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
2021-11-29李俊清
李俊清
(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200)
家庭教养过程中,父母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引领人.20世纪初,心理学界的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开始重视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责任、压力的转移,父母对儿童教养的重视度被弱化.当父母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承担或不能承担全部教养责任时,其他养育者会分担教养职责,甚至一些年轻的父母直接让位,取而代之的是隔代抚养,使幼儿在同伴交往行为中表现出明显不同.通过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旨在强调父母教养不能缺位,为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指导建议.
1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力
幼儿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合作来促进其发展.就社会性发展而言,这一阶段幼儿习得的社会化行为是重要基础.幼儿如何在与人相处中学会关爱、分享、尊重等,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着实重要,但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示范.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第一场所,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者指出,感、知觉和模仿是幼儿用来认识外部环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模仿学习,幼儿直接从与父母的沟通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应对方式.因此,儿童很容易受到外界生活环境的影响.父母在抚养和学习方面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1].
郑杭生在其“社会学导论”中曾指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权威对幼儿社会化行为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命周期是在家庭环境中完成的,由于幼儿在心理和生活上对父母极为依赖,父母很容易成为幼儿心目中无所不能的权威形象.而父母利用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是子女根本无力抗拒的.家庭环境中具权威形象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具有强大的塑造力量和渗透作用[2].由此可见,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对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制止其反社会化行为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同.
母亲与幼儿的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表现在:
0~3岁的时候,幼儿可以得到来自母亲的外观和行为反应,在和母亲共处的过程中获得很多的社会行为以及如何与他人交往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策略的习得,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3~6岁时,母亲的教育方式、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基础等都会影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关系乃至幼儿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由于母亲本身具有的温柔天性,在与幼儿交往时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善良、包容、善解人意等品格,这些都是幼儿在同伴交往乃至未来与他人相处时非常宝贵的品质.
父亲与幼儿的关系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3岁以后,父亲与幼儿之间的关系逐渐亲密.3岁以后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长,越来越需要父亲果敢、刚毅的性格因素.父亲与幼儿的交往同母亲往往不同[3].母亲倾向于让幼儿进行安静的游戏,而父亲往往鼓励幼儿勇敢且不惧艰险;母亲在与幼儿交往时常常因害怕幼儿受伤而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而父亲往往同幼儿一同游戏,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玩伴.父亲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父亲的交往观念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幼儿社会化行为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核心的[4],可以说是父母教养方式的延伸和派生,儿童社会化行为的存在和发展始终是以这一中心为纽带和支撑,其在幼儿社会化发展中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幼儿在学龄前期间主要的社会化行为则是同伴交往行为.
2 同伴交往行为的重要性
儿童进入幼儿园后,与其他幼儿交往的频率、共处的时间和共同参与的活动等都明显增加,同伴交往逐渐成为其人际交往关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同伴交往行为在其社会交往系统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与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不同,同伴交往具有平等性的显著特点,交往的群体可由自己抉择、自主建构而成.同伴交往不仅有助于儿童交流经验、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而且有助于儿童收获人际交往技能.
认知学派、人格理论和社会理论认为同伴交往行为对幼儿当前心理发展和未来的适应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的培养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幼儿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符合了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所对应的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只有这些缺失性需要得以满足,才能进一步引导高层次成长性需要的实现,如自我实现的需要[5].根据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父母对幼儿的社会化有很大影响[6].可以看出,亲子互动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3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其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的影响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他经过一系列大型研讨得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两个主要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向幼儿提出的要求;第二个维度是对幼儿的责任.这两个维度的结合产生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一是允许而接受的,称之为民主型;二是拒绝而限制的,称之为专制型;三是接受而限制的,称之为溺爱型;四是允许而拒绝的,称之为放任型.且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和麦考比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7].
权威型的父母以合理而又温和的态度对待幼儿,他们总是站在指导和帮助的立场上,制定合理的标准,并将道理解释清楚.在尊重幼儿自主和爱好的同时,充分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既要适度控制幼儿,又要积极鼓励幼儿的爱好和生活自主性.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并能理解幼儿,着力于积极发展幼儿的爱好和兴趣,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自由和空间,父母扮演着对幼儿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帮衬者的角色.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不仅能尊重父母,还能听取父母的意见和建议.父母与幼儿能和睦相处,使幼儿在学龄前阶段就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适当地宣泄情绪,有较强的自信心,乐于与同伴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善于自我表达和倾诉,自制力较强,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专断型的父母总是为幼儿立下很多规矩,企图严格控制幼儿.父母对幼儿常常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反应,且采用惩罚手段以及强制策略来促使幼儿遵守规定.这些父母常常希望幼儿按照自己为其计划的路线成长,总是对幼儿行为施加很多的限制,使得幼儿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发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多数幼儿都缺乏主动性,胆小且畏首畏尾,怯懦且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擅交往,极易发脾气且有抑郁的可能,易被干扰,没有目标.随着身心的发展,幼儿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或是敌对的心理,在同伴交往中,一旦受到不利刺激,他们很可能会做出粗鲁的举动,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溺爱型的父母教育方式是幼儿被置于家庭的中心位置,成为家庭的核心人物和主宰者[6].其最大特征是娇宠和包办,同时还有过度保护和纵容.这类父母往往对幼儿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不加以控制,由于很少对幼儿提出要求,且对幼儿某些违反要求的行为仍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使得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表现出极不成熟和极差的自我控制能力.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生活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也明显滞后,行为方式也常会与年龄特征不一致.这些幼儿容易对集体生活感到恐惧,会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些还会表现得过于活跃甚至有些怪异,以吸引别人的注意.这类幼儿很可能由于过度自信而不能妥善处理与同伴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长此以往,幼儿可能会易冲动并具有攻击性.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极易产生不良行为,这些会成为其在同伴交往中的不利因素.
忽视型的父母既不关心幼儿也不要求幼儿,很少及时回应幼儿的需要,更不用说情感上的支持了.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很少和幼儿进行沟通,对孩子缺乏管教,听之任之.幼儿的行为很难得到父母的肯定和鼓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自信心和热情就会逐渐减退,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的发展.这一年龄发展阶段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认知水平有限,尚处于依从他人评价的阶段,未能独立进行自我评价.父母的忽视和漠不关心会使得幼儿身心发展变差、认知水平低、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这样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由于错误行为极少得到惩罚,且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常被忽视或接受,自控能力较差,冲动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很难顺从且极少为他人着想,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匮乏,所以这类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往往不受欢迎.
4 建立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策略
每个人所采取的教养方式都不同.对于父母而言,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陪伴着婴幼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应注意:
4.1 重视父母教养的主体责任
父母在幼儿教养过程中,因为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压力较大,导致亲子陪伴时间较少.为了弥补对幼儿教养缺位的亏欠,父母常常会允诺幼儿不合理的要求以取悦幼儿.随着祖父母隔代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显著,作为教育主体的父母在尽量弥补祖父母教育缺陷的同时,更应加强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仅靠家庭或幼儿园单方面是完成不了的,只有两方面共同合力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8].
4.2 优化父母自我教养观
在家庭教育体系中,父母要重视科学教养,应及时发现在教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幼儿成长,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和调试自身的教养观.父母教育理念需要更新,注重自我提升.父母教养方式的过分干涉和保护、惩罚和苛责、拒绝和否认都会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要结合幼儿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赏识幼儿,提高幼儿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心,乐于与同伴交往、互动.
4.3 创设交往机会
一些父母用类似揠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培养幼儿势必要失败.但是,完全被动的“放手”态度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父母应把幼儿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尊重幼儿,同时根据客观规律,积极为幼儿创造锻炼自身的条件,使其得到历练,这才是能取得最大效益的正确做法.锻炼可分为多种,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而是需要自己创造.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行为有全面的促进作用,因此父母应努力保持该教育方式,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
某些幼儿知识面较广,讲礼貌且还很听话,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在同伴中很受欢迎,小朋友们愿意和他一起玩,在分组时也很乐意和他分在一组.“受欢迎型”的幼儿往往与父母努力营造的和谐民主家庭氛围有关.专制型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自卑、懦弱等缺点,因而缺乏与同伴主动交往的勇气.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使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同伴交往过程中的障碍.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带来的是更消极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同伴交往,收获交往技能.
4.4 鼓励解决问题
有针对性地为幼儿设置一些小困难.随着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幼儿较少有机会去处理困难,生活过于安逸而产生懈怠.父母们应该想些办法,鼓励幼儿去解决问题.借鉴幼儿园进餐时安排值日生帮忙分发餐具,在用餐结束后要求幼儿将餐具放到指定地方,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就餐习惯.父母也应该在家中为幼儿合理安排一些小困难,如给幼儿布置做家务的小任务,或在幼儿阅读后提出关于情节和内容的问题,等等.给幼儿设置困难,既能够激发幼儿克服困难的斗志,又能够培养幼儿不畏困难的品质,同时,在解决困难后还能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4.5 提高共情能力
幼儿期是个体情绪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的教养方式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父母应该注重民主型的教育方式,避免教育上的专制、不一致,把自己对幼儿的爱转化为正确又有理性的爱、适度又有原则的爱.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父母应逐渐收起对幼儿的保护伞,让幼儿不做温室中的花朵,并经历一些磨炼,培养坚韧品质.也有一部分父母以为严厉才是爱,尤其是一些为人父者,很少对幼儿流露情感,忽略幼儿的状况,缺乏与幼儿的互动.因此,应该正确地爱幼儿,让他们沐浴在爱的河流之中,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具备爱他人的品质,在同伴交往中提高移情和共情能力,更能感知同伴情绪,与同伴和谐相处,表现出更多受欢迎的亲社会行为.
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父母在这一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应该依据幼儿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特点,养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建立民主的教养方式,让年幼的孩子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把自己视为有价值、有能力的人,能够对周围的人和物产生影响,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从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