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05-13宋江艳
宋江艳
(安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院护理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流行,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1].目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国际疫情却持续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柳叶刀》杂志指出,该疫情对全社会人口和卫生系统产生了冲击,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对医学生的教育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2].医学生作为未来卫生保健工作队伍成员,是构成卫生保健系统重要的一部分,其身心健康状况尤为重要.Cao等[3]研究表明,疫情期间多种因素会影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议在疫情期间监测其变化.心理韧性是一种应对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是个体获得身心平衡的能量,作为保护性因素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4],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5].本文主要探讨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4月7日至4月13日对安徽省内多家本科及专科医学院校的1 61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线上发放调查问卷,遵循自愿参与原则匿名调查.回收数据录入前进行查错、补漏及逻辑检查,剔除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后,回收问卷1 579份,有效应答率为97.6%.其中男生599人,女生980人;平均年龄(20.46±1.38)岁;学业类型:本科生905人,专科生674人;大一612人,大二822人,大三127人,大四18人;护理学823人,临床医学409人,公共卫生与卫生管理195人,其他152人;市区382人,县城359人,城镇286人,农村552人.
1.2 调查问卷
(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和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资料(是否接触高危人群、情绪变化、学业影响等情况).
(2)Kessler 10量表[6].简称K10,该量表包含10个条目,从1~5分(几乎没有、偶尔、有些时候、大部分时间、所有时间),总分10~5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状况越差,分为 10~15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6~21分(心理健康状况一般)、22~29分(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0~50分(心理健康状况差)4个等级.
(3)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7].该量表包含乐观、自强与坚韧3个维度共25个条目,从0(从不这样)~4分(几乎总是这样),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韧性越好.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该问卷由解亚宁等编制而成,共20个条目,内容涉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生活事件时可能采取的不同态度和措施,从0(不采用)~3分(经常采用).该问卷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积极应对维度反应了积极应对的特点,由条目1~12组成;消极应对维度反应消极应对的特点,由条目13~20组成,将条目分相加可得各维度分,该问卷在不同年龄阶段均有良好的信效度[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用方差分析法、t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及线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医学生疫情有关资料
包括父母对疫情态度、疫情接触史、情绪状态及想法、学习情况等,具体见表1.
表1 医学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关资料 (n= 1 579)
续表1
2.2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对象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19.43±4.97)分,最低分11分,最高分50分.44.97%的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好,一般占16.40%,较差及差者达38.63%(分别为23.93%和14.70%).
2.3 不同特征的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个体特征的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存在差异性.不同性别、学业类型、父母对疫情重视程度、担心自己或家人朋友被感染、恐慌、学习安排、怀疑接触过的人是无症状感染者、寻求心理相关帮助、担心期末成绩、线上教学态度及线上教学体验的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年龄、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同特征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n=1 579)
2.4 医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由于心理健康评分越低,心理状况越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韧性呈负相关(r=-0.272,P<0.001)、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148,P<0.001),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316,P<0.001).
2.5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K10量表总分为因变量(Y),以医学生一般情况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新冠肺炎相关资料)、心理韧性及应对方式为自变量,其中一般资料中涉及分类变量分别给予赋值,连续性变量直接取值,以变量α≤0.15的水平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本研究显示,共有9个自变量进入方程,经显著性检验,F值为63.635,复相关系数为0.558,调整R2为0.306,P<0.001.除消极、学习安排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外,其他变量对心理健康得分均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见表3.
表3 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压力在医学本科生中普遍存在,它与学习成绩不理想、同理心减少、倦怠、甚至自杀意念有关[9].崔纪平等[10]通过元分析发现,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突出的问题.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差及较差水平的医学生达38.63%,平均分(19.43±4.97)分,显著高于徐凌忠等[11]对11 652名居民的K10常模(P<0.001).可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居民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与相关研究一致[5-6].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社会群体性的焦虑不安甚至恐慌情绪.本研究发现22.8%的医学生有些恐慌,49.5%的医学生担心自己或家人朋友被感染,29.2%的医学生怀疑接触过的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甚至有1.5%(23名)医学生寻求过心理相关帮助.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医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与韩拓等[12]调查结果一致.居家隔离期间,各地实行严格交通管制,医学生与外界沟通与交流减少,对了解疫情相关渠道、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及致死率和传染性等认知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指导医学生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有效地调节情绪,避免危机事件给医学生造成心理健康威胁是目前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调查发现医学生的性别和学业类型(本科和专科)不同,心理健康程度具有差异性,与Burger研究一致[13].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女医学生的情绪体验可能更为敏感,其消极的情绪问题可能更突出,这与相关研究一致[10,14].近年来国家及各大院校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较为重视,相关政策较为完善,能有效地预防和及时解决女医学生的心理问题.Fond等[15]研究发现女医学生在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更加科学和成熟.研究发现,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分值高于专科医学生(P<0.001),说明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回归分析显示学业类型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由于医学专业特殊性,本科医学生自我要求较高,对学历及就业均有较高的期待,对专业课的学习意愿和成绩要求相对更高.由于疫情的影响,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考研、考级等计划亦被影响,因而本科医学生的心理压力可能更大,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单因素分析及回归分析均发现诸多疫情因素对医学生的心理情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医学生担心接触高危人群,担心自己或家人朋友会被感染,对疫情持恐慌态度,甚至有少部分同学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帮助.大部分医学生父母对疫情都很重视,反映了我国民众整体对本次疫情的重视,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积极做好疫情应对.医学生有足够时间关注疫情相关信息,但过度关注可能会钝化感知,弱化情绪调节能力和处理能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压力,从而可能引起诸如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
不能返校复课是疫情期间医学生重要压力源.疫情期间学习安排情况、担心期末成绩受到影响、对待线上教学态度等在单因素分析及回归分析中均有体现.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各级教育部门统一部署,延期开学,做到 “停课不停学”,全国范围内有序开展线上教学.研究显示,医学生对待线上教学态度尚好,支持和非常支持者占47.7%,排斥反感者占6.1%;但对线上教学的学习体验不甚乐观,仅32.2%的医学生感受较好,67.8%的医学生感到不习惯、沮丧,甚至不能正常学习.线上教学是疫情形势下的最佳选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积极配合,但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如手机或电脑条件有限,网络、流量不稳定;部分同学没有教材,学习资料有限;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践课程不能如期有效开展和自主练习;主观上不习惯等.师生对线上教学相对陌生,适应的时间相对较短,最初线上教学多属被动;线上教学平台较多,各科教师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不同平台,学生们相应要熟悉更多的平台;同时因为平台的限制和部分教师教学设计不够纯熟,线上教学缺乏充分的互动和必要的监督,学生上课时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等原因,产生诸多不良学习体验.可见,隔离及延迟开学等措施虽然有利于保护医学生,但也对其学习造成了影响.
本研究医学生心理韧性得分为(61.15±10.24)分,显示医学生心理韧性属中等偏上,与苗雅鑫等[16]研究一致.疫情对医学生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如父母重视程度高、恐慌较轻、学习安排合理及对待线上教学态度支持等,其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与健康状况有相关性,心理韧性水平高者,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良好的心理韧性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心理健康的风险,与XU等[17]研究相一致.心理韧性较强的医学生可以正确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更擅长调动积极心理作用,激发个人潜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生活和学习,进而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疫情期间及复学后,需要增强医学生心理韧性以提高其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本研究发现,医学生心理健康得分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医学生越愿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这与符幸涛等[5]研究一致.回归分析发现,消极应对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但积极应对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作用并不显著,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 Meta分析的结论,即中国大学生积极、成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大,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阻碍作用较为明显[18].疫情期间,医学生如不能理性看待疫情,采取退避、自责、幻想或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不利.医学院校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培养其积极和成熟的应对方式,避免消极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提供必要的支持系统,促进其心理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韧性、消极应对方式、疫情引起的困扰及学业受到影响等有关.因此,需要帮助医学生正确对待新冠肺炎的影响,关注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