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高德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21-11-29陈思思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跨文化戏曲

陈思思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戏曲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它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由演唱、话白、表演、服装、妆容、切末等舞台元素组成,其多元化特征对从事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研究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研究者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学识修养等个性化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对中国戏曲的认知与理解.为实现跨文化语境下中国戏曲艺术的有效传播与接受,戏曲作品不仅应向海外读者全面清晰地展现戏曲集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特殊结构形态,而且还应尽可能地接近中国戏曲艺术的本质.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Vermeer,1930—2010)指出:翻译行为具有目的性,目的决定了实践过程中的策略.策略是行动者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针,也是其研究态度与立场的体现.因此,对跨文化语境下传播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看待研究者的传播行为,并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1 施高德对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贡献

施高德(Adolph Clarence Scott,1909—1985),美国著名的东亚戏剧研究学者,致力于中国戏曲(京剧、昆曲)研究,堪称20世纪中国戏曲在西方世界传播的“领军式”[1]人物.他从事中国戏曲研究四十余载,完成相关著作九部,包括《中国古典戏曲》(The Classical Theatre of China)、《中国戏曲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Theater)、《梨园领袖梅兰芳》(Mei Lanfang.Leader of the Pear Garden)、《中国传统戏曲》三卷本(Traditional Chinese Plays (Volume I.II.III))、《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 and the Arts in Twentieth Century in China)、《演变中的中国服饰》(Chinese Costume in Transition)与《唱戏的是疯子——一名中国戏迷的随笔》(Actors are Madmen—Notebook of a Theater goer in China),系统全面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戏曲.

施高德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与传播是20世纪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前半叶,中国戏曲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处于边缘地位.《中国文化对外译介史料》(1912—1949)展示了民国时期中国戏曲艺术在海外地区传播的微弱回响.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本土涌现了一批有关中国戏曲的研究著作,例如柯润璞(J.I.Crump,1921—2002)的《忽必烈统治下的中国戏曲》(Chinese Theater in the Days of Kublai Khan)、西利尔·白之(Cyril Birch,1925—)的明代戏曲翻译《牡丹亭》等.当时西方学界更为关注以元杂剧、昆曲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戏曲,而施高德的中国戏曲研究主要围绕着京剧艺术而展开,例如《中国古典戏曲》系统地介绍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唱戏的是疯子——一名中国戏迷的随笔》讲述了作者在华期间看戏、与京剧名角交往的故事.1946年至1949年,施高德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工作,其间他频繁出入戏园看戏,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6年,施高德再次来到中国,不仅观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戏曲演出,还采访了京剧大师梅兰芳.鉴于施高德对中国戏曲研究的重要成就,哈佛大学教授卞赵如兰(Rulan Chao Pian,1922—2013)将其称为“最早的西方京剧专家”[2].施高德的中国戏曲研究丰富了现当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海外传播的相关内容.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国内学者完成,通过传播本国优秀文化与艺术,促进外部世界对我国的了解;另一种是由海外学者完成,他们根据现实的需要,从他国材料中筛选出对自身文化建构产生积极意义的资源.在对中国戏曲研究过程中,施高德在材料挑选、内容侧重、研究视角等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研判标准.例如,《中国传统戏曲》三卷本是施高德中国戏曲翻译与研究的代表作,收录了《四郎探母》《蝴蝶梦》《思凡》《十五贯》《女起解》与《拾玉镯》等剧目.施高德之所以在众多剧目中挑选上述六部作品,主要是由于它们在表演过程中所侧重的艺术元素各不相同.在施高德看来,《四郎探母》说唱部分的比重较大,能够向西方读者形象地展示中国戏曲的音乐元素,而《蝴蝶梦》《思凡》两部戏则可集中地呈现中国戏曲舞台的表演技法.20世纪70年代,施高德开始关注丑角的表演,《十五贯》的娄阿鼠、《拾玉镯》的刘媒婆与《女起解》的崇公道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丑角行当得到施高德的青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丑角表演的喜剧性能够跨越语言文化等因素带来的欣赏障碍,对愉悦的渴望与追求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性;二是丑角表演可拉近中西戏剧文化间的距离,西方戏剧中也存在类似丑角类的角色,文化事物的相似性可降低西方观众对中国戏曲的陌生感.此外,利用中国戏曲的表演方法去改善当时美国高校戏剧系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亦是施高德进行中国戏曲研究与海外传播的立足点之一.在高校任职期间,施高德时常邀请中国戏曲艺术表演家赴美为学生亲身示范戏曲表演,还建立了太极拳训练课程改善部分学生表演随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由施高德执导的中国传统戏曲《蝴蝶梦》在美国上演并获得了成功.这次由西方人演出中国戏曲的尝试实现了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从文本认知到舞台实践的飞跃,令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施高德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施高德的汉学成果与艺术实践在20世纪中国戏曲海外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位汉学家的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展开研究,既有助于全面理解施高德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过程,又可拓宽当下国内戏曲研究的视野.

2.1 侧重对中国戏曲本体的探析

当代戏剧理论家叶长海将戏剧学大致分为戏剧理论、戏剧评论、戏剧技法、戏剧历史、戏剧资料五个方面.本文结合施高德中国戏曲著作的具体内容,将施高德中国戏曲的研究与传播内容归纳为戏曲历史、表演技法、戏曲资料与戏曲评论四个方面.

关于戏曲历史,施高德首先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节庆、宗教活动或公众庆典中所伴随的歌与舞”[3],继而阐述了京剧的发展脉络.施高德谈及戏曲起源与京剧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向西方读者说明演员的舞台表演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

介绍戏曲舞台表演技法是施高德中国戏曲研究与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施高德用近一半的篇幅向读者介绍戏曲演员的表演身段与舞台技法,例如上下场、舞袖、腿、足的动作等.他一方面向读者描述这类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另一方面还交代了这些表演动作的象征意义.可见,施高德的戏曲研究更倾向于向海外读者呈现中国戏曲的舞台表演.对舞台表演形式技巧的重视反映了施高德忠实于中国戏曲艺术的内涵、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追求.

资料性的文字在施高德的中国戏曲著作中也占有一席之位,范围几乎涵盖了戏曲演出的方方面面,包括戏曲音乐、舞台美术、演出角色与剧本资料四个方面.有关戏曲音乐,施高德粗略地介绍了京剧皮黄腔的演变原委,描述了舞台乐器的外观形状、材质尺寸与音色功能.考虑到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施高德明白这类有关戏曲音乐介绍性的文字很难令读者对戏曲音乐产生实质性的印象.在舞美方面,作者细致介绍了京剧服装、妆容配饰与道具的外观,还特别交代了这些材料的文化象征意义.在行当与演员方面,施高德主要从京剧角色分类、人物身份、社会地位、表演特征等方面依次展开描述.此外,施高德还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京剧生、旦、净、丑各行当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与社会影响.

施高德关注中国戏曲的表演,这使得他对演出实践相关的因素,如表演细节与演员演技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施高德的戏曲评论主要包括:与中国戏曲演员交往的轶事,例如,京剧演员李慧芳慷慨借行头供施高德进行研究;对中国戏曲演员演技的评价,对剧目特色的点评,对舞台演出过程的描述,例如,在《拾玉镯》第一幕中,施高德记录了孙玉娇登台时的表演细节,“迈着花旦小碎步从右边登场,右手拿着一张大丝帕,走向舞台前方时双手在身前左右摆动……”[4]对演出细节的详细记载与评论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舞台表演信息,这类文字的添加是施高德致力于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大胆尝试,目的是帮助海外观众更好地欣赏中国戏曲演出.

2.2 兼顾从社会学角度介绍中国戏曲

施高德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与传播,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持续到80年代.施高德之所以关注中国社会对传统戏曲的影响,与1956年他第二次来华时的所见所闻有紧密关系.当时,施高德在北京观看了《四郎探母》,作为一名资深的中国戏迷,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次演出发生的一些变化,例如表演乐队位置的更换、演员演出服装的变化等.在施高德看来,由于戏曲是表现当下社会环境的形式之一,因此社会环境的改变是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思路下,《唱戏的是疯子——一名中国戏迷的随笔》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变化置于当时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考察,一方面记录了西方视野下中国戏曲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环境对中国戏曲演出的内容与形式、演员与观众的影响等.

研究初期,施高德侧重于对中国戏曲艺术本体的研究与传播,寄望于读者能够认识与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构成与艺术特征.研究后期,施高德对中国戏曲研究与传播的重心一方面转向了具体的剧本翻译,他扮演着陈述者与阐释者的双层角色,向读者交代与解释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他也尝试向外界交代对中国戏曲发展与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状况.1963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艺术》著作中,施高德论及了社会状况与艺术发展两者间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社会变革的镜子,艺术家是社会变革的记录者和诠释者,艺术家自身也受到了社会变革影响.基于上述观点,在这部著作中,施高德列举了20世纪初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论述了时代变迁、社会基本结构变动、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冲击等.有关中国社会情况的内容虽不是施高德中国戏曲研究与传播的重点,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交代中国戏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状况,既向外界勾画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轨迹,澄清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戏曲一成不变的误解,又可借戏曲艺术作为了解新中国社会情况的窗口.

2.3 顾及读者阅读与表演的需求

戏剧翻译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由戏剧本身的属性所决定.从本质上看,戏剧是一门舞台艺术,只有将剧本搬上舞台,展现其语言的节奏性及其背后蕴藏的动作性,文字的魅力才最终得以实现.法国戏剧翻译理论家帕维斯(Patrice Pavis 1947— )将戏剧翻译分为书面文本翻译与舞台文本翻译.戏剧翻译无论是处理为阅读的文本还是供演出的文本,主要取决于目标读者的实际需求.施高德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受众群体主要是美国高校戏剧专业的学生,他们多数不懂中文,由于专业的缘故,对中国戏曲有深入了解的需求.他们首次接触中国戏曲,会遇到语言差异、文化冲突等问题,导致对中国戏曲的认识与理解不全面,有时甚至会产生误解.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客观现实,施高德反复强调,让戏剧系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中国戏曲艺术的原貌是他研究中国戏曲的最终目的.为此,施高德关于中国戏曲剧本的研究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交代戏曲演出的相关元素、翻译中文剧本的台词与舞台指令、描述演员舞台演出的全过程、阐释相关的中国文化现象.可见,施高德对中国戏曲的研究兼顾了戏曲文本的文学价值与表演价值,既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戏曲艺术之构成,满足了他们的阅读所需,又可成为指导西方戏剧演员排演中国戏曲的有力参考,提供其理解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的要素.从这个角度看,施高德采用了一种近乎跨文化阐释的方式再现中国戏曲的风姿.

3 结语

施高德对中国戏曲的研究与跨文化传播是20世纪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谈及20世纪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时,国内外学者多数会引用或论述他的研究成果.为实现中国戏曲在西方世界的可读、可懂、可欣赏的传播目的,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与中国戏曲的自身特性,施高德在研究与传播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策略:首先,他侧重于对戏曲艺术本体的探析,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艺术内涵做普及性介绍;其次,他添加了对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相关社会环境的介绍,由于戏曲艺术广泛吸收了中国社会、百姓生活与情感的方方面面,了解戏曲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可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戏曲,这是在跨文化语境下了解中国戏曲的出发点;最后,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多重需求,施高德的中国戏曲研究兼顾了满足普通读者的阅读之需,同时亦可向西方演员提供演出中国戏曲的相关指导,实现了文学价值与舞台价值的统一.然而,施高德在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对戏曲本体的过度阐释易导致文本可读性的降低,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改革的态度太过绝对,等等.但不能否认这位汉学家在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中的大胆探索,他的实践对当下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与推广仍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跨文化戏曲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