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2021-11-29苏贵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苏贵斌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近百年来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路线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为此,系统回顾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百年历程,总结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百年历程

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群众路线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个历史发展阶段。系统回顾群众路线形成与发展的百年历程,是总结经验和提出启示的重要前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的提出和形成

党的创建初期至土地革命时期是群众路线的萌芽和提出阶段。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中提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1]3,这充分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萌芽。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决议又强调,党的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3,这是群众路线思想第一次在决议中的明确表达。而关于“群众路线”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是在周恩来于1929年9月主持起草的“九月来信”之中。周恩来在信中就红军和群众的关系作了专门论述,指出红军要树立群众观点,红军的各项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同年12月,毛泽东根据“九月来信”精神,在“古田会议”上提出党的工作要“经过群众去执行”[2]。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这两次论述,使群众路线的概念逐步明晰。此外,在1934年1月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方法论又作了重要论述,指出“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3],这进一步明确了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是群众路线的形成阶段。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了抗战与群众的关系,认为抗日战争要胜利就必须坚持统一战线和持久抗战,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从1941年5月起,延安整风运动掀起了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斗争。毛泽东于1943年6月作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对群众路线方法进行了更为形象的论述,指出党的一切实际工作,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和党的七大报告中总结和概括了群众路线问题,指出共产党人与其他政党不同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4]1094-1095。同年5月,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又对群众路线作了详细说明,明确指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也是根本组织路线[5],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一切组织和工作都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同年6月,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虽然没有正式使用“群众路线”概念,但对群众路线问题作了重要论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6]48,使群众路线的要求更加明晰。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路线的发展与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路线逐渐由革命时期转向执政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群众路线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发扬群众路线。在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集中体现在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邓小平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的章程首次写入“群众路线”,并提出必须不断发扬群众路线的传统[6]149,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路线的重要地位,但是党的章程中并没有对群众路线的内涵进行详细论述。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则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进一步阐发,指出群众路线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判断党的工作正确与否“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7]。此外,邓小平还具体分析了在贯彻群众路线过程中出现的官僚主义问题,提出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改善工作方法、健全民主生活、加强监察工作及检查执行情况等5条措施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滋长,一些同志过度夸大群众运动的作用,甚至把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的唯一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搞“左”的群众运动,导致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到了巨大损失。在1962年1月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根据群众路线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官僚主义等问题,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了群众路线思想。刘少奇指出,群众运动“必须从实际出发”[8],否则将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党的威信。刘少奇的这一重要论述对党内正确认识群众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还提出民主集中制是群众路线的一种方法,体现了“领导同群众相结合”[9]。可见,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提出的重要观点,使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应用群众路线达到了新的高度,为这一时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供了有力保证。但是,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致使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又严重偏离了正确轨道,成为脱离群众观点、损害群众利益的阶级斗争工具,最终导致群众路线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挫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恢复和完善

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社会主义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标志的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扬了民主集中制和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这次会议特别强调民主,提出各项指挥要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1980年2月,为整顿脱离群众作风,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规定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生活纪律,为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制度。1981年6月,为系统总结和正确评价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充分肯定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3个方面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系统运用而形成的,是中国革命活动的经验总结。此外,决议首次对群众路线的涵义作了简洁而科学的概括,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0]。

1990年3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则是首次以党的文件形式针对群众路线问题所作的专门决定,在群众路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决定》对贯彻群众路线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同时,《决定》还强调党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为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方法指南。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绝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新形势下党的重要任务、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面临的考验及危险作了重要论述,并进一步强调了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党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可见,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群众路线新的重要论述使群众路线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群众路线的拓展与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带领全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使群众路线得到不断拓展和创新,开启了群众路线的新格局、新境界。2013年5月,党中央提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为目标任务,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为期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此规模之大,时间之久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此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后开展,实现了群众路线教育系统化、常态化的推进,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发展新格局。2016年11月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这一准则的颁布,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能够紧随形势发展变化,能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而且使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拓展了群众路线的发展新格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交流信息逐渐增多,这就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方法途径必定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为此,习近平于2016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11]。“网络群众路线”概念的提出,进一步创新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方式。此外,习近平对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和创新还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习近平强调:“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2],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见,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常态化,到网络群众路线概念的提出,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在新时代推进了群众路线的发展新境界。

二、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主要经验

纵观群众路线百年历程,总结归纳其形成发展的主要经验:理论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实践上坚持继承传统,不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方法上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群众路线的新途径、新方式;制度上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一)与时俱进: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根据革命、建设、改革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的思想理论。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党的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人民军队的壮大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主张通过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由此提出深入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将群众路线写入党章,并提出群众路线一方面是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是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一步明确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虽然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群众路线出现了一定的偏离,但党最终厘清了群众运动和群众路线的关系,使群众路线思想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并着眼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路线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拓群众路线思想理论的新境界,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等新的群众路线观点,丰富了群众路线思想的时代内涵。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时代进步中不断实现群众路线的理论飞跃。

(二)继承传统:在实践上不断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革命战争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要求,不怕艰难困苦,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群众路线要求。虽然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挫折,但同时建立起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不断贯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路线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群众路线要求,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三)改革创新:在方法上不断探索群众路线的途径方式

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稳定有效的沟通联系是贯彻执行好群众路线的必要前提,因此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等所带来的社会条件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上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变化。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主要是通过“同群众在一起”的方法,即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共同生活,实地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现实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同人民群众建立起同呼吸、共命运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各级行政职能机构和组织体系,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起了重要桥梁。为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毛泽东强调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信访工作,认为这是党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同时,为整顿党内的不良作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等整风运动,不断依靠群众加强纪检工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对象的多元化、群众利益的多样化、群众工作的复杂化对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生活、表达民意,网络空间已成为群众路线新的重要阵地。习近平站在时代的潮头,坚持改革创新,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提出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

(四)问题导向:在制度上不断完善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不仅需要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还需要相关的制度约束。制度往往带有根本性、指导性、约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因此在群众路线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历来重视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群众路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才能保证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群众路线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贯彻群众路线主要依靠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以及关于群众路线的制度建设。毛泽东在1943年所作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首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后,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建设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就其内涵作了准确概括,告诫全体党员要始终坚持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文件形式对群众路线作了专门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就党的建设问题所作的决定。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建设更加完善,颁布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一系列有关群众路线的规章制度,为构建起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现实启示

群众路线形成发展的百年历程所沉淀的丰富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开启新征程的宝贵遗产,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贯彻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教育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前提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群众路线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只有坚持这一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规律[13]。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学习教育,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强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只有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才能掌握群众路线的思想内涵,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帮助党员干部牢记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群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党员丢失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高高在上、贪图享乐、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不了解下情等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利益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经常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群众工作。

(二)加强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关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人民群众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价值观念和利益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深刻变化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对如何处理群众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对如何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和如何深入群众、引导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工作存在能力上的不足。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能力不足的危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才能继续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提高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一是要提高其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即学习掌握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能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掌握真实信息,了解群众需要;二是要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即制定决策要以科学、民主方法为前提,要符合科学规律,要听取群众意见,切不可“拍脑袋”决策;三是要提高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对于出现的问题,能快速而有效地解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四是要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就是能够深入群众之中,集中群众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群众,将其化为群众的意见并坚持下去。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保障

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的问题,事关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建设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发展历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更是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党的作风建设新格局,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整治“四风”问题,大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党内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不正之风的滋长。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动,党内长期存在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作风建设仍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新时期要充分认识到党的作风建设对于塑党、强党的重要意义,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着力点,始终保持党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同时,“党的作风本质上是政治的体现”[14],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反对“四风”。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注重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强化责任追究,切实把党的作风建设推向前进。

(四)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

科学有效的制度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它既能降低风险,也能促进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好的制度可以约束坏人,不好的制度会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做坏事[15]。尽管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制度建设仍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久久为功。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3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顶层设计。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党的政治领导下,从实施主体、程序设计、实施措施等方面不断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领导、调查研究、民主参与、接待群众、定期下访、监督评议等制度安排,不断增强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功能性、指导性和执行性。二是深入构建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制度的刚性要靠长效机制才能保证。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民主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等,进而形成科学高效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三是不断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员干部首先要尊重制度,维护制度权威,增强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认同;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能力,掌握有效贯彻执行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的方式方法;最后,要不断加强制度执行的政治监督、责任监督、群众监督,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