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腧穴的痛敏化

2021-11-29屈超超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腧穴压痛过敏

屈超超

穴位又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且散布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这也表明了古人早已认识到,穴位在病理状态下所表现出的某些特殊现象可以反映出其对应的体内脏器的疾病,因而称这些特殊的穴位为病理反应点。临床中,医者经常以这些病理反应点作为推拿、针刺、拔罐或者艾灸等施术的切入点,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腧即“输”,在疾病状态下,从内部输向外部就可以反应疾病,而从外部输往内部就可以通过适宜的刺激方法治疗疾病,所以说穴位具有反应和治疗疾病的双重功能。痛觉过敏、热敏、皮下压痛结节、穴区凹陷或凸起、电敏化等均是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其中痛觉过敏是疾病过程中最常见且易观察的表现之一。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出现穴位处疼痛,或按压某些穴位时,机体所反映出的病理反应点疼痛加剧的现象,即为“腧穴的痛敏化”现象,以这类腧穴作为治疗疾病的靶向点意义非凡。

1 腧穴痛敏化现象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诸多痛敏化现象。如《灵枢·五邪》中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邪在肝,则病两胁中痛”。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载:“一日偶因饭后胁肋大痛……按着则痛连胸腹,及细为揣摸,则正在章门穴也”。《针灸资生经》载:“有士人年少,觅灸梦遗。为点肾俞酸疼,其令灸而愈”等。我们将此类归为脏腑病的痛敏化现象。又如《黄帝明堂灸经·足杂病》篇中提到:“足踝以上病……然须按其穴,酸疼处灸之”。“邪客于手少阳之络……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出自《黄帝内经》。此类为经络病的痛敏化现象。

临床我们也发现,体表的特殊部位在疾病状态下可以出现痛敏化现象,而机体在生理状态下这些穴位没有痛敏现象,也可以理解为是疾病状态激化了这些特定穴位的痛敏化现象。如患阑尾炎时可在阑尾穴出现压痛,这也提示了阑尾穴与阑尾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对特异性的联系[1]。变应性鼻炎患者在孔最、手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穴可出现痛敏现象等[2]。

脏腑处于患病状态时,患者除能够感知患病脏器局部的不适外,还可在距离该脏器较远的某些体表部位或深部肌肉、筋膜和骨膜等部位发生疼痛或感觉过敏,国内外学者将其称为牵涉痛或痛觉过敏带。英国人亨利·海德发现[3],部分内脏在疾病状态下,常常在体表的特定区域呈现出痛觉过敏现象,并认为这些体表的疼痛部位以带状分布,即有规律可循,这位神经科医生于1889年首先记述了这一现象,这也是“海氏带”的起源。如病人患胃溃疡时,经常在T6~T7躯体传入神经所属的皮节区发现痛觉过敏。英国人麦肯兹[4]首次系统描绘了心源性牵涉痛出现在体表的部位。此外,脏腑患病可在深部肌肉、骨膜和筋膜等部位出现痛敏现象,众所周知,胆囊结石病人可出现墨菲氏征阳性,麦氏点的压痛与反跳痛与阑尾炎相关性极高。

2 腧穴痛敏化发生的规律

2.1 发生痛敏化穴位的特征 发生痛觉过敏的穴位通常是肌筋膜、腱膜、韧带的附着处,查体时经常可触摸到局部有块状或条索状的组织增生,按压这些部位有时会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有些部位可出现疼痛向远处特定方向放射的规律。如心绞痛的患者除感觉心前区疼痛外,常能感觉到疼痛顺左上肢尺侧放射达小指尖部,这类似于心经的循行部位。患哮喘或肺结核的患者常主诉,在气候变化时频发后头部沉重感伴有上肢桡侧或大拇指侧酸胀感,这与肺经循行路线相似[5]。

2.2 痛敏化穴位频发部位 一般来说,穴位痛觉过敏的现象频发于背俞穴、郗穴、原穴、募穴,或其他特定穴和经外反应点,如阿是穴[6-8]。耳廓部位的痛敏穴一般为和患病脏腑相关的耳穴反应区[9]。2.3 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 脏腑相关疾病发生腧穴痛敏化现象常常有特定的部位。如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梁丘或脾俞等穴位常可触及条索状改变及压痛感;而胃病常在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触及结节或条索状改变,按压这些部位均可出现疼痛感[10-11]。肺俞、中府等特定穴的敏化现象常发生于肺病或支气管病患者,肠癌患者在足三里、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穴压痛敏感等[12]。

2.4 与疾病进程的相关性 腧穴痛敏化现象与病情变化有相关性。当机体病情较轻时,出现痛敏化的穴位数目偏少,压痛略轻;当机体病情加重时,出现痛敏化的穴位数目偏多,压痛敏感程度明显增高[13]。病变处于急性期,穴位痛敏强;病变处于慢性恢复期,穴位痛敏稍弱。腧穴的大小和功能强弱也是动态变化的,在内脏功能正常和异常病变时呈现不同的状态[14]。腧穴压痛阈值的变化与患者症状改善的程度高度相关[15]。

3 腧穴痛敏化的机制

3.1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 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疼痛与气血运行的相关性。《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入经则稽迟,……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有李东垣《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载:“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表示疼痛的发生为经脉气血不通所致,我们将其归为实性疼痛;《金匮要略》中提到了气血亏虚、阳虚阴寒、阴阳两虚均可致痛,后世将这类疼痛归结为“不荣则痛”即虚性疼痛。故而中医将疼痛分为虚实两种:经络气血阻滞则出现“不通则痛”;气血虚弱无力则出现“不荣则痛”。

3.2 牵涉痛与痛敏化穴 脏器牵涉痛的理论研究较多,具体形成机制尚不明了。其中集中-易化学说解释为,内脏疾患出现后,由此产生的强烈冲动传入灰质后角,引发脊髓内产生了一较为局限的兴奋灶,继而易化了来自皮肤的正常痛阈的冲动,而使受相同的皮节传入且终止于灰质后角同一部位的皮肤出现牵涉痛。电生理和解剖学研究也提示,来自内脏的伤害性刺激和来自其牵涉区皮肤的伤害性刺激均传入到脊髓丘脑束,再投射到大脑皮层,即二者均可以将同一脊髓神经元和同一大脑皮层区域敏化,但敏化部位将两种伤害性刺激的来源混淆,当内脏和体表伤害性刺激传入时,该敏化的部位均会发生较强的反应[16]。牵涉痛的机制同样可应用到痛敏化发生的机制上来。有学者认为中枢神经元在伤害性传入引起的易化作用与穴位敏化的中枢机制密切相关[17]。

3.3 激痛点与痛敏化穴 “激痛点”又称扳机点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拉维尔等国外学者常以激痛点理论来解释肌源性疼痛的发生规律,认为肌肉纤维的特定部位具有易触及、高敏、高张力且呈条索状的特点[18],当这些特定部位被激惹后,疼痛可涉及临近肌肉区域,或可诱发较远区域的放射痛。有学者认为[19],骨骼肌肉纤维长期的慢性劳损,破坏了局部筋膜组织原有的力学平衡,出现致痛因子和代谢产物蓄积,继而产生了隐性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而创伤、疲劳或免疫力的下降等因素可将其激活,从而形成了局部高敏感区域,并可向远处放散。有学者认为激痛点与敏化穴具有较明确相关性[20]。

4 临床意义

4.1 协助诊断疾病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知道利用穴位的病理反应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灵枢·本藏》中提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其所病矣。”在西医学中也有将痛觉过敏带或激痛点做为重要的诊断参考依据的记载,如用麦氏点压痛与反跳痛作为诊断阑尾炎的标志性体征,用海氏带推断相关内脏疾病等。

痛敏化的发生具有与脏腑相关的相对特异性,且痛敏化穴位特征与疾病位置、病程长短、病症急缓及症状改善程度相关。因此痛敏穴有确定病位、明确病变性质及估计病变轻重程度的价值。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痛敏化穴位的发生部位较多,但在与患病脏器高度相关的穴区则是强阳性反应的痛敏点发生的部位。若同一机体同时发生多种疾病,强阳性反应点出现在最为紧急且主要脏器对应的穴位上,即指向当前的主要矛盾,并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发生位移,这有助于急性病的定位及鉴别,早诊断才能早治疗。

4.2 帮助选取穴位 临床常常把痛敏点定为针灸、拔罐或推拿的施术部位,而寻找敏化的穴位极有可能是治疗起效的关键因素。有学者[21]在临床中发现,对于偏头痛患者,经过辨证、选定腧穴之后,在传统定位的腧穴上下往往存在一个反应最强的痛觉敏感点,针刺这些腧穴痛觉敏感点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临床中另一应用的例子是“阿是穴”,孙思邈首先提出阿是穴的概念,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有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理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灸刺皆验”。取阿是穴完全是依照“以痛为腧”为原则,亦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临床中寻找并发现痛敏穴,以这些痛敏穴作为靶向点实施有效的刺激,对治愈或减缓疾病有非凡的意义。

猜你喜欢

腧穴压痛过敏
过敏星人SOS!
两种全口义齿修复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旅途止泻按脾腧
远离季节性过敏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人为什么会过敏?
花粉过敏
怀孕的自我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