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措施研究
2021-11-29吴文建周海燕朱小会
吴文建 周海燕 朱小会
(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401331)
近年来,一些学术行为不端、学术腐败、科研伦理失范等现象频发,影响了我国科学界的学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全世界对科学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关注。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科学家精神,指出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6个方面[1]。重庆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全民崇尚科学家精神。调查研究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各类方式,借鉴其他省、市经验,提出适合的解决方案,能推动良好社会价值倾向的形成。
一、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
(一)不良学风问题频频出现
1.学术不端现象涉及面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8年出版了《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书中梳理了近20年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2]。在这64起公开报道的典型案例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既有普通教师,也有知名院校的系主任、院长、副校长乃至校长,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撰写的科研论文,也存在较多的学术不端现象,如2019年某大学的研究生抄袭某副教授的科研基金申请书。2006届某知名大学学生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竟然全文抄袭他人,两篇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全部雷同。
2.学术论文造假现象频频出现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报告,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然而,截至2020年6月,世界范围共有23 425篇被SCI撤稿,其中我国有10 303篇,占世界论文撤稿的44%,其中剽窃547篇(39%),错误原因 330篇(24%),伪造同行评议116篇(8%),作者署名问题84篇(6%)[3]。2017年国际医疗期刊《肿瘤生物学》对107篇已发表论文进行撤稿,涉及作者521人,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
3.青少年科技类竞赛造假频频出现
近年来,科技竞赛是常见的一种培养中、小学生科技意识和情怀的培养方式。然而,在2020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名小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得全国奖项被撤销;两名小学生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奖也被质疑造假;澎湃新闻网爆料连获3年青创赛奖的一名中学生,其获奖作品与某大学的某专利高度相似,引起质疑。近年来,类似案例时有发生。很明显,小学生的背后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成年人,他们违背科学家精神,弄虚作假,扰乱了正常的青少年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科学家精神教育刻不容缓
1.中、小学学生对科学家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发现,不少中、小学学生对科学家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留怪异发型,戴眼镜,不修边幅,穿实验室制服,从事室内工作等。这一结论反映出中、小学学生对科学家工作的认知是来源于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科学事业的认同感,会影响其未来选择从事科学研究的意愿。据2016年腾讯教育对学生家长的调查,81%的家长希望孩子选择赚钱和兴趣兼顾的职业[4],然而,科学家的职业并不属于赚钱较多的职业。
2.研究生爱国意识有待增强
近年来,个别研究生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严重歪曲事实,反映出对研究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不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于2020年7月4日发布的公众号消息称,移民美国的华人中27%的人拥有硕士学位,而其他国家也仅在10%左右[5]。据不完全统计,“985”高校在美约有20万校友。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AI研究员仅有10%的人回到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科研人员建设祖国的意识有待加强。
(三)对科研人员的初心和使命教育有待加强
1.科研成果价值认识存在偏差
第一,发表众多论文却无法解决具体问题。2020年,重庆创新文化研究中心科学家精神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81.63%的科研人员认为我国科研领域的研究以发表论文为第一导向,不能适应社会需求;67.45%的科研人员认为“唯论文、唯项目、唯帽子”的做法,不能使科研价值得到合理体现;59.18%的科研人员认为“伪专家、伪科学”的言论害人。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期,个别科技工作者急于在SCI类期刊上发表论文,但他们对疫情的研判却出现了失误。其实,公众并不关心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他们关心的是科学家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科研成果的度量标准成为亟待改革的问题。钟南山、李兰娟等科学家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的时候,再次向公众展现了科学家精神,成为科学家精神展示的最好典范。第二,个别科学研究价值错位。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服务人类,其次才是解决理论上的问题,科学研究的结果对推进技术进步、改善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价值。一些科学研究的价值发生了严重偏离,典型案例如“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6]。2018年的基因编辑事件,充分暴露了科学研究规范的必要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生殖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科技伦理问题,因此,亟需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初心和使命教育。
2.科研学术成果成为部分科研人员的交易对象
科研评价指标及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大大助长了浮躁的科研风气。有些科研人员为了能在SCI发表论文,不惜重金投稿国外杂志。部分期刊杂志成为成果交易的中间商,甚至形成了一条“学术成果”造假产业链。据调查,单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2~3万元,而购买1篇已经代写好的核心期刊论文,市场价格为5万元左右。在微信朋友圈、邮件等媒体平台经常有转让论文、科研专利、著作等的广告,且基本是明码标价。这意味着只要出钱,就可以买到各类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以及各类人才竞争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氛围下,科研人员的心态难免不受影响。
3.理想与现实的偏差影响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
一方面,潜心研究需要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决心。据报道,2018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间隔4.4年。每项国家科技奖的背后,都是科学家近20年的潜心研究。科学研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投入;然而科研人员面临的其他任务非常重,扰乱了科研节奏,也扰乱了生活节奏,很多科研人员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投入与获得存在一定的失衡。娱乐圈明星的天价片酬与科研人员的收入形成了较大反差。当投入的成本与收益严重不匹配的时候,势必会影响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弘扬科研人员甘于奉献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从弘扬科学家精神入手,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四)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
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注重科研人才的引进。为吸引培养人才,重庆市委组织部、人力社保局、科技局等部门联合推出了“英才计划”,计划5年遴选高层次人才2 000名,团队500个。各高校各区县甚至部分企业都纷纷出台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了各类科研奖励、人才引进等政策。然而,研究人员如果忙于申请各类头衔,只关注头衔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忽视自己的贡献值,那么,这些头衔制度对科学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将会非常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屠呦呦头衔不多,却潜心研究青蒿素数十年,解决了世界难题,受到了世界的尊敬。她的这种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引进的科研人员如果不能发挥科学家精神,那么将造成大量科技投入资源的浪费。因此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状
(一)宣传覆盖面广
1.面向学生群体的宣传活动
面向学生群体的宣传,比较普遍的、长期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在学校的各类公共场所张贴科学家简介、照片、名人名言等。大多数高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传递着科学家精神的宝贵财富。2012年,重庆市教委规定,每年4月定为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节。此外,不定期邀请科技人员进课堂、开讲座或举办文艺汇演。比较典型的宣讲方式,例如2019年9月,重庆科技馆举行了“百馆千场万人”科学家精神宣讲系列活动,在学校、社区、科普场馆等开展活动12场次,观众6 000余人次[7];2017年,重庆5所高校承办了“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文艺演出。每年还引导全市中小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主办的“开学第一课”节目。
2.广泛面向社会的宣讲活动
目前,“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线下主要是展览,线上则是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专题、话题等形式进行宣传。2020年7月,中国科协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全国巡展”在重庆科技馆举行,线下是大量的真实照片、实物的展览,展示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线上是公众通过重庆科协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观展、参与云互动。
线上宣传平台有科协、少年宫、部分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众号,常见的方式有视频、新闻报道、互动答题等。线下宣传主要有展板、会议以及出版杂志等方式。比较典型的展板宣传是2020年5月底由重庆市委组织部主办的“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8];比较大型的活动或会议有:“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科协年会、科技与乡村振兴研讨会、科普大篷车渝州行活动、走访慰问科技工作者等。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也纷纷发动或参与科技节活动,如2019年中国电信重庆公司举办的科技节活动,《课堂内外》等杂志也有涉及宣传科学家精神的版面。
(二)宣传主体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主
1.宣传主体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主
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主体主要有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科协,以及学校等。社会参与主体有教育技术中心、群团服务中心、青辅协、企业等,基本上以党政机关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宣传对象以学生、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为主。
2.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重庆市创新文化研究中心于2019年7月成立,由重庆市科协和重庆科技学院合作共建。该中心以创新文化研究为核心定位,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挖掘及弘扬是其主要研究工作。该机构已经围绕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开展了系列研究。
(三)活动开展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为主
各主体开展活动主要以传达学习中央精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为主。2019年,重庆市科协、各高校、科研院所都组织学习相关文件,谈心得体会,提建议;组织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也偶像”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活动。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学习上级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各类政策法规,参加科技工作者学习评选活动,参与科学家精神短视频征集等活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重庆市高校教师纷纷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将科学家精神引进课堂;参加包含科学家精神的教育专题培训等。但总的来讲,这些活动的开展,缺乏独特性,且大多数属于“运动”式弘扬方式,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重庆科技产出对人才需求的节奏,未能形成崇尚科学家精神的持久文化氛围。
三、弘扬科学家精神经验借鉴
(一)国家层面的宣传方式
国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措施大多由全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组织,并以自上而下方式推广执行,主要包括视频录制、宣讲、文艺活动等。例如,中国科协成立“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进行宣讲,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优秀作品——100个故事”征集活动,面向全国高校演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等舞台剧以及举办“礼赞·科学家精神”甲子华诞特别奉献专题活动等。这些活动还通过各大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受众更广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从2017年开始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线推广科学家精神,包括36个微信、588个微博和245个第三方平台,目前,科学中国新媒体移动终端已经发表文章900篇总网络阅读量超过1.2亿。
(二)各地独特的宣传方式
2017年3月—5月,《湖南日报》相继推出“走近科学家”系列报道14篇;2019年,四川绵阳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共同打造了面向公务员的剧目——话剧《国魂》,用以弘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新疆交通广播推出“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科学家宣传活动;苏州将每年7月10日定为“苏州科学家日”,打造“苏州科学家日、科学家苏州日”品牌;2019年武汉教育基地面向武汉地区培养单位的研究生,采用学习文件精神、观看榜样事迹、张贴教育展板、签署承诺书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建设教育宣传活动;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结合实际,将科学家精神变为具体的特色精神“西农精神”并发扬光大。各地还利用主题节日开展专题活动,常见节日有改革开放周年庆、科技节、建党周年庆、党团活动日等,如2019年宁夏科技馆党总支和宁夏农牧厅渔业局党支部联合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感悟科技强国梦”主题党日活动。
(三)利用图书及视频资料弘扬科学家精神
在京东APP搜索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共有300多件商品,搜索“科学家”共有8.1万件商品,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图书,如《十大华人科学家名人传记》《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共和国脊梁》等。2020年科技部组织编写的科学家精神丛书,面向更广泛的读者需求,分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共6册,第一册《爱国篇》已经出版[9]。
科学家精神的宣传视频资料来自中央主流媒体。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的大型人物系列纪录片《科学家的故事》,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加油!向未来》《开学第一课》《大国重器》等,中国科协录制的《追梦身影》专题片也涉及大量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学习强国APP里也有大量的科学家视频资料。
四、对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措施建议
目前,重庆市面向社会的科学家精神宣传措施较多。为更好地发挥传播作用,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层面政策外,重庆市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宣传资源,结合重庆地域文化特点,构建适合重庆实际的“科技馆基地+全员参与+全方位渗透”的弘扬方式。
(一)依托现有科技馆打造重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教育基地
重庆市各区县都建有科技馆,应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宣传作用,利用常设展项、短期展览与即时展览、专题宣讲活动相结合,展示丰富多彩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内容,把科技馆作为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将能够反映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史料以及科研成果、研究过程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集中展示,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特别要重点挖掘家乡在重庆或奋战在重庆的科学家的第一手材料,长期展览。
(二)有针对性地激励科研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
青年科研工作者群体多数为博士毕业生,他们的优势是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渴望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实现个人价值。针对这部分群体,从弘扬的手段看,建议结合他们身边熟悉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案例,通过真实讲解、切身体会等方式,激励青年人踏实奉献搞科研,形成一种崇尚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同时,为提高弘扬的效果,建议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青年科研人员戒除浮躁情绪,建立中长期立项规划和绩效评价体系,给予那些需要长期攻关才能出成果的基础学科、冷门学科等以稳定支持,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同时,充分调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参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积极性。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经验丰富、政治觉悟高,并且为科研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可邀请他们来给年轻科研人员传授自己的科研方法和科研经验等,传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全方位弘扬科学家精神
1.让全社会成员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体
以前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政府主动宣传,社会群体被动接受,但要形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就必须动员人人参与。建议各企业、各组织提炼总结自己弘扬科学家精神事迹并进行宣传,使弘扬科学家精神落在实处。充分利用现有的朋友圈、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资源,对科学家精神进行宣传,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各大媒体的宣传主题。
2.加强覆盖硕博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在学历教育的各个阶段找到与课程体系知识点结合的“触点”,做好课堂设计,确保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育人目标相得益彰。目前针对大学本科以下阶段爱国教育的弘扬宣传措施比较多,但针对硕士博士阶段的相对较少,建议加大对这部分群体的爱国主题教育,使他们具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精神。
3.举办重庆科技节在全社会宣传重庆科技成果
重庆市已有了针对中小学生的科技节,可以将该节日推广,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科技节。为使科技节有特色,建议充分利用重庆地区举办智博会的机会构建重庆科技节,在线上线下全方位营造节日气氛。一是向全国展示重庆科技进步状况;二是搭建人才沟通的桥梁;三是形成全民崇尚科学的氛围;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通过展示企业科技产品,为其获得更多销路,也为消费者购买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平台。目前,全国的科技节规模不是特别大,重庆可以率先举办该活动。
(四)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
1.改革科研评价体制给科研人员减负
尽管国家在科研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力度较大,但政策连贯性还不够,导致在具体的职称评审、人才评选、学科建设等方面问题不少,论文、专利、项目等依然是量化考核的主要指标。建议尽快全面落实相关科研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弘扬科学家精神起到正确的导向指引作用。建议简化一些繁琐且重复性的资料填报等科研管理方式。从财务报账、项目申请到项目结题等环节,建议适度给予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一些灵活性、便利性的政策,方便他们放开手脚做些真正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工作。
广听意见,切实减少繁琐流程,实施人文广怀。广为听取一线科研人员的意见,缩减一些形式化、不必要的科研流程,多进行一些人文关怀,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职业。特别是中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家庭、事业等多方面负担,他们从事科研付出的精力会更大。为此,建议多对这部分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疏导,尽量减少各种不必要的线下开会、报账、汇报等非科研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特别要给予特殊时期的女性科研人员更多的心理健康关怀。
2.加强对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
目前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没有从事科研的经历,对各学科领域的科研规律并不了解。同时,一些政府部门通常由公务员拟定发布科研需求或者管理办法,尽管也有征求科研人员意见的环节,但往往因沟通不畅,造成科研需求发布投递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建议科研管理岗位的设置条件至少要有从事科研项目的经历或实践经验。科研管理人员上岗前应熟悉科研管理过程及科研规律。
3.构建科研供需交流平台
重庆已经有科技平台,发布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一些科研供需信息,但在实际的运行中,科研供需交流并不特别畅通。一些科研需求表达与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差距有点大,建议加强供需各方交流的平台建设,打通沟通渠道。因此,加强政府部门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就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