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标与改善:新时代背景下南京市民社会心态培育探微

2021-11-29许佳佳

关键词:市民南京心态

许佳佳

(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13)

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心境状态,透过社会心态现状可以了解社会成员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与态度。可见,社会心态是一面镜子,能够生动形象地影射出社会成员对社会动态作出的即时反应,尤其是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或转型之际,社会心态很好地充当了监测社会环境的“晴雨表”。进入21世纪后,我党历来高度关注社会心态问题,经过十余年的反复推敲、斟酌锤炼[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将“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2]作为新时代社会心态培育的目标范畴。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挑战,使得人民社会心态复杂化。以南京市为例,将新时代南京市民社会心态现状与社会心态培育目标进行逐一对标,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

一、剖析:新时代南京市民社会心态的实然特征

(一)需要层次提升,社会焦虑情绪积蓄

需要是人对其内外环境条件的反映[3]。随着环境的变化,人的需要也丰富多变,且由于“需要的满足是个不断向上提升的社会历史过程”[4],“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5],人的需要亦是有层次的,是会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升的。基于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总体实现了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需要愈加广泛,对物质、文化、民主、法治、公平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以往笼罩在整个社会的焦虑氛围非但没有被化解,反而随着需要层次的提升愈演愈烈。“全民焦虑”不是妄言。所谓焦虑,是人在面对无知的未来和无尽的选择时产生的诸如担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综合情绪体验,而当这种焦虑超出个体范围,在全社会蔓延与泛化时,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种社会情绪氛围,即社会焦虑。目前学界对社会焦虑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6]。

调查显示,南京市民总体上处于一种普遍焦虑的状态,97.1%的人表示“对目前的生活与未来发展感到焦虑”。南京市民的社会焦虑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焦虑类型多元化。调查发现,南京市民的焦虑范围极其广泛,焦虑类型呈现多元化面貌。基于人的需求层次,主要有生存性焦虑(如对薪酬、物价等方面的焦虑)和发展性焦虑(如对文化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焦虑);基于焦虑对象不同,则又表现为职业焦虑、身份认同焦虑、情感焦虑、安全焦虑。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的焦虑早已从“生存性”向“发展性”转变,尤其是在生活质量、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诉求日益显现。可以说,南京市民焦虑的对象不仅仅局限在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微观层面,而是逐渐指向宏观社会结构。

二是,焦虑主体差异化。单从人口学特征的角度可按性别、年龄、收入、职业、文化程度、城市居住年限进行划分。由于南京市民内部分层明显,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法。调查发现,南京市民的焦虑呈现出群体差异化的特征。由于所处客观环境与个体能力水平的不同,南京市民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性的扩大塑造了不同的主体意识和心理状态”[7]。例如,女性的焦虑程度高于男性;30~40岁的焦虑程度高于其他年龄段;学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等。

(二)网络信息超载,价值理性发生偏移

近年来,互联网处于井喷式发展状态,信息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覆盖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随之而来的则是信息真伪甄别困难、无效信息泛滥。在超载信息面前,人们来不及思考,久而久之,人们的思考能力减弱,价值理性发生偏移。调查显示,72.7%的南京市民“经常使用网络”,而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4.3 h。而与互联网高使用率相悖的是,人们非但没有有效地处理有用信息并从中拓展知识和延伸思考,反而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显得手足无措,走马观花般匆匆浏览,难以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在对部分调查对象的访谈中发现,网络信息超载给南京市民社会心态带来了以下负面影响。

一是,思考能力弱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信息无限泛滥,人们难以有效甄别与消化,更遑论理性判断与深刻思考。一位“60后”退休教师谈到:“现在的年轻人看的是电子书,读的是电子新闻,手指划拉几下,大段大段的文字就略过去了,哪有空细细品读、静心思考那些文字的内涵?”一位“00后”在校学生感叹道:“我们的阅读量跟过去比,确实多了许多,每天一上网就能了解到国内外最新动态,手指一点就能博览群书,可以说一部手机就是一座图书馆,但那些影响我最深的思想还是来自于以前读过的书本,至于当下的热点新闻和思想潮流,我多数看完没多久就忘了。”可见,由于过量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个体的处理能力和实际需求,人的大脑逐渐无力思考甚至不想思考。长此以往,人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将会受限,主体性受到摧残,在愈发拥挤的信息面前窒息、麻木甚至崩溃。

二是,价值观念扭曲。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们接触新知识、新理念的机会增大,“社会大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心态日趋理性与成熟”[8],但公众的公德意识与价值理性并未得到明显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呈现出不断分化的趋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泛滥”[9]。而在日益发达的新媒体环境下,那些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被快速复制与扩散,严重冲击了公众的精神世界。在访谈中,不少年轻人流露出“今宵有酒今宵醉”“潇洒走一回”的享乐思想,也有人幻想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否认知识与奋斗;而这些思想的萌生与加剧多与网络炫富、网红成名等一些非常案例的轰炸式传播有关。可见,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面前,人们很容易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弱化价值理性与道德自觉,从而迷失自我,价值观念扭曲。

(三)阶层日益固化,逆袭无望转而消极抵抗

习近平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激励着不少人拼搏进取。然而,也有一些人在遭受挫折后降低了自我认同,以消极、妥协、逃避的态度对待生活。网络上一度引发热议的“佛系”“低欲望”等词就是对这类态度的生动描述。所谓“佛系”,并不是指佛教中淡然处世、一切随缘的豁达,而是指“面对自身童话世界和残酷现实世界的对立时的逃避和妥协”[10]。因此,“佛系”并不是真的低欲望或无欲望,而是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无法突破困境和取得预期目标时的消极抵抗。

调查显示,南京市民中存在佛系心态的多集中在25~45岁,且文化程度多在本科以上。事实上,这部分群体在社会竞争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也对自我发展有较高的期待。然而,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面对就业、买房、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时,他们极度焦虑却无力改变,最终只能对现实妥协,用戏谑的态度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作消极的抵抗和无声的宣泄。而这种妥协一旦成为习惯,不仅消耗青年的斗志与活力,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他的下一代,进而阻碍未来社会发展。

二、对标:新时代南京市民社会心态的应然范畴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作为新时代社会心态培育的方向,也为南京市民社会心态的培育提供了目标范畴。

(一)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即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强调的是主体的存在性与积极性。具体来说,自尊是“自我的主体发现,是主体的意识觉醒,是人对自身的觉知”[1],体现了主体的独立性;而自信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能力的估价,是对自身所具备的技能的一种肯定的、积极的心态”[11],凸显的是主体的肯定性。可以说,对自我的尊重与肯定是获得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的前提与基础。很显然,南京市民的焦虑、价值偏移、妥协等表现多与其不够自尊自信有关,正是因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自我认同感,才会在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时容易被焦虑不安的情绪困扰。

(二)理性平和

理性平和,可以理解为行为上的科学理性与心理上的和谐稳定。所谓理性,就是在分析和处理事件时不是简单凭借单一的感性认知而作出片面的判断与直接的反应,而是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进行科学判断与思考,从而规避感情用事或一时冲动产生的后果。平和则意指平衡和谐的情绪状态,而这类情绪往往内蕴着理性的品质与高度的认知,人们不易被负面情绪所扰。可见,人若具备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判断问题就更为客观全面,情绪管理也更加自如。不少南京市民无法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审视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无法有效管理自身的负面情绪,才会在面临需求无法满足、工作生活受挫等问题时,表现出习惯性的焦虑与逃避。

(三)积极向上

积极向上展现的是一种进取精神,意在激励人们奋发上进。在心理学上,积极泛指包括“幸福感、希望、乐观、自尊、韧性”[1]等在内的积极主观体验,而这类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促使人进取乐观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便遇到挫折困难依然能够积极面对、从容应付,而不是被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所困扰,从而阻挡人们前进的道路。向上则强调上进,传递正能量,指引人们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新时代的中国民众应当以顽强拼搏的姿态竭力奋斗,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不负这个伟大时代。根据南京市民社会心态的调查结果发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不容易,不少人在面对逆境时容易紧张焦虑,甚至轻言放弃,很难表现出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可见,积极心理的引导与养成对于人们有效调整心境状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三、改善:新时代南京市民社会心态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人们社会心态的嬗变既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也与个人的心态管理能力有关。因此,要改善市民的心态环境,就需要从外部社会环境的优化与内部心理环境的净化着手。

(一)优化社会环境,为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提供外部保障

社会环境是社会心态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时代前提,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善是保证市民社会心态和谐稳定的现实基础。

1.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12],因此,一个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必然离不开“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与健康合理的竞争机制”[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社会秩序更加井然有序,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依然存在,部分领域的制度设计与运行不透明、不公开等问题仍根深蒂固,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固化的阶层格局使个人上升受阻,导致人们产生焦虑与压力。为此,应当通过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政府执政透明度,以及打造公平安全的竞争环境等途径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

2.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

“一个社会真正的文明程度是从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和制度中体现出来的”[14],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自然也可以从城市弱势群体的发展境况中窥见一二。为此,南京市政府应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低保标准,集中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基本问题,为社会心理建设与社会秩序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3.创造健康干净的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的鱼龙混杂与超载信息的强烈冲击,使得南京市民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与错误价值观的误导,从而加剧其负面情绪。因此,要致力于创造健康干净的媒介环境,为南京市民健康和谐心态的养成提供思想养分。一方面,政府应“明确其在媒体环境治理中的核心主体地位”[15],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各类媒体实行监督管理,通过城市微信公众号、城市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公开相关政策与公共事务,强化南京市民对核心价值观、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奋斗动力与生活热情。另一方面,媒体应严守价值底线,有效发挥自身舆论导向功能,积极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南京故事,给予南京市民正确的价值引导。

(二)净化心理环境,为缓解负面的社会心态进行内部调节

外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其能为市民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但内在心理环境的净化也不容忽视,其能为人们社会心态的持续稳定提供内在动力。

1.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市民负面心态蔓延的有力措施之一。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强化正向情感,帮助人们获得更多前进的动力与信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引导南京市民挖掘与正视自身不同层次的需要,因为这些需要是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是他们身上潜在的积极心理元素。但需要与现实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性,要提醒南京市民客观分析与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在率先满足实现可能性较大的需要之后,逐步为更高层次的需要积极实践,以避免难以顺利满足各种需要而滋生失落或焦虑情绪。另一方面,要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南京市民管理与转化负面情绪的能力。着力培养南京市民的抗挫能力,向他们普及正确认知、心理暗示、精神转移、合理释放等情绪管理方法,使其能够有效疏导自身的负面心态。

2.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彰显精神向导的力量

价值理性的缺失、“佛系心态”的蔓延,反映了人们信仰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中居于引领、主导及支配地位的价值内容,理应成为人们判断社会事务所依据的是非标准和信仰支撑。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一些社会成员产生价值混乱,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日渐模糊。因此,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借助信仰的力量使南京市民重新审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获坚实的精神支柱。具体来说,应针对不同群体的接受特点,丰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注重通俗化与内涵性相结合。换言之,就是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接受能力,以其思想水平、心理状况与需求状况为基础,或用通俗化形式外化其要义,或用启发式呈现深化其内涵。有了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与引领,南京市民在面对网络时代多元信息的冲击和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侵袭时,迷茫与失落将会缓解不少。

猜你喜欢

市民南京心态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做谦逊的人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南京·九间堂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还是“看掐架”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