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引领 助力乡村振兴
2021-11-29许昌市种子管理站李毓珍
许昌市种子管理站 李毓珍
河南科技大学 王林生
许昌市种子管理站科技人员在许昌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落实《河南省科技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要求,瞄准襄城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加强以甘薯产业发展为主的科技服务,初步构建了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科技人员参与的科技扶贫体系,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甘薯产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襄城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产业支撑,有力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
一、强化科技培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科技人员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科技活动,深入襄城县4 个乡镇的15 个行政村进行科技宣传,发放宣传资料3000 多份,赠送科技书籍300 多册,开展各类现代农业技术讲座培训20 期次,召开现场会12 次,培训人员5000 多人。科技人员主要开展了科学整地施肥技术、甘薯育苗技术、脱毒甘薯栽培管理技术等培训,还开通了科技服务平台及微信、短信服务功能,回答农民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技术咨询700 多次,其中微信解答320 多次。通过大量的科技宣传、专题技术讲座和技术咨询,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学理念和科技水平。
二、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积极开展甘薯新品种培育、引进与示范,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
科技人员和襄城县安民甘薯种植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形成了集红薯脱毒组培、快繁,新品种引进、试验、筛选、研究、生产、储藏保鲜为一体的科技体系。目前,襄城县引进推广种植的鲜食甘薯以烟薯25、普薯32 为主,加工类甘薯以济薯25、商薯19 为主。其中从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引进的甘薯新品种商薯19 易管理、好加工,薯块多而匀,表皮光洁,上薯率和商品率高。薯块纺锤形,皮色深红,肉色特白,晒干率36%~38%,淀粉含量23%~25%,淀粉优质特白。经过田间测产,商薯19鲜薯和薯干产量均居首位,春薯为75 000 kg/hm2,夏薯为45 000 kg/hm2。
(二)积极推广脱毒甘薯栽培技术
由于多年的无性繁殖,襄城县甘薯受到多种病毒病的侵染,致使种性退化,严重影响着产量及品质。科技人员利用甘薯微茎尖进行诱导培育获得脱毒植株。脱毒甘薯因不携带病毒而生理习性有所不同,其明显表现在茎叶生长势强、块茎膨大速度快,增产率达50%。
三、建立高标准示范田,提高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
在科技推广工作中,注重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襄城县政府在当地建设200 m2的组织培养实验室,玻璃温室大棚8000 多m2、塑料大棚8000 多m2,进行脱毒试管苗培育,驯化、加代扩繁,年脱毒试管苗达到1200 万株。在汾陈镇、王洛镇、十里铺镇、双庙乡4 个乡镇建立脱毒育苗基地53.33 hm2,育苗能力达到6 亿株,带动农民种植脱毒甘薯1.47 万hm2。同时,为拓展国家红薯产业体系与河南省农科院联合成立红薯试验基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附近建设66.67 hm2的试验示范基地,用于红薯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加强红薯新品种、脱毒种苗和新技术、新机械的引进推广使用,用现代科技支撑红薯产业发展。
四、注重延链补链,提高带动群众能力
为提高产业带动能力,襄城县积极推动甘薯产业集约化、链条式发展。培育甘薯合作社、种植大户200 多家,直接带动农户2.3 万户,每667 m2增收300~400 元。在产品深加工方面,支持建立甘薯淀粉加工厂,把当地农户种植的甘薯加工成淀粉,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目前,襄城县形成了甘薯加工专业村18 个,年加工能力15 万t。推动甘薯产业品牌化发展,注册了“安民甘薯”“华仕岗”等红薯品牌,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襄城县培育甘薯销售经纪人300 多人,年外销甘薯甘薯16 万t 以上。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继续开展技术服务
继续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的农村青壮年的培训,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致富。同时,根据农户实际和自主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农机具使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根据襄城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和技术水平,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大豆、优质蔬菜等特色产业给予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科技支撑。支持绿色、环保、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涉农产业发展,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服务企业,进一步抓好示范点、示范片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三)继续加大培训、指导和宣传力度
当地政府通过实地指导、技术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科技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