏州。东汉永建四年(129)设置吴郡,领十三县,郡治在吴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吴郡建置,改为苏州,下辖吴江、昆山、常熟等县,州治在吴县。唐代与北宋基本沿袭了隋代的设置。该诗所言的程师孟(字公辟),为苏州吴县人。王安石以“吴郡”为称,是采用了隋唐时期的古称。
在《泊舟姑苏》中,王安石写道“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1]524。题目所言之“姑苏”,为苏州的别称,因此也是指苏州。诗中所言“盘门”“阊门”,均为当时苏州城的城门。关于苏州名胜,王安石在诗歌中还提到了垂虹亭(9)《送悲如晦宰吴江》:“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见《王文公文集》,第488页。、虎丘山(10)《苏州道中顺风》:“北风一夕阻东舟,清晓飞帆落虎丘。”见《王文公文集》,第750页。、昆山慧聚寺(11)王安石有诗题为《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见《王文公文集》,第547页。,等等。
关于镇江名胜,王安石诗歌提到了京岘山、竹林寺、金山寺、北固山等地。《次韵张子野竹林寺》其二有云:“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1]601诗中所言“京岘”,指位于今镇江市的京岘山,题目中的竹林寺指的是今镇江市的竹林寺。《金山寺五首》[1]689-690《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1]601描写的是镇江金山寺。“天末海门横北固”[1]601描写的是镇江北固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1]744描写的范围则横跨今长江两岸的镇江与扬州。“京口”为当时润州州治所在地——京口镇,位于今镇江市京口区。“瓜洲”指当时扬州境内的瓜洲镇,位于今扬州市邗江区。
《平山堂》[1]726-727所言“平山堂”,据说为欧阳修所建,位于今大明寺内,亦在扬州。《送吴仲纯守仪真》[1]632所言“仪真”指仪真军,军治在今仪征市。《送乔秀才归高邮》[1]490所言“高邮”指高邮县,治所在今高邮市。仪征市、高邮市,均属于今扬州市所辖。
在《送沈康知常州》中,王安石写道:“慇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1]629题目中所言“常州”,州治为晋陵县,位于今常州市,另辖无锡、宜兴、江阴等县。诗中所言“荆溪”,为当时常州宜兴县一条河流的名称,即今宜兴的南溪河。
宜兴在隋朝之前名为阳羡。所以,王安石有时以阳羡称呼宜兴。例如:“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1]625“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1]657除了宜兴,当时常州所辖的江阴县(今隶属于无锡之江阴市),也在王安石诗歌中频频被提及。如《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江阴见及之作》有云,“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1]622。诗中所言“黄田港”为长江南岸港口名,位于江阴境内。
由上可见,在王安石的诗歌中,涉及了大量的江苏地理元素,而且涵盖了江苏大部分的地域范围,其中关于南京的地理元素最为集中。
2 王安石诗歌中的江西
江西抚州是王安石的故乡。由此,在王安石的诗歌中,涉及许多江西的地理元素。
王安石有诗题为《寄二弟时在临川》[1]500。其中所言“临川”,即是当时抚州州治所在地的临川县。王安石的祖居,位于临川的盐步岭。盐步岭,又作盐埠岭,位于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在《过山即事》中,王安石写道“曲城丘墓心空折,盐步庭闱眼欲穿”[1]799。其中所言“盐步”,即是指其祖居所在的盐步岭。
盐步岭不远处,有抚州名胜拟岘台,王安石在诗歌中也曾提及。如《为裴使君赋拟岘台》:“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1]709拟岘台,据说为时任抚州知州裴材模拟襄阳岘山而建,所以称为拟岘台。岘山为东晋名将羊祜多次登临之处,山上还留有纪念羊祜的坠泪碑。羊祜也就是王安石诗中所言之“羊公”。
除了故居之地,王安石在诗歌中还经常提及外婆家所在地——柘冈。柘冈属于抚州金溪县所辖,但距临川县城仅三十里。柘冈周回五里,其西一里许为乌石冈。乌石冈下有一水塘,名为乌塘。王安石少年之时,曾多次在外婆家居住。因此,在其诗歌中,提起乌石冈、乌塘及柘冈,总是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柔情。在《乌塘》中,王安石写道:“乌塘渺渺渌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1]755此类诗句,还有很多。例如:“不知乌石冈边路,至老相寻得几回。”[1]677“柘冈定有辛夷发,亦见东风使我知。”[1]647“解鞍乌石冈边坐,携手辛夷树下行。”[1]662-663“柘冈西路白云深,想子东归得重寻。”[1]645“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1]824,等等。不过,宋元之际,王安石外婆家所属的吴氏家族,搬离了柘冈,迁移到不远处的城湖村。城湖村现存,位于今金溪县陈坊积乡。
除了临川、金溪,同为今抚州所辖的南丰县,也出现在王安石的诗歌中。王安石有一首写给曾巩(字子固)的诗,题为《答子固南丰道中所寄托》[1]479。题目中的“南丰”,即今抚州市南丰县。不过,当时的南丰县,并非隶属于抚州,而是隶属于建昌军。建昌军军治在南城,即今同样隶属于抚州的南城县。
除抚州之外,南昌也比较频繁地出现于王安石的诗歌中。在《送程公辟之豫章》一诗中,王安石写道,“豫章太守吴郡郎,行指斗牛先过乡”[1]484。其中所言“豫章”,即指今南昌。西汉时设立的“豫章郡”,郡治在南昌县,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隋初,废豫章郡,设置洪州,并将原豫章郡所属的南昌县改名为豫章县,县治在今南昌。由此,“豫章”的管辖范围,大致缩小为今南昌一带。唐宝应元年(762),豫章县改名钟陵县,仍旧隶属洪州。唐贞元元年(785),钟陵县复名南昌县,仍隶属于洪州。北宋时期,在南昌县析出新建县和进贤县,同隶属于洪州。可见,王安石时期,“豫章”已经不再作为南昌的行政区名称。王安石在该诗中称“豫章”,用的是唐朝的古称。而且,不仅地名用古称,官名也用了古称,而且是比唐朝更早的汉朝古称。秦汉一级行政区为郡,其长官先后称为“郡守”“太守”;隋唐一级行政区为州,其长官称为“刺史”;宋代一级行政区为州,但其长官称为“知州”。王安石将程师孟(字公辟)称为“豫章太守”,准确地说应该是“洪州知州”。
另外,王安石有诗题为《和张仲通忆钟陵绝句四首》[1]591。题目中的“钟陵”,指的也是南昌,用的是唐朝的古称。所以,这组绝句描写的是南昌风貌。其一:“一梦章江已十年,故人重见想皤然。”其二:“逸少池边有一丘,西山南浦惯曾游。残年归去终无乐,闻说章江即泪流。”其四:“西山映水碧潭潭,楚老长谣泪满衫。”“章江”,即是流经南昌的赣江。“章江晓渡”为豫章十景之一。“西山”位于今南昌市新建区。“西山积翠”同为豫章十景之一。“南浦”指南昌抚河、赣江交界一带。“南浦飞云”亦为豫章十景之一。《寄题程公辟物华楼》:“千里名城楚上游,江山多在物华楼。”[1]706诗中所言“物华楼”也是当时的南昌名胜,然今已不存。
江西北部的名胜庐山,也出现于王安石的诗歌之中,如“匡庐与韶石,少小已尝蹋”[1]496。诗中所言“匡庐”,即是指庐山。据传在殷周之际,匡俗等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匡庐”。《题晏使君望云亭》:“未尝遣汲谷帘水,三载祗望香炉云。”[1]543诗中所言“谷帘水”,即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据说曾被茶神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香炉”指庐山香炉峰。至于题目中所言“望云亭”,应指庐山紫霄峰归宗寺前的望云亭。
《我所思寄黄吉甫》有云,“寄声五老吾念尔,相见无时老将死”“我所思兮在彭蠡,一奁寒晶径千里”[1]505。“五老”,指庐山五老峰。“彭蠡”,即庐山脚下的鄱阳湖,为当今中国第一大淡水湖(12)另外,描述鄱阳湖的诗句还有,“茫茫彭蠡春无地,白浪春风湿天地”。(《彭蠡》)见《王文公文集》,第505页。。鄱阳湖得名,来源于湖畔的鄱阳县。鄱阳县,因位于鄱江之阳而得名。在《赠彭器资》中,王安石有云,“鄱水滔天竟东注,气泽所钟贤可慕”[1]507。诗中所言之“鄱水”,即位于鄱阳县境内的鄱江。鄱阳县为宋代饶州州治所在地,因饶州之名,鄱江又名饶河。题目中所言的彭器资,名彭汝砺,字器资,为饶州鄱阳人。另外,《送杨骥秀才归鄱阳》《送僧无惑归鄱阳》[1]638-639,这两首诗也都提到了鄱阳县。
除了抚州、南昌等偏北地域,江西南部的赣州,也出现在王安石的诗歌之中。在《寄虔州江阴二妹》中,王安石有云,“贡水日夜下,下与章水期”[1]500。诗中所言之“贡水”,为赣江东源、正源,发源于今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流经瑞金、会昌、于都、赣县等地,在今赣州市区八境台与章水交汇。诗中所言之“章水”,为赣江的另外一条支流,发源于江西省崇义县聂都山,流经大余、上犹、南康、赣县等地。贡水与章水交汇之后,始称赣江(13)赣江在某些历史时期亦称为“章江”。。两条河流流经的地域,均位于今赣州市辖境。两水交汇之地,即是该诗题目中所言的虔州。虔州设立于隋代,治所在赣县,唐代与北宋基本沿袭了隋代的设置。南宋时期,始改虔州为赣州。另外,王安石诗歌中还提及了袁州(14)《寄袁州曹伯玉使君》:“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见《王文公文集》,第652-653页。、吉州(15)《送董伯懿归吉州》,见《王文公文集》,第489页。、泐潭(16)《口占示禅师》:“前年返泐潭。”“泐潭”,指位于今江西省靖安县泐潭之滨的泐潭寺,今名宝峰寺。见《王文公文集》,第736页。等江西地理元素。
由上可见,在王安石的诗歌中,比较多地提及了江西的地理元素,其中抚州与南昌出现最为集中。
3 王安石诗歌中的浙江
王安石曾经担任鄞县知县,多次来往于今浙江境内。因此,王安石的诗歌中,也曾多次提及浙江。
《送张宣义之官越》:“会稽游宦乡,海物错句章。”[1]631题目中所言之“越”,指的是越州。隋朝之前,越州之地属会稽郡。会稽郡设置于秦朝,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及福建部分地区,郡治在吴县(今苏州)。东汉时期,会稽郡北部新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今绍兴)。之后,会稽郡面积进一步缩小,大致为今浙江绍兴、宁波一带。隋时,改会稽郡为越州,辖会稽、句章、诸暨等县,州治位于会稽县。诗中所称的“会稽”,即指越州。唐代武德年间,从句章县分置出鄮县,仍隶属于越州。开元年间,又从鄮县分置出慈溪、翁山、奉化等县,以明州统之,设州治于鄮县。后梁时期,改鄮县为鄞县,仍为明州州治。可见,北宋时期,“句章”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已经不复存在。王安石诗中所称“句章”,指的是明州,用的是隋唐旧称。
王安石还有一首诗,题为《明州钱君倚众乐亭》[1]541-542。此处所言之明州,即是上文所言设州治于鄞县的明州,大致相当于今宁波市辖境。至于鄞县,则大致相当于今宁波市鄞州区与海曙区。题目中所言“众乐亭”,即位于今宁波市鄞州区(17)王安石另有诗为《寄题众乐亭》,见《王文公文集》,第541页。。
关于鄞县,《忆鄞县东吴太白山水》有云,“最思东山春树霭,更忆南湖秋水波”[1]518。“太白”,指鄞县的太白山,位于今鄞州区境内(18)王安石另有诗句,“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见《王文公文集》,第461页。。“东吴”应该指今鄞州区的东吴镇,太白山即位于东吴镇。诗中所言之“南湖”,为鄞县东钱湖的一部分,为鄞县名胜之地,亦位于今鄞州区。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之时,曾大力治理东钱湖。至于“东山”具体所指,已不可考,有可能即是太白山在当时的俗称。不过,毫无疑问,肯定在当时鄞县境内。
当时鄞县的两大著名寺庙,也出现在王安石诗歌中。《寄育王山长老常坦》[1]506所言“育王山”,又名“阿育王山”,位于今鄞州区。此处所言之“育王山”,具体所指应为阿育王山的阿育王寺。北宋祥符元年(1008),阿育王寺曾被朝廷赐名“阿育王山广利禅寺”。题目中所言之常坦禅师,曾经驻锡于阿育王寺,《五灯会元》有其言行记录[2]321。
《题景德寺试院壁》《与道原步至景德寺》《过景德僧院》[1]694,三首诗所言之“景德寺”,即位于今鄞州区的天童寺。宋真宗曾赐“天童景德禅寺”匾额,故而又称为“景德寺”。
与明州毗连的越州,为王安石经常往来之地。因此,王安石诗歌中也出现了许多关于越州的地理元素。除了上文所论,《登越州城楼》还有云,“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1]522。诗中“越山”“越人”之“越”,即指题目中的“越州”,治所位于今绍兴市越城区。
越州名胜飞来峰,又名飞来山、宝林山、龟山,位于今绍兴市越城区。王安石曾经写下《登飞来峰》一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712。越州的“若耶溪”,也是远近闻名的名胜之地,据传为西施浣纱之处,亦今绍兴市辖境。王安石曾写下《若耶溪归兴》一诗,其中有云“若耶溪上踏莓苔,兴罢张帆载酒回”[1]741。
除了绍兴市区,绍兴市所属的其他市县,也出现在王安石诗歌中。在《伤杜醇》一诗中,王安石写道,“悲哉四明山,此士今已矣”[1]519。诗中所言之“四明山”,又称金钟山,主峰位于绍兴市所属的嵊州境内,跨越嵊州、上虞及宁波市所属的余姚、海曙等地。杜醇,号石台,慈溪大隐(今属浙江省余姚县)人,王安石任鄞县知县时曾聘其为县学师席。宁波市海曙区,北宋时属于鄞县县境。所以,王安石以鄞县所及的四明山来哀悼曾任教于鄞县县学的杜醇。王安石另有诗句“剡山碧榛榛,剡水日夜流”[1]503,诗中所言之“剡山”,亦位于今嵊州市境内,为城隍山南支。“剡水”,即剡山之“剡溪”,李白曾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之诗句(19)王安石另有诗句,“何时得遂扁舟去,邂逅从君访剡溪”。见《王文公文集》,第651-652页。。嵊州,原名为剡县,即得名于境内之剡山。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剡县改名为嵊县,1995年又改名为嵊州市。
绍兴以西的杭州,处在王安石回南京的路上,因此杭州也出现在了王安石诗歌中。在《送僧惠思归钱塘》一诗中,王安石有云,“花前亦见余杭姥,为道仙人忆酒家”[1]639。题目中所言之“钱塘”,指当时杭州州治所在地钱塘县。诗中所言之“余杭”,为当时杭州所辖之一的余杭县。在《游杭州圣果寺》中,王安石写道,“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1]680。题目中的“圣果寺”,又名“胜果寺”,遗址在今杭州凤凰山麓。诗中所言之“富阳”,为当时杭州所辖之一的富阳县。杭州别称武林,据说得名于灵隐山的旧称武林山。由此,王安石曾有诗句“武林王居士,与子俱学佛”[1]508“唯有西兴渡,灵胥或怒张”[1]631。诗中所言之“西兴渡”,为古渡口名,故址位于今杭州市滨江区,不过北宋时却属于越州萧山县辖境。
杭州以北的湖州,亦处于王安石回南京的路上,其同样出现在王安石的诗歌中。在《送周都官通判湖州》一诗中,王安石有云,“渌水乌程地,青山顾渚滨”[1]630。题目中所称的“湖州”,治所在今湖州市,辖乌程、德清、长兴、安吉等县,州治在乌程县,也就是诗中所言之“乌程”。诗中所言之“顾渚”,位于湖州下辖的安吉县。“霅溪”是湖州的著名河流,又称霅水、霅川。王安石曾有诗句提及了霅溪。例如,“朝出吴川夕霅溪,回首乔林吹岸荠”[1]542“看君东下霅溪船,回首纷纷已五年”[1]641。
除了绍兴、杭州、湖州等地,王安石诗歌中还提及了衢州,如《寄平甫弟衢州道中》[1]499一诗。《寄朱昌叔》:“西安春风花几树,花边饮酒今何处?”[1]533诗中所言之“西安”,并非今陕西西安,而是指当时衢州州治所在地西安县,大约相当于今衢州市的柯城区和衢江区。今陕西西安,北宋时期名为京兆府,明代始更名为西安府。另外,浙江名胜天台山(20)《送僧游天台》:“天台一万八千丈,岁晏老僧携锡归。”见《王文公文集》,第639页。及位于天台山的国清寺(21)王安石有诗题为《寄国清处谦》,见《王文公文集》,第667页。,亦出现于王安石的诗歌中。
由上可见,浙江的许多地理元素出现于王安石诗歌之中,尤其是王安石曾经任职的鄞县出现得最为集中。
4 王安石诗歌中的安徽与河南
王安石曾经任职于安徽与河南,因此其诗歌中也记述了许多安徽与河南的地理元素。
4.1 王安石诗歌中的安徽
王安石在鄞县卸任之后,曾经任舒州通判。舒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安徽省安庆市,治所在怀宁县。怀宁县,在汉朝为皖县故地,因此又称“皖城”。《次韵曾子翊赴舒州官见诒之诗》有云,“皖城终岁静如山,官府应从到日闲”[1]596。
元代从怀宁县分出潜山县,即今安庆市所属的潜山市。而北宋舒州州治具体所在地,不在今怀宁县,而在今潜山市。所以,王安石许多以舒州为题的诗歌,描述的内容在今潜山市,而非怀宁县。例如,《舒州七月十七日雨》《封舒国公》。《舒州七月十七日雨》有云,“淅沥未生罗豆水,苍忙空失皖公山”[1]769-780。诗中所言之“罗豆水”,应该是当时舒州境内的河流名,具体所指则不可考。诗中所言之“皖公山”,又名皖山、潜山,位于今潜山市。王安石另有诗《望皖山马上作》[1]522也提及了皖山。
皖山,又名天柱山。因此《封舒国公》有云,“陈迹难寻天柱源,疏封投老误明恩”[1]796。《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亦有云,“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1]461。除了天柱山,位于今潜山的三祖寺,为禅宗三祖僧璨曾经驻锡之地,可谓声名远播。王安石有诗题为《题留三祖山谷寺石壁》[1]694,题目中所言“三祖山谷寺”即指“三祖寺”。与安庆隔江遥望的池州,也出现在了王安石的诗歌中。《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有云,“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1]461。标题中所言“九华山”,位于今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诗中所言“秋浦”,指秋浦县,即今池州市贵池区。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的杨吴顺义六年(926),秋浦县已经易名为贵池县。王安石以“秋浦”称之,是用了唐代的古称。
除了安庆与池州,今马鞍山市的一些地理元素,也出现在王安石的诗歌中。如《牛渚》有云,“历阳之南有牛渚,一风微吹万舟阻”[1]533。该诗所言“牛渚”,指位于今马鞍山市雨山区的牛渚矶,又名采石矶,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历阳”,即今马鞍山市所属的和县,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秦朝一统天下,即设置历阳县,隶属于九江郡。北齐天保六年(555),北齐高欢、南梁陈霸先在历阳议和,遂改历阳为和州。民国元年(1912)和州改为和县(22)王安石另有诗句,“昔在历阳时,得子初江津。”见《王文公文集》,第508页。。
明朝之前,曾有乌江县,治所设置于今和县的乌江镇。乌江县有乌江亭,相传为项羽兵败自刎处。王安石有首诗,即题名为《乌江亭》[1]718-719。同属马鞍山市的当涂县,有名胜白纻山,白纻山有桓公井,据说为东晋大司马桓温所凿。王安石诗歌中也出现了对白纻山及桓公井的记述,如《白纻山》:“白纻众山顶,江湖所萦带。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1]535-536
由上可见,王安石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安徽的地理元素,其中舒州出现最为集中。
4.2 王安石诗歌中的河南
北宋首都开封位于今河南省。王安石在此曾任三司度支判官、工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直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主持熙宁变法。可见,王安石在开封有着长期而丰富的从政经历。由此,在其诗歌中有不少内容提及了河南的地理元素。
在《省中》一诗中,王安石写道“大梁春雪满城泥,一马常瞻落日归”[1]809。诗中所言“大梁”,即指当时北宋首都东京开封府。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亦位于此,王安石称开封为大梁,是运用了古称。
在其他诗歌中,王安石基本都是以大梁称呼开封的。例如,“大梁春费宝刀催,不似湖阴有早梅”[1]606“去年约子游山陂,今者仍为大梁客”[1]525“大梁千万家,回首云濛濛”[1]546。
在中央政府任职,王安石自然免不了参加皇家的宴饮。在《九日赐宴琼林苑作》一诗中,王安石写道,“金明池道柳参天,投老重来听管弦”[1]773。诗中所言“琼林苑”“金明池”(23)王安石另有诗《金明池》,见《王文公文集》,第751-752页。均为北宋首都开封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今开封市区,后逐渐消失。
皇家园林之外的其他名胜,也出现在了王安石的诗歌中。如《梁王吹台》有云,“繁台繁姓人,埋灭为蒿蓬”[1]546。诗中所言“繁台”,也就是题目所言“吹台”,位于今开封禹王台公园,据说为春秋著名乐师师旷之吹台,汉时梁孝王曾增筑之。《相国寺启同天节道场行香院观戏者》[1]527所言“相国寺”,即始建于北齐的大相国寺,为开封的著名寺庙。
与开封隔河相望的陈桥驿,也出现在王安石的诗歌中。如《陈桥》:“指点韦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陈桥市。”[1]533此处所言“陈桥”,即是指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的陈桥驿,故址位于今新乡市所属的封丘县境内。诗中所言“韦城”,指当时隶属于滑州的韦城县,治所在今安阳市的滑县境内。封丘县西邻的原阳县,同样隶属于今安阳市,境内遗存的博浪沙,据说为张良派人行刺秦始皇之地。王安石的诗歌中也提及了博浪沙,如其诗《张良》有云,“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1]445。与滑县同样隶属于安阳市的汤阴县,其境内遗存的羑里城故址,据说是商纣王囚禁周文王之地。王安石的诗歌中也提及了羑里,如《答客》所云,“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1]481。
距离滑县、汤阴不远的濮阳,宋代为澶州州治所在地。王安石有诗题为《澶州》,其中有云,“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1]482。据载,春秋时期晋齐等诸侯国曾会于澶渊。另外,宋真宗景德二年十二月间(1005年1月),宋辽于澶州订立和约,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
与开封同属于古都的洛阳,也出现在了王安石的诗歌中。例如,“俯仰谬恩方自歉,惭君将比洛阳人”[1]622“洛阳多少年,扰扰经世意”[1]580。“洛阳”在东汉时曾改名为雒阳,如《和微之林亭》所云,“为有檀栾占雒阳,忆归杖策此徜徉”[1]585。
开封与洛阳之间的荥阳,曾经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也出现于王安石的诗歌之中。如《书任村马铺》有云,“任村炊米朝食鱼,日暮荥阳驿中宿”[1]535。“荥阳”指当时隶属于郑州的荥阳县,今仍隶于郑州的荥阳市。
汜水关,又称古崤关、成皋关、虎牢关,位于今荥阳市汜水镇,是古代中国著名关隘。王安石在诗歌中对汜水关也有记载。如《汜水寄和甫》有云,“虎牢关下水逶迤,想汝飘然过此时”[1]655。另外,王安石有诗所云“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1]446。其中所言“鸿沟”为古运河名,亦位于荥阳境内。据载,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如《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3]
由上可见,在王安石的诗歌中多次提及河南的地理元素,其中属开封出现最为集中。
5 王安石诗歌中的其他地域
除了上文所论的江苏、江西、浙江、安徽与河南,王安石的诗歌中还零星地记述了河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福建、广东、重庆等地的地理元素。
王安石伴送辽使北归途中所写的《白沟行》有云,“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使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1]440。此处所言“白沟”即白沟河,为当时宋辽之间的界河,主要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内。“幽燕”指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朝以前属于幽州,战国时期属于燕国,故名幽燕。
“棘门”“灞上”均为古地名,故址均位于今陕西境内。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命刘礼驻军灞上、徐厉驻军棘门、周亚夫驻军细柳。汉文帝劳军之时,到棘门、灞上驻地,都是长驱直入,到了细柳驻地,却见军容整齐、戒备森严,不能擅入。由此,汉文帝感叹,“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4]
关于陕西,王安石诗歌中还提及了潼关、蓝田、阿房宫、骊山、望夷宫、商山等地理元素。例如,“潼关西上古蓝田,有气郁郁高拄天”[1]540“秦征天下材,入作阿房宫。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1]449“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1]439。
王安石还有诗句:“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1]660这两句诗,从陕西论及山东。诗中所言的“终南”,指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中南山、周南山等,简称南山,主峰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主要指今陕西省关中一带,因其为秦国的发源地而得名,现在亦可代指整个陕西省。诗中所言之“泰山”,又名岱山,为五岳之首,主要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鲁”,指今山东省西南一带,得名于西周之时分封给周公旦的鲁国,现在亦可代指整个山东省。在《张良》一诗中,王安石写道,“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1]445。诗中所言“谷城”,为秦朝济北郡下辖的谷城县,今为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
关于湖北,王安石诗歌提及了武昌、鄂州等地。在《寄鄂州张使君》一诗中,王安石写道“昔人宁饮建业水,共道不食武昌鱼”[1]499。“建业”,即上文所论的江苏南京。此次所言之“武昌”,是指武昌县,治所在今湖北省鄂州市。北宋时期,武昌县隶属于鄂州,也就是题目中所言之“鄂州”。鄂州州治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湖南的地理元素,也出现于王安石的诗歌之中。如《题燕侍郎山水图》有云:“往时濯足潇湘浦,独上九疑寻二女。”[1]560“潇湘”,为湘江与潇水的合称。湘江是湖南最主要的河流,潇水是湘江最大的支流。因此,“潇湘”往往作为湖南的代称。至于“九嶷”,则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王安石还有诗题为《和吴仲庶出守潭州》[1]466《潭州新学》[1]547,其中所言之“潭州”,治所在今湖南省省会长沙。另外,《池雁》有云,“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1]834。诗中所言之“衡阳”,即今湖南省衡阳市,境内有回雁峰,据说大雁南飞至此而止。“去岁别南岳”[1]736之“南岳”,即南岳衡山,亦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
王安石诗歌还写到了福建与广东。如《送李宣叔倅漳州》有云:“关山到漳穷,地与南越错。”[1]486诗中所言之“漳”,也就是题目中所言的“漳州”。“漳州”始设于唐朝,宋代时辖龙溪、漳浦、龙岩、长泰4县,与广东潮州接壤。潮州辖地,在先秦时期属于“南越”之地。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建立了独立的南越国,范围包括今广东、广西、越南中北部及福建南部一部分。因此,王安石才说,漳州“地与南越错”。值得注意的是,王安石在此处再次运用了古称。汉武帝平定南越王国,将之重新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此后,“南越”作为正式的称呼,已经不存在了。
关于广东潮州,王安石另有《送潮州吕使君》一诗,其中有云“韩君揭阳居,戚嗟与死邻。吕使揭阳去,笑谈面生春”[1]485。此处提到的“潮州”“揭阳”,均为今广东省境内的地名。秦始皇时期设揭阳县,隶属于南海郡。东晋时期,以原揭阳县地为义安郡,下辖海阳、海宁、潮阳等县。自此,揭阳之名被取代。隋唐时期,改义安郡为潮州,下辖海阳、潮阳等县。至北宋宣和三年(1121),才析海阳县置揭阳县,同属潮州。可见,在王安石时期,“揭阳”已经不再作为行政区的名称,正式的名称为“潮州”。王安石以“揭阳”与“潮州”并称,亦是用了秦汉时期的古称。前文曾提及的《送程公辟之豫章》云“怪君三年寓瞿塘”[1]484。此处所言之“瞿塘”,是指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市境内,宋代属于夔州辖境。程师孟曾任提点夔州路刑狱,所以王安石有此语。
除了实际存在的地理元素,王安石诗歌中还提到了一些虚构的地理元素。例如,“亦有桃源种桃者”[1]439所言之“桃源”,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虚构的地方,并非真实存在之地。另外,“逝将跨蓬莱”[1]444“蓬莱眼中见”[1]573所言之“蓬莱”是传说中位于渤海之中的仙山,也是古人虚构的地方。
6 结语
从上文所论来看,王安石的诗歌地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王安石诗歌中的地理元素,涉及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广大区域,遍及当时北宋王朝统治下的绝大部分区域。其中,以江苏、江西、浙江三省最为集中。
(2)王安石诗歌中出现的地理元素,绝大部分为实际存在的,只有个别地理元素(“桃源”“蓬莱”)为虚构地名。
(3)在实际存在的地名中,大部分地方,如金陵、鄞县、临川、舒州、开封等地,都是王安石亲身到过的地方;小部分地方,如潮州、漳州等地,为王安石未曾到过之地。
(4)王安石诗歌中地理元素的分布,与其生活经历并非标准形态的正相关。王安石诗歌中地理因素出现最为频繁的地方为南京,这与其在南京长达20年的生活相关联。但是,其在开封生活的时间也长达10年左右,而其诗歌中开封的地理元素,却相对稀少。倒是其生活时间并不是很长的江西,在其诗歌中出现得反而更为频繁。
(5)在诗歌写作中,王安石比较喜欢运用古称,如称江宁为金陵、称南昌为豫章、称开封为大梁、称苏州为吴郡、称宜兴为阳羡、称明州为句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