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淮北地区小麦单产和品质的措施
2021-11-29张俊勇
张俊勇
(泗县农技推广中心,安徽泗县234300)
小麦是淮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和肥料投入的增加,小麦的产量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受到生产条件、整地和播种质量及田管水平的限制,小麦产量增加幅度有限,品质提升徘徊不前,小麦籽粒整齐度和饱满度较差、不完善粒较多,杂质率较高,内在品质时好时坏,给小麦的收购和加工带来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就提高淮北地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1 精细整地,增加地面的平整度和耕层土壤的紧实度
实行联产承包制以来,分散性小农操作造成皖北平原沟壑密布,扶垄耕作又使每户的承包地中间高,两边低,导致农田大平小不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地面高低不平,作物生长参差不齐,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灌溉靠机井,排涝行不通,内涝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皖北地区小麦单产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因此必须改善农田耕地地面的平整度,在耕翻前要削高填洼,平整地表,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为下一步的各项农事操作打好基础。要达到精细整地,必须选用大中型拖拉机进行。连年旋耕易导致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肥、保水能力变差,致使作物根系发育不良,抗旱、抗倒伏能力大大降低。凡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或深松1次,耕层应加深到25~30 c m,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深耕后必须旋耕2~3遍,再耙耢3~4遍,并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切忌深耕浅耙。凡旋耕播种的地块必须镇压耙实,压碎土块,弥合缝隙,增加土壤紧实度,提高土壤保墒能力。通过精细整地,夯实麦播基础,增强抗灾能力,为全生育期管理争取主动。
2 控制密度,增加群体均匀度,塑造适宜的小麦群体结构
“四适”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合理的成苗密度;加强田间管理,增加群体均匀度,构建合理的群体。
2.1 降低播量,控制出苗密度
据调查,目前皖北地区小麦播种量普遍偏大。播种量不仅导致浪费种子,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基本苗过多易导致群体过大,个体发育不良,田间郁闭,容易发生病虫害。后期光合作用不良,茎秆细弱,容易倒伏,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因此,心须适当降低小麦的播量,控制成苗密度,确保适宜的基本苗。
2.2 “四适”播种,培育壮匀苗
2.2.1 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科学确定播种期,以培育冬前壮匀苗,并控旺促弱,减轻冻害与倒伏,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2.2.2 适量播种。根据品种特性、种子质量、播期早晚、整地质量、土壤墒情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为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打好基础。
2.2.3 适墒播种。确保种子出苗快,出苗齐,一播全苗。
2.2.4 适深播种。保证出苗时间整齐一致,培育壮匀苗。
严把播种质量,提高幼苗的整齐度,首先要做好种子精选,确保种子大小均匀一致;其次要搞好种子处理(特别是晒种),确保发芽时间整齐一致;最后是严把播种质量关,按精准播种技术要求,控制播机行走速度,达到接行准确、行距合理一致;播机下种准确均匀、播种深浅合理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紧实。采取抢墒早播或播后造墒,保证出苗时间整齐一致。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且幼苗生长均匀一致。
2.3 科学田管,适时调控,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2.3.1 合理施肥,控制群体密度。①增施有机肥。土壤地力水平是小麦丰产的基础条件,实践证明,土层厚、活土层深,地面平整、能灌能排、土壤肥沃的高产土壤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基本保证。土壤有机质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重要物质,能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关系,增强土壤的自调能力,为小麦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条件;②改进施肥方式方法,配方施肥。改一次施肥为分次施肥,因地因苗施用基肥、返青肥、拨节肥和粒肥,杜绝“一炮轰”的施肥方式;改单一施肥为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测定情况,合理确定氮、磷、钾、锌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量;增施有机肥,适当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合理确定化肥的基追肥比例,适当减少底肥中氮肥的施用量,将减下的氮肥用作拨节肥和粒肥。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既满足了植株生长发育的养分需要,又避免因营养过剩导致群体过大而出现的倒伏风险。同时氮肥后移,还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改善小麦品质。
2.3.2 化调化控,塑造适宜群体。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节小麦的内源激素系统,主动调节小麦自身的生长发育,使其能及时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实现个体生长与群体结构的协调,塑造出适宜的群体,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获得优质、高产的目的。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合理采用化控化调技术,可以提高小麦抗性,促进小麦优质高产,如播种前用10 mg/kg稀效唑拌种,可提高种子萌芽率,促进麦苗次生根生长,主茎分蘖增多,叶面积增加有利于培育壮苗;拨节初期,用植物抗寒剂,如新美洲星或云苔素内酯加磷酸二氢钾等对水喷施能避免倒春寒和晚霜冻危害,增强光合速度,减轻冻害;拔节前喷施150~200 mg/kg多效唑,控制株高,促进茎基部粗壮,防止倒伏;在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如遇干旱,可喷施抗旱剂黄腐酸盐或硼肥,以降低蒸腾强度,增强根系活力,提高千粒重。
3 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植株群体的整齐度和籽粒的饱满度
播前进行土壤和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预防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减少缺苗断垅,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和健壮率。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浸染、扩展、为害高峰期,也是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和杂草的危害盛期。做好该期的病虫草害防治,提高植株茎杆的健壮整齐度,是减少小麦后期倒伏,增加容重,提高千粒重,改善籽粒的饱满度和提高商品品质的重要保证。
做好“一喷多防”,提高成熟籽粒的整齐度和饱满度。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通过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起到养根护叶、抗逆防衰、防虫治病,延长灌浆时间等作用,从而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特别是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皖北地区呈常发、重发趋势,严重地影响了小麦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因此必须做好小麦抽穗扬花期的“一喷多防”工作,实现增粒增重、提升品质的效果。
4 适时收获,保质增产,提高商品率
收获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收获过早,粒重低且品质差;收获过晚,易导致小麦折秆掉穗落粒,影响产量。要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此时小麦粒重最高,品质最好。近年来部分农户为减少劳动量,避免小麦晾晒,等到小麦枯熟时才收获,往往造成麦田掉穗落粒严重,这样既损失了产量,遇阴雨天还会出现穗发芽,进一步降低了品质,导致小麦商品品级下降,商品率降低。同时,落地麦粒出苗后像杂草一样覆盖地表,严重影响夏播作物苗期的生长发育,给后茬作物的田管带来额外负担。因此,小麦成熟后一定要适时收获,避免产量和品质损失,提高商品性,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