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温病理论辨治中风探析

2021-11-29

医学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温病中风病承气汤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

目前,西医治疗缺血性卒中主要有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他汀和神经保护等[5];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止血、清除血肿的外科治疗等[6]。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超时间窗溶栓可能导致安全性低且获益少[7],另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仍有不良反应率高及血栓复发的风险[8],神经保护药物疗效不明确[9],止血药物有可能无法改善其功能结局,外科治疗时机与方式不好掌握[6]。中医作为中国特色治疗方式,针对中风意识障碍、言语不利、肢体偏瘫、口角斜、吞咽障碍等突出表现具良好效果,能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后遗症等[10]。多项研究表明[11],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佳。温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重要的学术思想,其理法方药兼备,利用温病理论对中风进行辨证施治,值得进一步探讨。

1 以温病理论论治中风的理论基础

1.1 病因病机 中风病本虚标实,其中本以“阴虚”为主,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认为中风的病机是“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肾阴虚,肾水亏虚,无法滋养肝阳,肝阳化风,上越损液灼筋,蒙蔽清窍,导致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各种中风症状的发生,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述“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同时,阴虚也是温病易感发病的病理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与此相反,不藏精者春易病温。另《温病条辨》言“温病之人,下焦精气久已不固”,指的是温病易感之人,其素体肝肾亏虚。由此可见,温病及中风的病机皆与肝肾阴虚有关。

1.2 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理论与中风的联系

1.2.1 中风与卫气营血的相关性 根据证候来说,中风病向来病情进展急骤,变化迅速,符合“风”的特性,并有“数变”的特点。临床上发现大多数中风前都有外感症状,如发热、恶寒、恶风等卫分证表现。因此,中风的“风证”可与温病的卫分证相联系。中风病中常见证候有痰热互结,腑气不通,常常伴有头痛眩晕、面赤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等临床症状。温病气分证有热结腑实的表现,见于病程极期,临床常见患者壮热汗多、口渴喜饮、尿赤、大便秘结不通、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与中风之痰热腑实证有类似之处,可相互借鉴。《温热论》提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若脉数舌绛,邪在营分……或夜有谵语,已入血分矣”,热邪入心营证,见躁扰烦乱、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等。而中风病之痰火瘀闭证见于急性期,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赤身热、牙关紧闭、舌红绛等,与温病之热入心营之营分证相似。血瘀证是中风的基本证候之一,缺血性中风被认为是气血运行不畅,血液于脑中血脉停滞而瘀;出血性中风是指虽是离经之血,但溢于脉外,无以入络入脉往复循环,弥散于脑中实质,亦是瘀血,可导致脑脉瘀阻,脑神失养,出现半身不遂、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偏身麻木等症状。温病邪热深入血分,煎灼阴血成瘀,致使血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也可出现神昏谵语、舌深绛、脉细数等险恶的临床表现,由此可看出温病血分证与中风血瘀证两者间的相似之处。

1.2.2 中风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三焦辨证是温病中可以用来指导定位病所、总结证候、描述温病病情进展轻重的辨证思想纲领。三焦的生理功能有通调气机,主司元气运行以及是升降出入的通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若三焦气机失调,气机阻滞或原气生成减少、运化无权,则无力推动血的运行,可导致脑脉闭塞引起中风。上焦有心肺,肺主呼吸,为后天清气输送全身之关键。研究表明[12],肺脏的功能与中风发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如肺失肃降与中风气机逆乱、肺合大肠与中风痰热腑实等。心主神明,而脑为元神之府,两者又有血脉相通,心血不足,则不能充养于脑,髓海失养而见头昏、记忆减退,甚至神志异常,更有研究表明心与中风在生理机制上关系密切[13]。中焦有脾胃、肝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化生水谷精微之气,若脾胃受损,则水谷精微之气无以化生,同样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致瘀;湿热易从中焦而生,湿热困脾,上扰清阳,蒙蔽脑窍,继而发病。另外肝风内动是属中焦,肝阳上亢,灼筋熬络,发为中风。下焦有肾,肾为封藏之本、生气之根,若肾气亏虚,则无以温煦上中二焦推动气血运行,下焦之肾又与脑髓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14],采用补肾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并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

2 以温病治法辨治中风

2.1 开窍法 开窍法在温病治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上可见部分处于病情危重期中风患者,因肝阳化风生热,痰热内陷心包,出现身热面赤、燥扰不安、神昏不语等症状,与温病中邪热内陷心包的临床病机和证候有许多相似之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云“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湿毒神昏谵语者,先与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之属”。故在治疗上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常用“凉开三宝”,如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豁痰开窍。

2.2 通腑法 通腑法是温病学中常见的治法之一,属于温病理论中的“下法”。温病大家吴鞠通创造性地提出牛黄承气汤治疗热入心包兼有腑实,增液承气汤治疗腑实兼有阴亏,宣白承气汤治疗痰热阻肺兼热结腑实,导赤承气汤治疗腑实兼有小肠热结等5个承气汤治疗方剂。中风“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邪实充斥三焦,阻滞中腑,藴而发热,为中风痰热腑实之证,此时证实标急,治疗上当急则治其标,理应泻下通腑、宣通三焦。因此治疗中风应运用温病通腑法,通畅腑气,祛瘀达络,使邪有去路,胃肠积滞得以消除,不致上扰神明。临床上可辨证论治,予承气汤进行加减,有利于中风的尽早恢复。

2.3 凉血散血法“凉血散血”语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名著《温热论》第2 条,其言“入血就恐耗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温热病热入血分的治疗原则,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病机制为“瘀热互结”的缺血性中风,也提倡用凉血散血法治疗。肝肾阴亏、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瘀热互结的病理基础。肝肾阴虚导致血液浓黏,运行不利;瘀血日久,壅结化热,热瘀互结,血行更易瘀滞,导致循环障碍而诱发中风。治疗中风的凉血散血方以叶天士犀角地黄汤进行加减,有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之功。

2.4 滋阴生津法 滋阴生津为温病学基本治法之一,温病理论中向来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中风病的病机虽然复杂,然究其本当属阴液不足,治疗时多选用养阴及培补滋肾之品,如枸杞、白芍、石斛、天冬、玄参、生地黄等药物,既可柔润调和缓肝之急,又可涵养肾阴之亏。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更加明确了养阴在于滋养津液和防止汗泄过度,在治疗上用甘寒濡润之品养胃阴,用辛凉甘润配甘寒之品以救肺阴,用咸寒柔润配甘寒之品以滋肾液[15]。

2.5 分消走泄法 痰湿,不仅为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随着现代人饮食结构的改变,多有过食肥甘厚腻,或恣意生冷,由此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酿生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络,上蒙清窍,或随肝之风阳窜扰痉挛,均可发为中风。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也提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的理论。分消走泄法其名首见于叶天士《温热论》第七条“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寒中少阳病,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以杏仁开上,厚朴宣中,茯苓导下”,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通调三焦气机,开郁行滞,使湿热或痰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消除。因此,在中风之脾胃失和、痰湿较重的情况下,应该运用分消走泄法进行治疗,如运用温胆汤加减,往往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16]。

3 总结

通过温病卫气营血理论辨治中风,在中风合并外感,有卫分证时可根据“在卫汗之可也”,采用宣透之法,如银翘散加减以驱散外感之邪;中风痰热腑实证,与气分证之热炽阳明、热结肠腑相似,可结合通腑法,应清热开窍、攻下腑实,如用牛黄承气汤加减;中风痰蒙脑窍同温病营分证,应结合开窍法,治以清热解毒、醒脑开窍,方以安宫牛黄丸加减;中风热瘀互结同温病之血分证时,可结合凉血散血法,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散血,方以犀角地黄汤加减。利用温病三焦辨证探究中风,需宣通三焦气机,结合分消走泄法,涤痰祛湿、开郁行滞,方用温胆汤加减。又因“肝肾阴虚”的这一病因病机,在运用相关治法时不能忘本,可结合滋阴生津法,增水行血、消散凝聚,如运用芦根、生地、元参、麦冬、桑葚子、知母等养阴生津之品,起到滋阴润燥、补充阴液不足的作用。虽然温病理论主要治疗外感热病,但其丰富的内涵绝不仅仅止于此,在中风病这个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中,温病理论同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风的诊疗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温病中风病承气汤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增液承气汤临床研究进展
奥曲肽联合大承气汤治疗轻型急性胰腺炎50例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便秘8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