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实证测度研究

2021-11-28曹如中李心茹吴蝶张宁宁郭华

丝绸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城市群长三角关联

曹如中 李心茹 吴蝶 张宁宁 郭华

摘要:

产业生态位测评对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结合生态位理论,从产业资源生态位、市场环境生态位和产业政策生态位三方面,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2014—2018年面板数据,展开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分布现状和空间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生态位相似度较高,产业环境生态位差异性较大,产业政策生态位高度相似。同时,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位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各城市之间不存在孤立点,整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种群关系

中图分类号: F427;G1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11005809

引用页码: 11111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1.011

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niche in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AO Ruzhong1a, LI Xinru1a, WU Die2, ZHANG Lingling1a, GUO Hua1b

(1a.Management College; 1b.Library,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2.Management Colleg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y niche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niche theory,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niche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dustrial resource niche, market environment niche and industrial policy niche. According to the panel data of 2014-2018, the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nich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resource nich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exhibits high similarity, industrial environment niche varies greatly, and the industrial policy niche is highly similar. Meanwhil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effect of nich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s obvious, and there exists no isolated point between citie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ir being strong in the east and weak in the west.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niche; spatial correlation; population relationship

基金項目: 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资助研究项目(2021020016)

作者简介: 曹如中(1972),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长三角得到大力推广和迅猛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2 073.04亿元,比2017年增长10.82%,占GDP比重的5.71%[1]。各省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政策加持和业态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确立,长三角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中暴露出产业发展同质化、产业发展定位雷同、产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根据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各省市实际情况,从空间和结构上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优化布局,着力推进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亟需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目前,理论界围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作用[2]、发展模式[3]、发展理念[4]、园区建设[5]、发展实力[6]、增长效应[7]、集聚机理[8]、省际差异[9]、区域分布[10]、带动作用[11]、结构关系[12]、驱动效应[13]、溢出效应[14]、集聚程度[15]等问题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人们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系统性认知,但现有研究对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优化问题的关注明显不够。本文通过引入生态位理论构建测度指标体系,从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分异指数、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生态位种群关系视角,展开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与关联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期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 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评价指标

区域范围内不同城市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为了争夺相对有限的产业资源,会在同一空间范围中形成类似不同生物物种间既竞争又协作的生态关系,由此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16]。通过借鉴生态位中的“态”“势”和“环境”等概念,可以构建“现状—时空—关系”的分析框架,展开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分布与网络结构等问题的实证分析[17]。其中,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态”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发展资源、人力资源、旅游资源、科技资源等资源要素,用以说明区域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拥有的现实影响力。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势”主要包括地区发展水平、消费者行为、销售渠道、旅游业市场、贸易结构等市场环境要素,用以反映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潜力。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环境”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资金支持等,用以反映文化创意产业成长与发展所需要素。

基于上述分析,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构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其中,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生态位是指在既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被文化创意产业所利用与占据,并且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各类资源因素,选用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数、博物馆数、4A级以上景区数、旅行社数、城镇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每万人专利数、R&D经费投入等指标来表征,用以描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态”。产业市场环境生态位包括产业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通过满足市场现实或潜在需求能够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选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游年收入、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出口总值占GDP比例等指标来表征,用以描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势”。产业政策生态位包括政府主导下通过行政或财政方式对产业资源要素的再配置,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选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文化体育与传媒占财政支出等指标来表征,用以描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

2 模型与数据

2.1 模型构建

2.1.1 生态位宽度测度模型

生态位宽度是特定区域内生态主体生存发展条件的总体反映,表明生态主体可供利用资源总和[18]。“态”和“势”是决定生态位宽度的重要变量,存量的生态位宽度由生态主体所能获取资源的“态”来决定,增量生态位宽度由生态位主体所能获取资源的“势”来决定。生态位越宽,生态主体的生存和竞争能力越强[19],本文构建生态位宽度测度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i=1,2,3,分别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3种不同类型;j=1,2,…,n,代表城市群中不同的城市;Bij是城市j的i类型生态位宽度,Bij的值越大,说明该城市的各资源要素利用度越高,城市的生态位宽度越宽,反之亦然;Sij为城市j的i类型的态,表示城市j的相应评价指标数值乘以相应权重;Pij为城市j的i类型的势,表示城市j的相应评价指标数值的多年平均增加值乘以相应权重;A为量纲转化系数,本文探究的是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宽度,设定A为0.2。

2.1.2 生态位分异指数测度模型

生态位分异指数用来度量生态簇群内生态位的时空演变趋势,生态位分異指数越高,表明区域内生态主体之间的竞争越激烈[20],本文构建的生态位分异指数测度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Fi表示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i类型的生态位分异指数;Bi表示2014—2018年城市群i类型的生态位宽度的平均值;n表示城市群中城市的总数,本文设定n=26。

2.1.3 生态位重叠度测度模型

生态位重叠度用以反映不同物种对既定资源位置的共同利用程度[21]。借鉴Pianka模型[22]可以计算长三角不同城市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幅度,如下式所示。

式中:S(x,y)为城市生态位重叠指数,介于0和1之间,值越大说明城市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越接近,彼此潜在竞争程度越高,值越小说明彼此的差异越小,从而可实现错位化发展;x,y是两个待比较的城市;m代表年份;M代表不同时间段,本文设定M=5;xm和ym分别为城市x、y第m年生态位所占的比重。

2.1.4 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测度模型

采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可以测度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关联关系的差异性和方向性[13-14]。基于此,本文构建的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测度模型如下式所示。

式中:Kxy表示城市x和城市y之间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强度,Mxy表示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贡献率,Bx表示城市x的生态位宽度,Px表示城市x的常住人口数,GDPx表示城市x的地区生产总值,Dxy表示城市x和城市y之间的地理距离,AGDPx表示城市x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1.5 生态位种群关系测度模型

借鉴块模型可以分析长三角不同城市间生态位种群关系及其内部结构状态。本文首先采用Concer方法对网络成员进行分块和归类,再将凝聚子群划分为4种不同的空间关联板块,具体测算方法如下式所示。生态位空间关联网络板块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

式中:Kxy表示城市x和城市y之间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强度,Kxy表示所有城市之间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强度的平均值。

式中:Qi表示板塊内成员数,Q表示整个网络成员数,λ表示板块内部接受关系数,μ表示板块外部接受关系数。

2.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4—2018年长三角26个城市的统计年鉴及政府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资料(2019年相关数据尚不可获得,同时由于温州2019年后才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故本文暂未加入),相关数据可分为直接数据和间接数据,其中直接数据包括直接采用统计资料上公布的原始数据;而间接数据如人均数据、万人指标等,需要在已有总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来获得。此外,为满足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要求,本文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3 实证分析

3.1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宽度

首先根据式(1)计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宽度,然后运用Arcgis软件可以绘制如图1所示的生态位空间特征图,由此展开进一步分析。

1)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生态位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其中,占据强势生态位有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南京;其次为常州、无锡、绍兴、金华;第三梯次为合肥、盐城、南通、嘉兴、台州;第四梯次为芜湖、镇江、泰州、湖州、扬州、舟山;第五梯次为滁州、池州、宣城、安庆、铜陵、马鞍山,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位宽度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整体而言,长三角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发展态势各不相同,这是由所在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市场环境及支持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生态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基点向周边城市辐射的点轴分布态势。其中,占据强势资源生态位的城市主要有上海、杭州、南京;其次为宁波、苏州;第三梯次为合肥、常州、无锡、金华;第四梯次为扬州、盐城、南通、嘉兴、台州、绍兴、湖州;第五梯次为滁州、马鞍山、宣城、安庆、池州、泰州、镇江,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资源生态位宽度与城市的资源要素分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从各城市的产业资源生态位得分来看,得分最高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是得分最低的滁州、安庆、池州等的2倍,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具有较高的产业资源优势。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城市,在产业资源生态位上所占优势不如非省会城市宁波和苏州,这主要是由于合肥经济发展水平比不上苏州和宁波,在政策供给方面比不上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对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不如区位较好的城市。

3)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环境生态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向西部内陆城市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其中,占据强势市场环境生态位有上海和苏州;其次为杭州、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台州;第三梯次为常州、湖州、嘉兴、金华、镇江,第四梯次为合肥、马鞍山、芜湖、南通、盐城、泰州、扬州;第五梯次为安庆、池州、宣城、铜陵、滁州,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环境生态位宽度与城市的地理位置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二梯次城市的产业环境生态位明显,第三、四、五梯次城市的差异较小,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城市较多,表明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不均衡,未来长三角各城市可以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

4)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生态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除省会城市外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与总的生态位分布态势类似。从得分上来看,占据强势政策生态位的有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其次为合肥、芜湖、嘉兴、绍兴、金华、台州、无锡、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无锡、滁州;安庆、池州、宣城、马鞍山、铜陵等地的产业政策生态位得分最低。得分较高说明这些城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大,而得分较低的城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有待加强。产业政策加持往往意味着政府扶持资金的大量注入、金融政策的倾斜及政策优惠等,可以较好地推动所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图1也可以看出,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政策生态位优势并不明显(资源生态位与环境生态位也类似),表明目前合肥文化创意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加强。

3.2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分异指数

根据式(2)计算得出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分异指数,其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1) 从整体情况来看,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分异指数较小,但仍存在分异性。其中,产业资源生态位差异性最大,产业政策生态位差异性居中,市场环境生态位差异性最低。由此可见,长三角各城市在政府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地区发展水平、消费行为、销售渠道、旅游业市场、贸易结构方面差距较大,在发展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未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应该依托城市特有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与干预作用,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个性化发展。

2) 从演变趋势来看,2014—2018年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生态位分异指数先减后增,在2016年经历短暂的下降后逐步回升,到2018年产业资源优势生态位优势越来越明显,这与2017年文化部出台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息息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使得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2014—2018年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环境生态位分异指数先增后减,其中2016年市场环境生态位分异化指数略有上升,此后稍有下降且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所上升,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2016年得到充分显现。2014—2018年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生态位分异指数呈现波动向降低状态,在经历2015年短暂下滑后2016年又有所提升,但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缓,表明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总体上相对一致,未来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进一步细化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

3.3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重叠度

根据式(3)可以计算得出长三角各城市的生态位重叠度指数。为了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构成的典型竞争关系,本文仅选取重叠度排名前10的城市对进行分析(表3)。

1) 长三角不同城市间产业资源生态位重叠指数相对较高,排名前10的城市对的产业资源重叠度平均值达0.148,说明长三角26个城市在发展资源、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相似性较高,同质化竞争严重。未来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结合本土资源,深入挖掘和开发更具个性特征的文化创意产品,避免由于资源同质化带来的产业同构现象。

2) 长三角不同城市之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排名前10的城市对的市场环境生态位重叠度平均值为0.080,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在地区发展水平、消费者行为、销售渠道、旅游业市场、贸易结构等方面相似性较低,不同城市的市场环境差异性较大,市场发展空间依然较大。未来长三角各城市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各地市场环境的个性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培育独具特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通过不断优化当地市场环境,推动所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升级。

3)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政策生态位重叠指数相对较高,排名前10的城市对的产业政策生态位重叠度平均值高达0160,说明长三角26个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入等方面所采取的手段高度相似,各地政府引导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雷同性较大。未来长三角应当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各城市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化竞争。

3.4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

根据式(4)计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相关数据,再运用Ucinet软件绘制2018年长三角26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的有向网络结构(图3),越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城市其生态位空间关联度越高。由图3可以看出,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网络形态较为明显,不存在孤立点。其中,空间关联度较高的主要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东南部城市,而镇江、滁州、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城市之间的关联度明显过低,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关系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未来这些关联度较低的城市应该加强与中心城市的互动与联系,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城市之间的网络关联效应,运用Ucinet软件经过测算后可得到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值。其中,网络直径最大值为8,平均路径长度为2.3,网络关系总数为148,板块内关系数29个,板块间关系数为119个,平均关系数为5.692,网络密度为0.228,关联度为1.000,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各城市之间不存在孤立点且相互之间相互可达(从关联度为1可以看出),彼此之间都存在辐射和带动

现象,只不过辐射路径有长有短,影响作用有大有小。

3.5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种群关系实证分析

3.5.1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板块分析

根据式(4)(5)的运算结果结合表2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凝聚子群分布情况。由图4可以看出,2018年长三角26个城市可以划分为4个不同的关联板块。为了进一步分析关联板块效应,通过运算可以得到如表4所示的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板块效应值。

从表4可以看出,板块1属于“净溢出板塊”,处于此板块中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决策时更愿意向外传递信息,进而对其他板块产生辐射和影响,并带动其他板块发展。板块2属于“经纪人板块”,该板块成员发出的关系数目和接受的关系数目相差不大,说明处于该板块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受到其他板块影响的同时,对其他板块产生辐射和影响,其影响程度相似,在板块中属于“桥梁”的位置,连接两个孤立板块间的信息传递。板块3是典型的“经纪人板块”。板块4属于“净溢入板块”,处于此板块中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处于其他城市的影响和辐射之下,自身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3.5.2 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关联板块效应分析

根据式(5)可以计算得到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板块的密度矩阵和像矩阵,如表5所示。从表5的密度矩阵可知,在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板块中,板块1的密度最大,为0.417,表明板块1中成员之间联系最为紧密;板块2的密度最小,为0.000,表明板块2中成员之间联系较少,关系最为松散。从表5的像矩阵可知,板块1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是整个空间关联网络中的核心板块;板块2和板块3、板块1和板块3进行了直接的双向交流。

根据表4和表5的结果可以绘制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板块溢出效应(图5),从图5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各板块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中,板块1更倾向于向外传递信息产生溢出效应,对其他板块产生相对明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该板块所包含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主导位置,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发展水平相对领先,通过辐射效应可以带动其他板块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得到优化升级。板块4则倾向于向内接受信息产生溢入效应,该板块所包含的13个城市大多处于相对边缘位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中下游水平,所以该板块趋向于采取跟随策略,通过复制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其他板块的生态策略,促成自身生态位的优化升级。板块2主要受到来自板块3和板块4的影响,同时板块2的生态位空间关联效应主要作用于板块3和板块4;板块3主要受到来自板块1和板块2的影响,同时此板块的生态位空间关联效应主要作用于板块1和板块2;这两个板块在接收来自其他板块信息的同时向其他板块传递信息,在空间网络关联板块中处于“桥梁”位置,帮助板块1和板块4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进而更好地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发展策略。

3.6 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1) 探索区域范围内发展双向政策,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政策可以引导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未来长三角应当从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宏观视野出发,通过出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引导政策,构建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辐射及带动作用的基础上,推动实体性产业资源跨区域、跨产业顺畅流动,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不同城市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在求同存异、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配置政策,促进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和联动发展,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布局。

2)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格局。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应当突破传统的各自为政和区域分割的瓶颈及壁垒,通过借鉴生态种群关系原理,结合不同城市的作用和定位,从功能调整与结构优化的视角出发,对区域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全盘思考和系统整合,构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形成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格局,避免城市间文化创意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现象。

3) 推动产业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协同,拓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产业发展与产业市场息息相关,市场需求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未来长三角应当立足于本土文化特色与资源优势,结合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水平,开发出科技含量与文化价值高的文化创意产品,多角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市场需求和顾客对创意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充分挖掘市场消费潜能,拓展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

4) 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打造层次分明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依托区域内现有创新平台和载体,全面梳理区域范围内重点产业链布局图和技术攻关清单,采取产学研共同支持、综合性人才引进、投资项目牵引、数字化赋能等措施,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组织推进,强化重点领域协作,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打造若干层次分明且具示范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全面提升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水平。

4 结 论

1) 结合实证分析并绘制空间分布图谱后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生态位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分布态势,产业资源生态位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基点向周边城市辐射的点轴分布态势,市场环境生态位呈现出东部沿海城市向西部内陆城市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产业政策生态位呈现出除省会城市外自西向东逐渐减弱的分布态势。

2) 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生态位分异指数的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分异指数较小,但仍存在结构分异性,其中产业政策差异化最大,市场环境差异化最小。产业政策分异指数与产业资源分异指数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说明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整体上与城市产业资源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但缺乏对市场环境的响应与干预。

3) 结合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重叠度的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资源生态位相似度较高,产业资源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环境生态位差异性较大,市场发展空间仍然较大。产业政策生态位高度相似,产业政策存在较大的雷同。

4) 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及其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各城市之间不存在孤立点。长三角城市群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位空间关联板块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J]. 北京: 中国统計出版社, 2019: 124-13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J].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9.

[2]蒋园园.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政策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 财会通讯, 2020(14): 92-95.

JIANG Yuanyuan.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J]. Communicat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 2020(14): 92-95.

[3]刘晨澍, 宋志涛. 上海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建设的文化发展模式研究[J]. 新美术, 2019, 40(1): 126-128.

LIU Chenshu, SONG Zhitao.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model of Shanghais creative economy and innovative service construction[J]. New Arts, 2019, 40(1): 126-128.

[4]胡钰. 文创理念: 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观念[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 48(3): 126-132.

HU Yu.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reation: A new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development[J].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9, 48(3): 126-132.

[5]王毅, 廖卓娴.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分析与建设路径[J]. 经济地理, 2019, 39(2): 215-223.

WANG Yi, LIAO Zhuoxi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Hun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ark[J].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2): 215-223.

[6]孙丽文, 任相伟.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评价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1): 64-76.

SUN Liwen, REN Xiangwei.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niche theory[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0, 19(1): 64-76.

[7]顾萍, 田贵良.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测度[J]. 学海, 2016(6): 136-141.

GU Ping, TIAN Guiliang. Measurement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input-output model[J]. Academia Bimestris , 2016(6): 136-141.

[8]刘耀彬, 袁华锡, 王喆. 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 2017, 39(4): 747-755.

LIU Yaobin, YUAN Huaxi, WANG Zhe.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ing of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 on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J]. Resources Science, 2017, 39(4): 747-755.

[9]李偉娟, 魏振香. 基于熵-生态位理论的黄河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J]. 企业经济, 2016(8): 134-138.

LI Weijuan, WEI Zhenxiang.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based on entropy-niche theory[J]. Enterprise Economy, 2016(8): 134-138.

[10]袁连升, 傅鹏. 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的双重效应: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的经验数据[J]. 产经评论, 2018, 9(1): 75-87.

YUAN Liansheng, FU Peng. The dual effect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J].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 2018, 9(1): 75-87.

[11]张春兰.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下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6(5): 718-721.

ZHANG Chunl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panel data regression model[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7, 46(5): 718-721.

[12]傅才武. 论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作用: 以湖北省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 51(4): 69-76.

FU Caiwu. The role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ode: An example of Hubei province[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 51(4): 69-76.

[13]薛飏. 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产业驱动效应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 人文地理, 2016, 31(5): 148-154.

XUE Yang. Cultural industry driving mech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analysis[J]. Human Geography, 2016, 31(5): 148-154.

[14]何里文, 马瑜彬. 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研究与模型构建: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5): 184-188.

HE Liwen, MA Yubin. Cultural industry ecosystem research and mode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dominant logic[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20(5): 184-188.

[15]李富华, 罗守贵. 基于生态位测度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5, 35(16): 129-135.

LI Fuhua, LUO Shougui. Research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based on niche measurement: An example of Shanghai[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5, 35(16): 129-135.

[16]方立峰, 王颖晖. 文化产业生态位内涵与空间格局构建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12): 51-54.

FANG Lifeng, WANG Yinghui.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niche[J].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2011(12): 51-54.

[17]程乾, 方琳. 生态位视角下长三角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J]. 经济地理, 2015, 35(7): 183-189.

CHENG Qian, FANG Lin.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cultural tourism creative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7): 183-189.

[18]陈瑾, 张蔓菁. 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生态位理论构架和政策导向[J]. 企业经济, 2014, 33(10): 136-140.

CHEN Jin, ZHANG Manj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orientation of the niche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clusters[J]. Enterprise Economy, 2014, 33(10): 136-140.

[19]賀小荣, 彭坤杰, 马晶宝, 等. 生态位理论视阈下湖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19(6): 110-119.

HE Xiaorong, PENG Kunjie, MA Jingbao, et al.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urb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 Hu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theory[J]. Hunan Social Sciences, 2019(6): 110-119.

[20]李建春, 袁文华, 吴美玉, 等. 城市文化产业生态位测度及空间网络效应[J]. 经济地理, 2018, 38(8): 116-123.

LI Jianchun, YUAN Wenhua, WU Meiyu, et al. The niche neasurement and spatial network effect of urban cultural industr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8): 116-123.

[21]陈文捷, 闫孝茹. 区域城市旅游生态位测评及发展策略研究: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J]. 生态经济, 2019, 35(9): 145-150.

CHEN Wenjie, YAN Xiaoru. Research on regional urban tourism niche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aking the Pearl River-Xijiang economic belt as an example[J]. Ecological Economy, 2019, 35(9): 145-150.

[22]PIANKA E R. Niche overlap and diffuse competi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4, 71(5): 2141-2145.

猜你喜欢

城市群长三角关联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奇趣搭配
拼一拼
智趣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